第87章
“是啊,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前上学的时候,是我唯一的朋友。”
“上学的时候?”
“妈妈,我们是中学同学,你忘了?那年轰炸的时候——”
“哦,哦,对。”
是啊在她家的事情,忘记了。也不想记得的。
“我记得,我记得……你对我说,她是——记者?”
“对。记者。”
“电影的——记者?”
“以前是,现在很少了。”
“那现在做什么?”
女儿没有立刻回答,她等待着。
也许不该盘问,表现出异常来,就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自己怎么能这样想呢?
“现在,也就写写新闻,拍拍照。妈妈今天怎么想起来问她了?”
“一下子,有点糊涂了。”
女儿的手伸过来给她拉被子,说着什么没有糊涂、休息休息就好的话。她突然抓住女儿的手,
“你们两个这样好……”
“妈妈……”
黑暗中只有沉默,远远地似乎可以听见有护士端着什么走过。
“也很好。最近她辛苦了,替妈妈谢谢她。”
“好,我会的。”
“你也辛苦了。”
“妈妈……”
有时候宁愿和女儿吵架,因为一旦流露真情,自己也许承受不住。
“嗯。妈妈先睡了。”
裴清璋没有说什么,陶静纯也一样。但有的话也许此时不说,就永远失去了说的机会。谁都知道该说的是什么,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就选择了偷懒的沉默,日子便这样过了下去,不知道是残忍,还是幸福。
寒往暑来,六月也要过完了,陶静纯这日出院回家,裴清璋和汤玉玮忙着接送。本来指望着天气好了坐个人力车就能回家,谁知道前一天就开始下雨,末了只好找丁雅立借汽车。丁雅立难得豪迈一次,直接把家里的汽车打发去了,横竖盛东声在那个时间段不会用车。
事情是万小鹰介绍的,是基于友谊和交情,基于丁家祖上和陶家裴家都有交谊,更基于丁雅立自从没了那盛家会所,闲得发慌,竟然每次见到她都要她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找点事做!她每次都觉得好笑。为了不打击积极性,也为了继续保留丁雅立这条线,她从来都只是哄着——而且,哄着,更符合她的私利,和丁雅立多在一起,让丁雅立求着自己,甚至让丁雅立向自己撒娇。
这样好的事情哪里找!
她觉得自己像是吸食鸦片上瘾的人。但明明,这是有益无害的。如果不考虑终将有一天会心碎的话。
“转移物资,夹带寄送,我什么都行的,你给我找点事情啊。”
丁雅立又来了。两个人趁骤雨初歇在花园里喝茶。
她手里端着一片橙红的玻璃杯,笑着啜了一口,放下道:“你这么热情积极倒是好的,”活像是田博那张脸没把你给吓着一样,“那些事情现在暂时还没有,有了合适了我叫上你。唉,就是现在没了小会所,还是有点可惜。”
丁雅立果然被转移了注意,笑道:“还不是按照你的意思做的?”
万小鹰等的就是她这句话。她知道丁雅立在人情世故上是敏感而聪明的人,善于感知,愿意了解,此刻果然言出即悔,“不不,我不该这么说——”
她则立刻假嗔起来,指控丁雅立这么说简直“颠倒是非”,张牙舞爪,咋咋呼呼,一看就知道是闹着玩罢了。她不想让丁雅立一直抓着这件事不放,日日都说,更希望趁着夏天和丁雅立出去玩玩,也趁着这最后的时光——
日本也许快不行了。很多准备都在做了,如果这时候把丁雅立卷进来,太危险了。
“我的错我的错!别闹了,呀!我请你去锦江吃饭行不行?听说老板董竹君从东南亚回来了——也不知道是怎么逃的——回来就大大整顿了一番,应该恢复往日了,往日里——欸,你怎么了?”
丁雅立这么一说,她才回过神来,“没,没什么。”
“你这段日子早就不爱这样发呆了,这又是遇到了什么事?”丁雅立关心道。她摆摆手直说没事——事实上的确也没事,她只是太久没听到董竹君的名字,有点儿怀念故人。
她佩服董竹君,多少也受过人家的帮助。只是素昧谋面,一下子去,不好说明白,却又想报答——
“要不咱们去锦江茶室吧,为了支持董老板的生意,也为了支持女服务员们,也为了支持董老板支持女服务员们!”说着两人皆笑,约定改日。
未几,佣人过来,给丁雅立送来一份新买的《国际知识》。她看见,笑道:“你现在也看这个了?”
“怎么,在你看来我就是个看《新世纪》、《中国与东亚》、《中国文协月报》{70}的人?”
“你知道我,我知道你!我至于吗?”
丁雅立翻动手里的杂志,“我倒也想看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看不大懂不说,现在也没了。我总想知道点什么,不能落伍不是?”
“可是现在也封禁不住,何时何地何人与何人谈判,那么大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我也想读一读这些有分析的东西,听听别的人、和我完全不一样的人怎么说,不然身边不是汉奸官太太,就是一群遗老遗少,能看个上海报和你说几句《评儒林外史》哪儿对哪儿不对就不错了,怎么行?我不愿和世界脱节。”
万小鹰一时心动,想说“你身边还有我”,可还来不及迟疑,丁雅立就指着一篇报道和她讨论起了战争与欧洲,说着说着甚至说起了一战,说起凡尔登。她对丁雅立说凡尔登几十万人在一场战役中死亡,说索姆河一场死的更多,一百多万,开战几分钟就死了几万人等等:丁雅立听完,沉默了一会儿才说:“老话讲人死如灯灭,现在看,战场上,人死就像下雪吧?雪花飘下来,很多很多的雪花。”
她看着丁雅立合上杂志放在一旁,就像那里面写满了残酷的死亡一样,“我年轻的时候,还想着去欧洲看看,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成一片废墟了?”
她想说不是,当然没有底气,想对丁雅立说我们一起,更没有底气,末了只好说了最没有价值的安慰的话,“来日方长,来日方长。”
第二天两个人还是一道去了锦江茶室,还是聊天,还是愉快,还是享受,只是她自己一边聊天一边觉得,每次她总是希望时间变慢一点、再慢一点,然而好时光总是匆匆流去太短暂,等一会儿她从这里离开,就会像之前很多次那样立刻觉得失落。说不好这是快乐还是折磨,就像说不好现在汤玉玮作为她原先的联络人被边缘化之后,因为陈公博想要暗通重庆、她万小鹰又成了被拱上台前的人,这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她觉得自己陷得太深了,日后就是想出来,也洗不干净了。除非换一个地方,换一张脸,换一个名字,彻底换一个人。
可要是那样,她还是自己吗?
“你怎么了?又在发呆?”又被丁雅立发现了。
可要是那样,丁雅立还会认得出自己吗?
作者有话说:
{70}均为汪伪旗下为侵华辩解的报刊。
第四十一章
夏天还没有彻底过完的时候,战争结束了。
汤玉玮一早去了片场。难得有不亲日的戏开拍,她和导演又是故友,应人家邀请,来帮忙拍些现场照片做宣传用,她很乐意,还主动提出一道写宣传稿,分文不取。结果前几天到了片场,导演高兴得不得了,拉着她到处与人介绍,末了才看见编剧,编剧说,人才难得,过几日我把你介绍给黎民伟好了。
她说好,又问,黎民伟还没有回香港去吗?我听说他要回去。
编剧愣了愣,道,也许吧,我还没听说,又摆摆手,不怕,他要是回香港了我就写信给他,来日你去香港找他时,他一定承情照顾你!
她笑着谢谢人家好意。其实知道黎民伟要走,还是军统的消息。她人虽然已经被边缘化,听些小道消息的渠道还是有的。这么一问,也不过是一时顽皮,想试探一下这个编剧是说实话还是吹牛。现在看来说的还是实话。
虽然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却还有这样做的心。
关于终战,她提前从中美所那边得到了消息,心情早已平静。所以一开始她只是正常工作,等到半上午,广播已经播放结束,片场正在拍摄,突然那个编剧冒冒失失地冲进来,瞪着两眼,高喊着“日本投降了”。
他喊着,在场的人都愣了,全部转过去看着他,连一向专注的导演都没有在看表演,连素来专业的演员都没有在继续表演,除了他的喊声现场什么声音都没有。
汤玉玮不好表现出自己早就知道这件事,只是用视线向周围扫视。这是我们等待已久的事情啊,为什么大家都愣了呢?难道是因为时间太长了苦难太深了,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了?
“上学的时候?”
“妈妈,我们是中学同学,你忘了?那年轰炸的时候——”
“哦,哦,对。”
是啊在她家的事情,忘记了。也不想记得的。
“我记得,我记得……你对我说,她是——记者?”
“对。记者。”
“电影的——记者?”
“以前是,现在很少了。”
“那现在做什么?”
女儿没有立刻回答,她等待着。
也许不该盘问,表现出异常来,就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自己怎么能这样想呢?
“现在,也就写写新闻,拍拍照。妈妈今天怎么想起来问她了?”
“一下子,有点糊涂了。”
女儿的手伸过来给她拉被子,说着什么没有糊涂、休息休息就好的话。她突然抓住女儿的手,
“你们两个这样好……”
“妈妈……”
黑暗中只有沉默,远远地似乎可以听见有护士端着什么走过。
“也很好。最近她辛苦了,替妈妈谢谢她。”
“好,我会的。”
“你也辛苦了。”
“妈妈……”
有时候宁愿和女儿吵架,因为一旦流露真情,自己也许承受不住。
“嗯。妈妈先睡了。”
裴清璋没有说什么,陶静纯也一样。但有的话也许此时不说,就永远失去了说的机会。谁都知道该说的是什么,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就选择了偷懒的沉默,日子便这样过了下去,不知道是残忍,还是幸福。
寒往暑来,六月也要过完了,陶静纯这日出院回家,裴清璋和汤玉玮忙着接送。本来指望着天气好了坐个人力车就能回家,谁知道前一天就开始下雨,末了只好找丁雅立借汽车。丁雅立难得豪迈一次,直接把家里的汽车打发去了,横竖盛东声在那个时间段不会用车。
事情是万小鹰介绍的,是基于友谊和交情,基于丁家祖上和陶家裴家都有交谊,更基于丁雅立自从没了那盛家会所,闲得发慌,竟然每次见到她都要她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找点事做!她每次都觉得好笑。为了不打击积极性,也为了继续保留丁雅立这条线,她从来都只是哄着——而且,哄着,更符合她的私利,和丁雅立多在一起,让丁雅立求着自己,甚至让丁雅立向自己撒娇。
这样好的事情哪里找!
她觉得自己像是吸食鸦片上瘾的人。但明明,这是有益无害的。如果不考虑终将有一天会心碎的话。
“转移物资,夹带寄送,我什么都行的,你给我找点事情啊。”
丁雅立又来了。两个人趁骤雨初歇在花园里喝茶。
她手里端着一片橙红的玻璃杯,笑着啜了一口,放下道:“你这么热情积极倒是好的,”活像是田博那张脸没把你给吓着一样,“那些事情现在暂时还没有,有了合适了我叫上你。唉,就是现在没了小会所,还是有点可惜。”
丁雅立果然被转移了注意,笑道:“还不是按照你的意思做的?”
万小鹰等的就是她这句话。她知道丁雅立在人情世故上是敏感而聪明的人,善于感知,愿意了解,此刻果然言出即悔,“不不,我不该这么说——”
她则立刻假嗔起来,指控丁雅立这么说简直“颠倒是非”,张牙舞爪,咋咋呼呼,一看就知道是闹着玩罢了。她不想让丁雅立一直抓着这件事不放,日日都说,更希望趁着夏天和丁雅立出去玩玩,也趁着这最后的时光——
日本也许快不行了。很多准备都在做了,如果这时候把丁雅立卷进来,太危险了。
“我的错我的错!别闹了,呀!我请你去锦江吃饭行不行?听说老板董竹君从东南亚回来了——也不知道是怎么逃的——回来就大大整顿了一番,应该恢复往日了,往日里——欸,你怎么了?”
丁雅立这么一说,她才回过神来,“没,没什么。”
“你这段日子早就不爱这样发呆了,这又是遇到了什么事?”丁雅立关心道。她摆摆手直说没事——事实上的确也没事,她只是太久没听到董竹君的名字,有点儿怀念故人。
她佩服董竹君,多少也受过人家的帮助。只是素昧谋面,一下子去,不好说明白,却又想报答——
“要不咱们去锦江茶室吧,为了支持董老板的生意,也为了支持女服务员们,也为了支持董老板支持女服务员们!”说着两人皆笑,约定改日。
未几,佣人过来,给丁雅立送来一份新买的《国际知识》。她看见,笑道:“你现在也看这个了?”
“怎么,在你看来我就是个看《新世纪》、《中国与东亚》、《中国文协月报》{70}的人?”
“你知道我,我知道你!我至于吗?”
丁雅立翻动手里的杂志,“我倒也想看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看不大懂不说,现在也没了。我总想知道点什么,不能落伍不是?”
“可是现在也封禁不住,何时何地何人与何人谈判,那么大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我也想读一读这些有分析的东西,听听别的人、和我完全不一样的人怎么说,不然身边不是汉奸官太太,就是一群遗老遗少,能看个上海报和你说几句《评儒林外史》哪儿对哪儿不对就不错了,怎么行?我不愿和世界脱节。”
万小鹰一时心动,想说“你身边还有我”,可还来不及迟疑,丁雅立就指着一篇报道和她讨论起了战争与欧洲,说着说着甚至说起了一战,说起凡尔登。她对丁雅立说凡尔登几十万人在一场战役中死亡,说索姆河一场死的更多,一百多万,开战几分钟就死了几万人等等:丁雅立听完,沉默了一会儿才说:“老话讲人死如灯灭,现在看,战场上,人死就像下雪吧?雪花飘下来,很多很多的雪花。”
她看着丁雅立合上杂志放在一旁,就像那里面写满了残酷的死亡一样,“我年轻的时候,还想着去欧洲看看,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成一片废墟了?”
她想说不是,当然没有底气,想对丁雅立说我们一起,更没有底气,末了只好说了最没有价值的安慰的话,“来日方长,来日方长。”
第二天两个人还是一道去了锦江茶室,还是聊天,还是愉快,还是享受,只是她自己一边聊天一边觉得,每次她总是希望时间变慢一点、再慢一点,然而好时光总是匆匆流去太短暂,等一会儿她从这里离开,就会像之前很多次那样立刻觉得失落。说不好这是快乐还是折磨,就像说不好现在汤玉玮作为她原先的联络人被边缘化之后,因为陈公博想要暗通重庆、她万小鹰又成了被拱上台前的人,这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她觉得自己陷得太深了,日后就是想出来,也洗不干净了。除非换一个地方,换一张脸,换一个名字,彻底换一个人。
可要是那样,她还是自己吗?
“你怎么了?又在发呆?”又被丁雅立发现了。
可要是那样,丁雅立还会认得出自己吗?
作者有话说:
{70}均为汪伪旗下为侵华辩解的报刊。
第四十一章
夏天还没有彻底过完的时候,战争结束了。
汤玉玮一早去了片场。难得有不亲日的戏开拍,她和导演又是故友,应人家邀请,来帮忙拍些现场照片做宣传用,她很乐意,还主动提出一道写宣传稿,分文不取。结果前几天到了片场,导演高兴得不得了,拉着她到处与人介绍,末了才看见编剧,编剧说,人才难得,过几日我把你介绍给黎民伟好了。
她说好,又问,黎民伟还没有回香港去吗?我听说他要回去。
编剧愣了愣,道,也许吧,我还没听说,又摆摆手,不怕,他要是回香港了我就写信给他,来日你去香港找他时,他一定承情照顾你!
她笑着谢谢人家好意。其实知道黎民伟要走,还是军统的消息。她人虽然已经被边缘化,听些小道消息的渠道还是有的。这么一问,也不过是一时顽皮,想试探一下这个编剧是说实话还是吹牛。现在看来说的还是实话。
虽然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却还有这样做的心。
关于终战,她提前从中美所那边得到了消息,心情早已平静。所以一开始她只是正常工作,等到半上午,广播已经播放结束,片场正在拍摄,突然那个编剧冒冒失失地冲进来,瞪着两眼,高喊着“日本投降了”。
他喊着,在场的人都愣了,全部转过去看着他,连一向专注的导演都没有在看表演,连素来专业的演员都没有在继续表演,除了他的喊声现场什么声音都没有。
汤玉玮不好表现出自己早就知道这件事,只是用视线向周围扫视。这是我们等待已久的事情啊,为什么大家都愣了呢?难道是因为时间太长了苦难太深了,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