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47节
秦正作为唯二知情的人,此刻神情镇定,躬身道:“谢陛下称赞。”
其余重臣很理性地保持沉默,他们宁肯边军强大一些,也不愿助长织经司的气势。
吕师周继续念道:“陛下,第二个好消息是臣在攻破河洛的时候,俘虏景朝南院元帅庆聿恭的女儿,永平郡主庆聿怀瑾。”
此时此刻,满殿重臣已经有些麻木。
“据臣所知,庆聿恭非常疼爱这位永平郡主,臣暂时没有杀她也不想杀她,准备利用她和俘虏的景军去找景国交换战马。臣大略算过,倘若北边同意,这次我军能得到上万匹优良战马!陛下,臣知道这些战马该由朝廷分配处置,只是臣想求求陛下,能否将战马留在边军?”
吕师周的声音越来越弱,表情亦有些古怪。
前面的话都没有问题,只是最后这个请求未免有恃宠而骄的味道。
“继续念。”
李端转过头,眼神意味深长。
吕师周心中一凛,连忙打起精神念道:“其实臣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打下河洛之后能否守住?综合各方面的考虑,臣觉得很难守住,而且会让朝廷承担极大的压力,所以臣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尽量捞够好处然后退回东阳路,还请陛下允准。”
“另外,臣想利用庆聿怀瑾的身份逼迫景朝和谈,还请陛下尽快选派朝中大臣组成使团赶来河洛,因为臣真的不擅长这种嘴皮子功夫。”
李端轻笑道:“这家伙……众位卿家,你们觉得陆沉的想法是否可取?”
李道彦缓缓道:“陛下,陆沉此疏虽无词章华美,却能够精准地剖析战局。臣认为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攻入河洛城足以证明我朝北伐的决心,撤出河洛则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若趁此机会与景国和谈,一者可以签订和平共处的盟约,二者可以彻底废弃伪燕,三者能为我朝边军争取到一定的休整时间。”
李端目光微凝,但是没有否定这位老人的想法,淡然问道:“那依左相看来,谁人可北上负责和谈?”
李道彦沉吟道:“老臣拙见,这个人选非御史中丞许大人莫属。”
许佐,官居御史中丞,曾经在去年某次朝会上一鸣惊人,强硬地扳倒工部侍郎屈丰华。
其人性情刚毅能言善辩,的确是负责国与国之间谈判的最佳人选。
李端想了想,颔首道:“许爱卿,这桩重任便交给你了。”
许佐出班领道:“臣必定竭尽全力,不坠大齐之尊,不弱边军之威,不负陛下之托!”
“善。”
李端微微一笑,又勉励了他几句。
吕师周再度得到天子的指示,看着奏章上最后那几段话,镇定心神念出声来。
“陛下,战事至此,我军已经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臣知道陛下和中枢对边军的支持不遗余力,朝中的大人们肯定不希望北伐就此止住,或许他们想让边军一直打到景国大都城外。臣也很想这么做,但是根据臣的浅薄见识来看,人力终有穷尽之时,强行拉长战线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李道彦和郭从义倒还能把持得住,但是其他大臣的表情明显透着些许尴尬。
这陆沉究竟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直肠子,还是想方设法都要讽刺后方几句?
什么叫朝中大臣都希望打到景国大都城外?
吕师周捧着奏章的双手轻微地颤抖,声音倒是能保持平静:“……臣思来想去,觉得北伐应该暂时停一停。收复的疆土需要消化,边军儿郎需要休整,朝廷这两年一直用兵也需要喘口气。如果朝中的大人们认为臣不思进取,那就让他们骂臣吧,总之臣认为真的需要停一停,还请陛下裁夺。”
“陛下,边军这支拳头缩回来不是因为害怕景军,而是积蓄力量挥出更凶狠的一击。有朝一日,我等军中男儿终将为大齐平定四海八荒。”
吕师周停了下来。
殿中一片死寂。
薛南亭看着大太监手中的奏章,忽地明白方才天子为何会轻声一叹。
中枢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要打断北伐的进程,围着萧望之和陆沉的军功做文章,又是明升暗降又是造势捧杀。
但是眼下陆沉明摆着告诉满殿重臣,不需要你们绞尽脑汁,边军自然会暂时停下。
原因很简单,现实不容许战争永无休止。
正如他那几句朴实的话语,收复的疆土需要消化,苦战两年的边军需要休整,朝廷耗费海量的银钱粮草也需要恢复元气。
无关私心,此乃公忠体国之言。
两相比较,难怪天子会喟然作叹。
满殿寂然之中,左相李道彦神情复杂地开口说道:“陛下,听闻陆都尉所言,老臣愧疚难当,想臣等虚度数十年岁,竟不如他这个年轻人看得更加透彻。老臣之见,陛下不妨允准陆都尉的提议,同时朝廷加紧确定对边军将帅的封赏,以及维持边军现有的架构不变。等边疆局势完全稳定,再让将帅们入京面圣,承沐天恩。”
李端静静地看着他,并不意外老人会做出这样的决断。
李道彦的确不支持北伐,但是他从来没有将边军视作仇敌,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边军的庇护,景朝大军早就渡江南下,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漂杵。
片刻过后,李端温和地说道:“便依左相之言。”
朝会结束,群臣走出文华殿。
李道彦抬头看向初春明媚的阳光,心里忽然一声哀叹。
明面上其他朝臣依然对他恭敬无以复加,但是老人很清楚,因为自己在殿中最后那段话,那些世家大族支持的重臣肯定在腹诽他。
这些人啊……
老者身上的官服象征着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但是此刻他的身影略显寂寥。
便在这时,一道中正平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一只强而有力的手掌搀住老者的右臂。
“老相爷,下官陪伱出宫吧。”
李道彦扭头望去,落在视线中的是薛南亭棱角分明的面庞。
老者稍显迟疑,随即洒然一笑道:“好。”
阳光如雾,大齐两位宰执并肩而行,他们身后跟着二十余名位高权重的大臣。
这一幕看起来似乎格外和谐。
又带着几分若隐若现的寒意。
第316章 【冠冕交袭】
南城平康坊,李氏大宅。
“父亲,诸位大人在偏厅相候。”
堂下站着一位面容清癯、满身文人清贵之气的中年男人,他便是左相李道彦的长子,现任刑部侍郎的李适之,时年四十一岁。
其人少时便有才名,十七岁中举,十九岁被先帝点为一甲探花,授翰林检讨。
元嘉之变过后,他历任翰林侍读、益通知府、东阁学士、刑部侍郎,治政宽和深得人心。
虽然他是左相的长子,锦麟李氏板上钉钉的下一代家主,但他从无蛮横霸道之气,待人处事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尤擅一手明白畅达兼具法度的华丽文章,在朝中官声极好。
软榻之上,李道彦小口喝下半碗参茶,随后将茶盏交给旁边的丫鬟,淡淡道:“他们来做什么?”
李适之垂首答道:“想必是和今日朝会所议有关。”
李道彦又问道:“你也觉得为父处置得不妥当?”
李适之抬起头,望着老父花白的鬓发,缓缓道:“并无不妥。萧望之和陆沉这是以退为进,主动停止北伐的势头,可以占据道理上的先手,让中枢无可指摘。陆沉所言虽然直白粗疏,妙就妙在暂时二字,等于是将选择权交到陛下手中。”
李道彦微微颔首,略显疲惫地说道:“偏厅那些人……”
李适之道:“父亲,宁、丁、陈、乐等大人,他们不是看不透边军主将的用意,只是身在局中难以抽离。这两年边军不断用兵,朝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如今功劳悉数归于萧望之和他麾下的将领,中枢反倒沦为边角,不怪他们心中焦急。再者,边军内部太过稳定亦非良策。”
“陛下不会同意将萧望之调回京城,这里面的水很深。”
李道彦神情凝重,没有细说此事。
李适之沉稳地道:“无论如何,不能让萧望之独掌淮、定两地军权。”
“这是自然。”
李道彦点了点头,徐徐道:“为父已经和郭枢密聊过此事,定州都督府必须保证一半以上兵力从京军抽调,只是这定州大都督的人选不好定夺。”
李适之思忖片刻,问道:“李大将军如何?”
“李景达?”
李道彦下意识露出一抹讥讽,道:“你觉得他能胜任?将来景军南下,定州是第一道防线,李景达在京城耽于享乐,去边疆恐怕挡不住北方那些虎狼。”
李适之却冷静地说道:“父亲,陛下八成属意让陆沉坐镇定州,只要此子回京经受住考验,将来必定外放一路主帅,而定州毫无疑问是最适合他的战场。在这之前,首任定州大都督只是一个过渡人选,无论是谁都不会长久。”
李道彦静静地看着自己的长子,问道:“你究竟是何打算?”
李适之回道:“父亲,南衙两位大将军,刘守光很显然是陛下的人,李景达资历虽够能力却不足,根本无法制衡刘守光。与其由他尸位素餐,不如趁这个机会让他交出军权。”
李道彦沉默良久。
他神情略显古怪地说道:“适之,我们李家历来不插手军权。”
李适之道:“儿子明白,只是若让陛下将京军和边军都握在手心里,谁都无法阻拦他继续用兵。如果真能降服景国倒也罢了,但是父亲肯定知道,景军主力尚未南下,庆聿恭始终没有出手,将来若是边军大败,于大齐而言恐怕再无转圜之机。”
他望着李道彦的双眼,诚恳地说道:“儿子此番所思,并非是想插手军权,不过是希望朝局可以平衡。”
李道彦长吁一口气,权衡之后问道:“李景达若调任定州都督,何人可以接手南衙六军?”
李适之不慌不忙地道:“成州都督,侯玉。”
“侯玉……”
李道彦脑海中浮现一张黑黢黢的面庞,没有问谁来接替侯玉,毕竟大齐不缺少资历足够的武勋,这种事永远是僧多粥少。
他又问道:“为何是侯玉?”
李适之坦然道:“父亲,儿子当年在成州担任益通知府的时候,与侯都督打过几次交道。其人虽然不比萧望之和厉天润名声响亮,在练兵上并不弱于二人,而且他出身德化侯家,与边军将帅素无交情。这些年侯都督震慑沙州七部,军功和资历皆不欠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李道彦凝眸细思片刻,缓缓道:“也罢,为父先和郭枢密等人商议一下,再向陛下进言。”
李适之应道:“是。”
李道彦想起偏厅里等待的部堂大员,不由得微微皱眉道:“宁元福等人……”
李适之拱手道:“父亲,让儿子去打发他们吧。”
“好。”
李道彦欣慰点头,待李适之将要转身时,忽地说道:“陛下前两日提起礼部侍郎一职空缺,陈春调任定州刺史,尚书谢珍又已年迈。陛下准备让伱转为礼部侍郎,等过两年再接替谢珍,你意下如何?”
李适之微微一怔,旋即摇头道:“父亲既为宰执,儿子便不宜擢升太快,以免引人非议。再者,儿升任刑部侍郎未满两年,对于许多门道还不算熟稔,自当勤勉用心细细钻研,方不负陛下和父亲的看重与期许。”
李道彦轻叹道:“你能这样想自然最好,不枉为父对你一片苦心。去吧,和那些大人们好生解释一番,让他们稍安勿躁。”
“是,父亲。”
李适之躬身一礼,缓步退下。
其余重臣很理性地保持沉默,他们宁肯边军强大一些,也不愿助长织经司的气势。
吕师周继续念道:“陛下,第二个好消息是臣在攻破河洛的时候,俘虏景朝南院元帅庆聿恭的女儿,永平郡主庆聿怀瑾。”
此时此刻,满殿重臣已经有些麻木。
“据臣所知,庆聿恭非常疼爱这位永平郡主,臣暂时没有杀她也不想杀她,准备利用她和俘虏的景军去找景国交换战马。臣大略算过,倘若北边同意,这次我军能得到上万匹优良战马!陛下,臣知道这些战马该由朝廷分配处置,只是臣想求求陛下,能否将战马留在边军?”
吕师周的声音越来越弱,表情亦有些古怪。
前面的话都没有问题,只是最后这个请求未免有恃宠而骄的味道。
“继续念。”
李端转过头,眼神意味深长。
吕师周心中一凛,连忙打起精神念道:“其实臣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打下河洛之后能否守住?综合各方面的考虑,臣觉得很难守住,而且会让朝廷承担极大的压力,所以臣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尽量捞够好处然后退回东阳路,还请陛下允准。”
“另外,臣想利用庆聿怀瑾的身份逼迫景朝和谈,还请陛下尽快选派朝中大臣组成使团赶来河洛,因为臣真的不擅长这种嘴皮子功夫。”
李端轻笑道:“这家伙……众位卿家,你们觉得陆沉的想法是否可取?”
李道彦缓缓道:“陛下,陆沉此疏虽无词章华美,却能够精准地剖析战局。臣认为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攻入河洛城足以证明我朝北伐的决心,撤出河洛则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若趁此机会与景国和谈,一者可以签订和平共处的盟约,二者可以彻底废弃伪燕,三者能为我朝边军争取到一定的休整时间。”
李端目光微凝,但是没有否定这位老人的想法,淡然问道:“那依左相看来,谁人可北上负责和谈?”
李道彦沉吟道:“老臣拙见,这个人选非御史中丞许大人莫属。”
许佐,官居御史中丞,曾经在去年某次朝会上一鸣惊人,强硬地扳倒工部侍郎屈丰华。
其人性情刚毅能言善辩,的确是负责国与国之间谈判的最佳人选。
李端想了想,颔首道:“许爱卿,这桩重任便交给你了。”
许佐出班领道:“臣必定竭尽全力,不坠大齐之尊,不弱边军之威,不负陛下之托!”
“善。”
李端微微一笑,又勉励了他几句。
吕师周再度得到天子的指示,看着奏章上最后那几段话,镇定心神念出声来。
“陛下,战事至此,我军已经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臣知道陛下和中枢对边军的支持不遗余力,朝中的大人们肯定不希望北伐就此止住,或许他们想让边军一直打到景国大都城外。臣也很想这么做,但是根据臣的浅薄见识来看,人力终有穷尽之时,强行拉长战线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李道彦和郭从义倒还能把持得住,但是其他大臣的表情明显透着些许尴尬。
这陆沉究竟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直肠子,还是想方设法都要讽刺后方几句?
什么叫朝中大臣都希望打到景国大都城外?
吕师周捧着奏章的双手轻微地颤抖,声音倒是能保持平静:“……臣思来想去,觉得北伐应该暂时停一停。收复的疆土需要消化,边军儿郎需要休整,朝廷这两年一直用兵也需要喘口气。如果朝中的大人们认为臣不思进取,那就让他们骂臣吧,总之臣认为真的需要停一停,还请陛下裁夺。”
“陛下,边军这支拳头缩回来不是因为害怕景军,而是积蓄力量挥出更凶狠的一击。有朝一日,我等军中男儿终将为大齐平定四海八荒。”
吕师周停了下来。
殿中一片死寂。
薛南亭看着大太监手中的奏章,忽地明白方才天子为何会轻声一叹。
中枢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要打断北伐的进程,围着萧望之和陆沉的军功做文章,又是明升暗降又是造势捧杀。
但是眼下陆沉明摆着告诉满殿重臣,不需要你们绞尽脑汁,边军自然会暂时停下。
原因很简单,现实不容许战争永无休止。
正如他那几句朴实的话语,收复的疆土需要消化,苦战两年的边军需要休整,朝廷耗费海量的银钱粮草也需要恢复元气。
无关私心,此乃公忠体国之言。
两相比较,难怪天子会喟然作叹。
满殿寂然之中,左相李道彦神情复杂地开口说道:“陛下,听闻陆都尉所言,老臣愧疚难当,想臣等虚度数十年岁,竟不如他这个年轻人看得更加透彻。老臣之见,陛下不妨允准陆都尉的提议,同时朝廷加紧确定对边军将帅的封赏,以及维持边军现有的架构不变。等边疆局势完全稳定,再让将帅们入京面圣,承沐天恩。”
李端静静地看着他,并不意外老人会做出这样的决断。
李道彦的确不支持北伐,但是他从来没有将边军视作仇敌,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边军的庇护,景朝大军早就渡江南下,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漂杵。
片刻过后,李端温和地说道:“便依左相之言。”
朝会结束,群臣走出文华殿。
李道彦抬头看向初春明媚的阳光,心里忽然一声哀叹。
明面上其他朝臣依然对他恭敬无以复加,但是老人很清楚,因为自己在殿中最后那段话,那些世家大族支持的重臣肯定在腹诽他。
这些人啊……
老者身上的官服象征着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但是此刻他的身影略显寂寥。
便在这时,一道中正平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一只强而有力的手掌搀住老者的右臂。
“老相爷,下官陪伱出宫吧。”
李道彦扭头望去,落在视线中的是薛南亭棱角分明的面庞。
老者稍显迟疑,随即洒然一笑道:“好。”
阳光如雾,大齐两位宰执并肩而行,他们身后跟着二十余名位高权重的大臣。
这一幕看起来似乎格外和谐。
又带着几分若隐若现的寒意。
第316章 【冠冕交袭】
南城平康坊,李氏大宅。
“父亲,诸位大人在偏厅相候。”
堂下站着一位面容清癯、满身文人清贵之气的中年男人,他便是左相李道彦的长子,现任刑部侍郎的李适之,时年四十一岁。
其人少时便有才名,十七岁中举,十九岁被先帝点为一甲探花,授翰林检讨。
元嘉之变过后,他历任翰林侍读、益通知府、东阁学士、刑部侍郎,治政宽和深得人心。
虽然他是左相的长子,锦麟李氏板上钉钉的下一代家主,但他从无蛮横霸道之气,待人处事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尤擅一手明白畅达兼具法度的华丽文章,在朝中官声极好。
软榻之上,李道彦小口喝下半碗参茶,随后将茶盏交给旁边的丫鬟,淡淡道:“他们来做什么?”
李适之垂首答道:“想必是和今日朝会所议有关。”
李道彦又问道:“你也觉得为父处置得不妥当?”
李适之抬起头,望着老父花白的鬓发,缓缓道:“并无不妥。萧望之和陆沉这是以退为进,主动停止北伐的势头,可以占据道理上的先手,让中枢无可指摘。陆沉所言虽然直白粗疏,妙就妙在暂时二字,等于是将选择权交到陛下手中。”
李道彦微微颔首,略显疲惫地说道:“偏厅那些人……”
李适之道:“父亲,宁、丁、陈、乐等大人,他们不是看不透边军主将的用意,只是身在局中难以抽离。这两年边军不断用兵,朝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如今功劳悉数归于萧望之和他麾下的将领,中枢反倒沦为边角,不怪他们心中焦急。再者,边军内部太过稳定亦非良策。”
“陛下不会同意将萧望之调回京城,这里面的水很深。”
李道彦神情凝重,没有细说此事。
李适之沉稳地道:“无论如何,不能让萧望之独掌淮、定两地军权。”
“这是自然。”
李道彦点了点头,徐徐道:“为父已经和郭枢密聊过此事,定州都督府必须保证一半以上兵力从京军抽调,只是这定州大都督的人选不好定夺。”
李适之思忖片刻,问道:“李大将军如何?”
“李景达?”
李道彦下意识露出一抹讥讽,道:“你觉得他能胜任?将来景军南下,定州是第一道防线,李景达在京城耽于享乐,去边疆恐怕挡不住北方那些虎狼。”
李适之却冷静地说道:“父亲,陛下八成属意让陆沉坐镇定州,只要此子回京经受住考验,将来必定外放一路主帅,而定州毫无疑问是最适合他的战场。在这之前,首任定州大都督只是一个过渡人选,无论是谁都不会长久。”
李道彦静静地看着自己的长子,问道:“你究竟是何打算?”
李适之回道:“父亲,南衙两位大将军,刘守光很显然是陛下的人,李景达资历虽够能力却不足,根本无法制衡刘守光。与其由他尸位素餐,不如趁这个机会让他交出军权。”
李道彦沉默良久。
他神情略显古怪地说道:“适之,我们李家历来不插手军权。”
李适之道:“儿子明白,只是若让陛下将京军和边军都握在手心里,谁都无法阻拦他继续用兵。如果真能降服景国倒也罢了,但是父亲肯定知道,景军主力尚未南下,庆聿恭始终没有出手,将来若是边军大败,于大齐而言恐怕再无转圜之机。”
他望着李道彦的双眼,诚恳地说道:“儿子此番所思,并非是想插手军权,不过是希望朝局可以平衡。”
李道彦长吁一口气,权衡之后问道:“李景达若调任定州都督,何人可以接手南衙六军?”
李适之不慌不忙地道:“成州都督,侯玉。”
“侯玉……”
李道彦脑海中浮现一张黑黢黢的面庞,没有问谁来接替侯玉,毕竟大齐不缺少资历足够的武勋,这种事永远是僧多粥少。
他又问道:“为何是侯玉?”
李适之坦然道:“父亲,儿子当年在成州担任益通知府的时候,与侯都督打过几次交道。其人虽然不比萧望之和厉天润名声响亮,在练兵上并不弱于二人,而且他出身德化侯家,与边军将帅素无交情。这些年侯都督震慑沙州七部,军功和资历皆不欠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李道彦凝眸细思片刻,缓缓道:“也罢,为父先和郭枢密等人商议一下,再向陛下进言。”
李适之应道:“是。”
李道彦想起偏厅里等待的部堂大员,不由得微微皱眉道:“宁元福等人……”
李适之拱手道:“父亲,让儿子去打发他们吧。”
“好。”
李道彦欣慰点头,待李适之将要转身时,忽地说道:“陛下前两日提起礼部侍郎一职空缺,陈春调任定州刺史,尚书谢珍又已年迈。陛下准备让伱转为礼部侍郎,等过两年再接替谢珍,你意下如何?”
李适之微微一怔,旋即摇头道:“父亲既为宰执,儿子便不宜擢升太快,以免引人非议。再者,儿升任刑部侍郎未满两年,对于许多门道还不算熟稔,自当勤勉用心细细钻研,方不负陛下和父亲的看重与期许。”
李道彦轻叹道:“你能这样想自然最好,不枉为父对你一片苦心。去吧,和那些大人们好生解释一番,让他们稍安勿躁。”
“是,父亲。”
李适之躬身一礼,缓步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