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46节
不光他陷入沉默,其他几位部堂高官亦是如此。
御案之后,李端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似乎是当真在考虑薛南亭所言的可行性。
文臣之首,左相李道彦面无表情,心里却是苦笑一声。
在薛南亭开口之后,老人很快便明白这是君臣二人的手段,然而他此刻并无解决的法子,因为这件事的落点不在他身上。
果不其然,一片静默之中,执掌北衙六军的上将军王晏出班奏道:“陛下,臣不赞同右相的建议。”
李端略显奇怪地问道:“为何?”
王晏不急不缓地回道:“边军大捷,自当论功行赏,故而臣赞成谢尚书的提议,淮州萧都督的功绩配得上国公之爵。只是边疆初定,局势仍然不稳,兼之景朝大军随时都会南下,定、淮二州离不开萧都督坐镇。若在这个时候将他调回中枢,边疆恐有反复之忧。”
李端沉吟片刻,又看向枢密使郭从义问道:“郭枢密意下如何?”
郭从义垂首低眉,拱手道:“启奏陛下,臣认为上将军所言合情合理。”
两位分掌南衙十二军的大将军刘守光和李景达也没有跳出来反对。
至此,宁元福和丁会等人终于回过味来。
如果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先将萧望之的爵位捧上去,然后以此为理由请求天子将其调回中枢,枢密院这几位重臣纵然不太情愿,也不会太过抗拒。
因为萧望之的根基在边军,就算不是孤身回京,也不可能带着一大帮剽悍下属,他在京城的势力显然无法和郭从义等人相比,届时顶多就是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淮州军竟然一战克复河洛。
如此一来,萧望之若是此时回京,名望和威势将一时无两,轻而易举便能将郭从义等人踩下去,独揽枢密院的大权亦非不可能。
简而言之,关于是否将萧望之调回京城的问题,原本应是中枢和边军之间的拉锯,而且前者很有可能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河洛大捷的横空出世,天子只需要一招连消带打便从容抽身,将此事变成文臣和武勋之间的矛盾。
假如这些代表江南世族利益的文官坚持要将萧望之调回京城,他们首先要压服郭从义等军方重臣。
御案之后,李端神色平静,心中一片轻松。
登基十余年,直到此时此刻他才能体会到君王的快乐。
不需要亲自下场,只用等下面两拨人分出胜负再做决断,而且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影响。
暖阁内的气氛安静中透着几分尴尬。
宁元福等人不由得看向始终沉默的李道彦,眼神略显焦急。
如果让萧望之继续坐镇边疆,天子的旨意可以畅通无阻地执行,北伐势必会继续推进,可是朝廷也不宽裕啊。
这两年战事不断,国库渐渐空虚,再这么打下去,他们这些人估计都得掏出自己的家底。
郭从义转头看了一眼王晏,对方的目光极其坚定,显然坚决不同意萧望之此刻回京。
稍稍思忖之后,郭从义只好作罢。
见堂下无人作声,李端轻咳一声,悠然道:“左相。”
李道彦道:“臣在。”
“你如何看待王晏的提议?”
“臣附议。”
李道彦目光温和,语调平缓。
李端心中微微一怔,他不相信李道彦愿意看到萧望之继续执掌淮州军,就算他本人勉强能接受,下面那些人也不会同意。
面对天子复杂的目光,李道彦面上古井不波。
老人心里轻叹,宁元福等人终究还是太急躁了,这个时候强行鼓吹让天子召回萧望之,无疑是和枢密院那几位公然决裂,而且这种涉及到各人根本利益的裂痕基本无法修复。
天子这步棋走得很稳很妙,今日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使报捷满城庆贺,以及那些引领百姓来到宫外广场的太学生们,乃至于方才薛南亭的改弦更张,恐怕都是天子的手笔。
这是以阴谋催动的阳谋,李道彦看得明白却无计可施,至少眼下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他决定往后退一步。
如果这个时候和郭从义等人闹将起来,那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人生漫漫,何必心急?
李道彦抬起头,目光平和地看着李端。
君臣二人对视片刻,李端微笑道:“关于萧望之的封赏,便依众位卿家之言,拟加封其为国公之爵。中书这几日拟定封号,呈递于朕。”
李道彦和薛南亭同时躬身道:“臣遵旨。”
至于萧望之是否继续留在边军的问题,李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说道:“萧望之暂时署理淮、定二州军务,待定州都督府筹建完毕再行定夺。”
满殿重臣齐声应下。
上将军王晏这时忽地上前一步,又道:“陛下,边军将帅之中,锐士营都尉陆沉的功劳仅次于都督萧望之,故此臣有本奏。”
方才他反对调回萧望之的言语打了文臣们一个措手不及,此刻见他又快人一步,余者不禁隐约有些担忧。
这位上将军不会担心自己连一个弱冠之龄的年轻人都压不住吧?
李端双眼微眯,颔首道:“讲来。”
王晏躬身道:“似陆沉这般功勋卓著又忠心耿耿的年轻俊彦,朝廷理应重赏,因此臣反复斟酌之后,恳请陛下加封陆沉国侯之爵,堪为边军将士之表率!”
国侯……
这两个字在所有大臣耳畔回响。
萧望之和厉天润那等名将,年近四旬才获封侯爵,陆沉今年才多大?
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陆沉才将将二十岁!
二十岁的国侯之爵?
李端不慌不忙地看着王晏,眼角的余光扫过李道彦,心中便有了明悟。
陆沉那小子在密折中说的没错,这些老大人们最终还是会将矛头指向他。
只是这一次,他们怕是要失望了。
第315章 【但愿四海平】
“国侯之爵?”
李端神色沉静地复述着王晏的话。
王晏误以为天子反对这个提议,便恭敬地解释道:“陛下,依臣看来,陆沉此战有三件大功,非国侯之爵不足以封赏。”
李端挑眉问道:“哦?哪三件?王卿细细说来。”
王晏镇定心神,徐徐道:“其一,根据淮州萧都督先前呈递的军报可知,北伐之战起于去年深秋,整体战略谋划出自陆沉之手。臣等不会忽视萧都督的主导定策之功,但是也不能遗漏陆沉呕心沥血的付出。如果没有这个年轻人的奇谋妙策,北伐之战不会如此顺利。”
这番话一出口,许多重臣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之前他们只知道边军连战连胜,陆沉肯定会在其中发挥作用,究竟是怎样的作用却不得而知。
如今王晏披露枢密院的些许机密,众人才明白陆沉不止是一员冲锋陷阵的骁将,北伐军略竟然出自他的手笔。
这样一来,二十岁的国侯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王晏继续说道:“其二,陆沉率锐士营屡次上阵冲杀,几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吹响北伐号角的夜袭涌泉关之战、歼灭伪燕东阳路机动力量的宛亭之战、击溃景军主力的雷泽大捷,乃至如今克复河洛,陆沉都有着上佳的表现以及扎实的军功。”
李端频频颔首,看得出来他非常认可这些评价。
王晏看了天子一眼,又道:“其三便是克复河洛,让大齐的旗帜重新飘扬在河洛城头,此举无疑会极大地提振民心军心,同时让江北大地的百姓知道大齐没有忘记他们。单论意义深远这一项,克复河洛甚至要超过收复东阳路全境。”
“陛下,基于以上三点,臣认为陆沉理应加封国侯之爵!”
他躬身一礼,态度极为诚恳,以至于让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在捧杀陆沉,还是真心实意提携后辈。
所有朝臣都在等待天子的反应,然后才能做出更加稳妥的选择。
李端忽地发出一声意义难明的轻叹,然后说道:“今日送来京城的不止是一份捷报,还有锐士营都尉陆沉的亲笔奏章。”
李道彦忽地抬头,那双老眼之中精光微露。
李端转头看向肃立在旁的大太监吕师周,点头道:“念吧。”
“是,陛下。”
吕师周垂首应下,转身面对朝中重臣,从袖中取出那本厚厚的奏章,一丝不苟地念出来。
“臣陆沉谨奏:陛下,淮州军和靖州军将士没有辜负您的厚望,不仅收复了东阳路,还将河洛城夺回来了!臣这封奏章写于攻破河洛的当晚,迫不及待想要将这个喜讯送到京城,因此奏章由臣本人所写,绝对没有找他人代笔。只是臣没有读过多少书,比不上朝中的大人们,还请陛下不要责怪。”
肃穆的东暖阁内,有人甚至忍不住发出笑声。
李道彦面带微笑地摇摇头,薛南亭则佯怒道:“真是胡闹。”
“右相勿要见责。”
李端温和地说道:“他终究年轻,而且确实没有正经考过科举,言辞难免粗疏。”
群臣不由得心中喟叹,天子对陆沉的欣赏和青睐几乎摆在面上,此时此刻语气中明显带着为其骄傲的意味。
吕师周等天子话音落地,继续念道:“有几个好消息,臣想马上告诉陛下。伪帝张璨在河洛城破的当天,在宫中大开杀戒,让禁卫军屠杀伪燕朝臣,当场杀死二百余人,伪帝亦血溅三尺,伪燕朝廷已经瘫痪!从今日过后,这世上再无伪燕之国,恭贺陛下!”
又是一道惊雷落在殿中,很多朝臣甚至不敢相信。
北燕竟然亡国了?
众人仔细想想,却又觉得完全合乎情理。
河洛城破,伪帝身死,朝廷瘫痪,这如果还不算亡国,那究竟要怎样才算?
王晏和郭从义对视一眼,略有些无奈。
他们本以为陆沉比萧望之更好拿捏,可是如今看来,区区一个国侯之爵未必能打发那个年轻人。
灭国之功,几人能为之?
纵然北燕只是景朝的附庸和傀儡,可它确实是窃据大齐龙兴之地的国家。
听闻这个喜讯,群臣尽皆山呼万岁,鼓噪不已。
李端抬手虚按,脸上的笑容愈发浓厚,又朝吕师周示意他继续念下去。
“陛下,伪帝之所以这样做,是织经司那些密探们的功劳,臣不敢抢到自己头上。正因为织经司的谋划让伪燕内乱,臣领兵攻略河洛才变得更加顺利,臣恳请陛下嘉赏织经司!”
陆沉这番话并未超出群臣的意料,实际上李道彦等人方才便看向秦正。
李端的心情很复杂,他当然知道这件事依然是陆沉的功劳,不过眼下翟林王氏那条线还不能公开,于是便对秦正说道:“织经司做得不错。”
御案之后,李端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似乎是当真在考虑薛南亭所言的可行性。
文臣之首,左相李道彦面无表情,心里却是苦笑一声。
在薛南亭开口之后,老人很快便明白这是君臣二人的手段,然而他此刻并无解决的法子,因为这件事的落点不在他身上。
果不其然,一片静默之中,执掌北衙六军的上将军王晏出班奏道:“陛下,臣不赞同右相的建议。”
李端略显奇怪地问道:“为何?”
王晏不急不缓地回道:“边军大捷,自当论功行赏,故而臣赞成谢尚书的提议,淮州萧都督的功绩配得上国公之爵。只是边疆初定,局势仍然不稳,兼之景朝大军随时都会南下,定、淮二州离不开萧都督坐镇。若在这个时候将他调回中枢,边疆恐有反复之忧。”
李端沉吟片刻,又看向枢密使郭从义问道:“郭枢密意下如何?”
郭从义垂首低眉,拱手道:“启奏陛下,臣认为上将军所言合情合理。”
两位分掌南衙十二军的大将军刘守光和李景达也没有跳出来反对。
至此,宁元福和丁会等人终于回过味来。
如果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先将萧望之的爵位捧上去,然后以此为理由请求天子将其调回中枢,枢密院这几位重臣纵然不太情愿,也不会太过抗拒。
因为萧望之的根基在边军,就算不是孤身回京,也不可能带着一大帮剽悍下属,他在京城的势力显然无法和郭从义等人相比,届时顶多就是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淮州军竟然一战克复河洛。
如此一来,萧望之若是此时回京,名望和威势将一时无两,轻而易举便能将郭从义等人踩下去,独揽枢密院的大权亦非不可能。
简而言之,关于是否将萧望之调回京城的问题,原本应是中枢和边军之间的拉锯,而且前者很有可能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河洛大捷的横空出世,天子只需要一招连消带打便从容抽身,将此事变成文臣和武勋之间的矛盾。
假如这些代表江南世族利益的文官坚持要将萧望之调回京城,他们首先要压服郭从义等军方重臣。
御案之后,李端神色平静,心中一片轻松。
登基十余年,直到此时此刻他才能体会到君王的快乐。
不需要亲自下场,只用等下面两拨人分出胜负再做决断,而且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影响。
暖阁内的气氛安静中透着几分尴尬。
宁元福等人不由得看向始终沉默的李道彦,眼神略显焦急。
如果让萧望之继续坐镇边疆,天子的旨意可以畅通无阻地执行,北伐势必会继续推进,可是朝廷也不宽裕啊。
这两年战事不断,国库渐渐空虚,再这么打下去,他们这些人估计都得掏出自己的家底。
郭从义转头看了一眼王晏,对方的目光极其坚定,显然坚决不同意萧望之此刻回京。
稍稍思忖之后,郭从义只好作罢。
见堂下无人作声,李端轻咳一声,悠然道:“左相。”
李道彦道:“臣在。”
“你如何看待王晏的提议?”
“臣附议。”
李道彦目光温和,语调平缓。
李端心中微微一怔,他不相信李道彦愿意看到萧望之继续执掌淮州军,就算他本人勉强能接受,下面那些人也不会同意。
面对天子复杂的目光,李道彦面上古井不波。
老人心里轻叹,宁元福等人终究还是太急躁了,这个时候强行鼓吹让天子召回萧望之,无疑是和枢密院那几位公然决裂,而且这种涉及到各人根本利益的裂痕基本无法修复。
天子这步棋走得很稳很妙,今日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使报捷满城庆贺,以及那些引领百姓来到宫外广场的太学生们,乃至于方才薛南亭的改弦更张,恐怕都是天子的手笔。
这是以阴谋催动的阳谋,李道彦看得明白却无计可施,至少眼下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他决定往后退一步。
如果这个时候和郭从义等人闹将起来,那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人生漫漫,何必心急?
李道彦抬起头,目光平和地看着李端。
君臣二人对视片刻,李端微笑道:“关于萧望之的封赏,便依众位卿家之言,拟加封其为国公之爵。中书这几日拟定封号,呈递于朕。”
李道彦和薛南亭同时躬身道:“臣遵旨。”
至于萧望之是否继续留在边军的问题,李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说道:“萧望之暂时署理淮、定二州军务,待定州都督府筹建完毕再行定夺。”
满殿重臣齐声应下。
上将军王晏这时忽地上前一步,又道:“陛下,边军将帅之中,锐士营都尉陆沉的功劳仅次于都督萧望之,故此臣有本奏。”
方才他反对调回萧望之的言语打了文臣们一个措手不及,此刻见他又快人一步,余者不禁隐约有些担忧。
这位上将军不会担心自己连一个弱冠之龄的年轻人都压不住吧?
李端双眼微眯,颔首道:“讲来。”
王晏躬身道:“似陆沉这般功勋卓著又忠心耿耿的年轻俊彦,朝廷理应重赏,因此臣反复斟酌之后,恳请陛下加封陆沉国侯之爵,堪为边军将士之表率!”
国侯……
这两个字在所有大臣耳畔回响。
萧望之和厉天润那等名将,年近四旬才获封侯爵,陆沉今年才多大?
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陆沉才将将二十岁!
二十岁的国侯之爵?
李端不慌不忙地看着王晏,眼角的余光扫过李道彦,心中便有了明悟。
陆沉那小子在密折中说的没错,这些老大人们最终还是会将矛头指向他。
只是这一次,他们怕是要失望了。
第315章 【但愿四海平】
“国侯之爵?”
李端神色沉静地复述着王晏的话。
王晏误以为天子反对这个提议,便恭敬地解释道:“陛下,依臣看来,陆沉此战有三件大功,非国侯之爵不足以封赏。”
李端挑眉问道:“哦?哪三件?王卿细细说来。”
王晏镇定心神,徐徐道:“其一,根据淮州萧都督先前呈递的军报可知,北伐之战起于去年深秋,整体战略谋划出自陆沉之手。臣等不会忽视萧都督的主导定策之功,但是也不能遗漏陆沉呕心沥血的付出。如果没有这个年轻人的奇谋妙策,北伐之战不会如此顺利。”
这番话一出口,许多重臣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之前他们只知道边军连战连胜,陆沉肯定会在其中发挥作用,究竟是怎样的作用却不得而知。
如今王晏披露枢密院的些许机密,众人才明白陆沉不止是一员冲锋陷阵的骁将,北伐军略竟然出自他的手笔。
这样一来,二十岁的国侯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王晏继续说道:“其二,陆沉率锐士营屡次上阵冲杀,几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吹响北伐号角的夜袭涌泉关之战、歼灭伪燕东阳路机动力量的宛亭之战、击溃景军主力的雷泽大捷,乃至如今克复河洛,陆沉都有着上佳的表现以及扎实的军功。”
李端频频颔首,看得出来他非常认可这些评价。
王晏看了天子一眼,又道:“其三便是克复河洛,让大齐的旗帜重新飘扬在河洛城头,此举无疑会极大地提振民心军心,同时让江北大地的百姓知道大齐没有忘记他们。单论意义深远这一项,克复河洛甚至要超过收复东阳路全境。”
“陛下,基于以上三点,臣认为陆沉理应加封国侯之爵!”
他躬身一礼,态度极为诚恳,以至于让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在捧杀陆沉,还是真心实意提携后辈。
所有朝臣都在等待天子的反应,然后才能做出更加稳妥的选择。
李端忽地发出一声意义难明的轻叹,然后说道:“今日送来京城的不止是一份捷报,还有锐士营都尉陆沉的亲笔奏章。”
李道彦忽地抬头,那双老眼之中精光微露。
李端转头看向肃立在旁的大太监吕师周,点头道:“念吧。”
“是,陛下。”
吕师周垂首应下,转身面对朝中重臣,从袖中取出那本厚厚的奏章,一丝不苟地念出来。
“臣陆沉谨奏:陛下,淮州军和靖州军将士没有辜负您的厚望,不仅收复了东阳路,还将河洛城夺回来了!臣这封奏章写于攻破河洛的当晚,迫不及待想要将这个喜讯送到京城,因此奏章由臣本人所写,绝对没有找他人代笔。只是臣没有读过多少书,比不上朝中的大人们,还请陛下不要责怪。”
肃穆的东暖阁内,有人甚至忍不住发出笑声。
李道彦面带微笑地摇摇头,薛南亭则佯怒道:“真是胡闹。”
“右相勿要见责。”
李端温和地说道:“他终究年轻,而且确实没有正经考过科举,言辞难免粗疏。”
群臣不由得心中喟叹,天子对陆沉的欣赏和青睐几乎摆在面上,此时此刻语气中明显带着为其骄傲的意味。
吕师周等天子话音落地,继续念道:“有几个好消息,臣想马上告诉陛下。伪帝张璨在河洛城破的当天,在宫中大开杀戒,让禁卫军屠杀伪燕朝臣,当场杀死二百余人,伪帝亦血溅三尺,伪燕朝廷已经瘫痪!从今日过后,这世上再无伪燕之国,恭贺陛下!”
又是一道惊雷落在殿中,很多朝臣甚至不敢相信。
北燕竟然亡国了?
众人仔细想想,却又觉得完全合乎情理。
河洛城破,伪帝身死,朝廷瘫痪,这如果还不算亡国,那究竟要怎样才算?
王晏和郭从义对视一眼,略有些无奈。
他们本以为陆沉比萧望之更好拿捏,可是如今看来,区区一个国侯之爵未必能打发那个年轻人。
灭国之功,几人能为之?
纵然北燕只是景朝的附庸和傀儡,可它确实是窃据大齐龙兴之地的国家。
听闻这个喜讯,群臣尽皆山呼万岁,鼓噪不已。
李端抬手虚按,脸上的笑容愈发浓厚,又朝吕师周示意他继续念下去。
“陛下,伪帝之所以这样做,是织经司那些密探们的功劳,臣不敢抢到自己头上。正因为织经司的谋划让伪燕内乱,臣领兵攻略河洛才变得更加顺利,臣恳请陛下嘉赏织经司!”
陆沉这番话并未超出群臣的意料,实际上李道彦等人方才便看向秦正。
李端的心情很复杂,他当然知道这件事依然是陆沉的功劳,不过眼下翟林王氏那条线还不能公开,于是便对秦正说道:“织经司做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