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4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及至偏厅,此间陈设雅致环境清幽,空气中却漂浮着焦躁的味道。
  吏部尚书宁元福、兵部尚书丁会、户部尚书乐钦义和其他五名正四品以上的高官分座左右,见到李适之走进来,所有人都起身见礼。
  “家父略感不适,在下不敢擅离,有劳各位大人久等。”
  李适之作了一个团揖,温文尔雅地致歉。
  丁会登时焦急地问道:“相爷可有大碍?贤弟可有派人去请太医?”
  “丁兄不必担心,家父只是有些疲倦,并无大碍。”
  李适之朝他微微一笑,两人目光交错之间,似乎藏着几分深意。
  偏厅内这八人不光是朝堂高官,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根基深厚的江南大族,坊间有好事者将他们和锦麟李氏并称为“九大家”。
  简而言之,这些门阀世族联合起来的力量连天子都会感到棘手,因为这不只是九个姓氏,他们掌握着无法计数的田地和产业,不知有多少百姓依附他们过活。
  李适之抛出开场白之后,众人便不好强行追问,最终还是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宁元福说道:“贤弟,难道我等要坐视边军继续壮大?如今萧望之和厉天润等人已经难以制约,再这样下去怕是不妥啊。”
  李适之沉吟道:“宁兄言之有理,只是河洛大捷的影响力过于惊人,此时恐怕不宜大动干戈。”
  宁元福迟疑片刻,神情凝重地说道:“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愚兄冒昧问贤弟一句,老相爷究竟是何打算?”
  李适之答道:“家父之意,暂时来看,中枢和边军并非处在对立的位置上,而且我们不应该强行对立。边军离不开中枢的支撑,中枢亦离不开边军的守护,二者本该同舟共济,一心对抗外敌。”
  “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
  乐钦义摇摇头,苦笑一声道:“如果今年还要北伐,朝廷肯定得增加赋税,不然国库难以支撑。”
  “诸位大人莫急,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李适之面带微笑,神色从容。
  众人无奈应下,闲谈几句便相继离去。
  毫无疑问,李道彦的决断很难让他们满意,因为战争的支出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耗费最终还是会落在江南百姓身上。
  只不过囿于李道彦执掌大权十多年积累的权威,没人敢公然质疑。
  李适之站在廊下,平静地望着这些高官离去,目光如一团浓雾,让人看不清端倪。
  约莫大半个时辰过后,天色昏暗之时,李适之来到东城一座偏僻的宅院。
  暗室内,有一位年过三旬的武将正在等待。
  他便是京军南衙十二位都指挥使之一,虎威军都指挥使元行钦。
  李适之进来后,抬手道:“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元行钦恭敬地应道:“是,大人。”
  李适之开门见山地说道:“李景达不日将调任定州都督,我已经说服家父,朝廷会让成州都督侯玉继任南衙大将军。”
  元行钦面露喜色,拱手道:“恭喜大人更进一步!”
  “千里之遥,始行一步而已。”
  李适之神色淡然,悠悠道:“等侯玉履任后,你不要与他走得太近。就像这一年多来,陈澜钰对待李景达那般,只需要保持官面上的尊重即可。”
  当初十二名边军武将入京,最后留下来的只有陈澜钰,他接替徐温担任振威军主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天子在李景达执掌的南衙六军当中插入一根钉子。
  陈澜钰身为萧望之麾下第一大将,不光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在如泥潭一般的京城官场上同样游刃有余。
  李景达这一年多不是没想过对陈澜钰找茬,但是对方始终没有露出丝毫破绽,不显山不露水之间,渐渐将振威军握在手心里,一如当年他接替萧望之执掌淮州镇北军。
  元行钦身为陈澜钰的同僚,对此看得一清二楚,忌惮之余也有几分敬佩。
  此刻听到李适之的叮嘱,元行钦正色道:“请大人放心,末将知道该怎么做。”
  李适之颔首道:“你也放心,我答应你的事情必然会做到。”
  元行钦终究是军中武将不善虚饰,闻言不禁露出激动的神色。
  李适之见状便道:“今日相见只为提醒你几句,时日尚早,切莫心急。”
  元行钦心中一震,连忙起身道:“是!”
  第317章 【公侯相继】
  皇宫东南角上,有池名为玉藻。
  池畔兰亭,李端站在阑干旁,手中端着一个青瓷小盏。
  他从里面拨出饵料洒进池子,便见一团团游鱼竞相踊跃,摆动着细长的身躯上下争抢。
  “朕不明白。”
  他似在自言自语,身后那位甲胄在身的三旬武将接话道:“陛下不明白什么?”
  李端一手端着小盏,抬头望着澄澈蔚蓝的天空,缓缓道:“朕以为陆沉在攻克河洛之后,会将整个大齐朝廷绑在锐士营的军旗上,逼迫朕和满朝公卿为边军掏干最后一滴血。河洛对于朕和大齐来说不只是一座城池,它象征着大齐的法统和传承。先前有心无力,朕还能自欺欺人,但是边军将士收复此地,如果陆沉坚持不退兵,朕只能竭尽所有援护他。”
  武将沉默不语,仿佛在思考。
  李端眉眼间浮现一抹茫然,感叹道:“他有那样做的理由,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北伐的阻力很大,可他没有那样做。陈卿家,你出身于淮州军,和陆沉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对他应该比较熟悉,不知能否为朕解惑?”
  三旬武将便是南衙振威军都指挥使陈澜钰。
  他冷静地说道:“陛下,臣觉得萧都督和陆都尉皆是知兵之人,既然他们认为边军需要休整,这个决定便是理所应当。陛下如此说,莫非是对陆都尉不满?”
  这样的言语风格与朝堂上绝大多数官员都不同,似乎带着边疆的凛冽与洒脱,偏偏李端很喜欢这种风格。
  “不是不满意,而是很满意,满意到朕有些担忧。”
  李端自嘲一笑,转头问道:“你可知道为何?”
  陈澜钰微微垂首道:“臣不知。”
  “先前你已经看过陆沉那封奏章的内容,应当知道他的文字虽然粗疏直白,但是称得上字字珠玑,几乎每段话都切中要害。尤其是主动暂停北伐,将重启的权力交还到朕手中,这一招可谓打得满朝公卿措手不及,连左相也不得不退让。”
  李端将小盏交给旁边的宫人,转身走到石桌旁坐下,缓缓道:“陆沉才多大?弱冠之龄而已。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几近完美,这也罢了,朕只当这是萧望之教导有方。然而他连朝堂纷争都能看得这么准确,此番抽身以退为进,深得朝争诡谲之真意。伱说说,朕是应该感到高兴,还是应该有所担忧?”
  他抬头相望,目光晦涩难明。
  迎着天子的直视,陈澜钰简单直接地说道:“陛下仍然放不下陆都尉的身世传言。”
  “朕不是没有容人之量,朝中公卿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只要他能为朝廷用心办事,朕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何况陆沉远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
  李端语调放轻,感慨道:“可是他做得太好了,好到让人难以相信。”
  陈澜钰明白天子今日召见的缘由,是因为他和淮州军、萧望之以及陆沉有几分渊源。
  一念及此,他诚恳地说道:“陛下,臣不敢胡乱猜测陆都尉的想法,但是臣可以保证,他绝对不是杨光远的血脉。”
  李端好奇地问道:“为何?”
  陈澜钰答道:“如果陆都尉真是杨家子,萧都督不会等到前年才召他入军,更不会让他在广陵虚度十九年。以臣对萧都督的了解,他会将这件事安排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破绽。故此,陆都尉的出现只是一个意外。”
  李端定定地看着他,良久颔首道:“朕信你。”
  陈澜钰拱手一礼道:“臣谢过陛下信重。”
  李端话锋一转道:“在你看来,朕应该怎么做?”
  “臣不敢妄议君上。”
  “直说便是,朕不怪责于你。”
  “陛下若不放心,等边境战事结束,召陆都尉回京面圣述职便可,臣认为陆都尉绝对不会拖延贻误。”
  陈澜钰的神色平静而又坦然。
  李端心中暗暗称许。
  便在这时,大太监吕师周蹑手蹑脚地走进兰亭,躬身道:“启奏陛下,李相、薛相、郭枢密、王刘李三位将军已至文华殿东暖阁。”
  李端便对陈澜钰说道:“你回京营吧,过段时间朕再召你入宫谈话。”
  “臣遵旨。”
  陈澜钰行礼告退。
  ……
  “参见陛下。”
  李端走进东暖阁,六位重臣异口同声地行礼。
  “免礼。”
  李端言简意赅地说着,神情沉稳且坚定。
  李道彦当先禀道:“陛下,御史中丞许大人已经率十余位能吏出发,他们将赶赴边境协助淮州都督府,与景国开启战时的谈判。”
  李端道:“善。”
  谈判乃是陆沉所请,中枢其实并不看好,因为景军实力依然强大,很难想象景国皇帝会因为一个郡王之女便主动让步。
  只不过没人愿意在这种小事上驳斥陆沉,反正无论能否谈成,大齐都不会有什么损失。
  右相薛南亭又奏道:“陛下,关于淮州都督萧望之国公之爵的封号,臣等商议之后,暂时拟为荣国公,请陛下决断。”
  “荣国公?”
  李端面露沉吟之色。
  这个封号不好不坏,在国公封号里属于中等档次。
  李端抬眼看向薛南亭,大抵明白群臣选择这个封号的原因。
  一者乃是字面意思,二者暗含荣损与共、与国同戚的用意。
  想到这儿,李端便点头道:“善。中书拟旨,按规制将封赏和仪仗送去边疆,京中赐国公府一座。另外,行文昭告天下,让大齐子民都知道萧望之的功绩和朝廷对他的嘉许。”
  两位宰相同时应下。
  李端又道:“萧望之双亲已不在人世,敕封其妻为一品国公夫人,其长子萧林封为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擢为太平州都督府长史。其次子萧闳封为上骑都尉,擢为淮州都督府广陵军都指挥使。”
  这便是封妻荫子。
  李端给出的赏赐并不出格,因此六位重臣皆没有反对。
  此事既了,李端便对众人说道:“关于筹备定州都督府一事,朕想听听众位卿家的想法,重点便是定州都督由何人担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