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正看着,心想不知太子所谓的“需要第三人来评一评”,到底是要评什么。一杆紫毫笔管已递至她眼前,她退下一步,太子却又跟上一步来,拿起她垂在身侧的右手,将紫毫笔塞入其中。
“徐公子,孤晓得你尤擅线绘,这文殊菩萨的衣袂便由你来执笔吧,正好看一看,你笔下的袍袖衣带,是合孤之意,还是合赵大人之意。”
徐菀音闻言,有些不明所以,悄悄朝赵翼大人看过去。
那赵翼又是忙不迭说道:“殿下实在言重,徐公子落笔潇洒恣意,自然是合殿下‘吴带当风’之意。下官只惯习了‘曹衣出水’,因其细微而显庄重,却未免有稍许呆板。
徐菀音恍然,原来此二人于画法上有些分歧。
太子显然更喜吴道子圆转飘逸、似临风飞扬的“当风”笔态,愿将那菩萨的逍遥自在与飞升意境画将出来;
而赵翼则爱曹仲达细密禁束、如湿衣贴身的“出水”笔法,可表现佛陀“肉身沉重”的苦修质感与隐现的庄重之意。
再看那尚未过半的《文殊图》,也正如赵翼大人所说,他无非在一旁侍画而已,大部分笔墨皆出自太子手笔,能见得太子落笔线条飞扬飘逸,又不乏力道与风骨。
徐菀音毕竟从小爱画,算是有些作画的天赋在身,这些日子以来又频频出入如意馆,与那些顶级画师在一处耳濡目染,作画能力与鉴赏能力都有飞升。此刻见太子笔下如有神,不禁看得出神,心下也对那太子有了些不一样的观感。
太子在一旁,见这小郎君默不作声盯着案上画作,左看右看,来来回回地看个没完,眼神中流露出的,竟是直白的欣赏之意,令他好一阵受宠若惊。
徐菀音细看了好一会儿,突然说了一句:“若是取吴生的飘逸之势,又兼曹氏的绵密之质……”
太子眼中一亮,凤目中漾满了笑意,过来握住她手腕,将她带至案前:“徐公子此话甚妙,便按你所说,落于纸笔吧。”
徐菀音不再推辞,欣然便顺着太子先前所画笔势,一笔笔画将起来。
太子自然也不闲着,竟接过侍画辅案前赵翼大人手中物事,替徐菀音抻纸、递墨、调色……干得不亦乐乎。
不知何时,堂中诸灯已渐次燃亮,光影交织,恍若佛国幻境。
那赵翼大人已悄然离去,不知所踪。
悬于梁下的莲花灯,灯盏缓缓旋转,烛芯浸在酥油里,焰色澄黄如蜜,光晕笼罩下方画案,随着那缓慢转动的光影,徐菀音笔下菩萨的衣袂竟似也流动翻飞起来。
太子在一旁看得欣喜不已,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意,大声叫好。
二人皆擅画,此时一同作画,竟是前所未有地生出些非同一般的乐趣来。
徐菀音也是甚为心喜。
她从来画画皆是由心而起,看到什么,便从笔梢随了她意流画之而出,自己也未曾留意,这一笔有甚讲究、那一笔又是为何,总是心随意动,讲求个畅意。
哪知这太子在这作画之事上,竟成了个难得的知己。
每见她落下一记妙笔时,太子那般欣喜叹谓,与她心中所喜所想皆是一路。他甚至常能说出些她不甚了了的道理来,毕竟是从了名师浸yin习学过的,诸般画史义理上,比徐菀音这野路子多懂得不知凡几,常常随口提点几句,便令她心悦诚服,笔触上也随之多有进益。
如是畅意,堪堪画到手部细节时,徐菀音难住了。
她只知一手持金刚剑,一手结说法印,却不知左右手的具体对应,究竟哪个手该持金刚剑、哪个手该结说法印。
太子却也不知,出声便叫:“赵大人,劳驾去藏经架上取本图汇来参考则个……”
却哪里还有赵大人。
徐菀音听说此间便有图汇可供参考,更不迟疑,便朝后方藏经架走去。
那藏经架处甚是黯黑,只得几盏薄如蝉翼的琉璃壁灯,在紫檀木经架之间的墙壁处,透着幽蓝的光,映得满架经卷浮起一层冷晕。
太子也已大步跟入。
二人立于高耸的经架前,仰首望去,层层叠叠的经卷犹如密林,陈年纸页的气息在静寂中浮动。
徐菀音一进那经架之间,便觉出此事着实不易。
那重重紫檀木经架,通体无漆,仅以蜂蜡养护,年岁久远处已泛出深沉乌光。
每架竟有七层,徐菀音踮起足尖,最高勉强能够到第五层,上面两层,便连看也看不见。
又见朱、青、黄三色藏签,太子低声介绍道,经藏朱签,律藏青签,论藏黄签,他二人需找的“佛像图汇”,当在“论藏·工巧明部”一列。
徐菀音好不容易抽出一本《造像经》,一页一页翻看过去,却只见密密麻麻的尺寸注记,枯燥至极。忍不住诽道:“此《造像经》当标注为工匠专用,你瞧它写的,什么‘佛身纵广各百二十指,面长十六指……’,通篇皆是这类说明,除了造佛工匠,谁又看得明白这些量度?”
太子也已翻检良久,袖口沾了些尘灰,一边轻轻拍着,一边朝徐菀音看过来,见她娇俏可人地拿着那册经本小声嗔说的模样,实在可爱,便忍不住朝她挪动两步。
徐菀音已将那《造像经》放回了原位,又踮起脚尖去够上方那本《历代名画记》。
手指将将碰到那书册册脊,便觉出身后一阵热意袭来,太子袍袖拂过她面颊,一只大手已越过她头顶,轻而易举地替她抽出了那本册子。
徐菀音方才接过那《历代名画记》,正要挪出些身子时,才发现,自己已被一双长长的手臂圈在了经架和……太子之间。
随即便听太子慢慢说道:
“徐公子,孤今日好生欢喜……与你在一处作画。上次去云阙栈找你,便是想与你一道作画,却手忙脚乱地……被绊倒了,还压住了你,你那日没有怪孤吧……”
问出了这话后,那太子似乎也并未想要个答案,继续低声慢慢说着:
“……恐怕你必是要怪孤的,那日见你爱吃那饼子,便叫人悄悄送了点过去,你不高兴了吧,孤对你,确是太露形迹了些,孤也知这不好,可就是……就是忍不住……”
说到此处时,徐菀音觉着他身子又朝自己逼近了些,心中不安加重,便伸手推他,一边肃声道:“殿下且自重……”
太子好不容易在这幽暗之境得佳人在怀,压抑多日的复杂心绪得以一吐胸臆,哪里舍得放她离开,越是被她用力推撼,越是挺了胸膛凑过去别住她,早先就有的那一类念头又拉拉杂杂地冒出来,心中一再告诉自己:便不管不顾地吃了她,又如何?
想说的话也还未说完,便整个人覆过去,将那小郎君压在经架上,继续说道:
“那日夜里,孤摸黑走山道去你竹风轩小院找你,却吃了你好大个闭门羹……你,你便那般不愿给了孤好面儿么?你可知那日,孤就在你院门外,眼巴巴望你开门,就想与你好好说说话儿,便如现下这般……却听你在门里那般狠心,说着那冷冰冰的话。孤后来回去,竟是一夜不得好睡,只想又去你那里,将那院门给踹烂了进去问你,为何对孤这般冷漠?……哼,孤毕竟还是没有去扰你……”
-----------------------
作者有话说:太子(发狠):啊啊啊……孤还是不是个太子了?
第70章 皇兄何在
幽深黯黑的藏经架隔内, 琉璃壁灯若明若暗的晦蓝色光线,将此刻的太子与徐菀音二人笼罩于一种似若肃然、又似怨毒的氛围里。
太子好不容易得以将自己胸中憋堵了多日的想念、无奈、不虞、愤懑……等等块垒,要当了心中那人的面, 倾吐而出, 突然便有些肆意起来。心中暗想, 自己先前为何要那般苦苦压抑, 实在乏勇可陈, 算不得个堂堂男儿。
越是这般想着,那身体动作便越是放大起来。将两个围在那小郎君身周的手,紧紧握在她身后的紫檀经架上, 因了他自己的激动与紧张, 将那包围式的环抱, 缩得越来越紧。
最后干脆将两手放了那经架,直接覆在徐菀音后背, 总算得偿所愿地将她揉入了自己怀中。
说出的话却仍带着怨念:
“孤自问一向待你甚好,可你……可你为何不愿回给孤一张笑脸?却总是……总是避开孤!你是……不喜欢孤么?还是不愿孤喜欢了你?”
说得自己一阵气苦,一时间竟是哽住在那,迟迟倒不过气儿来往下说,便只抱着怀里那人,怨苦的眼神死死盯着她头顶。
徐菀音听他说话的语音里,怨声似越来越重,他高大的身躯也越来越紧地迫住自己身体, 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粗重呼吸时胸膛起起伏伏,连他“咚咚咚”的心跳声, 好似也清清楚楚地传入了自己耳朵里。
“徐公子,孤晓得你尤擅线绘,这文殊菩萨的衣袂便由你来执笔吧,正好看一看,你笔下的袍袖衣带,是合孤之意,还是合赵大人之意。”
徐菀音闻言,有些不明所以,悄悄朝赵翼大人看过去。
那赵翼又是忙不迭说道:“殿下实在言重,徐公子落笔潇洒恣意,自然是合殿下‘吴带当风’之意。下官只惯习了‘曹衣出水’,因其细微而显庄重,却未免有稍许呆板。
徐菀音恍然,原来此二人于画法上有些分歧。
太子显然更喜吴道子圆转飘逸、似临风飞扬的“当风”笔态,愿将那菩萨的逍遥自在与飞升意境画将出来;
而赵翼则爱曹仲达细密禁束、如湿衣贴身的“出水”笔法,可表现佛陀“肉身沉重”的苦修质感与隐现的庄重之意。
再看那尚未过半的《文殊图》,也正如赵翼大人所说,他无非在一旁侍画而已,大部分笔墨皆出自太子手笔,能见得太子落笔线条飞扬飘逸,又不乏力道与风骨。
徐菀音毕竟从小爱画,算是有些作画的天赋在身,这些日子以来又频频出入如意馆,与那些顶级画师在一处耳濡目染,作画能力与鉴赏能力都有飞升。此刻见太子笔下如有神,不禁看得出神,心下也对那太子有了些不一样的观感。
太子在一旁,见这小郎君默不作声盯着案上画作,左看右看,来来回回地看个没完,眼神中流露出的,竟是直白的欣赏之意,令他好一阵受宠若惊。
徐菀音细看了好一会儿,突然说了一句:“若是取吴生的飘逸之势,又兼曹氏的绵密之质……”
太子眼中一亮,凤目中漾满了笑意,过来握住她手腕,将她带至案前:“徐公子此话甚妙,便按你所说,落于纸笔吧。”
徐菀音不再推辞,欣然便顺着太子先前所画笔势,一笔笔画将起来。
太子自然也不闲着,竟接过侍画辅案前赵翼大人手中物事,替徐菀音抻纸、递墨、调色……干得不亦乐乎。
不知何时,堂中诸灯已渐次燃亮,光影交织,恍若佛国幻境。
那赵翼大人已悄然离去,不知所踪。
悬于梁下的莲花灯,灯盏缓缓旋转,烛芯浸在酥油里,焰色澄黄如蜜,光晕笼罩下方画案,随着那缓慢转动的光影,徐菀音笔下菩萨的衣袂竟似也流动翻飞起来。
太子在一旁看得欣喜不已,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意,大声叫好。
二人皆擅画,此时一同作画,竟是前所未有地生出些非同一般的乐趣来。
徐菀音也是甚为心喜。
她从来画画皆是由心而起,看到什么,便从笔梢随了她意流画之而出,自己也未曾留意,这一笔有甚讲究、那一笔又是为何,总是心随意动,讲求个畅意。
哪知这太子在这作画之事上,竟成了个难得的知己。
每见她落下一记妙笔时,太子那般欣喜叹谓,与她心中所喜所想皆是一路。他甚至常能说出些她不甚了了的道理来,毕竟是从了名师浸yin习学过的,诸般画史义理上,比徐菀音这野路子多懂得不知凡几,常常随口提点几句,便令她心悦诚服,笔触上也随之多有进益。
如是畅意,堪堪画到手部细节时,徐菀音难住了。
她只知一手持金刚剑,一手结说法印,却不知左右手的具体对应,究竟哪个手该持金刚剑、哪个手该结说法印。
太子却也不知,出声便叫:“赵大人,劳驾去藏经架上取本图汇来参考则个……”
却哪里还有赵大人。
徐菀音听说此间便有图汇可供参考,更不迟疑,便朝后方藏经架走去。
那藏经架处甚是黯黑,只得几盏薄如蝉翼的琉璃壁灯,在紫檀木经架之间的墙壁处,透着幽蓝的光,映得满架经卷浮起一层冷晕。
太子也已大步跟入。
二人立于高耸的经架前,仰首望去,层层叠叠的经卷犹如密林,陈年纸页的气息在静寂中浮动。
徐菀音一进那经架之间,便觉出此事着实不易。
那重重紫檀木经架,通体无漆,仅以蜂蜡养护,年岁久远处已泛出深沉乌光。
每架竟有七层,徐菀音踮起足尖,最高勉强能够到第五层,上面两层,便连看也看不见。
又见朱、青、黄三色藏签,太子低声介绍道,经藏朱签,律藏青签,论藏黄签,他二人需找的“佛像图汇”,当在“论藏·工巧明部”一列。
徐菀音好不容易抽出一本《造像经》,一页一页翻看过去,却只见密密麻麻的尺寸注记,枯燥至极。忍不住诽道:“此《造像经》当标注为工匠专用,你瞧它写的,什么‘佛身纵广各百二十指,面长十六指……’,通篇皆是这类说明,除了造佛工匠,谁又看得明白这些量度?”
太子也已翻检良久,袖口沾了些尘灰,一边轻轻拍着,一边朝徐菀音看过来,见她娇俏可人地拿着那册经本小声嗔说的模样,实在可爱,便忍不住朝她挪动两步。
徐菀音已将那《造像经》放回了原位,又踮起脚尖去够上方那本《历代名画记》。
手指将将碰到那书册册脊,便觉出身后一阵热意袭来,太子袍袖拂过她面颊,一只大手已越过她头顶,轻而易举地替她抽出了那本册子。
徐菀音方才接过那《历代名画记》,正要挪出些身子时,才发现,自己已被一双长长的手臂圈在了经架和……太子之间。
随即便听太子慢慢说道:
“徐公子,孤今日好生欢喜……与你在一处作画。上次去云阙栈找你,便是想与你一道作画,却手忙脚乱地……被绊倒了,还压住了你,你那日没有怪孤吧……”
问出了这话后,那太子似乎也并未想要个答案,继续低声慢慢说着:
“……恐怕你必是要怪孤的,那日见你爱吃那饼子,便叫人悄悄送了点过去,你不高兴了吧,孤对你,确是太露形迹了些,孤也知这不好,可就是……就是忍不住……”
说到此处时,徐菀音觉着他身子又朝自己逼近了些,心中不安加重,便伸手推他,一边肃声道:“殿下且自重……”
太子好不容易在这幽暗之境得佳人在怀,压抑多日的复杂心绪得以一吐胸臆,哪里舍得放她离开,越是被她用力推撼,越是挺了胸膛凑过去别住她,早先就有的那一类念头又拉拉杂杂地冒出来,心中一再告诉自己:便不管不顾地吃了她,又如何?
想说的话也还未说完,便整个人覆过去,将那小郎君压在经架上,继续说道:
“那日夜里,孤摸黑走山道去你竹风轩小院找你,却吃了你好大个闭门羹……你,你便那般不愿给了孤好面儿么?你可知那日,孤就在你院门外,眼巴巴望你开门,就想与你好好说说话儿,便如现下这般……却听你在门里那般狠心,说着那冷冰冰的话。孤后来回去,竟是一夜不得好睡,只想又去你那里,将那院门给踹烂了进去问你,为何对孤这般冷漠?……哼,孤毕竟还是没有去扰你……”
-----------------------
作者有话说:太子(发狠):啊啊啊……孤还是不是个太子了?
第70章 皇兄何在
幽深黯黑的藏经架隔内, 琉璃壁灯若明若暗的晦蓝色光线,将此刻的太子与徐菀音二人笼罩于一种似若肃然、又似怨毒的氛围里。
太子好不容易得以将自己胸中憋堵了多日的想念、无奈、不虞、愤懑……等等块垒,要当了心中那人的面, 倾吐而出, 突然便有些肆意起来。心中暗想, 自己先前为何要那般苦苦压抑, 实在乏勇可陈, 算不得个堂堂男儿。
越是这般想着,那身体动作便越是放大起来。将两个围在那小郎君身周的手,紧紧握在她身后的紫檀经架上, 因了他自己的激动与紧张, 将那包围式的环抱, 缩得越来越紧。
最后干脆将两手放了那经架,直接覆在徐菀音后背, 总算得偿所愿地将她揉入了自己怀中。
说出的话却仍带着怨念:
“孤自问一向待你甚好,可你……可你为何不愿回给孤一张笑脸?却总是……总是避开孤!你是……不喜欢孤么?还是不愿孤喜欢了你?”
说得自己一阵气苦,一时间竟是哽住在那,迟迟倒不过气儿来往下说,便只抱着怀里那人,怨苦的眼神死死盯着她头顶。
徐菀音听他说话的语音里,怨声似越来越重,他高大的身躯也越来越紧地迫住自己身体, 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粗重呼吸时胸膛起起伏伏,连他“咚咚咚”的心跳声, 好似也清清楚楚地传入了自己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