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0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宁太后轻吸一口气,握紧李道明的手迈步而上。
  文臣以左相薛南亭为首,武勋以淮安郡王陆沉为首,从两侧辅道而上。
  当大气庄重的丹乐响起,宁太后携李道明登临御座,满朝文武分两班而立。“升朝!”
  内侍省少监苑玉吉用颤抖又高亢的语调,正式宣告大齐重归故土、河山光复。
  群臣山呼万岁。
  礼毕,宁太后平复心中的万千思绪,动容地说道:“二十一年前,河洛陷于景贼之手,江山动荡,苍生离乱,几有倾覆之忧。幸得圣明高宗皇帝中兴国祚,又有李文正公、东阳郡王、忠义郡王以及千千万万的忠心之士,为社稷抛头颅洒热血,方能外抗强敌内保黎民。还有今日在朝诸位,若非你们宵衣旰食用心国事,大齐焉能还于旧都,收复江北大好河山?”
  “哀家才浅德薄,天子年幼稚嫩,幸得诸位爱卿辅佐护持,才能不负大齐历代君王之托付。”
  “故此,哀家代表李氏皇族,向诸卿致以谢意。”
  言罢,她缓缓起身,朝着百官微微一礼。
  这个举动登时迎来满朝文武的震动和惶恐,有一些文臣甚至涕泗横流,连连叩首。
  好一番喧闹过后,殿内才渐渐平复下来。
  宁太后落座之后,徐徐道:“忠心不分高低,功劳终有大小,赏罚明断方为朝廷正道。大齐能有今日,淮安郡王居功甚伟,哀家与天子理当以朝廷名器嘉赏之。”
  她转头看向肃立在侧的苑玉吉,后者随即捧着一卷圣旨,迈步走到丹陛边缘。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经邦盛则,哲王彝训。是以华衮龙章,允洽希世之勋;玉戚朱干,实表勋臣之贵。军务大臣兼提督江北军务淮安郡王陆沉,器宇冲深,智谋英果,亲率熊罴,搴旗斩将,廓清区夏,忠孝克彰。”
  他略显尖锐的声音响彻承天殿内,满朝文武肃然倾听。
  “逆乱盗寇故土,景贼扰乱江山,陆沉受命专征,屡平妖丑。御侮折冲,朝寄尤切,任惟勋德,实伫亲贤。三军爰整,一举克定,戎威远畅,九围静谧。鸿勋盛绩,朝野具瞻,申锡宠章,实允佥议。”
  这份圣旨极尽溢美之词,却没人认为不妥,因为从建武十二年到现在,陆沉的军功已经多到无法计数的地步。
  江北一京十州都是靠他领兵夺回,可谓再造江山之功。
  “宜崇徽命,位高群品,文物所加,特超恒数。建官命职,因事纪功,肇锡嘉名,用标茂实。兹特加封陆沉为秦王,领军机处总理军机大臣,授开府建衙之权,赏邑一万户,加赐金辂一、衮冕之服、玉璧一双、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满殿肃静。
  在无数双眼睛的密切注视中,陆沉迈着沉稳的步伐出班,行至御前大礼参拜道:“臣陆沉,谢陛下和皇上恩赏!”
  苑玉吉上前,将这封圣旨交到陆沉手中。
  宁太后微笑道:“秦王,免礼平身。”
  “谢陛下!”
  陆沉缓缓站起来,周身气度愈发沉凝。
  武勋班列之中,萧望之面带微笑,张旭垂首低眉,刘守光、沈玉来和童世元神情各不相同,后面那些功封侯伯的武将们则是满面喜色,与另一边肃然的文臣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宁太后将下面的反应尽收眼底,随即开口说道:“依前所议,军事院改为军机处,负责处置一应军务,哀家对此颇为赞同。现今军机处中,有军机大臣五人,分别是秦王、安陆侯、永定侯、禁军主帅沈玉来和原成州都督童世元,哀家还想再添一人。”
  陆沉心中一动,垂首道:“请陛下示下。”
  宁太后微笑道:“哀家属意临江侯,他目前还在边境驻守,不过哀家觉得以他的资历和才干,足以兼任军机大臣一职,不知秦王意下如何?”
  陆沉毫不迟疑地说道:“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好。”
  宁太后暗暗松了口气,既然陆沉推辞秉政之议,那么陈澜钰入军机也就是必然之举。
  她看向右边那些文臣,视线停留在左相薛南亭身上,郑重地说道:“薛相,哀家决定于本月十九日出京,与天子一道祭拜皇陵告慰历代君王之灵,还请薛相妥善安排。”
  薛南亭拱手道:“臣遵旨。”
  宁太后再度看向陆沉,温言道:“军机处掌大齐一应军务,各位军机大臣如何分派权责,还望秦王能够尽快拟定章程,哀家用印之后便成定例。”
  陆沉应道:“臣遵旨。”
  宁太后随即提高语调道:“除军机处外,朝廷各部衙因循旧例,各司其职,望诸位卿家勤勉治政,勿负黎民苍生之望。”
  群臣齐声应下。
  至此,这场初临旧都的朝会落下帷幕。
  第992章 【文胆】
  十二月,十七日。
  承平坊,秦王府。
  前宅宽敞的四面厅内,一众武勋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除了昨日入宫面见太后和天子、辞去一应职事归府养老的萧望之,奉陆沉之令领兵镇守河洛九门的李承恩和刘隐,提兵南下组建江南大营的霍真,以及在王府后宅养胎的厉冰雪,陆沉麾下其余武勋都出现在这场宴席上,一同庆贺他受封秦王之喜。
  “好了,你们继续喝,我就不陪了。”
  陆沉应了一圈酒,随即将酒盏放下,看着众将说道:“时日还长,不急于片刻之间,往后有的是机会找我拼酒,你们也不要喝得烂醉如泥,让下面的将士们看见不像话。”
  这番话看似是在谈酒,却又仿佛藏着几分深意,就连一贯粗鲁的宋世飞都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众将起身相送。
  陆沉让他们吃好喝好,随即迈步离去,穿过九曲回廊,来到一处颇为安静雅致的偏厅。
  “下官参见王爷。”
  已经得到朝廷正式任命的顺天府尹陈循起身行礼。
  “不必多礼,坐。”
  陆沉微笑示意,然后平静地看着这位淮右名士,徐徐道:“德遵,我记得你今年三十九岁?”
  陈循答道:“是的,王爷。”
  陆沉道:“昨日在宫中,薛相举荐你为刑部左侍郎,许相则举荐你为左御史中丞,你可知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陈循思忖片刻,斟酌道:“回王爷,下官觉得两位宰相并非是因为欣赏下官,而是他们很清楚顺天府尹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当然,因为下官是王爷身边的人,他们不好直言撤换,于是就以朝中高位作为交换,意欲从王爷手中夺去河洛城的治理之权。”
  陆沉微微颔首道:“在你看来,两位宰相拿出的官位有何不同?”
  “刑部尚书尹博乃是薛相的同年,亦是薛相这些年为数不多的至交之一,其人素以忠耿刚强闻名。下官若履任刑部左侍郎,姑且不论公私之分,想要得到尹尚书的认可极难,时间一长难免会沦为边缘人物。在朝堂规制之内,尹尚书有几十种法子让下官有力使不出,届时想来王爷也不便出手相助,因为那会显得下官过于无能。”
  陈循没有丝毫遮掩,继而道:“至于许相的提议,左御史中丞位高权重,现任御史大夫张苍虽有宪台之名,却无法掌控住御史台的一干御史,因为这里本就是许相的根基所在。在下官看来,许相应该不会刻意打压,只要下官持身甚正,这左御史中丞一职倒是能帮到王爷。”
  陆沉饶有兴致地问道:“这般说来,你愿意履任御史台?”
  “下官并无此意。”
  陈循摇了摇头,坦然道:“王爷,下官只擅庶务,不擅与人言辞争锋。下官若任左御史中丞,一者弃顺天府于不顾,贻误王爷大计,二者下官难有建树,白白浪费这等紧要之职。下官斗胆,举荐秉元公为左御史中丞。”
  陆沉凝望着他的双眼,感叹道:“若非暂时找不到人代替你,我确实想尽早将你推上中枢。”
  陈循道:“承蒙王爷提携赏识,下官感激不尽。对于王爷而言,目前有三件事极为要紧,容不得丝毫松懈。”
  “细细说来。”
  “其一便是军权,这是王爷手中最大的筹码,亦是朝中百官不敢擅动的根源。在军权的处置上,王爷决不能心慈手软,但凡有人逾越一步,便要以雷霆之势斩断其手脚,否则必然会引出更多的麻烦。”
  看着这位文臣脸上凛然的杀气,陆沉欣慰地说道:“言之有理。”
  陈循便继续说道:“其二便是顺天府衙,只要王爷不松口,下官就会牢牢钉在这个位置上。王爷切勿大意,虽说京城主官历来难做,但是其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今皇城防卫归禁军执掌,京城九门暂由李将军和刘将军掌管,再加上城外驻扎的大军,明面上王爷处于绝对的优势,然则京城之内一旦动了刀兵就没有回头路,必须要斩尽杀绝方无后患。下官深知王爷之雄伟志向,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棋。”陆沉敛去笑意,颔首道:“知我者,德遵也。”
  陈循肃然道:“谢王爷称赞。既然王爷不会妄动刀兵,那么顺天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京城居民逾百万,可谓鱼龙混杂各行其道,若是用心钩织,足以牵出一张大网。便如街上一青皮闲汉,通过他甚至可以关联上宰相府邸,宫中亦不例外。这一年多来,下官已将府衙上上下下都换成了值得信任的人,以他们为根基向外延伸,便能深入京城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他微微一顿,正色道:“届时无论宫中还是各家高官权贵府邸,只要有风吹草动,下官都能第一时间告知王爷。下官知道王爷另有消息渠道,但如今秦大人重掌织经司,想来两边会出现不少碰撞,那位苏大人未必是秦大人的对手。有下官借助顺天府铺开这张大网,既能为王爷补足情报的缺失,也能避开织经司的耳目,让王爷可以真正彻底地掌握京城。”
  从始至终,他的情绪都非常冷静,但是这番话对陆沉造成很大的触动。
  陆沉站起身来,负手踱步,缓缓道:“我会再调一批人给你,他们由你全权调派。”
  “下官谢过王爷信重。”
  陈循也站了起来,道:“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王爷要尽快推行后续其他新政。”
  陆沉颔首道:“此事我已经筹谋多时,开年便会上折奏请施行。”
  陈循望着他的侧脸,稍稍犹豫之后,下定决心说道:“王爷,下官十分赞同您的决断。”
  陆沉转头略带问询看着他。
  陈循道:“王爷如今尽掌军权,若要强行改朝换代并非不可能,流血虽难以避免之事,只要杀得人足够多,反对的声音也就会逐渐消失,只是这样做后患无穷。”
  “坐下说。”
  陆沉并未就此事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但他很想知道这位淮右名士的想法。
  陈循落座之后,不疾不徐地说道:“王爷虽有不世之功在身,然而天家并未失去士林和民心的支持,屠戮固然可以强行压服百官,却会引起国内此起彼伏的反抗,姑且不说青史会如何评述,这至少会让北方的景国缓过来,将来难免内忧外患顾此失彼。”
  “是。”
  “所以王爷一直谨慎自持,不陷自身于千夫所指,此乃最明智的选择。”
  陈循的眼神愈发清明,继而道:“下官方才所言推行新政,便是在为王爷设想将来局势。新政者,必然会触及很多权贵官绅的利益,王爷作为首倡者可承其功,让中书作为施行者可避其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官场肯定会震荡,有人下便有人上。那些升上来的官员明白自家利益系于王爷一身,只有紧紧围绕在王爷身边,只有新政持续深入推行,他们的官位才会稳固!”
  陆沉双眼一亮,点头道:“继续。”
  “下官需要坐镇顺天府,既然许相让出左御史中丞一职,王爷大可笑纳,让刘元兄接任。他素来不畏强权嫉恶如仇,心思缜密口才出众,定能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掀翻大批官员。如此一来,王爷便可稳坐庙堂之高,在朝中从容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此乃百官之心。再者,王爷可以施恩于年轻士子,不拘一格提拔人才,适当增加恩科,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收服士林之心。”
  陈循看着陷入沉思中的陆沉,微笑道:“与此同时,新政施行得益的是黎民苍生。王爷手中还有陆家商号,有的是人手宣扬造势,只要让百姓们知道是谁在为他们谋利,他们自然就会向着谁。最多三年时间,世间便会传扬王爷之仁德,王爷可尽收黎民之心。”
  陆沉道:“你这番条理清晰的分析,让我心中杂乱的想法渐渐有了脉络,其实你可以早些明言。”
  “不瞒王爷,下官这一年来暗中思虑良多,只是因为不清楚王爷作何打算,故而不敢妄言大政。但是如今的局势对于王爷而言已经刻不容缓,一旦王爷被天家拖住脚步,以为早晚能让天家自动退让,却忽略人心诡谲真伪难辨,三五年后必生不忍言之乱。王爷心怀天下,不愿国朝陷于内耗,下官才敢斗胆直言。”
  陈循眼中浮现一抹神采,坚定地说道:“王爷本就有军心在手,再得百官之心、士林之心、黎民之心,两三年后挥军北上直取景国,届时天下归心,何愁大事不成?以此震古烁今之功业、天下富足之壮举,王爷登临至尊之位可谓举世之愿,得国之正足以奠定后世基业!”
  直到此时此刻,他终于显露出几分激动,语调微微发颤。
  陆沉看着这位多年前便矢志追随、任劳任怨的忠心下属,微笑道:“德遵可愿与本王共创盛世之景?”
  陈循心中大定,起来躬身一礼,凛然道:“下官得遇明主,愿效犬马之劳,虽九死亦不悔矣!”
  第993章 【故人之心】
  十二月十九日,宁太后携天子李道明及数十位重臣,前往西郊皇陵祭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