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755节
翌日清晨,这封招降诏书送达宁陵城外的齐军大营。
帅帐之内,火盆已经燃起,毕竟十一月中旬的天气颇为寒冷。
景军将帅眼中碌碌无为的陆沉坐在帅位上,和以前相比精瘦不少,唯有眸光愈发锐利,仿佛能一眼看进人心里。
“齐王?”
陆沉面带微笑,徐徐道:“这位雄心勃勃的景国皇帝真大方。”
帐内众将好奇地看着他手中的诏书。
陆沉见状便将诏书传下去,让他们轮番传看。
随即便听得一阵阵嘶声响起。
“王爷。”
李承恩当先开口,略显担忧地说道:“这会不会是景帝的挑拨之计?”
其他人的表情也都严肃起来。
他们都已知晓南边的后勤供给出了问题,虽然宁太后及时下狠手震慑住心怀不轨之辈,但这足以说明朝廷内部存在一股暗流,再加上半年来齐军的处境确实艰难,陆沉身为主帅似乎没有应对之策,难免会有人含沙射影阴阳怪气。
要是这封招降诏书传到江南,恐怕会掀起惊涛骇浪。
这种光明正大的挑拨离间看似滑稽,实则很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史书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陆沉环视众人,看出他们没有关心之外的情绪,继而意味深长地说道:“但他最想知道的应该是这封诏书会不会送到我手上。”
众将先是一愣,然后相继反应过来。
陆沉对肃立一旁的王骏说道:“研墨吧,本王亲自回书一封。”
“是,王爷。”
王骏如今是王府书记官,此番自然要随军出征。
片刻过后,一封极其简单的回书拟定,十余骑策马离开齐军大营往北而去。
日落时分,藤县城内。
景帝将将沐浴更衣,听到南齐陆沉的回书送来,他不由得微微皱起眉头。
他迈步来到正堂,撒改和阿布罕两位大头人早已在此等候。
禁卫毕恭毕敬地递上已经检查完毕、没有任何危险的回书。
景帝落座之后没有立刻打开这封回书,淡淡道:“有没有想明白朕为何要招降他?”
撒改欲言又止,阿布罕见状便说道:“回陛下,陆沉擅于故布疑阵,过往曾经屡次这般用计,譬如当年他打下尧山关后假意进攻河洛,实则领兵千里迂回奔袭至靖州太康城下。陛下传书于其,一者是为尝试招降此人,二者便是要确认那座军营里的主帅究竟是不是陆沉。”
撒改连忙道:“没错,臣也是这样想的。”
景帝似笑非笑地抬头看了他一眼。
撒改只觉脸皮有些发烫。
景帝没有计较,他垂下眼帘望着手中的回书,心中涌起一抹遗憾。
他本以为和南边那位年轻的帅才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此刻对方应该已经奔赴靖州西南,暗中调兵遣将吃掉孤军深入的庆聿恭部。
以他对庆聿恭的了解,此战顶多就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不成想陆沉居然能够忍得住这样的诱惑,这样一来陆沉的目标便是驻扎在藤县周遭的十余万景军,以及他这位大景天子。
景帝的心志极其坚韧,倒也不会因此患得患失,随即打开了这封回书。
上面仅有短短一行字,景帝却能认定这是陆沉亲笔所写。
因为这句话只有陆沉能写得出来。
景帝双眼微眯,片刻后忽地笑出声来。
笑声越来越洪亮,越来越畅快。
撒改和阿布罕满面不解。
景帝随即将回书抛过去,阿布罕连忙接过,撒改亦凑过来,只见上面写着:陆沉不才,愿与陛下会猎于雷泽古战场,一战平息齐景六十年恩怨,以定天下之归属!
二人尽皆怔住。
景帝止住笑声,长身而起,眼中泛起睥睨之意,昂然道:“好一个南齐陆沉,此等豪情壮志,不愧为朕之对手。既然他有这番雄心,朕岂能让他专美于前?阿布罕。”
“臣在!”
“传朕旨意,南下,决战!”
第929章 【寂静或炽烈】
藤县位于雷泽平原东北角上,往西南八十余里乃靖州新昌城,往南五十余里乃定州平利城,再往南三十余里便是淮州盘龙关。
若沿东南方向进入雷泽平原,前行四十余里可见如标枪一般矗立的定州宁陵城。
七年前,齐景两国曾在藤县和宁陵城之间的广阔平原发生过一场大战。
那一战齐军汇聚边军精锐,萧望之亲自指挥,陆沉和厉冰雪担当陷阵尖刀,最终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那是齐军数十年来首次在野外决战中战胜景军主力,亦是陆沉真正意义上的初出茅庐之战,他凭借谋划此战得以崭露头角,成功进入大齐高宗皇帝李端和朝廷高层的视线。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干戈重现,兵锋再起。
在这片曾经决定过数个王朝命运的古战场上,齐景两支大军再度展开对峙。
虽然接受了陆沉的会猎之请,景帝并未冒然进兵,他以藤县作为后方粮草重地,于藤县东南二十里处设立大营三座,每营屯三个步卒万人队,两翼各有辅营一座,各驻精锐轻骑一万五千。
天子中军则在三座步营之间。
合计十二万大军,这就是景帝用来招待陆沉的兵马。
与此同时,景帝将西路军奚烈部和车里木部两支步卒调到藤县西南各处要道,藤县城内亦有万余精兵看护粮草,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布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从他离开大都南下那一刻开始,他的所有谋划都称得上平实,从始至终没有任何令人拍案叫绝的妙计,派往靖州西部、定州西部和定州北部的三支大军亦是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进逼,不理会齐军的所有假动作。
然而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谋略,犹如一根系在齐军脖子上、一步步收紧的绳索,让齐军迂回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在宁陵城北立营相对。
如果不理会景帝亲自率领的这支大军,本就处于劣势的齐军将会面对三州同时被威胁的境地。
齐军帅帐之内,气氛颇为沉肃。
郡王妃、飞羽军都指挥使厉冰雪和定北军都指挥使李承恩分列左右之首,此外还有奉福军主将徐桂、汝阴军主将霍真、广陵军主将刘隐、盘龙军主将贺瑰,陈澜钰派来的镇威军主将路靖亦在座。
这合计九万余兵马就是陆沉明面上能够拿出来的所有机动兵力。
单从人数上来看,九万对十二万不是一个无法对阵的悬殊差距。
但是众将的表情都十分凝重,毕竟他们要面对的是景国皇帝麾下最精锐的虎贲,而且所有人都清楚御驾亲征这四个字对军心士气的加成有多高。
只要天子华盖屹立于战场之上,可以想见景军即将化身最残暴的虎狼。
陆沉左手撑着脸颊,平静地看着手中的密报。
这是靖州西南战局的最新情报。
面对平阳城这样极其坚固的堡垒,庆聿恭即便用兵如神,可供他发挥的空间也不大,几次攻城战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而齐军的包围圈正在成型。
童世元麾下的成州都督府兵马,陈澜钰亲自率领的金吾大营,以及京军骁勇大营选出的数万锐卒,从三个方向快速赶赴预定战场。
负责指挥此战的萧望之亦在路上。
陆沉知道景帝的意图,实际上在庆聿恭强攻高唐城的时候,他便猜到那位天子想要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将注意力放在庆聿恭身上,最好能来个两败俱伤。
倘若景帝没有御驾亲征,陆沉自会笑纳这份大礼,但是眼下他很清楚此战题眼位于何处。
“萧叔,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那位宿敌。”
陆沉心中默念一句,然后将密报交给肃立于旁的陈循,抬眼看向帐内众将,微笑道:“压力这么大?”
除了路靖之外,其他将领都是他的心腹嫡系,自然不会故意藏着掖着,一贯耿直的徐桂当先问道:“王爷,这一战要怎么打?”
“怎么打?”
陆沉淡然道:“先看看那位景国皇帝的打算,明日以六才阵迎敌。”
“末将遵令!”
帐内都是沙场老将,听到六才阵这三个字就知道该怎么做。
众人退下之后,厉冰雪望着陆沉眉眼间那抹不再隐藏的烦恼,起身帮他倒了一杯茶,关切地问道:“夫君,何不拖延一阵,等那位景国郡主动手?”
“庆聿怀瑾虽然不是她父亲那种老狐狸,却也不是愚蠢鲁莽之人。”
陆沉接过茶盏,冷静地说道:“景帝不死,哪怕只有一口气在,庆聿怀瑾都不会动手,因为景国人心还在那位天子身上,一言便可扭转局面。除非景帝死在战场上,酿成一场动摇国本的溃败,将二十余年的威望全部赔进去,庆聿怀瑾才有火中取栗的机会。”
厉冰雪面露不解,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道:“既然如此,夫君为何要派人北上助她?”
在她想来除非是庆聿怀瑾挑起景国内乱,继而影响到前线军心,否则陆沉有何必要成人之美?
她倒是不会怀疑丈夫有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心思,经历过这么多年的煎熬和等待,她在这方面对陆沉深信不疑。
“那是为以后做打算。”
陆沉微微一笑,继而道:“景帝这次将大军分散开来,既是为了困住我军在各处的兵马,也是防止出现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结果,不论哪一路大军落败都不会全盘皆输。当然,他本人若是死在战场上,景军确实只有后撤这个选择,但还不至于彻底崩溃,唯有在他们后方再添一把火,景国才会分崩离析。”
厉冰雪稍稍思忖,登时完全领悟,不由得敬佩地看着自己的丈夫。
单论这份高屋建瓴的眼界,当世能有几人相提并论?
大多数人还局限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再多就是关注这场国战的胜负,而陆沉想的是天下之归属。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他能在正面战场上杀死景帝,否则便是好高骛远镜花水月。
“师姐已经在路上,现在摆在我面前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让景帝愿意与我军厮杀至最后一刻,否则此战就算赢了也无法奠定大局。”
陆沉抬手揉了揉眉心。
厉冰雪大抵知道他给景帝准备的厚礼,但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何让对方深陷战场?
帅帐之内,火盆已经燃起,毕竟十一月中旬的天气颇为寒冷。
景军将帅眼中碌碌无为的陆沉坐在帅位上,和以前相比精瘦不少,唯有眸光愈发锐利,仿佛能一眼看进人心里。
“齐王?”
陆沉面带微笑,徐徐道:“这位雄心勃勃的景国皇帝真大方。”
帐内众将好奇地看着他手中的诏书。
陆沉见状便将诏书传下去,让他们轮番传看。
随即便听得一阵阵嘶声响起。
“王爷。”
李承恩当先开口,略显担忧地说道:“这会不会是景帝的挑拨之计?”
其他人的表情也都严肃起来。
他们都已知晓南边的后勤供给出了问题,虽然宁太后及时下狠手震慑住心怀不轨之辈,但这足以说明朝廷内部存在一股暗流,再加上半年来齐军的处境确实艰难,陆沉身为主帅似乎没有应对之策,难免会有人含沙射影阴阳怪气。
要是这封招降诏书传到江南,恐怕会掀起惊涛骇浪。
这种光明正大的挑拨离间看似滑稽,实则很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史书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陆沉环视众人,看出他们没有关心之外的情绪,继而意味深长地说道:“但他最想知道的应该是这封诏书会不会送到我手上。”
众将先是一愣,然后相继反应过来。
陆沉对肃立一旁的王骏说道:“研墨吧,本王亲自回书一封。”
“是,王爷。”
王骏如今是王府书记官,此番自然要随军出征。
片刻过后,一封极其简单的回书拟定,十余骑策马离开齐军大营往北而去。
日落时分,藤县城内。
景帝将将沐浴更衣,听到南齐陆沉的回书送来,他不由得微微皱起眉头。
他迈步来到正堂,撒改和阿布罕两位大头人早已在此等候。
禁卫毕恭毕敬地递上已经检查完毕、没有任何危险的回书。
景帝落座之后没有立刻打开这封回书,淡淡道:“有没有想明白朕为何要招降他?”
撒改欲言又止,阿布罕见状便说道:“回陛下,陆沉擅于故布疑阵,过往曾经屡次这般用计,譬如当年他打下尧山关后假意进攻河洛,实则领兵千里迂回奔袭至靖州太康城下。陛下传书于其,一者是为尝试招降此人,二者便是要确认那座军营里的主帅究竟是不是陆沉。”
撒改连忙道:“没错,臣也是这样想的。”
景帝似笑非笑地抬头看了他一眼。
撒改只觉脸皮有些发烫。
景帝没有计较,他垂下眼帘望着手中的回书,心中涌起一抹遗憾。
他本以为和南边那位年轻的帅才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此刻对方应该已经奔赴靖州西南,暗中调兵遣将吃掉孤军深入的庆聿恭部。
以他对庆聿恭的了解,此战顶多就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不成想陆沉居然能够忍得住这样的诱惑,这样一来陆沉的目标便是驻扎在藤县周遭的十余万景军,以及他这位大景天子。
景帝的心志极其坚韧,倒也不会因此患得患失,随即打开了这封回书。
上面仅有短短一行字,景帝却能认定这是陆沉亲笔所写。
因为这句话只有陆沉能写得出来。
景帝双眼微眯,片刻后忽地笑出声来。
笑声越来越洪亮,越来越畅快。
撒改和阿布罕满面不解。
景帝随即将回书抛过去,阿布罕连忙接过,撒改亦凑过来,只见上面写着:陆沉不才,愿与陛下会猎于雷泽古战场,一战平息齐景六十年恩怨,以定天下之归属!
二人尽皆怔住。
景帝止住笑声,长身而起,眼中泛起睥睨之意,昂然道:“好一个南齐陆沉,此等豪情壮志,不愧为朕之对手。既然他有这番雄心,朕岂能让他专美于前?阿布罕。”
“臣在!”
“传朕旨意,南下,决战!”
第929章 【寂静或炽烈】
藤县位于雷泽平原东北角上,往西南八十余里乃靖州新昌城,往南五十余里乃定州平利城,再往南三十余里便是淮州盘龙关。
若沿东南方向进入雷泽平原,前行四十余里可见如标枪一般矗立的定州宁陵城。
七年前,齐景两国曾在藤县和宁陵城之间的广阔平原发生过一场大战。
那一战齐军汇聚边军精锐,萧望之亲自指挥,陆沉和厉冰雪担当陷阵尖刀,最终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那是齐军数十年来首次在野外决战中战胜景军主力,亦是陆沉真正意义上的初出茅庐之战,他凭借谋划此战得以崭露头角,成功进入大齐高宗皇帝李端和朝廷高层的视线。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干戈重现,兵锋再起。
在这片曾经决定过数个王朝命运的古战场上,齐景两支大军再度展开对峙。
虽然接受了陆沉的会猎之请,景帝并未冒然进兵,他以藤县作为后方粮草重地,于藤县东南二十里处设立大营三座,每营屯三个步卒万人队,两翼各有辅营一座,各驻精锐轻骑一万五千。
天子中军则在三座步营之间。
合计十二万大军,这就是景帝用来招待陆沉的兵马。
与此同时,景帝将西路军奚烈部和车里木部两支步卒调到藤县西南各处要道,藤县城内亦有万余精兵看护粮草,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布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从他离开大都南下那一刻开始,他的所有谋划都称得上平实,从始至终没有任何令人拍案叫绝的妙计,派往靖州西部、定州西部和定州北部的三支大军亦是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进逼,不理会齐军的所有假动作。
然而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谋略,犹如一根系在齐军脖子上、一步步收紧的绳索,让齐军迂回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在宁陵城北立营相对。
如果不理会景帝亲自率领的这支大军,本就处于劣势的齐军将会面对三州同时被威胁的境地。
齐军帅帐之内,气氛颇为沉肃。
郡王妃、飞羽军都指挥使厉冰雪和定北军都指挥使李承恩分列左右之首,此外还有奉福军主将徐桂、汝阴军主将霍真、广陵军主将刘隐、盘龙军主将贺瑰,陈澜钰派来的镇威军主将路靖亦在座。
这合计九万余兵马就是陆沉明面上能够拿出来的所有机动兵力。
单从人数上来看,九万对十二万不是一个无法对阵的悬殊差距。
但是众将的表情都十分凝重,毕竟他们要面对的是景国皇帝麾下最精锐的虎贲,而且所有人都清楚御驾亲征这四个字对军心士气的加成有多高。
只要天子华盖屹立于战场之上,可以想见景军即将化身最残暴的虎狼。
陆沉左手撑着脸颊,平静地看着手中的密报。
这是靖州西南战局的最新情报。
面对平阳城这样极其坚固的堡垒,庆聿恭即便用兵如神,可供他发挥的空间也不大,几次攻城战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而齐军的包围圈正在成型。
童世元麾下的成州都督府兵马,陈澜钰亲自率领的金吾大营,以及京军骁勇大营选出的数万锐卒,从三个方向快速赶赴预定战场。
负责指挥此战的萧望之亦在路上。
陆沉知道景帝的意图,实际上在庆聿恭强攻高唐城的时候,他便猜到那位天子想要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将注意力放在庆聿恭身上,最好能来个两败俱伤。
倘若景帝没有御驾亲征,陆沉自会笑纳这份大礼,但是眼下他很清楚此战题眼位于何处。
“萧叔,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那位宿敌。”
陆沉心中默念一句,然后将密报交给肃立于旁的陈循,抬眼看向帐内众将,微笑道:“压力这么大?”
除了路靖之外,其他将领都是他的心腹嫡系,自然不会故意藏着掖着,一贯耿直的徐桂当先问道:“王爷,这一战要怎么打?”
“怎么打?”
陆沉淡然道:“先看看那位景国皇帝的打算,明日以六才阵迎敌。”
“末将遵令!”
帐内都是沙场老将,听到六才阵这三个字就知道该怎么做。
众人退下之后,厉冰雪望着陆沉眉眼间那抹不再隐藏的烦恼,起身帮他倒了一杯茶,关切地问道:“夫君,何不拖延一阵,等那位景国郡主动手?”
“庆聿怀瑾虽然不是她父亲那种老狐狸,却也不是愚蠢鲁莽之人。”
陆沉接过茶盏,冷静地说道:“景帝不死,哪怕只有一口气在,庆聿怀瑾都不会动手,因为景国人心还在那位天子身上,一言便可扭转局面。除非景帝死在战场上,酿成一场动摇国本的溃败,将二十余年的威望全部赔进去,庆聿怀瑾才有火中取栗的机会。”
厉冰雪面露不解,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道:“既然如此,夫君为何要派人北上助她?”
在她想来除非是庆聿怀瑾挑起景国内乱,继而影响到前线军心,否则陆沉有何必要成人之美?
她倒是不会怀疑丈夫有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心思,经历过这么多年的煎熬和等待,她在这方面对陆沉深信不疑。
“那是为以后做打算。”
陆沉微微一笑,继而道:“景帝这次将大军分散开来,既是为了困住我军在各处的兵马,也是防止出现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结果,不论哪一路大军落败都不会全盘皆输。当然,他本人若是死在战场上,景军确实只有后撤这个选择,但还不至于彻底崩溃,唯有在他们后方再添一把火,景国才会分崩离析。”
厉冰雪稍稍思忖,登时完全领悟,不由得敬佩地看着自己的丈夫。
单论这份高屋建瓴的眼界,当世能有几人相提并论?
大多数人还局限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再多就是关注这场国战的胜负,而陆沉想的是天下之归属。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他能在正面战场上杀死景帝,否则便是好高骛远镜花水月。
“师姐已经在路上,现在摆在我面前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让景帝愿意与我军厮杀至最后一刻,否则此战就算赢了也无法奠定大局。”
陆沉抬手揉了揉眉心。
厉冰雪大抵知道他给景帝准备的厚礼,但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何让对方深陷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