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52节
朱衡稍稍思忖,便道:“回陛下,瑞福坊内有一片闲置的空地,风水上佳交通便利,乃是朝廷一直留着的用地,而且距离魏国公府只有两条街。”
“你看,这就是机缘。”
李宗本笑吟吟地看着陆沉,又道:“不论如何,这次你总不能推辞了。”
虽然陆沉回京没多久,但是他将要迎娶厉天润之女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城,此刻朱衡故意提到魏国公府,群臣自然明白其中缘由。
陆沉见状也不好太过矫情,于是拱手一礼道:“臣谢过陛下恩典。”
至此,去年那场战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陆沉才刚刚回到自己的位置,还没来得及静心思考,便听左边响起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陛下,臣有本奏。”
群臣循声望去,只见是当朝左相薛南亭。
李宗本温和地说道:“薛相请说。”
薛南亭目不斜视,语调沉稳:“启奏陛下,自从钟相因为身体抱恙辞官,中书重担便压在臣一人肩上。臣累受皇恩自当尽心竭力,然而人力终有穷尽之时,中书政务浩繁,委实非臣一人所能决断。故此,臣请陛下择贤任用,以充中书之实。”
听到这番请奏,百官的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自从去年秋天钟乘因为连续不断的弹劾辞官,右相一职便长期空悬,薛南亭确实非常辛苦。
期间李宗本曾经提过几次,意欲提拔吏部尚书李适之,但是李适之坚辞不受,直言自身履历单薄,无法胜任宰执之位。
而除了李适之,朝中确实没有更加合适的人选,所以这件事只能暂时搁置。
今日薛南亭再度提起亦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他身为左相有资格奏请立相。
此刻很多人包括萧望之在内,不约而同地看了一眼站在薛南亭身后的李适之。
难道锦麟李氏真的会父子皆宰相?
李宗本环视群臣,沉吟道:“薛相可有举荐之人?”
“有。”
薛南亭没有丝毫迟疑,高声道:“臣举荐定州刺史许佐入中书任右相!”
端诚殿内,一片寂静。
陆沉猛地转头,眼神极其复杂,定定地看着薛南亭的侧影。
这个时候朝臣们也都反应过来,很多人不禁暗道原来如此,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朝中除了薛南亭确实没人压得住李适之,但是许佐不同于一般的封疆大吏。
先帝在时,他、薛南亭和秦正并为三驾马车,是先帝最强硬的拥趸,其人无论能力还是品格都无可挑剔,而且在先帝离去前便已经是御史大夫,如今还兼着这个要职。
御史大夫兼定州刺史,许佐以这个身份被擢为右相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朝中无论哪方势力,都必须承认许佐有这个资格。
陆沉的视线移向李适之,逐渐琢磨出一些蹊跷的细节。
薛南亭的举荐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然而李适之毫无不悦之色,这可以说是他城府够深,但在陆沉看来,此人未免太平静了。
陆沉迅速冷静下来。
许佐入京担任右相,于他而言不是一件坏事,经过前两年在边疆的相识相交,许佐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他坚定的盟友,至少不会想方设法拖他后腿,而且有这样一位刚正的重臣在中枢盯着,相信陆沉会免去很多后顾之忧。
问题是谁来接任许佐?
龙椅之上,天子不急不缓地问道:“许卿家确为能臣,让他担任右相很合适,朕也非常放心。只是如果让许卿家回到京城,定州刺史由谁接任呢?”
这种封疆大吏的任免,绝大多数官员都插不上嘴。
吏部尚书李适之迈步出班,行礼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人举荐。”
李宗本颔首道:“说来。”
李适之缓缓道:“定州与敌境接壤,刺史虽为文职,但也不能完全不懂兵事,毕竟大战一起,边军的后勤转运极其重要。许大人文武兼备堪称全才,继任者至少要懂得相关的门道。故此,臣举荐兵部尚书丁会为新任定州刺史!”
朝堂六部,兵部的地位和处境一直都有些尴尬,但是就像李适之所言,兵部尚书虽然不一定能领兵,对军事肯定不会生疏。
这个举荐合情合理。
李宗本思忖片刻,环视群臣问道:“众卿家可有异议?”
薛南亭没有反对,胡景文、景庆山、朱衡、杨靖等重臣也都没有开口。
至于兵部尚书丁会,他脸上既有紧张,也有几分流露出来的喜色和振奋。
他很早之前就想换个地方,兵部实在待得没有意味,既要受中书辖制,又要面对军事院那帮武勋的冷脸,还要时常面对底下那些骄兵悍将很不亲切的问候。
那次李适之对他略作安抚,丁会以为这只是托词,不成想转机来得这么快,一时间心中踌躇满志。
李宗本的视线停留在陆沉面上,温言道:“秦国公,虽说一州刺史的任免无需武勋赞同,不过定州情况特殊,此地刺史尤其需要和边军主帅默契配合。卿身为定州大都督,执掌十余万大军,在这件事上很有发言权,朕想听听你的意见。关于许佐升任右相、丁会调任定州刺史这两项安排,爱卿可有异议?”
陆沉再度出班,迎着天子温润的目光,他没有过多思考,坦然道:“陛下,臣无异议。”
这个回答异常简单。
丁会垂首低眉,心中涌起些许郁闷,似乎陆沉没有反对他赴任定州,是一件很没有道理的事情。
薛南亭转头看了陆沉一眼,目光中有几分愧意,旋即又化作赞许。
作为提议者的李适之则保持原先的姿态。
没人能猜到他镇定的神情下是怎样的心思。
这位越来越受天子器重的吏部尚书只在心里默默感叹了一句。
“真能沉得住气啊,不过这样也好。”
第807章 【九连环】
将时间推到两天前。
崇政殿,御书房内,李宗本时常会召见重臣来此商议国事。
薛南亭作为中书左相,李适之作为吏部尚书,两人无论是被单独召见、还是与其他同僚一同入宫的次数都非常多,不过像今日这样,天子私下同时召见他们两人的情况不多见。
尤其是在钟乘辞官后,这更是第一次。
“薛相,李卿家,江北战事虽已停歇,但是朕始终心中难安。”
李宗本以此为开端,向两位重臣表达他心中的愧疚。
言辞恳切,发自肺腑,纵然薛南亭心如铁石,此刻也不禁微微动容。
李适之见状便进言道:“陛下,古时明君从不惮于明过而改之,何不颁下一道罪己诏,以此祭奠江北战死将士之英魂,同时安天下臣民之心?”
李宗本看了薛南亭一眼,立刻点头道:“好,便依卿家之言。”
薛南亭轻轻叹了一声,终究还是按下因钟乘被逼走而累积的愤怒,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拱手道:“陛下圣明。如今中书只有臣一人,右相一职迟迟无人接手,此非长久之计,臣请陛下任贤选能,尽快确定右相之人选。”
李宗本沉吟道:“薛相所言极是,只不过这右相之位……”
依照大齐官制,中书两位宰执权柄极重。
左相总领朝纲,除御史台和军事院之外皆可辖制,也就是说朝中六部、九寺、七监、两院乃至下面的州府县三级官府,都要受到左相的管辖。
右相的权柄大体与左相相似,不过在涉及具体政务的分歧时,由左相最后拍板决定。
简单来说,只要不是监察体系和军方体系,中书二相负责管理这个庞大王朝的方方面面。
如此重要的职事,当然不是随便某个高官就能胜任,从能力、资历、威望到品格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李适之除了资历还不太够,其他方面都比较符合,问题在于钟乘被逼辞官这件事和他脱不开关系,虽说此事很可能是天子的心思,李适之只是揣摩圣意,但是让薛南亭和对方共事于中书,这显然很有难度。
或许就是因为这一节,即便李宗本几次隐晦表态要让李适之进中书,他还是坚决地推辞不受。
今日李宗本召见这两位重臣,或许就是想解开他们之间的结。
如果不能取得薛南亭的同意,李宗本就算强行让李适之拜相,最后也会闹成一地鸡毛。
薛南亭一言不发。
李适之平静地说道:“陛下,关于右相之位,臣有一个人选。”
“哦?”
李宗本眼神微亮,连忙道:“说来。”
“御史大夫兼定州刺史,许佐许大人。”
李适之不急不缓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薛南亭刚直的眉峰微微一动。
李宗本缓缓道:“许佐……薛相意下如何?”
在这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薛南亭已经理清楚天子的心思。
去年北伐之前,许佐的谏章几乎是和陆沉的奏章前后脚送到京城,这两位掌握边疆大权的文臣武勋竟然有一种互相呼应的架势。
没人会怀疑许佐对大齐的忠心,李宗本亦不会生疑,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许佐并不会盲从君上,他有他自己的坚持。
这样一来,天子让他去定州制衡陆沉的效果就要打个折扣,再加上有李景达这个突然转变立场的前车之鉴,天子想将许佐调回京城就很正常。
但是原本有希望成为宰执的李适之为何要提出此议呢?
故此薛南亭没有直接回答李宗本的问题,反问道:“陛下若调许刺史回京,谁来接任定州刺史?”
李宗本稍稍思忖,答道:“兵部尚书丁会如何?”
至此,薛南亭已经明白这对君臣的盘算。
调许佐回京是天子、薛南亭和李适之都能接受的提议,尤其是在薛南亭对李适之不满的前提下,也只有许佐能在各方面压过李适之一头。
而让丁会接替许佐,以他和李适之几乎摆在明面上的一体关系,至少不会让定州变成陆沉的一言堂。
首先丁会可以牢牢把控定州各级官府,不让都督府强势插手,其次丁会只要握住粮草转运大权,便等于是握住边军的咽喉。
将丁会这颗钉子放在定州,可以有效地监督和制衡陆沉,避免武勋一家独大。
简而言之,这是此刻御书房内三人对中枢和边疆格局,一场心照不宣的退让与交换。
对于薛南亭来说,如果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终究无法一直强行将李适之挡在中书之外。
许佐回京定然可以成为一柄涤荡朝中风气的神剑,也能成为薛南亭最得力的助手,毕竟在先帝朝时期,两人就互为臂助配合默契,而且这对大齐的未来是一件肉眼可见的好事。
“你看,这就是机缘。”
李宗本笑吟吟地看着陆沉,又道:“不论如何,这次你总不能推辞了。”
虽然陆沉回京没多久,但是他将要迎娶厉天润之女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城,此刻朱衡故意提到魏国公府,群臣自然明白其中缘由。
陆沉见状也不好太过矫情,于是拱手一礼道:“臣谢过陛下恩典。”
至此,去年那场战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陆沉才刚刚回到自己的位置,还没来得及静心思考,便听左边响起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陛下,臣有本奏。”
群臣循声望去,只见是当朝左相薛南亭。
李宗本温和地说道:“薛相请说。”
薛南亭目不斜视,语调沉稳:“启奏陛下,自从钟相因为身体抱恙辞官,中书重担便压在臣一人肩上。臣累受皇恩自当尽心竭力,然而人力终有穷尽之时,中书政务浩繁,委实非臣一人所能决断。故此,臣请陛下择贤任用,以充中书之实。”
听到这番请奏,百官的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自从去年秋天钟乘因为连续不断的弹劾辞官,右相一职便长期空悬,薛南亭确实非常辛苦。
期间李宗本曾经提过几次,意欲提拔吏部尚书李适之,但是李适之坚辞不受,直言自身履历单薄,无法胜任宰执之位。
而除了李适之,朝中确实没有更加合适的人选,所以这件事只能暂时搁置。
今日薛南亭再度提起亦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他身为左相有资格奏请立相。
此刻很多人包括萧望之在内,不约而同地看了一眼站在薛南亭身后的李适之。
难道锦麟李氏真的会父子皆宰相?
李宗本环视群臣,沉吟道:“薛相可有举荐之人?”
“有。”
薛南亭没有丝毫迟疑,高声道:“臣举荐定州刺史许佐入中书任右相!”
端诚殿内,一片寂静。
陆沉猛地转头,眼神极其复杂,定定地看着薛南亭的侧影。
这个时候朝臣们也都反应过来,很多人不禁暗道原来如此,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朝中除了薛南亭确实没人压得住李适之,但是许佐不同于一般的封疆大吏。
先帝在时,他、薛南亭和秦正并为三驾马车,是先帝最强硬的拥趸,其人无论能力还是品格都无可挑剔,而且在先帝离去前便已经是御史大夫,如今还兼着这个要职。
御史大夫兼定州刺史,许佐以这个身份被擢为右相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朝中无论哪方势力,都必须承认许佐有这个资格。
陆沉的视线移向李适之,逐渐琢磨出一些蹊跷的细节。
薛南亭的举荐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然而李适之毫无不悦之色,这可以说是他城府够深,但在陆沉看来,此人未免太平静了。
陆沉迅速冷静下来。
许佐入京担任右相,于他而言不是一件坏事,经过前两年在边疆的相识相交,许佐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他坚定的盟友,至少不会想方设法拖他后腿,而且有这样一位刚正的重臣在中枢盯着,相信陆沉会免去很多后顾之忧。
问题是谁来接任许佐?
龙椅之上,天子不急不缓地问道:“许卿家确为能臣,让他担任右相很合适,朕也非常放心。只是如果让许卿家回到京城,定州刺史由谁接任呢?”
这种封疆大吏的任免,绝大多数官员都插不上嘴。
吏部尚书李适之迈步出班,行礼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人举荐。”
李宗本颔首道:“说来。”
李适之缓缓道:“定州与敌境接壤,刺史虽为文职,但也不能完全不懂兵事,毕竟大战一起,边军的后勤转运极其重要。许大人文武兼备堪称全才,继任者至少要懂得相关的门道。故此,臣举荐兵部尚书丁会为新任定州刺史!”
朝堂六部,兵部的地位和处境一直都有些尴尬,但是就像李适之所言,兵部尚书虽然不一定能领兵,对军事肯定不会生疏。
这个举荐合情合理。
李宗本思忖片刻,环视群臣问道:“众卿家可有异议?”
薛南亭没有反对,胡景文、景庆山、朱衡、杨靖等重臣也都没有开口。
至于兵部尚书丁会,他脸上既有紧张,也有几分流露出来的喜色和振奋。
他很早之前就想换个地方,兵部实在待得没有意味,既要受中书辖制,又要面对军事院那帮武勋的冷脸,还要时常面对底下那些骄兵悍将很不亲切的问候。
那次李适之对他略作安抚,丁会以为这只是托词,不成想转机来得这么快,一时间心中踌躇满志。
李宗本的视线停留在陆沉面上,温言道:“秦国公,虽说一州刺史的任免无需武勋赞同,不过定州情况特殊,此地刺史尤其需要和边军主帅默契配合。卿身为定州大都督,执掌十余万大军,在这件事上很有发言权,朕想听听你的意见。关于许佐升任右相、丁会调任定州刺史这两项安排,爱卿可有异议?”
陆沉再度出班,迎着天子温润的目光,他没有过多思考,坦然道:“陛下,臣无异议。”
这个回答异常简单。
丁会垂首低眉,心中涌起些许郁闷,似乎陆沉没有反对他赴任定州,是一件很没有道理的事情。
薛南亭转头看了陆沉一眼,目光中有几分愧意,旋即又化作赞许。
作为提议者的李适之则保持原先的姿态。
没人能猜到他镇定的神情下是怎样的心思。
这位越来越受天子器重的吏部尚书只在心里默默感叹了一句。
“真能沉得住气啊,不过这样也好。”
第807章 【九连环】
将时间推到两天前。
崇政殿,御书房内,李宗本时常会召见重臣来此商议国事。
薛南亭作为中书左相,李适之作为吏部尚书,两人无论是被单独召见、还是与其他同僚一同入宫的次数都非常多,不过像今日这样,天子私下同时召见他们两人的情况不多见。
尤其是在钟乘辞官后,这更是第一次。
“薛相,李卿家,江北战事虽已停歇,但是朕始终心中难安。”
李宗本以此为开端,向两位重臣表达他心中的愧疚。
言辞恳切,发自肺腑,纵然薛南亭心如铁石,此刻也不禁微微动容。
李适之见状便进言道:“陛下,古时明君从不惮于明过而改之,何不颁下一道罪己诏,以此祭奠江北战死将士之英魂,同时安天下臣民之心?”
李宗本看了薛南亭一眼,立刻点头道:“好,便依卿家之言。”
薛南亭轻轻叹了一声,终究还是按下因钟乘被逼走而累积的愤怒,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拱手道:“陛下圣明。如今中书只有臣一人,右相一职迟迟无人接手,此非长久之计,臣请陛下任贤选能,尽快确定右相之人选。”
李宗本沉吟道:“薛相所言极是,只不过这右相之位……”
依照大齐官制,中书两位宰执权柄极重。
左相总领朝纲,除御史台和军事院之外皆可辖制,也就是说朝中六部、九寺、七监、两院乃至下面的州府县三级官府,都要受到左相的管辖。
右相的权柄大体与左相相似,不过在涉及具体政务的分歧时,由左相最后拍板决定。
简单来说,只要不是监察体系和军方体系,中书二相负责管理这个庞大王朝的方方面面。
如此重要的职事,当然不是随便某个高官就能胜任,从能力、资历、威望到品格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李适之除了资历还不太够,其他方面都比较符合,问题在于钟乘被逼辞官这件事和他脱不开关系,虽说此事很可能是天子的心思,李适之只是揣摩圣意,但是让薛南亭和对方共事于中书,这显然很有难度。
或许就是因为这一节,即便李宗本几次隐晦表态要让李适之进中书,他还是坚决地推辞不受。
今日李宗本召见这两位重臣,或许就是想解开他们之间的结。
如果不能取得薛南亭的同意,李宗本就算强行让李适之拜相,最后也会闹成一地鸡毛。
薛南亭一言不发。
李适之平静地说道:“陛下,关于右相之位,臣有一个人选。”
“哦?”
李宗本眼神微亮,连忙道:“说来。”
“御史大夫兼定州刺史,许佐许大人。”
李适之不急不缓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薛南亭刚直的眉峰微微一动。
李宗本缓缓道:“许佐……薛相意下如何?”
在这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薛南亭已经理清楚天子的心思。
去年北伐之前,许佐的谏章几乎是和陆沉的奏章前后脚送到京城,这两位掌握边疆大权的文臣武勋竟然有一种互相呼应的架势。
没人会怀疑许佐对大齐的忠心,李宗本亦不会生疑,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许佐并不会盲从君上,他有他自己的坚持。
这样一来,天子让他去定州制衡陆沉的效果就要打个折扣,再加上有李景达这个突然转变立场的前车之鉴,天子想将许佐调回京城就很正常。
但是原本有希望成为宰执的李适之为何要提出此议呢?
故此薛南亭没有直接回答李宗本的问题,反问道:“陛下若调许刺史回京,谁来接任定州刺史?”
李宗本稍稍思忖,答道:“兵部尚书丁会如何?”
至此,薛南亭已经明白这对君臣的盘算。
调许佐回京是天子、薛南亭和李适之都能接受的提议,尤其是在薛南亭对李适之不满的前提下,也只有许佐能在各方面压过李适之一头。
而让丁会接替许佐,以他和李适之几乎摆在明面上的一体关系,至少不会让定州变成陆沉的一言堂。
首先丁会可以牢牢把控定州各级官府,不让都督府强势插手,其次丁会只要握住粮草转运大权,便等于是握住边军的咽喉。
将丁会这颗钉子放在定州,可以有效地监督和制衡陆沉,避免武勋一家独大。
简而言之,这是此刻御书房内三人对中枢和边疆格局,一场心照不宣的退让与交换。
对于薛南亭来说,如果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终究无法一直强行将李适之挡在中书之外。
许佐回京定然可以成为一柄涤荡朝中风气的神剑,也能成为薛南亭最得力的助手,毕竟在先帝朝时期,两人就互为臂助配合默契,而且这对大齐的未来是一件肉眼可见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