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51节
萧望之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陆沉来到他身旁站定,低声道:“昨夜戌时初刻便睡下了。”
萧望之微微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是做好准备应对今日这场大朝会了。”
陆沉心神平静,问道:“萧叔觉得今天会出现意外的状况?”
他们二人当然不是初次相见。
五天前陆沉在宫中和天子发生了一场不算激烈的争执,他随即用一天时间做了一些布置,然后在前日特地前往荣国公府拜望萧望之。
他对萧望之很信任,自然不会隐瞒和天子的争执,所以萧望之才会对今天的大朝会语含深意。
萧望之与他并肩而立,微微抬头望着巍峨庄严的皇宫,轻声道:“不会那么平静,但是应该不会冲着你,我们这位陛下至少还能做好表面功夫。”
从这句话便能看出,萧望之对李宗本的不满已经很明显。
这世上或许有圣人,但绝无可能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杀人无数的名将。
入京之前,因为杨光远冤死的缘故,萧望之对朝廷无法给予太多的信任,先帝在时亦是如此,这是他和厉天润最根本的区别。
入京之后,虽然名义上是国公之尊、领衔军事院大权,实际上因为李宗本联合张旭、韩忠杰、陈澜钰等人的排挤和架空,萧望之的处境很是艰难,一直到考城大败、陆沉都督江北三州军权才有所好转。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萧望之这种戎马一生的老将,只是为了顾全大局,他才将那些憋屈默默隐忍下来。
陆沉刚要接话,忽听远处传来几声清亮的鞭响,紧接着厚重的宫门徐徐打开。
其时天光渐亮。
随着奉仪御史的呼声响起,文武百官依照位次走入皇宫。
武勋这边以萧望之为首,陆沉在其身后,然后依次是张旭、陈澜钰、李景达等人。
文臣则是以左相薛南亭为首,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李适之次之。
陆沉平静地向左边看去,目光落在李适之脸上,只见这位御前红人目不斜视,仪容端正。
便在这时,左相薛南亭忽地转过头看了陆沉一眼。
这个眼神很复杂,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陆沉略感错愕,他虽然和薛南亭交情不深,但是有薛老神医这层关系在,对这位左相的性情可谓十分了解。
缘何他能从薛南亭的眼中看到几分愧疚?
他不及细思,薛南亭已经回过头去,百官脚步不停,走向前方的端诚殿。
大乐奏起,天子驾临,群臣行礼如仪。
一套程序过后,大殿重归安静。
李宗本高坐龙椅之上,环视下方群臣,并未刻意在某人面上停留,缓缓道:“列位卿家,如今江北局势稳固,景贼不敢觊觎我朝边境,战事暂时落幕。对于在战事中立下功劳的将士们,朕已经命军事院拟定封赏章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会逐步落实。至此,可以对前年冬天至去年夏天的战事做一个总结。”
这个开场白让殿内很多官员心生不解。
那场战役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有功之士皆被封赏,除了身为主帅的山阳郡公陆沉,但今天这场大朝会肯定会给陆沉嘉赏,此外犯错的人比如韩忠杰也被问罪,按理来说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
李宗本将群臣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说道:“此战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从我朝大军北上至考城大败,后半段则是陆卿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连续取得尧山关大捷、太康大捷和飞鸟关大捷。虽说此战最终以我军胜利告终,但是在前半段的损失不容忽视。朕反复思量,之所以会出现考城大败,一战折损五万精锐将士,完全是因为朕错误判断了形势,发起北伐的时机过于仓促。”
此言一出,群臣惶然,有人忍不住高声道:“陛下何出此言?”
李宗本眼帘垂下,愧然道:“考城之败,五万大齐儿郎命丧沙场,后续靖州防线被敌人来回践踏,十四城落入敌军之手,无数大齐子民饱受蹂躏,朕岂能心中无愧?故此,朕决意颁下罪己诏,昭告江南江北各州府。”
听到“罪己诏”三字,群臣并不陌生,但依旧很震惊,因为当年朝廷南渡之前,将大齐折腾得民不聊生的成宗、也就是李宗本的祖父可从未想过下一道罪己诏。
李宗本没有给群臣劝阻的机会,随即看向侧面肃立的苑玉吉,后者遂迈步走到御阶之前,摊开圣旨高声诵读。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景虏猖獗……”
苑玉吉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绝大多数朝臣一脸凝重的神情。
左相薛南亭和吏部尚书李适之较为冷静,不光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更在于他们提前知晓这封罪己诏会出现。
数日前两人联袂入宫,李适之提出了几项建言,罪己诏便是其中之一。
“重念靖州之民,罹此一时之难,栋宇或遭于煨烬,田畴并丧其犁锄,老稚有荡析之灾,丁壮有系累之苦……”
苑玉吉继续念着,语调十分沉稳。
这封罪己诏重点在于那一战的前半段,乃是李宗本对仓促北伐、考城之败、靖州垂危的总结和反省。
这时候很多大臣猛地想起不久前那封暗中流传开来的奏章。
出自山阳郡公陆沉之手。
即便有些人怀疑这封文辞恳切的奏章非陆沉亲笔所写,但这一点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天子居然对边军主帅如此诚恳的劝谏视而不见,难免会引起朝野的物议。
而如今这封同样发自肺腑的罪己诏一出,至少能够安抚大齐臣民之心。
“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此朕之罪也。”
“朕甚愧之!”
在罪己诏的最后,李宗本承认自己没有采纳一些大臣诸如薛南亭、陆沉和许佐的谏言,以至于酿成大错。
苑玉吉收起圣旨,恭敬地后退。
满殿寂静,群臣肃然。
他们望着龙椅上的天子,不论心中作何想法,至少面上只有敬服之色。
身为臣子,他们当然不能说“陛下知错就改就是好皇帝”的糊涂话,于是在左相薛南亭的引领下,殿内响起一片称颂声。
“陛下圣明!此乃大齐之福!”
陆沉亦在称颂的人群之中,他并未显得特立独行。
在李宗本刚刚说出罪己诏的时候,他就想起那日在宫中御花园,他对李宗本说过为何不同意让韩忠杰起复,这和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无关,而是他不能让那些无辜的将士们死不瞑目。
李宗本颁下这道罪己诏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回应陆沉,但至少有几分用意在里面。
陆沉直起身来,稍稍抬眼望去,刚好撞上李宗本看过来的视线。
君臣二人眼神交会,因为距离不算远,陆沉勉强能够看清天子的脸色。
李宗本神情平静,很显然这封罪己诏并非他的违心之举。
下一刻,李宗本开口说道:“万幸国有良将,可保社稷,这才是大齐之福。陆沉。”
“臣在。”
陆沉迈步出班,拱手一礼。
第806章 【眼花缭乱】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历代圣王作制,百代同风,褒德赏功,有自来矣。故而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
苑玉吉洪亮的嗓音再度响彻大殿。
陆沉站在文臣和武勋之间的区域,距离御阶大约丈余,拱手低头听着这道敕封圣旨。
百官的视线此刻汇聚在他身上。
若说一点都不羡慕,自然也不可能,毕竟陆沉已是郡公,再受封赏只能是国公之爵。
二十多岁的国公,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殿内诸公又怎能不羡慕?
这可是光宗耀祖的荣光。
要知道陆沉乃是商贾之子,虽然其父和萧望之交情不俗,但是陆家在江南中枢几乎没有影响力,陆沉能有今日完全是靠他自身的能力,当然也不能忽略先帝的赏识。
从广陵之战崭露头角,到今天一跃成为大齐朝堂地位最高的数人之一,陆沉只用了短短六年。
听着圣旨中长篇累牍对陆沉的称赞,群臣心情复杂,好在大部分人都有自知之明,如果让他们处在陆沉的位置,多半没有可能解决北方强大的敌人。
“……山阳郡公陆沉,材称人杰,望表国章,论道庙堂,寄深舟楫。用资文武,诚著艰难,志力忠烈,实为心膂。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
苑玉吉稍稍停顿,然后进一步抬高语调:“兹加封尔为秦国公,锡之敕命于戏,威振夷狄。钦此。”
没有想象中的群情振奋,相反甚至能听到一些人倒吸凉气。
陆沉的功劳实在太大,郡王虽然不可能,加封国公却是板上钉钉,庙堂诸公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因此一直到苑玉吉最后一句话出口之前,所有人都能平静地听着。
然而听到“秦国公”三字,绝大多数朝臣都很难冷静。
依照古制,爵位封号以齐、晋、秦、楚为上等,次一等的便是韩、赵、魏、宋、吴、燕等等。
本朝国号为齐,这个封号自然不可能赏赐给臣子,因此剩下来便是晋、秦、楚。
只说先帝南渡之后,一共封过三位国公,分别是曹国公孔铭轩、荆国公韩灵符和荣国公萧望之。
其中曹国公孔铭轩本为江南领兵大将,在先帝登基第三年便因不臣之心被褫夺爵位处以绞刑。
李宗本登基之后,遵照先帝遗诏加封厉天润为魏国公,单论尊贵程度要胜过前面三位。
如今陆沉被加封为秦国公,毫无疑问更在前面四位国公之上,是实打实的军中第一人。
此刻几位重臣的神情还算淡定,毕竟他们已经提前得到天子的知会,不像其他朝臣那般震惊。
其实陆沉心里也有些意外。
因为在御花园里的争执,他本以为李宗本会换一个封号,毕竟那只是私下相商,他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死乞白赖要一个秦字。
再加上之前那道罪己诏,陆沉隐约觉得天子这一步退得有些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陆沉面上依旧沉稳,略带几分激动之色,高声道:“臣谢过陛下隆恩!”
李宗本欣慰地说道:“爱卿乃国之干城,配得上这个爵位。对了,你如今所住的郡公府本是侯府规制,先前你坚决不同意朕让人帮你再起一套宅邸,如今可不能继续固执了。朕明白你是不想多耗国帑,但是堂堂国公继续住在侯府不合礼制。”
陆沉依旧推辞道:“陛下,臣觉得如今的宅子挺好的,倒也不用再换。”
“这件事朕就专断一回。”
李宗本面带微笑,转而看向文臣那边道:“朱尚书。”
在朝堂上不怎么起眼的工部尚书朱衡出班道:“臣在。”
李宗本道:“筹建秦国公府一事,朕便交给你了,南城可有合适的地方?”
陆沉来到他身旁站定,低声道:“昨夜戌时初刻便睡下了。”
萧望之微微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是做好准备应对今日这场大朝会了。”
陆沉心神平静,问道:“萧叔觉得今天会出现意外的状况?”
他们二人当然不是初次相见。
五天前陆沉在宫中和天子发生了一场不算激烈的争执,他随即用一天时间做了一些布置,然后在前日特地前往荣国公府拜望萧望之。
他对萧望之很信任,自然不会隐瞒和天子的争执,所以萧望之才会对今天的大朝会语含深意。
萧望之与他并肩而立,微微抬头望着巍峨庄严的皇宫,轻声道:“不会那么平静,但是应该不会冲着你,我们这位陛下至少还能做好表面功夫。”
从这句话便能看出,萧望之对李宗本的不满已经很明显。
这世上或许有圣人,但绝无可能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杀人无数的名将。
入京之前,因为杨光远冤死的缘故,萧望之对朝廷无法给予太多的信任,先帝在时亦是如此,这是他和厉天润最根本的区别。
入京之后,虽然名义上是国公之尊、领衔军事院大权,实际上因为李宗本联合张旭、韩忠杰、陈澜钰等人的排挤和架空,萧望之的处境很是艰难,一直到考城大败、陆沉都督江北三州军权才有所好转。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萧望之这种戎马一生的老将,只是为了顾全大局,他才将那些憋屈默默隐忍下来。
陆沉刚要接话,忽听远处传来几声清亮的鞭响,紧接着厚重的宫门徐徐打开。
其时天光渐亮。
随着奉仪御史的呼声响起,文武百官依照位次走入皇宫。
武勋这边以萧望之为首,陆沉在其身后,然后依次是张旭、陈澜钰、李景达等人。
文臣则是以左相薛南亭为首,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李适之次之。
陆沉平静地向左边看去,目光落在李适之脸上,只见这位御前红人目不斜视,仪容端正。
便在这时,左相薛南亭忽地转过头看了陆沉一眼。
这个眼神很复杂,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陆沉略感错愕,他虽然和薛南亭交情不深,但是有薛老神医这层关系在,对这位左相的性情可谓十分了解。
缘何他能从薛南亭的眼中看到几分愧疚?
他不及细思,薛南亭已经回过头去,百官脚步不停,走向前方的端诚殿。
大乐奏起,天子驾临,群臣行礼如仪。
一套程序过后,大殿重归安静。
李宗本高坐龙椅之上,环视下方群臣,并未刻意在某人面上停留,缓缓道:“列位卿家,如今江北局势稳固,景贼不敢觊觎我朝边境,战事暂时落幕。对于在战事中立下功劳的将士们,朕已经命军事院拟定封赏章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会逐步落实。至此,可以对前年冬天至去年夏天的战事做一个总结。”
这个开场白让殿内很多官员心生不解。
那场战役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有功之士皆被封赏,除了身为主帅的山阳郡公陆沉,但今天这场大朝会肯定会给陆沉嘉赏,此外犯错的人比如韩忠杰也被问罪,按理来说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
李宗本将群臣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说道:“此战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从我朝大军北上至考城大败,后半段则是陆卿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连续取得尧山关大捷、太康大捷和飞鸟关大捷。虽说此战最终以我军胜利告终,但是在前半段的损失不容忽视。朕反复思量,之所以会出现考城大败,一战折损五万精锐将士,完全是因为朕错误判断了形势,发起北伐的时机过于仓促。”
此言一出,群臣惶然,有人忍不住高声道:“陛下何出此言?”
李宗本眼帘垂下,愧然道:“考城之败,五万大齐儿郎命丧沙场,后续靖州防线被敌人来回践踏,十四城落入敌军之手,无数大齐子民饱受蹂躏,朕岂能心中无愧?故此,朕决意颁下罪己诏,昭告江南江北各州府。”
听到“罪己诏”三字,群臣并不陌生,但依旧很震惊,因为当年朝廷南渡之前,将大齐折腾得民不聊生的成宗、也就是李宗本的祖父可从未想过下一道罪己诏。
李宗本没有给群臣劝阻的机会,随即看向侧面肃立的苑玉吉,后者遂迈步走到御阶之前,摊开圣旨高声诵读。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景虏猖獗……”
苑玉吉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绝大多数朝臣一脸凝重的神情。
左相薛南亭和吏部尚书李适之较为冷静,不光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更在于他们提前知晓这封罪己诏会出现。
数日前两人联袂入宫,李适之提出了几项建言,罪己诏便是其中之一。
“重念靖州之民,罹此一时之难,栋宇或遭于煨烬,田畴并丧其犁锄,老稚有荡析之灾,丁壮有系累之苦……”
苑玉吉继续念着,语调十分沉稳。
这封罪己诏重点在于那一战的前半段,乃是李宗本对仓促北伐、考城之败、靖州垂危的总结和反省。
这时候很多大臣猛地想起不久前那封暗中流传开来的奏章。
出自山阳郡公陆沉之手。
即便有些人怀疑这封文辞恳切的奏章非陆沉亲笔所写,但这一点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天子居然对边军主帅如此诚恳的劝谏视而不见,难免会引起朝野的物议。
而如今这封同样发自肺腑的罪己诏一出,至少能够安抚大齐臣民之心。
“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此朕之罪也。”
“朕甚愧之!”
在罪己诏的最后,李宗本承认自己没有采纳一些大臣诸如薛南亭、陆沉和许佐的谏言,以至于酿成大错。
苑玉吉收起圣旨,恭敬地后退。
满殿寂静,群臣肃然。
他们望着龙椅上的天子,不论心中作何想法,至少面上只有敬服之色。
身为臣子,他们当然不能说“陛下知错就改就是好皇帝”的糊涂话,于是在左相薛南亭的引领下,殿内响起一片称颂声。
“陛下圣明!此乃大齐之福!”
陆沉亦在称颂的人群之中,他并未显得特立独行。
在李宗本刚刚说出罪己诏的时候,他就想起那日在宫中御花园,他对李宗本说过为何不同意让韩忠杰起复,这和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无关,而是他不能让那些无辜的将士们死不瞑目。
李宗本颁下这道罪己诏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回应陆沉,但至少有几分用意在里面。
陆沉直起身来,稍稍抬眼望去,刚好撞上李宗本看过来的视线。
君臣二人眼神交会,因为距离不算远,陆沉勉强能够看清天子的脸色。
李宗本神情平静,很显然这封罪己诏并非他的违心之举。
下一刻,李宗本开口说道:“万幸国有良将,可保社稷,这才是大齐之福。陆沉。”
“臣在。”
陆沉迈步出班,拱手一礼。
第806章 【眼花缭乱】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历代圣王作制,百代同风,褒德赏功,有自来矣。故而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
苑玉吉洪亮的嗓音再度响彻大殿。
陆沉站在文臣和武勋之间的区域,距离御阶大约丈余,拱手低头听着这道敕封圣旨。
百官的视线此刻汇聚在他身上。
若说一点都不羡慕,自然也不可能,毕竟陆沉已是郡公,再受封赏只能是国公之爵。
二十多岁的国公,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殿内诸公又怎能不羡慕?
这可是光宗耀祖的荣光。
要知道陆沉乃是商贾之子,虽然其父和萧望之交情不俗,但是陆家在江南中枢几乎没有影响力,陆沉能有今日完全是靠他自身的能力,当然也不能忽略先帝的赏识。
从广陵之战崭露头角,到今天一跃成为大齐朝堂地位最高的数人之一,陆沉只用了短短六年。
听着圣旨中长篇累牍对陆沉的称赞,群臣心情复杂,好在大部分人都有自知之明,如果让他们处在陆沉的位置,多半没有可能解决北方强大的敌人。
“……山阳郡公陆沉,材称人杰,望表国章,论道庙堂,寄深舟楫。用资文武,诚著艰难,志力忠烈,实为心膂。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
苑玉吉稍稍停顿,然后进一步抬高语调:“兹加封尔为秦国公,锡之敕命于戏,威振夷狄。钦此。”
没有想象中的群情振奋,相反甚至能听到一些人倒吸凉气。
陆沉的功劳实在太大,郡王虽然不可能,加封国公却是板上钉钉,庙堂诸公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因此一直到苑玉吉最后一句话出口之前,所有人都能平静地听着。
然而听到“秦国公”三字,绝大多数朝臣都很难冷静。
依照古制,爵位封号以齐、晋、秦、楚为上等,次一等的便是韩、赵、魏、宋、吴、燕等等。
本朝国号为齐,这个封号自然不可能赏赐给臣子,因此剩下来便是晋、秦、楚。
只说先帝南渡之后,一共封过三位国公,分别是曹国公孔铭轩、荆国公韩灵符和荣国公萧望之。
其中曹国公孔铭轩本为江南领兵大将,在先帝登基第三年便因不臣之心被褫夺爵位处以绞刑。
李宗本登基之后,遵照先帝遗诏加封厉天润为魏国公,单论尊贵程度要胜过前面三位。
如今陆沉被加封为秦国公,毫无疑问更在前面四位国公之上,是实打实的军中第一人。
此刻几位重臣的神情还算淡定,毕竟他们已经提前得到天子的知会,不像其他朝臣那般震惊。
其实陆沉心里也有些意外。
因为在御花园里的争执,他本以为李宗本会换一个封号,毕竟那只是私下相商,他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死乞白赖要一个秦字。
再加上之前那道罪己诏,陆沉隐约觉得天子这一步退得有些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陆沉面上依旧沉稳,略带几分激动之色,高声道:“臣谢过陛下隆恩!”
李宗本欣慰地说道:“爱卿乃国之干城,配得上这个爵位。对了,你如今所住的郡公府本是侯府规制,先前你坚决不同意朕让人帮你再起一套宅邸,如今可不能继续固执了。朕明白你是不想多耗国帑,但是堂堂国公继续住在侯府不合礼制。”
陆沉依旧推辞道:“陛下,臣觉得如今的宅子挺好的,倒也不用再换。”
“这件事朕就专断一回。”
李宗本面带微笑,转而看向文臣那边道:“朱尚书。”
在朝堂上不怎么起眼的工部尚书朱衡出班道:“臣在。”
李宗本道:“筹建秦国公府一事,朕便交给你了,南城可有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