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432节
林溪高声怒喝,得到陶保春的回应之后,立刻率领剩下的骑兵往南疾驰,径直冲向景军的粮仓。县城内只有两条纵横交错的长街,从北门到南城粮仓,只有两里地的距离,对于已经提速的骑兵来说可谓转瞬即至。
然而林溪只带着人冲出不到百丈,长街那头猛然亮起一片火把,景军铁甲步卒赫然在前!
在她看不到的地方,罗山县外面东、北、南等很多方向,景军骑兵和步卒正结网而来。
便在这时,后方留守城门的陶保春发出约定好的紧急讯号。
只在转眼之间,林溪便全部明白过来,她没有丝毫犹豫,在其他兄弟开口询问之前,厉声道:“莫慌,敌人有防备,随我杀出城去!”
她的镇定和冷静让躁动的七星军骑兵安定下来,所有人不见半点慌乱,立刻拨转马头强行转向。
长街那头,负责阻击的景军将领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城外北方十余里,一支景军骑兵快速奔袭。
不多时,前方奔来十余骑,领头那人高声喊道:“世子殿下,敌军骑兵夜袭罗山,但是没有恋战,刚刚进城便转身就逃,再加上城外有他们的人接应,我军没有将其堵在城中。”
庆聿忠望沉声道:“然后呢?”
那人回道:“我军按照殿下的布置,正从各个方向围堵,敌军现在朝西南边逃窜,他们没有机会回北面宝台山。”
“好。”
庆聿忠望微微颔首,随即对身后将士们说道:“接下来力争瓮中捉鳖,围歼这支骑兵!”
“杀!”
千余骑轰然响应。
……
沫阳路,雍丘城外。
经过这几日的试探进攻,守军将士被迫后退,景军已经占据雍丘北面外城墙。
天光微熹之时,庆聿恭准时醒转,刚刚洗漱完就见庆聿怀瑾过来,行礼道:“父王。”
“讲。”
“刚刚收到兄长发来的急报,七星军有出兵的迹象,他已经按照父王的计划诱使七星军突袭我军前线粮仓。只要七星军决定这么做,我军这次一定能够绞杀这支兵马。”
庆聿怀瑾脸上隐约可见雀跃之色。
庆聿恭淡淡一笑,他自然不会因为这个消息喜形于色,毕竟戎马一生见过太多风浪,因此平静地说道:“如果能解决七星军,便等于废了陆沉一条臂膀,将来他在南齐朝堂上的地位不会那么稳当。”
这一刻庆聿怀瑾略有迟疑,因为她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她知道七星军的主将是谁,如果自己的兄长这次杀死林溪,以陆沉的性格绝对不会再投靠大景。
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她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虽然隐隐有些可惜,但是大局肯定更重要。
庆聿恭注意到她神色的变化,并未继续这个话题,淡然道:“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不解为父这次为何会遵照陛下的旨意行事。”
如果换做旁人来说这句话,多半会引来嘲笑,景朝治下有几人敢违抗景帝的旨意?
但是庆聿恭就在这几人之内。
庆聿怀瑾确实不太理解,只是一直将这个疑问藏在心中。
庆聿恭走到桌前坐下,徐徐道:“这一次南齐君臣通力合作,给陛下和我设下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圈套,从齐帝以身为饵到厉天润亲历险境,无非就是想在雍丘城外取我的项上人头。我朝陛下或许最初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但后来他肯定能察觉,只是对于陛下来说,让庆聿氏的力量和齐军拼个你死我活,也不是很难接受的事情,或者说他乐见其成。”
庆聿怀瑾坐在他对面,轻声问道:“那么父王为何不劝谏陛下?”
“劝谏无用。”
庆聿恭摇摇头,继而道:“为父之所以没有抗旨,是因为南齐君臣到现在为止还不明白我的谋算。早在一年前,我便对灭骨地等人说过,这一战不为攻城略地,只为尽可能杀伤齐军的主力。如今厉天润死守雍丘,萧望之被困鹿吴山,陆沉最看重的七星军也将陷入绝境,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庆聿怀瑾恍然大悟。
庆聿恭将亲兵准备好的温茶饮了一口,缓缓道:“雍丘能否夺回来其实根本不重要,东西两线也都只是虚招,我要的是厉天润和萧望之的命,要的是齐军部分主力的首级,接下来便可功成身退。”
庆聿怀瑾下意识地问道:“退?”
“齐军主力受创,陛下肯定会接手后续战事,你父亲怎能不退?”
庆聿恭微笑道:“也该退了,陛下雄才大略,我给他留下一个陆沉,想必他能应付。”
庆聿怀瑾心中暗伏,她觉得父亲的话没有那么简单。
庆聿恭放下茶盏,起身道:“差不多了,该去见见老对手了。”
他迈步向外走去,步伐平稳从容。
第543章 【安得猛士守四方】(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人间生机勃勃。
永嘉城里的气氛却显得十分凝重。
天子停朝已经月余,虽然有群臣辅佐太子监国,朝廷的运转没有出现问题,但是京城官民无不牵挂着天子的身体。
京城内外的各大寺庙,为天子祈福的长明灯不计其数,然而宫中始终没有传出好消息,这让所有人的心情愈发沉郁。
皇城之内,难见笑颜。
尤其是天子所在的文和殿,无论前来探视的后宫嫔妃还是日常侍奉的宫女内监,每个人眼中的伤感都难以掩饰。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端的身体消瘦得很厉害,这位原本就不算昂藏魁梧的大齐天子躺在榻上,两边脸颊深深凹陷,病痛的摧残让他每天只有两三个时辰处于清醒的状态。
太子李宗本得到允许之后走进内殿,抬眼看向病榻上的天子,纵然每天都会来请安数次,他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参见父皇。”
李宗本压下心中愁绪,上前恭敬行礼。
李端眨了眨眼。
李宗本继续说道:“父皇,方才收到永定侯张旭送来的军报,我朝大军在鹧鸪山一带击溃南诏军先锋三万余人,敌军败退百余里。张旭请示,是否继续向南挺近,彻底平定西南边境。”
如今江北战局复杂难明,还好南边传来捷报,李宗本一刻都不敢拖延便入宫禀报,希望这个好消息能让天子宽心。
当然,这个捷报也早在大齐君臣的预料之中。
南诏虽然不算蕞尔小国,但是武备一直松弛,所谓的十万大军里面,真正的披甲兵卒不足三成。
张旭毕竟做过几年的太平州大都督,对南诏的情况很了解,所以一战就将对方的主力击垮,接下来如果要顺势进逼南诏境内也很有信心。
李端思忖片刻问道:“两位宰相是何意见?”
李宗本答道:“禀父皇,左相建言暂时停下,南诏土地贫瘠距离遥远,举兵南下收益甚微,即便是为了震慑宵小,现在也不是合适的时机,右相附议此论。”
倘若现在江北安定,大齐未尝不能一战打残南诏的国本,以此免除后患,但是现在江北局势未定,继续两头作战显然不太稳健。
李端只是身体每况愈下,思维并不迟钝,当即应允道:“便依此论。”
李宗本应道:“儿臣遵旨。”
殿内陷入安静。
片刻过后,李端轻声道:“江北……”
李宗本接过话头:“禀父皇,江北暂无消息传回。先前山阳侯陆沉在靖州东线取得两场胜利,荣国公萧望之随即决意领兵西进,怀安郡公厉天润坐镇雍丘抵挡庆聿恭率领的景军主力,目前尚无更进一步的回报。”
李端缓缓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朕将江北托付给他们三人,朝廷只需要做好后勤供应,切不可对他们的决定指手画脚。”
李宗本垂首道:“是,父皇。”
李端又道:“将来你即位之后,你打算如何安排他们三人?”
李宗本心中一震。
他即位的前提是天子驾崩,虽然他知道天子的身体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但从来不敢去想这个问题。
“父皇,儿臣并未想过,还请父皇示下。”
“厉天润为大齐操劳一生,落得疾病缠身,这一战结束后不能让他继续耗费心血,你可加封他国公之爵,请他回江南休养。他若不愿在京城常住,可择一山清水秀之地作为他的封地。”
“儿臣遵旨,那靖州大都督一职可由何人接任?”
“刘守光。”
“是,父皇。”
“刘守光赴任靖州之后,淮州都督府和定州都督府可合二为一,由陆沉执掌东线军权。萧望之也老了,不宜继续在边疆苦熬,让他回京担任军事院首席军务大臣。”
“是,父皇。”
“另外,厉天润卸任之后,提拔其子厉良玉为兵部侍郎,至于其女厉冰雪,她若不愿离开行伍,那便将其调到陆沉身边。”
李宗本抬起头来,他意识到这句话暗藏的深意。
厉天润加封国公卸任靖州大都督,厉良玉入兵部任侍郎,这两个安排其实是削弱厉家在边军的影响力,而让厉冰雪保留领兵之权,并且名正言顺地跟陆沉在一起,未尝不是一种安抚的手段。
他恭敬地说道:“儿臣遵旨。”
李端不再多言。
他的思绪飘向江北,心中浮现一抹沉重的伤感。
不知自己能否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收到那封真正的捷报?
……北燕沫阳路,雍丘城外。
自从那天以穴地攻城的手段破城之后,庆聿恭的王旗再度屹立在景军阵地上。
长胜军大将乌林答率一万骑兵驻扎在雍丘南边,震慑着白马关内的大齐京军。
夏山军大将兀里坦率八千精骑在雍丘东边游弋,提防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靖州军东线援兵。
庆聿恭麾下将近六万锐卒围住雍丘,这位大景元帅策马立于城外阵地,望着那一骑不断逼近雍丘东面城墙。
城上守军严阵以待,看着那一骑奔驰而来。
河阳军都指挥使张展冷眼望着下方,抬手让周遭的弓手松开弓弦。
那名骑士距离城墙还有二十余丈时,城上响起整齐的呵斥声。
“来人止步!”
骑士勒住缰绳,抬头仰望,高声道:“小人奉大景常山郡王之命,特来求见靖州厉大都督!”
“笑话,厉大都督岂是汝想见就能见?”
然而林溪只带着人冲出不到百丈,长街那头猛然亮起一片火把,景军铁甲步卒赫然在前!
在她看不到的地方,罗山县外面东、北、南等很多方向,景军骑兵和步卒正结网而来。
便在这时,后方留守城门的陶保春发出约定好的紧急讯号。
只在转眼之间,林溪便全部明白过来,她没有丝毫犹豫,在其他兄弟开口询问之前,厉声道:“莫慌,敌人有防备,随我杀出城去!”
她的镇定和冷静让躁动的七星军骑兵安定下来,所有人不见半点慌乱,立刻拨转马头强行转向。
长街那头,负责阻击的景军将领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城外北方十余里,一支景军骑兵快速奔袭。
不多时,前方奔来十余骑,领头那人高声喊道:“世子殿下,敌军骑兵夜袭罗山,但是没有恋战,刚刚进城便转身就逃,再加上城外有他们的人接应,我军没有将其堵在城中。”
庆聿忠望沉声道:“然后呢?”
那人回道:“我军按照殿下的布置,正从各个方向围堵,敌军现在朝西南边逃窜,他们没有机会回北面宝台山。”
“好。”
庆聿忠望微微颔首,随即对身后将士们说道:“接下来力争瓮中捉鳖,围歼这支骑兵!”
“杀!”
千余骑轰然响应。
……
沫阳路,雍丘城外。
经过这几日的试探进攻,守军将士被迫后退,景军已经占据雍丘北面外城墙。
天光微熹之时,庆聿恭准时醒转,刚刚洗漱完就见庆聿怀瑾过来,行礼道:“父王。”
“讲。”
“刚刚收到兄长发来的急报,七星军有出兵的迹象,他已经按照父王的计划诱使七星军突袭我军前线粮仓。只要七星军决定这么做,我军这次一定能够绞杀这支兵马。”
庆聿怀瑾脸上隐约可见雀跃之色。
庆聿恭淡淡一笑,他自然不会因为这个消息喜形于色,毕竟戎马一生见过太多风浪,因此平静地说道:“如果能解决七星军,便等于废了陆沉一条臂膀,将来他在南齐朝堂上的地位不会那么稳当。”
这一刻庆聿怀瑾略有迟疑,因为她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她知道七星军的主将是谁,如果自己的兄长这次杀死林溪,以陆沉的性格绝对不会再投靠大景。
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她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虽然隐隐有些可惜,但是大局肯定更重要。
庆聿恭注意到她神色的变化,并未继续这个话题,淡然道:“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不解为父这次为何会遵照陛下的旨意行事。”
如果换做旁人来说这句话,多半会引来嘲笑,景朝治下有几人敢违抗景帝的旨意?
但是庆聿恭就在这几人之内。
庆聿怀瑾确实不太理解,只是一直将这个疑问藏在心中。
庆聿恭走到桌前坐下,徐徐道:“这一次南齐君臣通力合作,给陛下和我设下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圈套,从齐帝以身为饵到厉天润亲历险境,无非就是想在雍丘城外取我的项上人头。我朝陛下或许最初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但后来他肯定能察觉,只是对于陛下来说,让庆聿氏的力量和齐军拼个你死我活,也不是很难接受的事情,或者说他乐见其成。”
庆聿怀瑾坐在他对面,轻声问道:“那么父王为何不劝谏陛下?”
“劝谏无用。”
庆聿恭摇摇头,继而道:“为父之所以没有抗旨,是因为南齐君臣到现在为止还不明白我的谋算。早在一年前,我便对灭骨地等人说过,这一战不为攻城略地,只为尽可能杀伤齐军的主力。如今厉天润死守雍丘,萧望之被困鹿吴山,陆沉最看重的七星军也将陷入绝境,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庆聿怀瑾恍然大悟。
庆聿恭将亲兵准备好的温茶饮了一口,缓缓道:“雍丘能否夺回来其实根本不重要,东西两线也都只是虚招,我要的是厉天润和萧望之的命,要的是齐军部分主力的首级,接下来便可功成身退。”
庆聿怀瑾下意识地问道:“退?”
“齐军主力受创,陛下肯定会接手后续战事,你父亲怎能不退?”
庆聿恭微笑道:“也该退了,陛下雄才大略,我给他留下一个陆沉,想必他能应付。”
庆聿怀瑾心中暗伏,她觉得父亲的话没有那么简单。
庆聿恭放下茶盏,起身道:“差不多了,该去见见老对手了。”
他迈步向外走去,步伐平稳从容。
第543章 【安得猛士守四方】(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人间生机勃勃。
永嘉城里的气氛却显得十分凝重。
天子停朝已经月余,虽然有群臣辅佐太子监国,朝廷的运转没有出现问题,但是京城官民无不牵挂着天子的身体。
京城内外的各大寺庙,为天子祈福的长明灯不计其数,然而宫中始终没有传出好消息,这让所有人的心情愈发沉郁。
皇城之内,难见笑颜。
尤其是天子所在的文和殿,无论前来探视的后宫嫔妃还是日常侍奉的宫女内监,每个人眼中的伤感都难以掩饰。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端的身体消瘦得很厉害,这位原本就不算昂藏魁梧的大齐天子躺在榻上,两边脸颊深深凹陷,病痛的摧残让他每天只有两三个时辰处于清醒的状态。
太子李宗本得到允许之后走进内殿,抬眼看向病榻上的天子,纵然每天都会来请安数次,他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参见父皇。”
李宗本压下心中愁绪,上前恭敬行礼。
李端眨了眨眼。
李宗本继续说道:“父皇,方才收到永定侯张旭送来的军报,我朝大军在鹧鸪山一带击溃南诏军先锋三万余人,敌军败退百余里。张旭请示,是否继续向南挺近,彻底平定西南边境。”
如今江北战局复杂难明,还好南边传来捷报,李宗本一刻都不敢拖延便入宫禀报,希望这个好消息能让天子宽心。
当然,这个捷报也早在大齐君臣的预料之中。
南诏虽然不算蕞尔小国,但是武备一直松弛,所谓的十万大军里面,真正的披甲兵卒不足三成。
张旭毕竟做过几年的太平州大都督,对南诏的情况很了解,所以一战就将对方的主力击垮,接下来如果要顺势进逼南诏境内也很有信心。
李端思忖片刻问道:“两位宰相是何意见?”
李宗本答道:“禀父皇,左相建言暂时停下,南诏土地贫瘠距离遥远,举兵南下收益甚微,即便是为了震慑宵小,现在也不是合适的时机,右相附议此论。”
倘若现在江北安定,大齐未尝不能一战打残南诏的国本,以此免除后患,但是现在江北局势未定,继续两头作战显然不太稳健。
李端只是身体每况愈下,思维并不迟钝,当即应允道:“便依此论。”
李宗本应道:“儿臣遵旨。”
殿内陷入安静。
片刻过后,李端轻声道:“江北……”
李宗本接过话头:“禀父皇,江北暂无消息传回。先前山阳侯陆沉在靖州东线取得两场胜利,荣国公萧望之随即决意领兵西进,怀安郡公厉天润坐镇雍丘抵挡庆聿恭率领的景军主力,目前尚无更进一步的回报。”
李端缓缓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朕将江北托付给他们三人,朝廷只需要做好后勤供应,切不可对他们的决定指手画脚。”
李宗本垂首道:“是,父皇。”
李端又道:“将来你即位之后,你打算如何安排他们三人?”
李宗本心中一震。
他即位的前提是天子驾崩,虽然他知道天子的身体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但从来不敢去想这个问题。
“父皇,儿臣并未想过,还请父皇示下。”
“厉天润为大齐操劳一生,落得疾病缠身,这一战结束后不能让他继续耗费心血,你可加封他国公之爵,请他回江南休养。他若不愿在京城常住,可择一山清水秀之地作为他的封地。”
“儿臣遵旨,那靖州大都督一职可由何人接任?”
“刘守光。”
“是,父皇。”
“刘守光赴任靖州之后,淮州都督府和定州都督府可合二为一,由陆沉执掌东线军权。萧望之也老了,不宜继续在边疆苦熬,让他回京担任军事院首席军务大臣。”
“是,父皇。”
“另外,厉天润卸任之后,提拔其子厉良玉为兵部侍郎,至于其女厉冰雪,她若不愿离开行伍,那便将其调到陆沉身边。”
李宗本抬起头来,他意识到这句话暗藏的深意。
厉天润加封国公卸任靖州大都督,厉良玉入兵部任侍郎,这两个安排其实是削弱厉家在边军的影响力,而让厉冰雪保留领兵之权,并且名正言顺地跟陆沉在一起,未尝不是一种安抚的手段。
他恭敬地说道:“儿臣遵旨。”
李端不再多言。
他的思绪飘向江北,心中浮现一抹沉重的伤感。
不知自己能否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收到那封真正的捷报?
……北燕沫阳路,雍丘城外。
自从那天以穴地攻城的手段破城之后,庆聿恭的王旗再度屹立在景军阵地上。
长胜军大将乌林答率一万骑兵驻扎在雍丘南边,震慑着白马关内的大齐京军。
夏山军大将兀里坦率八千精骑在雍丘东边游弋,提防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靖州军东线援兵。
庆聿恭麾下将近六万锐卒围住雍丘,这位大景元帅策马立于城外阵地,望着那一骑不断逼近雍丘东面城墙。
城上守军严阵以待,看着那一骑奔驰而来。
河阳军都指挥使张展冷眼望着下方,抬手让周遭的弓手松开弓弦。
那名骑士距离城墙还有二十余丈时,城上响起整齐的呵斥声。
“来人止步!”
骑士勒住缰绳,抬头仰望,高声道:“小人奉大景常山郡王之命,特来求见靖州厉大都督!”
“笑话,厉大都督岂是汝想见就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