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宠妹怪,随身带着一座城 第22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概又是个来化缘的,作为港岛圈子里知名的人物,对于文化界的事他总不能一毛不拔。
  只是这个伍福生怎么不去找别人,不知道冯家最近也没有多少余粮么?
  “见面就算了,你给人回个电话,拿五万块的支票给伍生,冯家最近经营不善,只能帮他到这里了。”
  “好的,老爷。”
  冯靖喜在书房里又开始盘算自家银行的事,没多久蔡伯又匆匆走了进来。
  “老爷,我给《良友》杂志社去了电话,伍生说不是想筹款,是一位张生想见老爷一面,他不过是从中搭桥。”
  “哪个张生?”
  “是《良友》杂志社的大股东,叫做张清明,听伍生的口气似乎是个年轻人。”
  冯靖喜回忆了一下:“张清明?没听说过这号人物。”
  蔡伯有些欲言又止。
  “老爷,我刚才也托人打听了一下,似乎......英伦人的那帮狗仔都在传他的名字,说是......。”
  蔡伯在冯靖喜的耳边低语几声。
  冯靖喜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
  “我冯靖喜好歹也是港岛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卖c药的贩子也想约我见面?!简直是不知所谓~!”
  “你回绝掉,不用给对方留面子~!”
  “好的,老爷。”
  张清明大概还是后世人的思维在作祟,没有料到他自己不太在意的“蓝色小药丸大亨”的称谓放在港岛诸多世家的眼里,那就是妥妥的不入流的人物,根本上不得台面。
  被冯靖喜毫不客气的拒绝见面,倒让张清明生出了三分不满。
  你冯家都快被逼到山穷水尽了,还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特么活该!
  张清明平白受了一肚子闲气,也只能暂时忍着。
  《良友》杂志在他到港的第二天正式复刊。
  虽然之前港岛出版界对《良友》复刊阻碍得厉害,但也不妨碍这些文化名人做好表面文章。
  杂志社送来的花篮不少,在花篮上张清明还看到了几个文化界名人的名讳。
  但根据伍福生的消息,在《良友》复刊的这一天,有好几家报社和杂志社都加大了今天的印刷量,甚至还有一家杂志社在今天发行的杂志里送了一本赠刊。
  门口的那几排花篮中,就数这家增发赠刊的杂志社送的花篮最大。
  张清明和伍福生笑着聊天,吐槽就数文化人玩的最阴。
  《良友》复刊第一期,与历史上复刊第一期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封面用了张家三姐妹的图片外,各种最流行或者即将流行的用品都被登上了杂志。
  这是张清明从随身城市资料库找出来给伍福生的。
  例如索泥才推出没几天的最新随身cd机、美丽国刚刚发布的新车、意国一周前才出名的服饰、还有《良友》预测会流行的女装款式。
  张清明不光提供了图片,甚至还提供了一些实物。
  伍福生按照张清明的建议找来了几个女模特,按照张清明描述的港岛八十年代末妆容打扮,拍出一幅幅精美的照片。
  两个人都对复刊的第一期充满了信心。
  张清明的信心来源于先知,他知道《良友》复刊可是很成功的,而伍福生的信心则是来自于这一期的封面和内容。
  尤其是张白露仙气飘飘的样子,他估计很少有人看到了不会动心。
  《良友》杂志社因为比历史上经费更充裕的原因,租的办公场所是在尖沙咀。
  但到场祝贺的客人并不多。
  其中有一位是这栋物业的东主,宏基地产的老板,何耀祖。
  虽然何生穿得很正式,但张清明却发现这位何生经常露出愁苦之色。
  也对,经过81的股灾后,港英政府正在打压整个港岛的地价。
  港岛的地价在今年八月底将达到未来几十年中的最低点。
  就连那些一万多一坪的豪宅商铺价格都已经直接腰斩。
  因此倒闭的地产公司不知凡几。
  港英政府趁机收回了不少地皮和物业。
  张清明知道这都是港英政府为华英谈判中自己失利而做的准备。
  年底合约一签,拥有大量地皮房产的港英政府就会哄抬地价,开始一场人为的造富运动。
  当地价被炒到最高时,港英政府会陆续出手所有的地皮和物业,将整个港岛的财富洗劫一空。
  而这个计划在港英上层也才几个人知道。
  想到这里张清明心里微微一动。
  也许这个时候介入地产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何生,最近生意如何?”
  何耀祖知道张清明是自己租客背后的大佬,差不多到了穷途末路的他也不在乎对方是不是“蓝色小药丸大亨”,客气的和张清明聊起了最近房产业的心酸事。
  一来二去,张清明大概弄清了对方的处境。
  宏基地产如今面临的境况与其他地产公司一样,都以为自己是抄底进场结果地价一跌再跌全部被套牢。
  “如今北方越发强硬,都传闻说铁娘子要和对方打一仗,大家对港岛地产的前景越来越悲观,这地价根本就跌不停啊。”
  何耀祖说到这里就愁眉苦脸。
  “不过总的说起来我比其他人要好一些,不过是因为我的盘子小,欠贷的银行也是熟人开的,但大家都知道现在银行业也惨淡的厉害。”
  “呵呵,说不定我那位熟人的银行今天倒,我明天就要关门。”
  张清明对“银行”两字相当的敏感。
  “何生的熟人是哪家银行的东主?”
  “嘉化银行,以前是林董的,后来林董去世前转给了马来的刘生。”
  “刘生和我是老相识,所以才肯帮我担待。”
  “嘉化银行?”
  张清明眼里一亮。
  这家银行虽然规模上要小不少,但他知道这家银行遇到的困境会在几年后解决。
  入股方将是来自大陆的中信,这是后世一家大陆背景的银行。
  他之前查资料的时候得知嘉化银行虽然小,但在港岛也有几十个网点,甚至还在厦门和洛杉矶有分行。
  不用想,这家银行肯定与大陆那边关系匪浅。
  既然新宏基银行不理会自己,那自己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摊子更小的嘉化银行。
  之前吃了冯家的一个亏,张清明也懂得了怎么推销自己。
  “何生,我最近有一大笔款子想存,或者说我有想入股几家银行的意思,您觉得那位刘生会不会同意别家的注资?”
  何耀祖下意识的笑了。
  “张生要是肯存钱,刘生非把你当菩萨供着不可,如果张生还想注资,那可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就是不知张生的注资条件怎么样?”
  “那请何生帮忙约一约?”
  “没问题。”
  第242章 黄金的魅力
  张清明在第三天见到了嘉化银行的老板刘长松。
  在场的不光有何耀祖这个中间人,还有上头派来的一位。
  这位陈先生在新h社工作,是刘长松刘董的熟人。
  显然上头也乐见张清明注资刘长松的银行。
  在华英双方合约没有彻底签订之前,大陆的资本暂时还无法光明正大的进入港岛。
  而刘长松的银行又面临摇摇欲坠,大陆方面也不希望这家亲大陆的银行被港英政府清算接管,正好张清明想注资,那是皆大欢喜。
  刘长松年纪已经不小,前段时间的压力让他相当疲惫。
  由于有陈先生和何耀祖在中间搭桥,今天的见面气氛相当轻松。
  有着陈先生的作保,张清明和刘长松都对对方的背景和立场彻底放了心。
  张清明和刘长松都没有去谈具体的合作事项,而是先把合作的意向确定了下来。
  正式的谈判是在喝茶后的第二天。
  还是那家茶楼,但只有张清明和刘长松两人在场。
  之前刘长松还对这位蓝色小药丸大亨的实力有些怀疑,可在听说对方注资的东西后,哪怕刘生一辈子见多识广也被张清明的大手笔吓了一跳。
  先在银行存六吨黄金!
  如今的金价是11.7美元一克,这就是七千万美刀。
  而且还是相当保值的七千万美刀!
  刘长松拿出手帕擦了擦额头。
  “张生大手笔,不过我们嘉化的总资产也没有这么多啊。就算加上坏账欠贷,嘉华的总值也才4.5亿港币,您这一笔黄金可就值五亿多。”
  张清明早就想好了注资的方式。
  “银行业我没什么兴趣,所以嘉化还是您来掌舵,我只要45%的股份,其余的黄金当做存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