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谢凡心中有些疑惑,但是也按下不表。只耐着性子听恩师高大人说话,时不时应和几句。
  偏偏高大人也不如往常一般,严肃正经。渐渐开始说些家常闲话,天气、饮食等等。又询问谢凡,可有表字?
  谢凡心中疑惑:“自己没有表字,高大人应当知道,为何要问。”不过还是老实回答:“没有。”
  这一问,谢凡倒是突然想起,自己年过二十,正经该有表字了。于是补上一句:“恳请老师为学生赐表字。”
  高大人闻言果然微微一笑,抚着雪白胡须说道:“凡者,常也,皆也,轻也,非一也。”
  又沉吟片刻,接着说:“《易经》有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不如就叫‘与时’如何?”
  谢凡其实并不知道《易经》中这句,只是想到高大人本经便是《易经》,果然精熟学问。自己考完会试,本经《诗经》便忘了个七七八八。
  不过既然是高大人取的,谢凡自然连声说好。连忙起身向高大人行礼道谢:“学生与时,在此多谢老师。”
  高大人微笑点头,又招呼谢凡坐下。终于说起赏画一事。
  只见高大人轻轻拍手,高家家人便捧上一幅画作。待画作放妥,高家家人便退了出去。
  谢凡定睛一看,其中内容却是《西游记》中齐天大圣被压在五指山下,饮餐铁丸、渴饮铜汁度日,这一场景。
  而且这画作构图与内容明明白白借鉴了谢凡自己所画《西游记》插图。不过画中勾画描线更为细致,孙悟空愁苦神情更为生动。又晕染色彩,栩栩如生。五指山亦是高耸入云,沉重巍峨。
  谢凡一时有些尴尬,但又有些得意,还有一点庆幸。
  毕竟身为《西游记》实际作者,若是以此画作写诗,谢凡倒是能应付得来。
  高大人见谢凡仔细观瞧画作,又若有所思。便稍等片刻,方才开口询问:“坊间近日流传一部奇书《西游记》。
  其中便有个天地生出一个石猴,学得神通便大闹天宫。终于被西方如来佛祖收服,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整。
  此画描绘便是这‘五行山下定心猿’。与时可觉得此画中孙行者,正如今日之大明江山社稷?”
  首先听得坊间一部奇书《西游记》,谢凡正有些得意洋洋。
  可听得“大明江山社稷”这话,直将谢凡吓了一跳:自己可是作者,亲自写了这版《西游记》。绝对没有在书里暗示任何国家大事。
  高大人怎么就解读出这么深刻的隐藏内容了?比前世中学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目的标准答案还能理解。
  这根本不是赏画,简直是鸿门宴。怕不是自己‘吴承恩’这个马甲掉了吧?
  高大人见谢凡神色,似乎颇为满意。由着谢凡楞了一会儿,方才开口解释道:
  “如今天下,西北鞑子,东南倭寇,土地兼并,流民脱籍,朝臣结党。正如这五指山,将大明江山社稷牢牢压住。”
  谢凡听得额头上冷汗涔涔。简直想捂住耳朵大叫:“高大人你别说了,我害怕。”
  可是高大人全情投入,慷慨激昂,谢凡实在插不上话。
  只听高大人继续说道:“那日读到与时所写‘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老夫真是老怀甚慰。
  诗言志,可见与时亦是看到国家种种积弊,朝廷需要忠臣良将。实在是心系社稷,胸怀天下之人。
  如今圣天子在位,励精图治。与时可愿与老夫一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谢凡听完高大人这一番慷慨陈词,简直两股战战。若不是坐在官帽椅上,定要摔个屁股蹲儿。
  可是高大人最后这一问,完全不是疑问,而是感叹。实在容不得谢凡拒绝。
  谢凡面上佯装镇定,拱手答应道:“学生听凭老师差遣。”
  同时心中暗自吐槽:“高大人都自比杜子美了,我还能怎么办。情况紧急,只好先答应下来了。以后情况不对,再想办法糊弄。”
  又暗暗后悔,自己那日情急之下,胡乱“捡现成”。龚自珍老先生这首诗,意境太高远、气势太宏大。原是自己不配。
  其实原诗乃是龚自珍路过镇江,偶遇当地在赛神。应道士所请,龚自珍为天神所写祭文。因此全诗气势磅礴,充满一腔爱国之情。
  万幸明代文化环境宽松。当场众人皆是庶吉士,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方才不显过分突兀。
  谁知高大人却是严肃摇头,说道:“与时此言差矣。老夫今日所言,并非为了结党营私。实是‘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只求大明国祚永昌,天下海清河堰,百姓安居乐业。余愿足矣!”
  说罢又朝着皇宫大内方向行了一礼。
  谢凡见高大人神色真挚,也不免生出些豪情壮志。同高大人一齐向皇城行礼。
  礼毕说道:“愿天下太平,国祚永昌。”
  高大人方才对着谢凡微笑颔首。之后又同谢凡亲切叙话。
  首先询问谢凡每日翰林院主业,实录编写如何。谢凡正为此事烦恼,便如实说出心中疑问。高大人也一一耐下解答。
  谢凡心中将高大人与孙大人所言两相对照,果然大差不差。只是高大人所言,更显老成圆滑。不禁暗暗感叹,高大人到底老于政事,棋高一着。
  接着又说起朝中大事:自从宁波争贡后,朝廷便停了勘合朝贡,却常有倭寇海盗作乱;
  每年户部所收上来税银渐渐减少,偏偏处处花钱;
  户籍黄册十年一修,各地皆有瞒报隐匿等等。
  万幸高大人不曾要谢凡发表意见,多是为谢凡讲解来龙去脉。
  最后高大人关心起谢凡可有婚配。
  谢凡心中默默吐槽“又是明知故问,难道要给我说亲!”,但嘴上依旧老实回答:“丧偶,鳏居”。
  接着高大人果然说道,自己有一小孙女,刚到及笄之年,正应婚配。但是至今尚未寻到如意郎君。
  谢凡再傻也听明白了,这是在暗示什么。也不再绕弯子。
  当即起身行礼,十分恭敬说道:“婚姻大事,学生不敢擅专,须得求溧水家中祖父祖母首肯。”
  这也合情合理,于是高大人也到此为止。
  正事谈完,高大人便拍手招呼家人进来添茶送水。只是这次家人添水后却并未离去,而是侍立一旁。
  高大人又说了两句闲话,便端起茶杯,请谢凡饮茶。
  谢凡刚饮了一口茶水,那家人便高喊“送客”。
  于是谢凡便起身向高大人告辞,高大人送至书房门口。此后便是那家人一路送谢凡出了大门。
  出得高府门口,福顺早在旁等候着。见主人神色严肃,便开口询问谢凡,可是有事?
  谢凡只觉得一言难尽,于是长叹了一口气,便不再说话。福顺也不敢再多嘴,两人一路沉默着回到孝顺胡同四合院中。
  进过今日高府一事,谢凡只觉心乱如麻,筋疲力尽。
  其实与高大人交谈不过一个时辰,谢凡却觉得过了许久许久。回家后虽然天色尚早,谢凡也全然没了找唐监生玩耍的心思。
  只草草吃了几口饭食,便在房中枯坐。谢凡本想看书,却始终无法集中精神。
  想起高大人所言,‘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一句,上句便是‘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乃是本朝太祖洪武爷为茹太素赏酒时候所言,意为:今日美酒佳肴招待,来日若是犯事,亦是不会留情饶恕。
  茹太素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意思是:自己一心只报效国家,不惧皇帝心中担忧。
  果然茹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后来官至户部尚书。但是最终亦以言事坐死。
  谢凡近几日埋首故纸堆,看了许多前朝掌故。其中便有洪武皇帝与茹太素这段。此时想到,谢凡登时打了个寒战。
  高大人引用茹太素所言,前面又自比杜工部。若是所言不虚,正是一心报国,为朝廷清处积弊。高大人年过七旬,平素为人颇为正直,恐怕真有舍生取义之心。
  可是人心隔肚皮,不光听其言,更须观其行。高家上下人口众多,谢凡觉得高大人怕也舍不下这一大家子。
  更何况,哪怕高大人真是将个人生死、全家荣辱置之度外。谢凡却是万般不愿枉送自家性命。
  “好不容易再活一次,可不得好好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凭什么为了打工把命丢了。
  祖父祖父幸苦把我养大成人,还不曾享过清福。不顾自己也要顾家人。
  封建王朝周期更替,是多正常的事情。土地兼并也好,农民起义也好,都是封建王朝末期逃不过的宿命。
  虽然明朝是可惜了点吧,农民起义闹得厉害,倒是让满清捡了个大漏特漏。
  可是只有生产力大幅发展,社会结构才会真正改变,不然打什么补丁都是白搭。不能指望大明一个封建王朝续命万万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