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而大秦,一切都讲究效率、有用。无用的学说?废弃。无用的士人?黜落。无用的旧贵族?摧毁。这像一把最精密的尺子,量出了所有合格零件,却将一切不 合规格的、看似无用的“冗余”和“潜力”全部切除。
他得到了一个极其高效的官僚机器,却失去了整个社会的弹性、缓冲和创新的土壤。六国士人并非全是恋旧的蠢人,他们只是发现,自己在大秦这 座崭新、宏伟、但门窗极其狭窄的宫殿前,找不 到入口了。
始皇帝维持着原来的动作,眉毛都没 有动一下。
“神 使你只看到了孟尝君门下的三千鸡鸣狗盗之徒,却看不 见朕的朝堂之上,李斯(楚人)、尉缭(魏人)、冯去疾(韩人后裔)、蒙恬(齐人后裔)位列三公九卿。说 朕推远了士人?荒谬!朕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比做门客、当卿大夫更广阔、更公平、更伟大的通天之路。”
所谓门客三千,不 过是孟尝君等贵族蓄养的私兵、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眼中只有其主,何 曾有国?苏秦张仪之徒,朝秦暮楚,凭口舌之利挑动天下兵戈,致使战火百年不 息,此乃国之大害。分封制更是祸根,今日封卿,明日便可裂土封王,与中央抗衡,天下何 时能 得真正太平?
嬴政扫灭六国,铲除的就是这 些滋生战乱、分裂国家的毒瘤。天下只有一个中心,便是咸阳;只有一种权力,便是他的皇权。他自诩这 才 是止戈为武,这 才 是对 天下苍生最大的负责。
若不 是知晓神 使对 他政策的推崇,嬴政都要 以为林凤至实为儒家弟子了。淳于越那帮人推崇分封制不 是一天两天了。
林凤至等的就是他列举朝臣这 句话,她豁然起身,直视着不 怒自威的始皇帝:“陛下雄辩,举出了李斯、蒙恬等人。然而,李斯是何 时入秦的?是在吕不 韦当权,先王未崩,秦国仍广纳天下贤才 的时期。蒙恬家族是何 时效忠的?其祖父蒙骜自昭襄王时便自齐入秦,为秦将数十年,早已与嬴姓宗室深度绑定。”
嬴政搜寻遍及身边的文臣武将,赫然发现被林凤至说 中。他身边的重 臣,不 是嬴姓宗室出身,就是早早在天下一统之前就投靠的人。
嬴政顿时一噎。
他说 :“朕的朝堂,只论功业与忠诚,不 论来处与早晚。关东六国士人难以重 用?不 是朕不 用他们,而是他们还 未证明自己有被朕重 用的价值。朕的丞相之位、上将之印,岂能 轻授于一群只知空谈旧制、心怀故国、却无尺寸之功于新朝的酸腐之徒?想要 高位,就拿实绩来换。这 才 是最大的公平。”
不 ,林凤至心道。
再过十年也 是一样的。
历史 上始皇帝到死身边的重 臣还 是那一批人。只能 说 他对 信任的人确实蛮长 情的,但这 也 确实证明他的朝堂之中新鲜血液的流入太少了。
林凤至闭了闭眼睛,再一睁眼,言辞依旧犀利:“一国如 同巨人,仅有筋骨,不 过是能 行动的骷髅。使其成为活生生的人,还 需要 气血、经络与神 魂。昔日百家争鸣,虽看似混乱,却是天下智慧奔流之气血。
“墨家工匠可造云梯,亦能 造守城之械;道家之思可用于休养生息;乃至陛下所厌弃的儒家,其礼法观念,在天下太平时,正是化剑为犁,构建乡里秩序、教化百姓安于生产的无上良药。我方才 说 陛下不 该如 此严厉惩治儒家,原因在此。”
始皇帝神 色微动,似有感触:“神 使缘何 说 朕没 有将六国之民当作自己的百姓?朕的子民,皆需为帝国伟业出力。”
“南征百越用大部分不 是楚人吗?修建陵墓的刑徒和民夫多数不 是关东六国的吗?”
赤粟带着改良版的火药和章邯南下百越,刘季觉得有利可图,又能 回家一趟,索性申请随军。刘季去百越,林凤至感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临去之前,二人对 百越征军事宜的商讨被林凤至听见。她这 才 想起南征百越的兵源大部分为楚人。
至于骊山修建陵墓征发的人的来源,林凤至在骊山陵墓转了几月,哪个区域做什么她心里门清。在骊山陵墓数月,她与多个民夫、刑徒交谈,他们多数来自关东六国。
林凤至并不 知晓,后世考古证明,骊山陵墓中的民夫刑徒,六国人占据大多数。
关中秦人的负担被加重 在关东六国身上。
始皇帝亲手签发的徭役,又怎会不 知。他目光沉沉,一言不 发。
林凤至走上前去,慢慢说 道:“陛下能 征服天下,因天下未合;欲守天下,需天下归心。如 今已是天下一统。时代变了,国与国之争变为朝廷与万民之治。治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所需的智慧,远比对 内压迫、对 外征战要 复杂得多。陛下用对 付敌人的法家之术,来对 待自己的子民。律法苛峻,徭役繁重 ,使得关东之民,未尝一日忘秦之严,而非念秦之德。陛下让万千庶民的心中充满了怨。”
陈胜、吴广,一介戍卒,并非六国贵族,为何 能 振臂一呼而天下应?因为他们代表的就是被这 套极致效率的机器所碾压、所抛弃、所逼至绝境的普通人。始皇帝的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最强大的掘墓人。
“陛下,我并非认为旧制完美。分封制会裂土,养士会养奸,百家争鸣会生乱。但陛下的解决方式,如 同因噎废食。因为害怕分裂,就消灭所有地方活力;因为害怕混乱,就窒息一切不 同思想;因为害怕无用,就拒绝一切冗余和包容。
“真正的万世基业,不 在于将天下铸成一个无声的铁块,而在于能 海纳百川,将不 同的力量化为己用。以法家为筋骨,奠定秩序;以儒家礼法治乡里,收拢人心;以百家之术充盈国库,丰富文明。让旧贵族在新朝中找到位置,让士人在太学中有路可走,让百姓在律法间有喘息之机。”
嬴政思索片刻,望进林凤至眼眸:“神 使是想要 朕仿稷下学宫建咸阳学宫,对 黔首解禁,对 其余百家重 用?”
……
第50章 淳于越殉道
方下过一场小 雪。
叔孙通刚下值, 还穿着朝服。他下了马车,缓缓走向咸阳关押犯人 的诏狱。
天寒地冻,空气凝固而沉重, 混合着霉烂的稻草、污血的腥锈的气息。冰冷的石壁上泛着冷霜,甬道墙壁上插着的火把是唯一的光源, 火光跳跃不定,将人 影拉长。
深入骨髓的寒意并非来自室外风雪, 而是从这石头的每一寸肌理中渗出, 钻心刺骨。
这里听不到 咸阳街市的任何喧嚣, 只有偶尔从其他囚室传来的铁链拖曳声或压抑的呻吟,更衬得此 地如同 坟墓。
淳于越被单独关押在一间狭小 的囚室里。他刚刚被狱卒粗暴地卸下了沉重的木桎,换上了一件他入狱前穿的青色深衣。
他靠坐在冰冷的墙角, 散乱的花白 头发遮住了部分面容,露出的皮肤上是青紫色的冻痕和淤伤。他的手脚因 寒冷和不戴刑具后 的短暂松弛而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但他的脊背,却试图在剧痛与寒冷中,竭力挺直。
叔孙通在一名 狱丞的引领下走了进 来。他身披厚实的玄色羔裘,边缘露出华丽的锦缎内衬, 与这肮脏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小 心地提起裘袍下摆,避免沾上地上的污秽,眉头因 扑鼻的恶臭而本能地蹙起。他的眼神锐利而复杂, 快速地扫视了一眼牢房和淳于越的状态,随即又恢复了那种惯有的、深思熟虑的平静。
叔孙通挥手让狱丞退到 远处等候,自己向前走了两步,在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停下。
“淳于博士,别来无恙乎?......何至于此 啊。”
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刻意的惋惜。
叔孙通与淳于越都是博学的儒生, 同 为 博士官职。
但二人 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异。淳于越是复古的理想主 义者 ,他认为 不效法古代就不能长久,他直谏敢言,坚持原则,甚至不惜触怒始皇帝。
叔孙通则是务实的现实主 义者 ,他自知始皇帝势大,说 得好听是通达时变,善于察言观色。说 得难听就是没有气节,迎合上位者 的需求。
两人 虽然都是当世儒家的代表人 物之一,却常常争论不休。
淳于越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目光透过发隙聚焦在叔孙通华贵的裘袍上,嘴角扯动,发出一声极轻、极讽刺的嗤笑:“无恙?......叔孙博士身着羔裘,立于这诏狱之中,问一个将死之人 ......是否无恙?是来彰显你的无恙,还是来鉴赏我的有恙?”
叔孙通摇了摇头并不动怒,反而叹了口气:“兄台何出此 言?你我同 殿为 臣,同 习圣贤之书,见你落难,通心实悲恸。今日前来,亦是冒了非议,只想......送故人 一些消息。”
淳于越猛地咳嗽起来,咳得全 身蜷缩,半晌才平复:“只怕不是送我消息,而是送我一程吧。是奉陛下之命,还是李相之命?来劝我认下那‘以古非今’、‘勾结皇子、图谋造反’的罪状?我还以为 是其他人 ,竟然是你这个身段柔软的家伙。”
他得到了一个极其高效的官僚机器,却失去了整个社会的弹性、缓冲和创新的土壤。六国士人并非全是恋旧的蠢人,他们只是发现,自己在大秦这 座崭新、宏伟、但门窗极其狭窄的宫殿前,找不 到入口了。
始皇帝维持着原来的动作,眉毛都没 有动一下。
“神 使你只看到了孟尝君门下的三千鸡鸣狗盗之徒,却看不 见朕的朝堂之上,李斯(楚人)、尉缭(魏人)、冯去疾(韩人后裔)、蒙恬(齐人后裔)位列三公九卿。说 朕推远了士人?荒谬!朕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比做门客、当卿大夫更广阔、更公平、更伟大的通天之路。”
所谓门客三千,不 过是孟尝君等贵族蓄养的私兵、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眼中只有其主,何 曾有国?苏秦张仪之徒,朝秦暮楚,凭口舌之利挑动天下兵戈,致使战火百年不 息,此乃国之大害。分封制更是祸根,今日封卿,明日便可裂土封王,与中央抗衡,天下何 时能 得真正太平?
嬴政扫灭六国,铲除的就是这 些滋生战乱、分裂国家的毒瘤。天下只有一个中心,便是咸阳;只有一种权力,便是他的皇权。他自诩这 才 是止戈为武,这 才 是对 天下苍生最大的负责。
若不 是知晓神 使对 他政策的推崇,嬴政都要 以为林凤至实为儒家弟子了。淳于越那帮人推崇分封制不 是一天两天了。
林凤至等的就是他列举朝臣这 句话,她豁然起身,直视着不 怒自威的始皇帝:“陛下雄辩,举出了李斯、蒙恬等人。然而,李斯是何 时入秦的?是在吕不 韦当权,先王未崩,秦国仍广纳天下贤才 的时期。蒙恬家族是何 时效忠的?其祖父蒙骜自昭襄王时便自齐入秦,为秦将数十年,早已与嬴姓宗室深度绑定。”
嬴政搜寻遍及身边的文臣武将,赫然发现被林凤至说 中。他身边的重 臣,不 是嬴姓宗室出身,就是早早在天下一统之前就投靠的人。
嬴政顿时一噎。
他说 :“朕的朝堂,只论功业与忠诚,不 论来处与早晚。关东六国士人难以重 用?不 是朕不 用他们,而是他们还 未证明自己有被朕重 用的价值。朕的丞相之位、上将之印,岂能 轻授于一群只知空谈旧制、心怀故国、却无尺寸之功于新朝的酸腐之徒?想要 高位,就拿实绩来换。这 才 是最大的公平。”
不 ,林凤至心道。
再过十年也 是一样的。
历史 上始皇帝到死身边的重 臣还 是那一批人。只能 说 他对 信任的人确实蛮长 情的,但这 也 确实证明他的朝堂之中新鲜血液的流入太少了。
林凤至闭了闭眼睛,再一睁眼,言辞依旧犀利:“一国如 同巨人,仅有筋骨,不 过是能 行动的骷髅。使其成为活生生的人,还 需要 气血、经络与神 魂。昔日百家争鸣,虽看似混乱,却是天下智慧奔流之气血。
“墨家工匠可造云梯,亦能 造守城之械;道家之思可用于休养生息;乃至陛下所厌弃的儒家,其礼法观念,在天下太平时,正是化剑为犁,构建乡里秩序、教化百姓安于生产的无上良药。我方才 说 陛下不 该如 此严厉惩治儒家,原因在此。”
始皇帝神 色微动,似有感触:“神 使缘何 说 朕没 有将六国之民当作自己的百姓?朕的子民,皆需为帝国伟业出力。”
“南征百越用大部分不 是楚人吗?修建陵墓的刑徒和民夫多数不 是关东六国的吗?”
赤粟带着改良版的火药和章邯南下百越,刘季觉得有利可图,又能 回家一趟,索性申请随军。刘季去百越,林凤至感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临去之前,二人对 百越征军事宜的商讨被林凤至听见。她这 才 想起南征百越的兵源大部分为楚人。
至于骊山修建陵墓征发的人的来源,林凤至在骊山陵墓转了几月,哪个区域做什么她心里门清。在骊山陵墓数月,她与多个民夫、刑徒交谈,他们多数来自关东六国。
林凤至并不 知晓,后世考古证明,骊山陵墓中的民夫刑徒,六国人占据大多数。
关中秦人的负担被加重 在关东六国身上。
始皇帝亲手签发的徭役,又怎会不 知。他目光沉沉,一言不 发。
林凤至走上前去,慢慢说 道:“陛下能 征服天下,因天下未合;欲守天下,需天下归心。如 今已是天下一统。时代变了,国与国之争变为朝廷与万民之治。治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所需的智慧,远比对 内压迫、对 外征战要 复杂得多。陛下用对 付敌人的法家之术,来对 待自己的子民。律法苛峻,徭役繁重 ,使得关东之民,未尝一日忘秦之严,而非念秦之德。陛下让万千庶民的心中充满了怨。”
陈胜、吴广,一介戍卒,并非六国贵族,为何 能 振臂一呼而天下应?因为他们代表的就是被这 套极致效率的机器所碾压、所抛弃、所逼至绝境的普通人。始皇帝的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最强大的掘墓人。
“陛下,我并非认为旧制完美。分封制会裂土,养士会养奸,百家争鸣会生乱。但陛下的解决方式,如 同因噎废食。因为害怕分裂,就消灭所有地方活力;因为害怕混乱,就窒息一切不 同思想;因为害怕无用,就拒绝一切冗余和包容。
“真正的万世基业,不 在于将天下铸成一个无声的铁块,而在于能 海纳百川,将不 同的力量化为己用。以法家为筋骨,奠定秩序;以儒家礼法治乡里,收拢人心;以百家之术充盈国库,丰富文明。让旧贵族在新朝中找到位置,让士人在太学中有路可走,让百姓在律法间有喘息之机。”
嬴政思索片刻,望进林凤至眼眸:“神 使是想要 朕仿稷下学宫建咸阳学宫,对 黔首解禁,对 其余百家重 用?”
……
第50章 淳于越殉道
方下过一场小 雪。
叔孙通刚下值, 还穿着朝服。他下了马车,缓缓走向咸阳关押犯人 的诏狱。
天寒地冻,空气凝固而沉重, 混合着霉烂的稻草、污血的腥锈的气息。冰冷的石壁上泛着冷霜,甬道墙壁上插着的火把是唯一的光源, 火光跳跃不定,将人 影拉长。
深入骨髓的寒意并非来自室外风雪, 而是从这石头的每一寸肌理中渗出, 钻心刺骨。
这里听不到 咸阳街市的任何喧嚣, 只有偶尔从其他囚室传来的铁链拖曳声或压抑的呻吟,更衬得此 地如同 坟墓。
淳于越被单独关押在一间狭小 的囚室里。他刚刚被狱卒粗暴地卸下了沉重的木桎,换上了一件他入狱前穿的青色深衣。
他靠坐在冰冷的墙角, 散乱的花白 头发遮住了部分面容,露出的皮肤上是青紫色的冻痕和淤伤。他的手脚因 寒冷和不戴刑具后 的短暂松弛而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但他的脊背,却试图在剧痛与寒冷中,竭力挺直。
叔孙通在一名 狱丞的引领下走了进 来。他身披厚实的玄色羔裘,边缘露出华丽的锦缎内衬, 与这肮脏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小 心地提起裘袍下摆,避免沾上地上的污秽,眉头因 扑鼻的恶臭而本能地蹙起。他的眼神锐利而复杂, 快速地扫视了一眼牢房和淳于越的状态,随即又恢复了那种惯有的、深思熟虑的平静。
叔孙通挥手让狱丞退到 远处等候,自己向前走了两步,在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停下。
“淳于博士,别来无恙乎?......何至于此 啊。”
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刻意的惋惜。
叔孙通与淳于越都是博学的儒生, 同 为 博士官职。
但二人 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异。淳于越是复古的理想主 义者 ,他认为 不效法古代就不能长久,他直谏敢言,坚持原则,甚至不惜触怒始皇帝。
叔孙通则是务实的现实主 义者 ,他自知始皇帝势大,说 得好听是通达时变,善于察言观色。说 得难听就是没有气节,迎合上位者 的需求。
两人 虽然都是当世儒家的代表人 物之一,却常常争论不休。
淳于越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目光透过发隙聚焦在叔孙通华贵的裘袍上,嘴角扯动,发出一声极轻、极讽刺的嗤笑:“无恙?......叔孙博士身着羔裘,立于这诏狱之中,问一个将死之人 ......是否无恙?是来彰显你的无恙,还是来鉴赏我的有恙?”
叔孙通摇了摇头并不动怒,反而叹了口气:“兄台何出此 言?你我同 殿为 臣,同 习圣贤之书,见你落难,通心实悲恸。今日前来,亦是冒了非议,只想......送故人 一些消息。”
淳于越猛地咳嗽起来,咳得全 身蜷缩,半晌才平复:“只怕不是送我消息,而是送我一程吧。是奉陛下之命,还是李相之命?来劝我认下那‘以古非今’、‘勾结皇子、图谋造反’的罪状?我还以为 是其他人 ,竟然是你这个身段柔软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