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是夜。
殿内烛火摇曳,映着姬政独自坐在案前的影子。
他铺开一张御用的堂纸,镇纸压住边角,手中拈起一支紫毫,笔尖蘸饱了墨,却悬在纸面上方,久久未能落下。
他要给陆猖写信。
这个念头来得突兀又自然。
在批阅完堆积如山的奏折后,在斥退了所有侍从后,在独自对着北方出神后——姬政觉得自己应该是想写一封信。
可当真提起笔,他才发现自已不知该写什么。
写朝堂局势?写他如何肃清中京、扶持新臣?
陆猖远在边关,自有军报渠道,何必由他赘言。
写北境战事?写他期盼捷报、嘱托保重?
这又显得刻意而生分,没意思极了。
笔尖的墨汁渐渐凝聚,终不堪重负,“嗒”的一声落在纸上,晕开一团乌黑的渍迹,如同姬政此刻理不清的心绪。
他烦躁地搁下笔,将纸揉成一团掷在一旁。
为什么要写信?
他问自己。
是炫耀自己如今乾纲独断、朝堂尽在掌握?还是质问那人为何一去无音、不曾主动呈递只言片语?
抑或是……只是想问一句,北境风霜凛冽,旧伤可还作痛?
胸口仿佛堵着千言万语,汹涌着要破膛而出。
可当它们涌到喉间,却化作一片沉默的茫然。
姬政忽然意识到,他与陆猖之间,从来没有这样的书信往来。
过去十年,他们是君臣,是师徒,是相背相对的身影,是剑拔弩张的对手。
他们用眼神、用动作、用朝堂奏对、用沙盘推演来传达一切,何曾需要借助这柔情万种的笔墨?
而现在,姬政亲手改变了这一切。
他打破了那道界限,将陆猖推向一个模糊而危险的位置——是臣子,也是地坤也是……莫名牵挂的人。
这种陌生的牵念让姬政无所适从。
他本该是运筹帷幄的帝王,此刻却像个笨拙的少年,对着空白的信纸一筹莫展。
最终,姬政重新铺开一张纸,只写了个字: “速。”
没有称谓,没有落款,没有殷殷嘱托,也没有咄咄逼问。
只有这个字,墨迹深重,仿佛用尽了他所有未能言明的情绪。
能看懂吗?
肯定可以的吧。
于是盲目相信陆猖的君王,就这样将信纸折好,以朱漆仔细封缄,终究还是将其递给了垂首侍立的心腹内侍。
“八百里加急,直送北境大营,交到大将军手中。”
姬政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仿佛这只是一封普通的御令。
“是。”
内侍躬身接过,不敢多问,悄无声息地退下,迅速安排信使出发。
于是,这封信件,离开了繁华却寂寥的中京,穿越千山万水,一路疾驰,最终抵达了北境的风霜之中。
——
且看北境大营,旌旗猎猎,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与冰雪。
中军帐内,炭火噼啪作响,勉强驱散着深入骨髓的寒意。
陆猖刚刚结束一场军事会议,眉宇间带着连日筹划的疲惫,甲胄未卸,正对着沙盘凝神思索。
“报!”
亲兵双手捧着一封信封,恭敬地呈上:“大将军,京中八百里加急,陛下亲笔。”
陆猖闻言,微微一怔。
京中来信寻常,各种各样的消息从不间断。
但这是姬政的意思,又特意标明“陛下亲笔”,且用上加急通道的私信,却是头一遭。
陆猖心中升起疑惑,接过那封信。他挥退亲兵,独自在案前坐下,用匕首小心地剔开漆封,取出了里面的信笺。
信纸是御用的堂纸,质地柔韧,展开后,却只见上面空空荡荡,唯有一个力透纸背、墨迹深浓的大字:
速。
没有抬头称谓,没有落款署名,没有关于战局的一句询问,也没有对军务的任何指示。
只有这一个字,突兀而沉默地占据着整张信纸,仿佛将所有的未尽之言都挤压进了这方寸之间。
陆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略显凌厉的笔锋,眉头微蹙,心中的疑惑非但没有解开,反而更深了。
姬政这是什么意思?
是催促他速战速决,早日班师回朝?可北境战事胶着,绝非旦夕可定,以姬政之能,不会不知。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刻,陆猖居然想起离京前,御书房内那番惊世骇俗的对话,那被强行按在龙椅上的瞬间,以及那句“成为朕的凤君”的宣告。
帐外北风呼啸,卷起雪沫拍打在帐篷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陆猖将信纸缓缓折好,重新放入信封,他将其置于案头,与那些军报文书放在一处,却仿佛有千斤之重。
这封来自京城的信,没有带来任何明确的信息,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这北境的严寒中,搅动了陆猖本以为已沉寂无波的心湖。
帐外风声渐歇,唯有炭火偶尔爆出细微的噼啪声。
陆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案上轻叩,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却仿佛穿透了时光,看到了许多年前的中京。
那时的姬政,还是个半大少年,眉眼尚未褪尽稚气。
会在练箭脱靶后,拽着他的袖口小声抱怨弓太沉,会在背完冗长的策论后,眼巴巴望着他案上的糕点,甚至会在雷雨夜,抱着枕头赤脚跑到他的偏殿,借口讨教学问,实则怕得不敢独眠。
那些笨拙又隐秘的撒娇,像初生幼兽试探着伸出柔软的爪尖。
可他是怎么回应的?
是。
他总是板着脸,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姬政,礼、德、政……
一次,两次,三次……
不知从何时起,那双眼眸里的依赖与期盼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日渐锋利的棱角与合乎礼数的疏离。
姬政再不会拽他的衣袖,不会讨要糕点,更不会在雷雨夜出现。
他学会将所有的情绪压在帝王威仪之下,学会用更隐晦的方式达成目的——比如在朝堂上与他针锋相对,比如用手段剪除他安插的人手,比如……最终用一场标记,彻底撕破所有伪装。
陆猖忽然觉得胸口闷得发慌。
他起身走到帐边,掀开厚重的毛毡帘幕。
北境的雪不知何时又落了下来,漫天无声地覆盖着苍茫天地,也像要掩埋那些早已泛黄的旧事。
不是姬政生来便是那般桀骜。
是陆猖亲手将那只还会哼唧的幼兽,严养成了如今这只会亮出獠牙、将他死死按在龙椅上的狼。
寒风卷着雪沫扑在脸上,冰冷刺骨。
陆猖缓缓闭上眼,任由那点迟来的钝痛在胸腔里蔓延。
天家岂能容情。
终究是,雪落无声,往事难追。
第48章 太平
北境战事, 果如陆猖所料,关键在于速战速决,避免与匈奴陷入漫长的消耗。
他凭借对地形的了如指掌与精妙绝伦的战术指挥, 避实击虚,分化瓦解,仅用一月时间,不仅成功击退进犯骊国的匈奴大军, 更以强大的兵威与恰到好处的外交手腕,顺势将骊国纳入大衍藩属体系,使之成为抵御匈奴更为坚实的前哨。
捷报传回中京,举国欢腾。
凯旋路上, 大军士气如虹。
不知由谁起始, “大将军贤能”的欢呼声如山呼海啸,响彻行军路途,声震原野。
越校尉紧随陆猖身侧,听着这万众一心的拥戴, 脸上却无半分喜色,反而忧心忡忡。
路过一个山头,陆猖勒住马缰,驻足远眺。
落日熔金,给连绵山峦镀上壮丽血色。他听着身后震天的赞誉, 脸上不见丝毫骄矜, 只是抬手, 轻轻抚摸了一下悬在腰间的尚方宝剑。
冰凉的剑鞘, 此刻却仿佛残留着龙涎香的余温,以及那人赋予他的、生杀予夺的无上权柄。
此番北境之行,并非一帆风顺。
军中人员繁杂, 陆猖险些着了暗算,一度身陷绝境,几乎殒命城外。
在生死边缘徘徊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跟随他的将士活下去,其次,便是盘点自己这一生,可有何遗憾。
他这一生,底色是忠君爱国。
以地坤之身居武将之职,处权臣之位,早已习惯了非议与猜忌,甚至做好了成为君王踏脚石、最终鸟尽弓藏的准备。
可当真濒死之时,陆猖发现,自己唯一的遗憾,竟是未能尝试与姬政的另一种可能性。
倘若……姬政并非全然是帝王心术,倘若御书房的逼迫、龙椅上的亲吻、临行前的尚方宝剑、朝堂民间的种种铺垫,不仅仅是一时兴起的占有……那么,陆猖愿意赌上这一次。
殿内烛火摇曳,映着姬政独自坐在案前的影子。
他铺开一张御用的堂纸,镇纸压住边角,手中拈起一支紫毫,笔尖蘸饱了墨,却悬在纸面上方,久久未能落下。
他要给陆猖写信。
这个念头来得突兀又自然。
在批阅完堆积如山的奏折后,在斥退了所有侍从后,在独自对着北方出神后——姬政觉得自己应该是想写一封信。
可当真提起笔,他才发现自已不知该写什么。
写朝堂局势?写他如何肃清中京、扶持新臣?
陆猖远在边关,自有军报渠道,何必由他赘言。
写北境战事?写他期盼捷报、嘱托保重?
这又显得刻意而生分,没意思极了。
笔尖的墨汁渐渐凝聚,终不堪重负,“嗒”的一声落在纸上,晕开一团乌黑的渍迹,如同姬政此刻理不清的心绪。
他烦躁地搁下笔,将纸揉成一团掷在一旁。
为什么要写信?
他问自己。
是炫耀自己如今乾纲独断、朝堂尽在掌握?还是质问那人为何一去无音、不曾主动呈递只言片语?
抑或是……只是想问一句,北境风霜凛冽,旧伤可还作痛?
胸口仿佛堵着千言万语,汹涌着要破膛而出。
可当它们涌到喉间,却化作一片沉默的茫然。
姬政忽然意识到,他与陆猖之间,从来没有这样的书信往来。
过去十年,他们是君臣,是师徒,是相背相对的身影,是剑拔弩张的对手。
他们用眼神、用动作、用朝堂奏对、用沙盘推演来传达一切,何曾需要借助这柔情万种的笔墨?
而现在,姬政亲手改变了这一切。
他打破了那道界限,将陆猖推向一个模糊而危险的位置——是臣子,也是地坤也是……莫名牵挂的人。
这种陌生的牵念让姬政无所适从。
他本该是运筹帷幄的帝王,此刻却像个笨拙的少年,对着空白的信纸一筹莫展。
最终,姬政重新铺开一张纸,只写了个字: “速。”
没有称谓,没有落款,没有殷殷嘱托,也没有咄咄逼问。
只有这个字,墨迹深重,仿佛用尽了他所有未能言明的情绪。
能看懂吗?
肯定可以的吧。
于是盲目相信陆猖的君王,就这样将信纸折好,以朱漆仔细封缄,终究还是将其递给了垂首侍立的心腹内侍。
“八百里加急,直送北境大营,交到大将军手中。”
姬政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仿佛这只是一封普通的御令。
“是。”
内侍躬身接过,不敢多问,悄无声息地退下,迅速安排信使出发。
于是,这封信件,离开了繁华却寂寥的中京,穿越千山万水,一路疾驰,最终抵达了北境的风霜之中。
——
且看北境大营,旌旗猎猎,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与冰雪。
中军帐内,炭火噼啪作响,勉强驱散着深入骨髓的寒意。
陆猖刚刚结束一场军事会议,眉宇间带着连日筹划的疲惫,甲胄未卸,正对着沙盘凝神思索。
“报!”
亲兵双手捧着一封信封,恭敬地呈上:“大将军,京中八百里加急,陛下亲笔。”
陆猖闻言,微微一怔。
京中来信寻常,各种各样的消息从不间断。
但这是姬政的意思,又特意标明“陛下亲笔”,且用上加急通道的私信,却是头一遭。
陆猖心中升起疑惑,接过那封信。他挥退亲兵,独自在案前坐下,用匕首小心地剔开漆封,取出了里面的信笺。
信纸是御用的堂纸,质地柔韧,展开后,却只见上面空空荡荡,唯有一个力透纸背、墨迹深浓的大字:
速。
没有抬头称谓,没有落款署名,没有关于战局的一句询问,也没有对军务的任何指示。
只有这一个字,突兀而沉默地占据着整张信纸,仿佛将所有的未尽之言都挤压进了这方寸之间。
陆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略显凌厉的笔锋,眉头微蹙,心中的疑惑非但没有解开,反而更深了。
姬政这是什么意思?
是催促他速战速决,早日班师回朝?可北境战事胶着,绝非旦夕可定,以姬政之能,不会不知。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刻,陆猖居然想起离京前,御书房内那番惊世骇俗的对话,那被强行按在龙椅上的瞬间,以及那句“成为朕的凤君”的宣告。
帐外北风呼啸,卷起雪沫拍打在帐篷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陆猖将信纸缓缓折好,重新放入信封,他将其置于案头,与那些军报文书放在一处,却仿佛有千斤之重。
这封来自京城的信,没有带来任何明确的信息,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这北境的严寒中,搅动了陆猖本以为已沉寂无波的心湖。
帐外风声渐歇,唯有炭火偶尔爆出细微的噼啪声。
陆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案上轻叩,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却仿佛穿透了时光,看到了许多年前的中京。
那时的姬政,还是个半大少年,眉眼尚未褪尽稚气。
会在练箭脱靶后,拽着他的袖口小声抱怨弓太沉,会在背完冗长的策论后,眼巴巴望着他案上的糕点,甚至会在雷雨夜,抱着枕头赤脚跑到他的偏殿,借口讨教学问,实则怕得不敢独眠。
那些笨拙又隐秘的撒娇,像初生幼兽试探着伸出柔软的爪尖。
可他是怎么回应的?
是。
他总是板着脸,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姬政,礼、德、政……
一次,两次,三次……
不知从何时起,那双眼眸里的依赖与期盼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日渐锋利的棱角与合乎礼数的疏离。
姬政再不会拽他的衣袖,不会讨要糕点,更不会在雷雨夜出现。
他学会将所有的情绪压在帝王威仪之下,学会用更隐晦的方式达成目的——比如在朝堂上与他针锋相对,比如用手段剪除他安插的人手,比如……最终用一场标记,彻底撕破所有伪装。
陆猖忽然觉得胸口闷得发慌。
他起身走到帐边,掀开厚重的毛毡帘幕。
北境的雪不知何时又落了下来,漫天无声地覆盖着苍茫天地,也像要掩埋那些早已泛黄的旧事。
不是姬政生来便是那般桀骜。
是陆猖亲手将那只还会哼唧的幼兽,严养成了如今这只会亮出獠牙、将他死死按在龙椅上的狼。
寒风卷着雪沫扑在脸上,冰冷刺骨。
陆猖缓缓闭上眼,任由那点迟来的钝痛在胸腔里蔓延。
天家岂能容情。
终究是,雪落无声,往事难追。
第48章 太平
北境战事, 果如陆猖所料,关键在于速战速决,避免与匈奴陷入漫长的消耗。
他凭借对地形的了如指掌与精妙绝伦的战术指挥, 避实击虚,分化瓦解,仅用一月时间,不仅成功击退进犯骊国的匈奴大军, 更以强大的兵威与恰到好处的外交手腕,顺势将骊国纳入大衍藩属体系,使之成为抵御匈奴更为坚实的前哨。
捷报传回中京,举国欢腾。
凯旋路上, 大军士气如虹。
不知由谁起始, “大将军贤能”的欢呼声如山呼海啸,响彻行军路途,声震原野。
越校尉紧随陆猖身侧,听着这万众一心的拥戴, 脸上却无半分喜色,反而忧心忡忡。
路过一个山头,陆猖勒住马缰,驻足远眺。
落日熔金,给连绵山峦镀上壮丽血色。他听着身后震天的赞誉, 脸上不见丝毫骄矜, 只是抬手, 轻轻抚摸了一下悬在腰间的尚方宝剑。
冰凉的剑鞘, 此刻却仿佛残留着龙涎香的余温,以及那人赋予他的、生杀予夺的无上权柄。
此番北境之行,并非一帆风顺。
军中人员繁杂, 陆猖险些着了暗算,一度身陷绝境,几乎殒命城外。
在生死边缘徘徊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跟随他的将士活下去,其次,便是盘点自己这一生,可有何遗憾。
他这一生,底色是忠君爱国。
以地坤之身居武将之职,处权臣之位,早已习惯了非议与猜忌,甚至做好了成为君王踏脚石、最终鸟尽弓藏的准备。
可当真濒死之时,陆猖发现,自己唯一的遗憾,竟是未能尝试与姬政的另一种可能性。
倘若……姬政并非全然是帝王心术,倘若御书房的逼迫、龙椅上的亲吻、临行前的尚方宝剑、朝堂民间的种种铺垫,不仅仅是一时兴起的占有……那么,陆猖愿意赌上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