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最后,她回到锦江茶室喝茶。一个人喝茶,什么也没读,在脑海里看回忆的电影。
世上有没有一种鸟,来去倏忽,却会改变你看这世界的方式?色彩,光线,角度,此前之后都再不一样了?
很多人上船的时候都觉得解脱,而我,我只觉得依依不舍,因为离别了上海就离别了所有与你的物是人非,以后再是怀念,也无处凭吊,只有回忆。
裴清璋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算了十年的账算出成了习惯,汤玉玮谦让地让她管理家里的财政,也不隐藏自己一分一毫的收入,自己反而越算越上瘾,没事买点小玩意都要想一想收支情况——又不是当初!
她今天给要在大关片场加班的汤玉玮买了牛奶和可可粉,后者少见而昂贵,也不算什么特别的营养品,也喜欢它的汤玉玮自己都说,喝个高兴罢了,论提神也不如咖啡。但是想到汤玉玮要八九点才下班,回来也不及吃饭,就喝一杯热可可,有什么不行?
如果我们只喜欢平凡的事物,甚至免费的事物,生活便会回报我们平凡的快乐。
她从店主手里接过锌皮罐子放进口袋的时候,心里想着,要是不买,回去又忍不住告诉了汤玉玮,汤玉玮一定不会苛责不会不满,但也一定会笑着说,自己都挣了这么多钱了,连杯热可可也没有?
“看来要多卖两张照片才行了!”
然后她可以说,一张就够,一张就够。实际上一张都不需要,自己根本舍不得汤玉玮更辛苦。
她说她自己在电台一当三,要是宽泛地说,汤玉玮也是以一当三。汤玉玮的专职是当摄影师。她原来便擅长拍静态的照片,到了片场原本只是做些和美工相关的事,后来才华被发现,稍加学习,就从Photography走向了Cinematography,驾轻就熟;加之对电影工业有所了解、尤善于构图,和导演沟通时很容易理解导演的意图、甚至还能提出建议,渐渐深受众导演喜欢;此外,她在上海的电影圈子里本来就有不少故旧交谊,如今人家南下,她与人家他乡重逢,人家也信任她,遇有问题,找她协调人际关系,甚至当翻译:这样的多面手,何处去找?就是只给一点五倍的工钱,也是赚的。
汤玉玮的收入按行业水平——据事主自己说,她并不了解——不算最高,只能算偏高。但是加上业余当个摄影师,给美国的杂志供稿,汤玉玮挣得还是蛮多的。她只是觉得汤玉玮辛苦,希望她只做其中一样就好了。但到底哪个赚钱,一时还说不好,而且两个行业的竞争都激烈,一时哪个也放弃不得。
除此以外,那天晚饭时,汤玉玮说,有些人劝她去美国发展。
“那你觉得呢?”
“我?我觉得……”
汤玉玮说,那边好不好,好。这边好不好,也好。各有各好坏,且彼此不能互换,也就无法等价交换,所以只看自己愿意不愿意,“我还是觉得我想留下。”
她知道汤玉玮没说的理由是为了自己和母亲。不说但知道,不说但互相谦让将就,默默地把手拢在对方的腰后。
“你不用总是为了我——”
她也知道这话不能这样说,甚至可以不说。但是她想。
汤玉玮自然笑起来,“我不为了你,我还为什么?我过去想要为的东西,一部分我努力过了,一部分不是我能控制的,只有为你我心甘情愿又能全部做主,而且为了你去做点什么,很幸运。”
两人隔着桌子手握着手,含情脉脉地无言互望许久。汤玉玮轻声道:“其实香港电影发展得也挺好的,来的人也越来越多,舞台一定会越来越大。再说了,还遇到不少后辈,我还想多干两年,提携发掘,别叫人才埋没了。”
她笑汤玉玮自己还不是个角儿就有这个心了,汤玉玮说有的人人才的才华实在是“金光璀璨”,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比如有个辽宁来的小子,姓李,说是在北平上海都念过书,当演员我看浪费了,再说,也太黑,倒不如去做导演……”
她只是听着,人不在其中,听得再多也不了解,遂只是听。总比她自己的有趣——哪怕汤玉玮更想听她在电台的事。
她总说有什么好说的,自己都觉得乏味——似乎也不曾觉得自己的任何一份工作是有趣的——她,一个女性,在电台做技术支持,不但是少见的性别,更是少见的技术过硬,很多男性技术人员处理不了的问题她都能处理。
笑话嘛,以前她自己一个人干活的时候,这都不叫问题。
她在技术组一个顶仨,但是从不碰内容。什么技术问题,她都能解决。要是聊天说到做什么内容,她一概不说不管不关心。这也奏效,一则问的人寥寥无几,二则她只需要摆出因为汤玉玮的出现才消失多年的冷淡面孔就足以阻止别人了。只有一次,众人开会,在说如何缩短广告词的时候,她的手指放在桌面上,管事的说,她就不自觉地敲击着摩斯码。
也真是闲极无聊,要不然何至于被人问“你这是干嘛”,幸好他们也不懂。
她觉得自己在这里已经够出彩了,一分一毫都不能进,要是更出彩,说不定就会掉落新的危险陷阱——就像当初一样。汤玉玮上次说的话,她在电台里听到的对江湖帮会几乎津津乐道的传言,都让她觉得四处都有觊觎的眼睛,黑暗中的幽幽绿光。
她当然也知道换成别人肯定高兴还来不及,可自己手里的黄金从来不是自己想要的,是黄金,也在自己手里,但是不能轻易叫人知道。这些大才,是她不能彻底忘记和删除,不然早就不要了!
这十年的秘密生涯,她唯一喜欢的编密码和解密码,喜欢使用自己这方面的聪明才智,也仅限于此。回头看,自己不过是顺着时势,不得已成了现在的样子。就是再多人觉得自己是从事这一行的料,她也不喜欢。一路走在,在逼不得已之中,有幸运之处,也有不幸的地方,最幸运大概就是遇见了汤玉玮,否则都不知道自己如此度过这一切,如何化险为夷,活到今天。
说不定早就被哪双幽幽绿眼的主人给吃掉了。
现在想想当初对汤玉玮的态度和自己的选择,多少觉得有些好笑。一开始觉得是危险的东西,谁能想到后来是这样安全和保护自己的呢?也许爱终究不该是危险的,爱应该永远是保护的、安全的。只不过想是这样想,实际中意外情况太多。连自己父母曾给予的,都不能算得上是一直安全的爱。父亲爱不爱自己,这个问题她问过了,她想是爱的,只是不是自己期望的那种爱。至于母亲——
母亲。
自从台风季过去,母亲的病情日益加重,从臭不可闻,到谵妄惊恐,再到昏迷嗜睡,腹水严重。她几乎不敢离开病房,把医院当家,把电台和与汤玉玮的卧室当作偶尔不得已才去的地方。医生已经郑重其事地和她说了数次,告诉她母亲来日无多、抓紧准备后事。
在医生面前,她总是镇定地说好的,知道了,多谢。其实早在发现母亲说不出有逻辑的句子时她就知道母亲不行了,她只是不愿相信——以为自己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实际上只是和知道“人都会死”一样,实际上自己和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在知道自己的母亲来日无多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天崩地裂一般的悲伤。
到了十二月,母亲大部分时候都在昏迷,依靠营养液维持生命。她一早看好了骨灰盒,联系好了殡仪馆,寿衣都按照母亲的喜好准备好了——唯一可惜的是,等到母亲不再发脾气终于可以和她好好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再具有往日的理智和审美,她只能代为做主了。
“衣服都很好看,妈妈,你会喜欢的。那几套缎面旗袍,我也给你带走。反正我也穿不了,我没有你好看……”
此刻她坐在母亲床边,看着母亲的睡颜。母亲瘦了太多,倒还凸显骨相的好,也就看出来自己并没有遗传到母亲的美丽。
自小,只有她自己这么觉得,母亲从未说过。
但母亲叹过气。她也听见过。
我做不成你旧式的美丽的女儿,也做不成儿孙满堂的女儿,但我是你的女儿。
“妈妈,我很幸福,你要相信这一点,好吗?”
她伸手去抚摸母亲裸露在外以便输液的枯瘦的手,也不用放回被子里——之前放回去过,结果怎么都捂不热。
病房里只有白炽灯的灯光,她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在家,生病了,不知怎么硕大的祖宅里就只有她一个人,下人们也不见了,连母亲的陪嫁阿姐都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是去买药了——她一个人,懵懵懂懂走到正在发烧的母亲床前,而母亲向里躺着,背对着她。
那时候她害怕,想上去拥抱母亲,却不敢,渐渐着急起来,心里不断念着,妈妈,别死。
妈妈,别死。妈妈,别死。
长大了觉得那很幼稚,毕竟是孩童,不知道成年人偶尔发烧是不会死人的。
世上有没有一种鸟,来去倏忽,却会改变你看这世界的方式?色彩,光线,角度,此前之后都再不一样了?
很多人上船的时候都觉得解脱,而我,我只觉得依依不舍,因为离别了上海就离别了所有与你的物是人非,以后再是怀念,也无处凭吊,只有回忆。
裴清璋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算了十年的账算出成了习惯,汤玉玮谦让地让她管理家里的财政,也不隐藏自己一分一毫的收入,自己反而越算越上瘾,没事买点小玩意都要想一想收支情况——又不是当初!
她今天给要在大关片场加班的汤玉玮买了牛奶和可可粉,后者少见而昂贵,也不算什么特别的营养品,也喜欢它的汤玉玮自己都说,喝个高兴罢了,论提神也不如咖啡。但是想到汤玉玮要八九点才下班,回来也不及吃饭,就喝一杯热可可,有什么不行?
如果我们只喜欢平凡的事物,甚至免费的事物,生活便会回报我们平凡的快乐。
她从店主手里接过锌皮罐子放进口袋的时候,心里想着,要是不买,回去又忍不住告诉了汤玉玮,汤玉玮一定不会苛责不会不满,但也一定会笑着说,自己都挣了这么多钱了,连杯热可可也没有?
“看来要多卖两张照片才行了!”
然后她可以说,一张就够,一张就够。实际上一张都不需要,自己根本舍不得汤玉玮更辛苦。
她说她自己在电台一当三,要是宽泛地说,汤玉玮也是以一当三。汤玉玮的专职是当摄影师。她原来便擅长拍静态的照片,到了片场原本只是做些和美工相关的事,后来才华被发现,稍加学习,就从Photography走向了Cinematography,驾轻就熟;加之对电影工业有所了解、尤善于构图,和导演沟通时很容易理解导演的意图、甚至还能提出建议,渐渐深受众导演喜欢;此外,她在上海的电影圈子里本来就有不少故旧交谊,如今人家南下,她与人家他乡重逢,人家也信任她,遇有问题,找她协调人际关系,甚至当翻译:这样的多面手,何处去找?就是只给一点五倍的工钱,也是赚的。
汤玉玮的收入按行业水平——据事主自己说,她并不了解——不算最高,只能算偏高。但是加上业余当个摄影师,给美国的杂志供稿,汤玉玮挣得还是蛮多的。她只是觉得汤玉玮辛苦,希望她只做其中一样就好了。但到底哪个赚钱,一时还说不好,而且两个行业的竞争都激烈,一时哪个也放弃不得。
除此以外,那天晚饭时,汤玉玮说,有些人劝她去美国发展。
“那你觉得呢?”
“我?我觉得……”
汤玉玮说,那边好不好,好。这边好不好,也好。各有各好坏,且彼此不能互换,也就无法等价交换,所以只看自己愿意不愿意,“我还是觉得我想留下。”
她知道汤玉玮没说的理由是为了自己和母亲。不说但知道,不说但互相谦让将就,默默地把手拢在对方的腰后。
“你不用总是为了我——”
她也知道这话不能这样说,甚至可以不说。但是她想。
汤玉玮自然笑起来,“我不为了你,我还为什么?我过去想要为的东西,一部分我努力过了,一部分不是我能控制的,只有为你我心甘情愿又能全部做主,而且为了你去做点什么,很幸运。”
两人隔着桌子手握着手,含情脉脉地无言互望许久。汤玉玮轻声道:“其实香港电影发展得也挺好的,来的人也越来越多,舞台一定会越来越大。再说了,还遇到不少后辈,我还想多干两年,提携发掘,别叫人才埋没了。”
她笑汤玉玮自己还不是个角儿就有这个心了,汤玉玮说有的人人才的才华实在是“金光璀璨”,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比如有个辽宁来的小子,姓李,说是在北平上海都念过书,当演员我看浪费了,再说,也太黑,倒不如去做导演……”
她只是听着,人不在其中,听得再多也不了解,遂只是听。总比她自己的有趣——哪怕汤玉玮更想听她在电台的事。
她总说有什么好说的,自己都觉得乏味——似乎也不曾觉得自己的任何一份工作是有趣的——她,一个女性,在电台做技术支持,不但是少见的性别,更是少见的技术过硬,很多男性技术人员处理不了的问题她都能处理。
笑话嘛,以前她自己一个人干活的时候,这都不叫问题。
她在技术组一个顶仨,但是从不碰内容。什么技术问题,她都能解决。要是聊天说到做什么内容,她一概不说不管不关心。这也奏效,一则问的人寥寥无几,二则她只需要摆出因为汤玉玮的出现才消失多年的冷淡面孔就足以阻止别人了。只有一次,众人开会,在说如何缩短广告词的时候,她的手指放在桌面上,管事的说,她就不自觉地敲击着摩斯码。
也真是闲极无聊,要不然何至于被人问“你这是干嘛”,幸好他们也不懂。
她觉得自己在这里已经够出彩了,一分一毫都不能进,要是更出彩,说不定就会掉落新的危险陷阱——就像当初一样。汤玉玮上次说的话,她在电台里听到的对江湖帮会几乎津津乐道的传言,都让她觉得四处都有觊觎的眼睛,黑暗中的幽幽绿光。
她当然也知道换成别人肯定高兴还来不及,可自己手里的黄金从来不是自己想要的,是黄金,也在自己手里,但是不能轻易叫人知道。这些大才,是她不能彻底忘记和删除,不然早就不要了!
这十年的秘密生涯,她唯一喜欢的编密码和解密码,喜欢使用自己这方面的聪明才智,也仅限于此。回头看,自己不过是顺着时势,不得已成了现在的样子。就是再多人觉得自己是从事这一行的料,她也不喜欢。一路走在,在逼不得已之中,有幸运之处,也有不幸的地方,最幸运大概就是遇见了汤玉玮,否则都不知道自己如此度过这一切,如何化险为夷,活到今天。
说不定早就被哪双幽幽绿眼的主人给吃掉了。
现在想想当初对汤玉玮的态度和自己的选择,多少觉得有些好笑。一开始觉得是危险的东西,谁能想到后来是这样安全和保护自己的呢?也许爱终究不该是危险的,爱应该永远是保护的、安全的。只不过想是这样想,实际中意外情况太多。连自己父母曾给予的,都不能算得上是一直安全的爱。父亲爱不爱自己,这个问题她问过了,她想是爱的,只是不是自己期望的那种爱。至于母亲——
母亲。
自从台风季过去,母亲的病情日益加重,从臭不可闻,到谵妄惊恐,再到昏迷嗜睡,腹水严重。她几乎不敢离开病房,把医院当家,把电台和与汤玉玮的卧室当作偶尔不得已才去的地方。医生已经郑重其事地和她说了数次,告诉她母亲来日无多、抓紧准备后事。
在医生面前,她总是镇定地说好的,知道了,多谢。其实早在发现母亲说不出有逻辑的句子时她就知道母亲不行了,她只是不愿相信——以为自己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实际上只是和知道“人都会死”一样,实际上自己和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在知道自己的母亲来日无多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天崩地裂一般的悲伤。
到了十二月,母亲大部分时候都在昏迷,依靠营养液维持生命。她一早看好了骨灰盒,联系好了殡仪馆,寿衣都按照母亲的喜好准备好了——唯一可惜的是,等到母亲不再发脾气终于可以和她好好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再具有往日的理智和审美,她只能代为做主了。
“衣服都很好看,妈妈,你会喜欢的。那几套缎面旗袍,我也给你带走。反正我也穿不了,我没有你好看……”
此刻她坐在母亲床边,看着母亲的睡颜。母亲瘦了太多,倒还凸显骨相的好,也就看出来自己并没有遗传到母亲的美丽。
自小,只有她自己这么觉得,母亲从未说过。
但母亲叹过气。她也听见过。
我做不成你旧式的美丽的女儿,也做不成儿孙满堂的女儿,但我是你的女儿。
“妈妈,我很幸福,你要相信这一点,好吗?”
她伸手去抚摸母亲裸露在外以便输液的枯瘦的手,也不用放回被子里——之前放回去过,结果怎么都捂不热。
病房里只有白炽灯的灯光,她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在家,生病了,不知怎么硕大的祖宅里就只有她一个人,下人们也不见了,连母亲的陪嫁阿姐都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是去买药了——她一个人,懵懵懂懂走到正在发烧的母亲床前,而母亲向里躺着,背对着她。
那时候她害怕,想上去拥抱母亲,却不敢,渐渐着急起来,心里不断念着,妈妈,别死。
妈妈,别死。妈妈,别死。
长大了觉得那很幼稚,毕竟是孩童,不知道成年人偶尔发烧是不会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