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说到这时候就没于庆隆和方戍什么事了,但今年把于家的稻子也都运到了这边的打谷场,于庆隆便问牛权:“牛大人,不知上溪村的田税可有收完?”
  牛权说:“尚未,下一个便是上溪村。”
  于庆隆道:“那不知可否在这里便将我阿爹家的税录记到上溪村的收税单里。大水过后阿爹家中的房子倒塌,无奈只得暂时搬到这里,为照看方便,稻谷也搬到了这。若是能行个方便,我阿爹他们便在这里将田税交了。”
  牛权说:“那户主可在?”
  于大有出来说:“大人,小民于大有,便是户主,也是这孩子的父亲。”
  牛权瞅瞅,于大有跟于庆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便点点头:“老吴你起个上溪村的收税单,便将这人记在第一户吧。”
  于大有说:“多谢大人。”
  于大有去了记账先生那。这先生也是个聪明的,一看于庆隆跟方戍起的头也学会了,便照着那个又起了个上溪村的收税单,将于大有记在了第一户,并且原地将税粮收了。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再把税粮运到上溪村,省了来回的麻烦,还不用排队。
  只是这一交就是数石粮食,交完了也没剩下多少了。
  于大有不禁愁起来。
  手里倒是有些钱,可粮食不够,必要花钱去买才能够撑到明年有新粮打出来。那盖房的事只怕就更难了。
  他长叹一声,正欲叫上小儿子一起回村去,却见小儿子又去给那名记账的先生付了一些铜钱。
  于庆隆是代李正付的。李正要来,他没让,要不然大风天还得带孩子出来,万一再让严盼着了凉可犯不上。
  李正家的田也淹了不少。倒是也抢收了一部分,但是八成都不够交税的,今年便以钱代粮交了。
  于庆隆付完之后便叫他父亲一道回家,却见方戍站在不远处,被几个人围住。
  都是下溪村的村民。不是年岁大了的无人赡养的老人就是孤儿寡母的。家里没有壮劳力,本就种不出太多的东西。如今遇了那么大的水灾,交了税,更是雪上加霜。
  当中就有个王伯,于庆隆还记得。这老爷子还曾经说方戍跟他在一起身子骨都结实多了。
  “守城啊,你就帮帮我们。等来年,来年收成好些,我们一定把粮食还给你。”王伯老泪纵横,原本那么乐观的一个老爷子,在生计面前也只剩下了满满的无力。
  “是啊,方秀才,你就行行好,帮帮我们吧。我们这几户别说吃饭,就是交税都交不齐啊。今儿把粮食都拉走了也不够,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嘛。”
  “这……”
  方戍也有些为难,不禁看向于庆隆。
  于庆隆过来问道:“要多少钱才够他们交的税?”
  方戍说:“得六两银子。”
  于庆隆只略犹豫片刻便道:“那便借吧。横竖不能看着人饿死。只是借条要写的,啥时候有了慢慢还。”
  方戍说:“那我这就写去。”
  王伯一听便要跪下来,于庆隆赶紧把人扶住了:“这可使不得。王伯您老别哭了,一会儿我和守城自会把钱送过来。我们腿脚快些,我们来送。”
  王伯呜呜哭,其他几人扶着他,也是再三跟于庆隆道谢。
  于庆隆安慰两句便去了方戍那,方戍写了借据,王伯几人按了手印。之后于庆隆就跟方戍回家取钱。
  其他人还在排队交粮,也有的不够,回家现取了来补。
  于大有道:“这钱借出去只怕没个三五年要不回来。明年守城赶考,打不打紧?”
  于庆隆说:“不打紧。再说啥能比人命重要呢。这些人都是看着守城长大的,守城心善,叫他不管他夜里只怕也睡不安生。”
  方戍听得心热。
  如今他赚钱还没他夫郎多呢,他都不好意思用家里的钱了。亏得他夫郎理解他。
  于大有说:“你说得对,人活着不能灭了良心。你们两个都是好孩子。”
  于庆隆想起什么:“对了父亲,正想着跟您商量呢,咱家明年盖房盖到下溪村可行?这样离着近,都能互相照应。至于上溪村地里的活,大不了咱也雇人干。回我们也在下溪村买些地。这次水灾这么重,我听说也有要卖地的呢。”
  于大有哭笑不得:“你这傻孩子,一亩好田可要十几两银子,咱搁啥买?再说明年能不能盖房还是两说。”
  “那要是准能盖呢?能在下溪村盖么?今早守城给阿爹送去十两银子,到时不够我们自会再出些。父亲您考虑考虑。如今二哥做木工活也能赚得不少,大哥好了之后我也给他找些事情做,总能有的赚。盖房不是问题了。再说离得近,往后两个小家伙出生,还能跟守城识字念书,多好。”
  “岳父您不用担心盖房的钱。您只管想想在哪盖就成。”方戍也说,“若是您不反对在下溪村盖房,咱往后就可以看看哪块地合适。”
  “这不是小事,我得回去跟你岳爹商量商量。还有那十两银子便当是我们借的。守城你有这份心,岳父心里已经很感激了,不能凭白拿你们的钱。”
  “都是自家人,岳父您这样说太见外了。我爱惜隆哥儿,自当也要爱护他的家人。”
  “父亲您就别想钱的事了,只管想想两个小的。往后他们要是也能念书不好么?”
  那当然好。谁家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
  于大有说回去琢磨琢磨。
  于庆隆知道这事有谱,便快速拉着方戍回去取钱,又跑了趟打谷场。
  这会儿能交税的都差不多交上了,没差几人。他们把王伯那几户的税钱交了,却听到牛大人也说了相同的话:“这钱真借出去了可难要回来。”
  方戍说:“人命关天。”
  牛权点点头:“这位方夫郎,可方便说说你今日画的这个格子计税法是谁教的?”
  于庆隆还真不知道历史上是谁第一个想到做表格,只得说:“是我自己想到的。这个格子不止能用到计税上,还能用在记其他事情上。主要就是简洁方便。”
  牛权说:“确实方便,省了我们不少的时间。今日多谢二位。”
  方戍跟于庆隆不约而同抱拳:“牛大人客气。”
  二人说完告辞离开。牛权再次瞅瞅记录的表格……
  这东西要是用在他们镇守大人军队的账册上,也必定十分便利。
  -----------------------
  作者有话说:方戍:[可怜]
  庆隆:咋的了夫君?[墨镜]
  方戍:夫郎你往后会不会休了我呀,我好没用[爆哭]
  庆隆:不能,休了你我的话本子都卖不出去[捂脸笑哭]
  方戍:这一定是老天爷关照我[求你了]
  庆隆:今天我要饭,姨姨们,求助力一头奶牛[让我康康]
  第74章
  交过田税之后, 地里便基本没什么活了。该收的早都收过,该捡的也捡完了。但这时候还不能休息,大多数人家还会想办法再多打些柴备着, 这样总好过到了冬天遇上大雪没柴烧。
  于大有跟于庆家每天都会进山打柴, 还有方丁满跟方山, 一共四个汉子, 组了队似的到点就一起出门。
  而于庆业则会跟白晚秋一起,到方家来做手工。
  于庆隆把新的绣图画出来了,还有情侣包的款式也画了。堂屋里的夫郎和媳妇儿们在忙活, 于庆业就坐在一边加工木头。
  但这回不是做笔筒, 而是做其他东西。于庆隆没说是什么, 只管给于庆家也画了图, 让他帮忙弄。
  于庆业将一块平整的板子钉在两块梯形的斜板上,咋看也没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是凳子吧, 它一头高一头低。说是梯子吧,没有这么小的梯子。
  而且它格外简单,就是三块板钉到一起, 于庆业感觉这玩意儿是个人就能弄。他不禁担心道:“小弟, 这东西能卖么?”
  于庆隆说:“八成是有些难。就算卖肯定也没有笔筒那样好卖。”
  “啊?”于庆业更不理解了, “那咱做它干啥?”
  “给我和守城用。”于庆隆小声说,“这叫暖脚踏。你先别告诉他。他长时间坐着看书怪冻脚的, 弄这个脚踏加上棉花包,脚放进去就不冷了。不过说起来, 二哥,我还想打个炕桌,你啥时候有空帮我选料子做个方炕桌成吗?要大点的。”
  “这有啥不成?地都收完了,时间还不有的是?你想要我这几日就能给你做出来。那咱们这次不做笔筒了?”
  “这回不做了。你只要帮我把这个脚踏做出来, 再给我做张方桌就成。但我那方桌可能不大好做,我要做抽拉的,或者子母桌。等我画完了图你琢磨琢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