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我的就这些了。”方戍把背来的柴捆放地上打开了。挑挑捡捡半天之后拿出一半,“剩下的都是我要用的。”
“……那破树枝子能用来干啥?烧都嫌细。”
“那可不一定。兴许隆哥儿能拿它做啥宝贝呢。”方戍的柴是所有人打的柴里最不靠谱的一个。没别人捆得粗,还一堆细树枝,细得像是一烧就要烧没了。
“那你赶紧给你夫郎显摆去吧。”方丁满说,“他两口子眼里啥都是宝贝。”
一伙人笑出声。看见方戍还真拿着那些细树枝去找于庆隆了。
而他不光拿回来许多细树枝,他还给于庆隆带回来另一样东西。
“吁吁。”他一进书房,于庆隆就听到不大像是人类发出的声音。
“什么东西?”于庆隆看方戍。
“我在河边找着的。”方戍从怀里摸出来一只小野鸭,黑黑的小身子就脑袋上顶一撮小黄毛,可爱得不得了。
“它腿伤了,许是它娘不要它了。我瞧见的时候就它自己,便把它抱来了,猜着你会喜欢。”
“我瞧瞧。”
于庆隆接过小鸭子,毛绒绒的,一摸在手里心都要化了。他赶紧把小鸭子脚上的伤处理好,用干净布条绑住,再给它弄点家里的鸡和那对大雁吃的东西。
它许是饿了,吃了不少,吃完之后没多久便开始打起瞌睡来。
这么小,应该是秋季繁殖的这一波鸭崽。这还不能跟家里那些大家伙放到一块,不然很可能会受欺负。
于庆隆便干脆用方戍带回来的那些细树枝给鸭子编了一个小窝,里面铺了点干草。
方戍笑说:“我就知道啥东西到你手里准能变成个有用的物件。”
于庆隆却瞅着手里剩下的细柳条出了会儿神。
编筐这事他原就会些简单的。但之前他一直觉得,他这种手艺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有的是人比他编得还要好得多得多,所以在他看来这对他其实并不算是什么特别有用的手艺。
但他刚刚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到底有没有用,得看他编出来的是什么东西。
他要是跟本地人一样就编个筐编个鞋编个篮子,那当然是没什么大用。但如果是其他的呢?比如这里没有的收纳抽屉。
这里的人都用木板做柜子,带抽屉的也一样,因为北方偏干燥,不用过于注重通风问题,用木板之类的更结实,取材也更方便。再一个是北方没有白藤条那样的植物材料方便编一些特别精细的东西。
可如果他用柳条来试试做一个收纳筐,或者收纳抽屉呢?同样能放衣服,它的成本却要比木板打的柜子便宜得多。
能做家具的木头不是砍了就能用。它要事先经过泡水解除应力同时防止虫蛀等问题。
说白了就是要长时间泡在水里以达到内外含水量均匀再缓慢晾干,以免内外含水量不均导致晾干开裂。所以北方的家具成本对比柳条这种材料制做的肯定价钱高不少。
“隆哥儿?在想什么?”方戍摇摇于庆隆衣袖,“可是在犯愁如何养它?”
“不是,是想到了些别的。至于这小家伙,先放柴房里养吧。顶多脏一点,咱们勤收拾些就是了,给足了吃的应该能长得很快。对了,明日不忙的话,咱们帮二哥搬个家成吗?”
“搬哪去?”
“搬正哥儿家里。二哥他岳父岳母总是不待见他们两口子,这回说是家里要办婚事,给白早冬娶媳妇儿呢。”
“那成啊,明日便搬,正好离得更近咱们也更方便走动。”
“就知道我夫君最好。”于庆隆抱住方戍啄一口,把方戍弄得大白天心猿意马的。
“别闹,仔细一会儿有人进来。”方戍说是这么说,却还是搂着于庆隆的腰没松手,还把人抱起来,盘着他的腰。
“晚上就这个姿势行么夫君?”于庆隆问道。
“你说行便行。”方戍呼吸都不稳了,暗暗恼恨怎么天还不黑。
这时方丁满在外面问:“戍儿,隆哥儿,那卤鹅要咋吃?”
于庆隆赶紧下来:“来了父亲!”
-----------------------
作者有话说:方戍:快天黑吧[求你了]
庆隆:那你今晚要多吃点,小心被我榨干[墨镜]
方戍:我保证五个馒头打底[笑哭]
庆隆:姨姨们走过路过请不要忘了给我和守城助力啊[空碗]
第71章
两只大卤鹅, 把肉撕开装盘之后剩下的骨架干煸一番,再用滚开的热水冲没,继续煮一会儿就会煮出汤汁。
不像烧鹅或烤鹅的骨架弄出来的那么醇厚, 但也还有味道。多加点豆腐跟葱花便又是一道不错的菜, 刚好配馒头和花卷。
成块的大鹅肉、韭菜炒蚬子干、蘑菇炒小白菜、还有番茄炒鸡蛋。
这番茄是于庆隆种出来的那两棵上摘的。
原本他还担心下了那么大的一场雨肯定活不成, 没想到两棵都还挺坚·挺。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种子都跟一般种子不一样, 当然也亏了方家地势高。只是于庆隆怕再往后天冷会影响它们,便早早地将它们挖到了钉好的木板槽子里,夜里都将它们放进屋, 这才让它们保住了九个果。
八月底时便有果子熟了, 只是熟的程度不同。于庆隆依顺序摘下来留着。今天都熟透了, 四个用来炒了鸡蛋, 四个糖拌让大伙尝尝。
他只留了一个最好的大果作种。
这次家里摆了两张桌,但只有他一个人吃过番茄。一开始他叫大伙吃, 除了方戍每个人都有点不大敢的样子。但见方戍越吃越快,再不吃都没了,便赶紧跟着尝了尝, 尝过就发现这味道酸酸甜甜, 汁水还多, 还真是好吃得不得了。
“还有种子么阿弟?明年嫂子也种些。”方山家的说,“这味道真是生熟都好吃啊。”
“我留了种子, 等到明年我育出苗来再分给大伙。都有份。”
“那成,我可等着了。”
“我也要两棵。”李正笑说, “感觉这跟水果似的。”
“就是又能当菜又能当水果吃。”
最后壮壮把盘子里的汤都喝了。
一众汉子坐一桌,夫郎和为妻的妇人坐一桌,馒头和菜管够,还有肉有酒。
若是往年, 像这种时候大约都不会有心思过节。可今年不但过了节还比往年过得更热闹。大伙想想,都觉得这是于庆隆的功劳。
试想一下,若不是这种关键时候还能赚到钱,谁还敢这样踏踏实实坐下来吃喝?保准在外面为生计发愁呢。
在座只有方山家这次没有借到于庆隆的光。他家是知道于庆隆做包这事的,只不过两口子都不是手艺多好的人,壮壮的衣服都是方吴氏做的,便没有参与。
方山嫂子做吃食在行,针线活很一般。
不过他家地七成也在方戍名下,方戍还不要挂名费,有些积蓄,他们便也不咋发愁,大不了明年多干些就是了。
一伙人就这么吃吃喝喝过了一下午,直到夜黑了才散。
这晚于庆业跟白晚秋甚至没回上溪村,他们直接去李正那边住下。
等到再听得公鸡打鸣,方戍便跟于庆隆赶着牛车过来了。一早要去帮他们搬东西,连严西宽跟马亲随都在。
“我俩东西不多,咋还敢劳动马大哥跟严大哥?”白晚秋觉着一大早怪惶恐的。他搬个家出动三个秀才爷?!
“不麻烦。”马亲随说,“守城和小于阿兄的事便是我们的事。”
“正是。”严西宽也道,“人多搬得快。”
“父亲,阿爹,我是寻思着,要不咱们干脆把家里的稻子放到方家的晒谷场吧?”于庆隆对双亲说,“那边自来就有人看着,咱们就不用两头跑着防丢。到时候咱跟方家一起打。”
“可这事得跟亲家商量啊。”周月华道。
“已经问过了,我父亲母亲说岳父和岳爹随时都可以用方家打谷场那块地。”
“那、那要不就搬过去?”周月华问于大有,“反正老二两口子也搬过来了。”
原本二儿子儿夫郎在下溪村,能看着家里的那些稻谷。可是他们这一来下溪村,就不大方便了。再说人都在这边,往后打谷却要去那边,也是费时间。
于大有想想,倒也是个好主意,这样一来离得近,往后更方便。
他也同意这么办,决定跟着孩子们一起去上溪村。
于庆隆道:“咱们这么多人,很快就能弄完,等回来收拾收拾还不耽误下午的活。”于庆隆分了大伙馒头和水,还给李正带了一份。
李正这回也没客气,笑着接过来:“那我先把厨房再收拾收拾,看到时候弄个大点的灶,这样人多用着也方便些。”
“……那破树枝子能用来干啥?烧都嫌细。”
“那可不一定。兴许隆哥儿能拿它做啥宝贝呢。”方戍的柴是所有人打的柴里最不靠谱的一个。没别人捆得粗,还一堆细树枝,细得像是一烧就要烧没了。
“那你赶紧给你夫郎显摆去吧。”方丁满说,“他两口子眼里啥都是宝贝。”
一伙人笑出声。看见方戍还真拿着那些细树枝去找于庆隆了。
而他不光拿回来许多细树枝,他还给于庆隆带回来另一样东西。
“吁吁。”他一进书房,于庆隆就听到不大像是人类发出的声音。
“什么东西?”于庆隆看方戍。
“我在河边找着的。”方戍从怀里摸出来一只小野鸭,黑黑的小身子就脑袋上顶一撮小黄毛,可爱得不得了。
“它腿伤了,许是它娘不要它了。我瞧见的时候就它自己,便把它抱来了,猜着你会喜欢。”
“我瞧瞧。”
于庆隆接过小鸭子,毛绒绒的,一摸在手里心都要化了。他赶紧把小鸭子脚上的伤处理好,用干净布条绑住,再给它弄点家里的鸡和那对大雁吃的东西。
它许是饿了,吃了不少,吃完之后没多久便开始打起瞌睡来。
这么小,应该是秋季繁殖的这一波鸭崽。这还不能跟家里那些大家伙放到一块,不然很可能会受欺负。
于庆隆便干脆用方戍带回来的那些细树枝给鸭子编了一个小窝,里面铺了点干草。
方戍笑说:“我就知道啥东西到你手里准能变成个有用的物件。”
于庆隆却瞅着手里剩下的细柳条出了会儿神。
编筐这事他原就会些简单的。但之前他一直觉得,他这种手艺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有的是人比他编得还要好得多得多,所以在他看来这对他其实并不算是什么特别有用的手艺。
但他刚刚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到底有没有用,得看他编出来的是什么东西。
他要是跟本地人一样就编个筐编个鞋编个篮子,那当然是没什么大用。但如果是其他的呢?比如这里没有的收纳抽屉。
这里的人都用木板做柜子,带抽屉的也一样,因为北方偏干燥,不用过于注重通风问题,用木板之类的更结实,取材也更方便。再一个是北方没有白藤条那样的植物材料方便编一些特别精细的东西。
可如果他用柳条来试试做一个收纳筐,或者收纳抽屉呢?同样能放衣服,它的成本却要比木板打的柜子便宜得多。
能做家具的木头不是砍了就能用。它要事先经过泡水解除应力同时防止虫蛀等问题。
说白了就是要长时间泡在水里以达到内外含水量均匀再缓慢晾干,以免内外含水量不均导致晾干开裂。所以北方的家具成本对比柳条这种材料制做的肯定价钱高不少。
“隆哥儿?在想什么?”方戍摇摇于庆隆衣袖,“可是在犯愁如何养它?”
“不是,是想到了些别的。至于这小家伙,先放柴房里养吧。顶多脏一点,咱们勤收拾些就是了,给足了吃的应该能长得很快。对了,明日不忙的话,咱们帮二哥搬个家成吗?”
“搬哪去?”
“搬正哥儿家里。二哥他岳父岳母总是不待见他们两口子,这回说是家里要办婚事,给白早冬娶媳妇儿呢。”
“那成啊,明日便搬,正好离得更近咱们也更方便走动。”
“就知道我夫君最好。”于庆隆抱住方戍啄一口,把方戍弄得大白天心猿意马的。
“别闹,仔细一会儿有人进来。”方戍说是这么说,却还是搂着于庆隆的腰没松手,还把人抱起来,盘着他的腰。
“晚上就这个姿势行么夫君?”于庆隆问道。
“你说行便行。”方戍呼吸都不稳了,暗暗恼恨怎么天还不黑。
这时方丁满在外面问:“戍儿,隆哥儿,那卤鹅要咋吃?”
于庆隆赶紧下来:“来了父亲!”
-----------------------
作者有话说:方戍:快天黑吧[求你了]
庆隆:那你今晚要多吃点,小心被我榨干[墨镜]
方戍:我保证五个馒头打底[笑哭]
庆隆:姨姨们走过路过请不要忘了给我和守城助力啊[空碗]
第71章
两只大卤鹅, 把肉撕开装盘之后剩下的骨架干煸一番,再用滚开的热水冲没,继续煮一会儿就会煮出汤汁。
不像烧鹅或烤鹅的骨架弄出来的那么醇厚, 但也还有味道。多加点豆腐跟葱花便又是一道不错的菜, 刚好配馒头和花卷。
成块的大鹅肉、韭菜炒蚬子干、蘑菇炒小白菜、还有番茄炒鸡蛋。
这番茄是于庆隆种出来的那两棵上摘的。
原本他还担心下了那么大的一场雨肯定活不成, 没想到两棵都还挺坚·挺。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种子都跟一般种子不一样, 当然也亏了方家地势高。只是于庆隆怕再往后天冷会影响它们,便早早地将它们挖到了钉好的木板槽子里,夜里都将它们放进屋, 这才让它们保住了九个果。
八月底时便有果子熟了, 只是熟的程度不同。于庆隆依顺序摘下来留着。今天都熟透了, 四个用来炒了鸡蛋, 四个糖拌让大伙尝尝。
他只留了一个最好的大果作种。
这次家里摆了两张桌,但只有他一个人吃过番茄。一开始他叫大伙吃, 除了方戍每个人都有点不大敢的样子。但见方戍越吃越快,再不吃都没了,便赶紧跟着尝了尝, 尝过就发现这味道酸酸甜甜, 汁水还多, 还真是好吃得不得了。
“还有种子么阿弟?明年嫂子也种些。”方山家的说,“这味道真是生熟都好吃啊。”
“我留了种子, 等到明年我育出苗来再分给大伙。都有份。”
“那成,我可等着了。”
“我也要两棵。”李正笑说, “感觉这跟水果似的。”
“就是又能当菜又能当水果吃。”
最后壮壮把盘子里的汤都喝了。
一众汉子坐一桌,夫郎和为妻的妇人坐一桌,馒头和菜管够,还有肉有酒。
若是往年, 像这种时候大约都不会有心思过节。可今年不但过了节还比往年过得更热闹。大伙想想,都觉得这是于庆隆的功劳。
试想一下,若不是这种关键时候还能赚到钱,谁还敢这样踏踏实实坐下来吃喝?保准在外面为生计发愁呢。
在座只有方山家这次没有借到于庆隆的光。他家是知道于庆隆做包这事的,只不过两口子都不是手艺多好的人,壮壮的衣服都是方吴氏做的,便没有参与。
方山嫂子做吃食在行,针线活很一般。
不过他家地七成也在方戍名下,方戍还不要挂名费,有些积蓄,他们便也不咋发愁,大不了明年多干些就是了。
一伙人就这么吃吃喝喝过了一下午,直到夜黑了才散。
这晚于庆业跟白晚秋甚至没回上溪村,他们直接去李正那边住下。
等到再听得公鸡打鸣,方戍便跟于庆隆赶着牛车过来了。一早要去帮他们搬东西,连严西宽跟马亲随都在。
“我俩东西不多,咋还敢劳动马大哥跟严大哥?”白晚秋觉着一大早怪惶恐的。他搬个家出动三个秀才爷?!
“不麻烦。”马亲随说,“守城和小于阿兄的事便是我们的事。”
“正是。”严西宽也道,“人多搬得快。”
“父亲,阿爹,我是寻思着,要不咱们干脆把家里的稻子放到方家的晒谷场吧?”于庆隆对双亲说,“那边自来就有人看着,咱们就不用两头跑着防丢。到时候咱跟方家一起打。”
“可这事得跟亲家商量啊。”周月华道。
“已经问过了,我父亲母亲说岳父和岳爹随时都可以用方家打谷场那块地。”
“那、那要不就搬过去?”周月华问于大有,“反正老二两口子也搬过来了。”
原本二儿子儿夫郎在下溪村,能看着家里的那些稻谷。可是他们这一来下溪村,就不大方便了。再说人都在这边,往后打谷却要去那边,也是费时间。
于大有想想,倒也是个好主意,这样一来离得近,往后更方便。
他也同意这么办,决定跟着孩子们一起去上溪村。
于庆隆道:“咱们这么多人,很快就能弄完,等回来收拾收拾还不耽误下午的活。”于庆隆分了大伙馒头和水,还给李正带了一份。
李正这回也没客气,笑着接过来:“那我先把厨房再收拾收拾,看到时候弄个大点的灶,这样人多用着也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