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于庆隆说:“婆婆家还好,也进了些水但不妨事。”
至于田里,那一时半会儿就说不清了。
他们就是先回了方家之后直接过来的。他想着这边的家里必然也被水淹了,但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直接塌了。
于庆隆看到院子里一片狼藉:“阿爹,这往后住哪呢?”
周月华说:“秋儿跟你二哥先去白家住一些时日。你大哥和你大嫂我们还没想好。你二婶说不行先住到她那去。可你也知道,你二叔二婶如今是跟我们不错,可隔壁就是三房,我担心你大嫂在那也不妥贴。”
三房的一直不肯放老太太走,现在老太太就一直住在三房。三房跟二房的关系是彻底臭了,隔三差五就要起口角。自家孩子要是住到他们家,周月华是真不放心,主要大儿媳妇儿还有身孕呢。
方戍说:”岳爹,不如就让大哥跟大嫂先搬到我家去住一段时日。您和岳父也去。等这边房子重建起来再回来住。”
周月华道:“这哪能成?去了还得给亲家添麻烦。你这心意是好的我知,可事不能这么办。”
小儿子才嫁过去不久,这就带着双亲跟哥嫂去住,亲家会怎么想?
周月华觉得这不成。他当家的去地里看受灾的情况去了,这会儿没在。可在了准也不会同意。
于庆隆倒是没说。但这事既然方戍开口了,他也想回去问问。另一头的父母也都是很好的人,兴许能同意呢,总还是要商量一下才好,横竖是不能去二婶家。
三婶就住隔壁,她现在就是个疯婆子,那于庆发和于庆财更不是什么好东西。万一大嫂和阿爹出了什么闪失,他们得后悔一辈子。
“阿爹,咱家要是想重新建个房得有多少银子才够?”于庆隆趁着收拾家里的烂摊子,问周月华。
“少说也得要十二三两银子吧。”
“那家里能拿出多少?”
“现下我和你父亲手里一共就二两银子。加上你大哥二哥出点,兴许能凑个四两三钱。要不还能有些,这不上月里我和你父亲商量着把原先盖房时欠的那笔钱全都还清了,想着早还完早利索。谁曾想突然就下了这么大的雨。”
有个住的地方,一家人只要拧成一股绳,怎么都能过下去。可如今房子毁了,地里的庄稼只怕也要倒了许多。这还没来得及收呢,再抢收也收不回来多少。
周月华禁不住再次落泪:“原还觉着日子越过越好了。”
于庆隆听着心里也不是滋味,握住周月华的手:“阿爹别哭,等我回去跟守城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先从方家借一些。怎么着也不能没了住的地方。大不了咱们以后赚了再还。”
周月华道:“这不成。你才刚嫁过去,这就跟公婆借钱,到时候他们该怎么看你?阿爹不想叫你受这委屈。”
他们一早在院子里看着堆成小山的石草泥木,也不是没动过找方家帮忙的心思。方家毕竟是几个亲家里过得最好的一家。可实在没法开那个口。
小儿子好不容易能过上些好日子,他们不想再给他添麻烦。
于庆隆却道:“啥委屈不委屈的,都是自家人,有事就该互相帮着才行。您先别犯愁,公婆跟方戍都待我很好,我问问他们,帮不了太多少帮点也是好的。”
穷可以,但不能没个地方住。秋收完可就要入冬了,这个时候再不把住的地方解决好,到了冬季可怎么过?这可是北方!
周月华还是不想这样,但于庆隆也不打算听他的了。
一家人花了一上午时间把院子里先简单清了清。之后于庆隆便跟方戍又去了趟莫大夫那里。
莫大夫家进水也挺严重,但房子结实,把屋里清干净,受了潮的东西拿出去晒晒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这几日你先可着家里的事来。这场雨下得实在是太大,庄稼得毁了不少。你这两头可有得忙活。"
“谢谢师父,那您还有啥让我背记的,我先带着。”
“暂时还是那些,你记仔细了就成。对了,这个拿着。”莫大夫拿出一个小布包,里头是两个小药瓶,还有几包配好的中药饮,“瓶子里是伤药,药包是散寒袪湿的汤饮,五碗水煎成三碗,一日分两回喝下去就成。这天气湿冷,寻常喝些也有好处。”
“谢谢师父。”
于庆隆拿上东西趁天黑前回下溪村,路上一脚深一脚浅,泥泞温乱的程度足以叫人十天半个月不想出门。但就是这种情况,还要去地里干活抢收才行。
他和方戍到下溪村家里的时候,双亲也正在商量这件事。这会儿黄豆可以收了。原本就是要过两日收的,可就晚这么两日,豆子都被水泡了。还有稻子,本得再过十日才收,可也不得不提前收起来。
“你阿爹家咋样?可都还好?”方吴氏自己也哭得眼睛红肿,可还是忍不住关心。
“家里房子倒了。”于庆隆道,“娘,有件事我想跟您商量商量,不知道成不成。”
“啥事你说。”
“我阿爹家的房子倒了,我二哥带着他夫郎去了岳父家,可我父亲和阿爹还有大哥大嫂一时不好找住的地方。咱家厢房平时空着,要不您看让他们过来住几日成吗?我阿爹家里也会尽快找地方的,到时也就搬走了。”
“这,倒也不是不成。只是他们往后咋办呢?这个时节了,就算盖房今年也住不进去啊。”
这会儿所有人都得到地里忙活,哪里有人还去盖房去?这一忙活就得多半个月甚至更久。到时候再盖房,盖不完就到冬天了。可若说是去镇上找工匠,那花费不知要多出多少。
于庆隆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便道:“娘,您知道咱村子里有没有谁家的房子空着不住了,往外租的吗?”
方吴氏道:“那还真没有听说。租啥呢,刚刚娘不是应了,你就只管叫你家人来住。咱家屋多,保管都住下了。到外面租那不是还要花银子?今年这地收成是好不了了,能省就得省。”
于庆隆说:“谢谢娘。就冲着您这么照顾我,我也一定跟守城好好过。等我赚了钱,让他去省里考试绝不比人家差啥。”
方吴氏苦中作乐,笑说:“你咋赚钱啊?”
方戍说:“娘,隆哥儿可厉害了。他写的话本子能卖钱。其实我们这回去县城,就是去县城的书舍里问问他写的话本子能不能卖。结果那书舍的少东家看完就喜欢得不得了,当场给付了二两定银。”
“二两银?这、这么多?!你可别是骗我呢。”
想攒二两银子那可得一家四口一年到头忙活,那可都不定能攒上二两,毕竟还得过日子花用。可她这儿夫郎到她家也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赚了这么多!这孩子开始习字才多久呢?!
“骗您就叫我以后再也吃不着糖饼。”方戍说,“这事是真的。不过这少东家是西宽牵的线,还有亲随也帮着我们抄了好些书,所以分了他俩一半。往后就不这么分了。”
“我滴个天爷啊,咱们这是给家里娶来个小金童啊!”方丁满道,“隆哥儿这也忒厉害了!”
方吴氏现在想想都觉得不敢置信。她儿子考中了秀才,一年帮着人家免几十亩田税也不过收几两银!
二!两!
那可是两千文钱!
于庆隆说:“娘,我跟守城想好了,我以后还接着写。这样咱们一起攒钱才能攒得更快。就是这般,我肯定还是会忙,家里的事我能帮衬的也会少些,少不得您和父亲多辛苦了。”
方吴氏道:“这算啥辛苦?我和你们父亲一年忙到头图个啥?不就是想着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你要是能赚,那你就写。娘不是别家婆婆那样见不得儿夫郎好的人。以往你奶奶婆婆在时就告诉我,得盼着全家人一起好大伙才能过得更好,算计谁也不能算计自家人去。”
于庆隆心里第若干次庆幸嫁到了方家来,闻言点头道:“谢谢娘。”
方戍这时道:“父亲,母亲,这事可千万不能跟外面的人说,不然容易招来妒忌。到时万一横生枝节,这生钱的路子许就没了。”
方丁满跟方吴氏连连点头:“放心,肯定不能说。/绝不会说的。”
方吴氏做了个敬拜的动作:“一定是菩萨保佑咱们。今儿我和你们父亲去田里看那些庄稼都倒了,心里难受了不知多久。这可算是有些喜事了。”
于庆隆跟方戍闻言对视一眼,都暗暗松口气。
其实回镇的路上他们都没打算说这件事,只是看两老愁眉苦脸的样子才又改了主意。至于为什么没对上溪村的双亲讲,那主要是因为讲不讲没什么差别。
至于田里,那一时半会儿就说不清了。
他们就是先回了方家之后直接过来的。他想着这边的家里必然也被水淹了,但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直接塌了。
于庆隆看到院子里一片狼藉:“阿爹,这往后住哪呢?”
周月华说:“秋儿跟你二哥先去白家住一些时日。你大哥和你大嫂我们还没想好。你二婶说不行先住到她那去。可你也知道,你二叔二婶如今是跟我们不错,可隔壁就是三房,我担心你大嫂在那也不妥贴。”
三房的一直不肯放老太太走,现在老太太就一直住在三房。三房跟二房的关系是彻底臭了,隔三差五就要起口角。自家孩子要是住到他们家,周月华是真不放心,主要大儿媳妇儿还有身孕呢。
方戍说:”岳爹,不如就让大哥跟大嫂先搬到我家去住一段时日。您和岳父也去。等这边房子重建起来再回来住。”
周月华道:“这哪能成?去了还得给亲家添麻烦。你这心意是好的我知,可事不能这么办。”
小儿子才嫁过去不久,这就带着双亲跟哥嫂去住,亲家会怎么想?
周月华觉得这不成。他当家的去地里看受灾的情况去了,这会儿没在。可在了准也不会同意。
于庆隆倒是没说。但这事既然方戍开口了,他也想回去问问。另一头的父母也都是很好的人,兴许能同意呢,总还是要商量一下才好,横竖是不能去二婶家。
三婶就住隔壁,她现在就是个疯婆子,那于庆发和于庆财更不是什么好东西。万一大嫂和阿爹出了什么闪失,他们得后悔一辈子。
“阿爹,咱家要是想重新建个房得有多少银子才够?”于庆隆趁着收拾家里的烂摊子,问周月华。
“少说也得要十二三两银子吧。”
“那家里能拿出多少?”
“现下我和你父亲手里一共就二两银子。加上你大哥二哥出点,兴许能凑个四两三钱。要不还能有些,这不上月里我和你父亲商量着把原先盖房时欠的那笔钱全都还清了,想着早还完早利索。谁曾想突然就下了这么大的雨。”
有个住的地方,一家人只要拧成一股绳,怎么都能过下去。可如今房子毁了,地里的庄稼只怕也要倒了许多。这还没来得及收呢,再抢收也收不回来多少。
周月华禁不住再次落泪:“原还觉着日子越过越好了。”
于庆隆听着心里也不是滋味,握住周月华的手:“阿爹别哭,等我回去跟守城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先从方家借一些。怎么着也不能没了住的地方。大不了咱们以后赚了再还。”
周月华道:“这不成。你才刚嫁过去,这就跟公婆借钱,到时候他们该怎么看你?阿爹不想叫你受这委屈。”
他们一早在院子里看着堆成小山的石草泥木,也不是没动过找方家帮忙的心思。方家毕竟是几个亲家里过得最好的一家。可实在没法开那个口。
小儿子好不容易能过上些好日子,他们不想再给他添麻烦。
于庆隆却道:“啥委屈不委屈的,都是自家人,有事就该互相帮着才行。您先别犯愁,公婆跟方戍都待我很好,我问问他们,帮不了太多少帮点也是好的。”
穷可以,但不能没个地方住。秋收完可就要入冬了,这个时候再不把住的地方解决好,到了冬季可怎么过?这可是北方!
周月华还是不想这样,但于庆隆也不打算听他的了。
一家人花了一上午时间把院子里先简单清了清。之后于庆隆便跟方戍又去了趟莫大夫那里。
莫大夫家进水也挺严重,但房子结实,把屋里清干净,受了潮的东西拿出去晒晒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这几日你先可着家里的事来。这场雨下得实在是太大,庄稼得毁了不少。你这两头可有得忙活。"
“谢谢师父,那您还有啥让我背记的,我先带着。”
“暂时还是那些,你记仔细了就成。对了,这个拿着。”莫大夫拿出一个小布包,里头是两个小药瓶,还有几包配好的中药饮,“瓶子里是伤药,药包是散寒袪湿的汤饮,五碗水煎成三碗,一日分两回喝下去就成。这天气湿冷,寻常喝些也有好处。”
“谢谢师父。”
于庆隆拿上东西趁天黑前回下溪村,路上一脚深一脚浅,泥泞温乱的程度足以叫人十天半个月不想出门。但就是这种情况,还要去地里干活抢收才行。
他和方戍到下溪村家里的时候,双亲也正在商量这件事。这会儿黄豆可以收了。原本就是要过两日收的,可就晚这么两日,豆子都被水泡了。还有稻子,本得再过十日才收,可也不得不提前收起来。
“你阿爹家咋样?可都还好?”方吴氏自己也哭得眼睛红肿,可还是忍不住关心。
“家里房子倒了。”于庆隆道,“娘,有件事我想跟您商量商量,不知道成不成。”
“啥事你说。”
“我阿爹家的房子倒了,我二哥带着他夫郎去了岳父家,可我父亲和阿爹还有大哥大嫂一时不好找住的地方。咱家厢房平时空着,要不您看让他们过来住几日成吗?我阿爹家里也会尽快找地方的,到时也就搬走了。”
“这,倒也不是不成。只是他们往后咋办呢?这个时节了,就算盖房今年也住不进去啊。”
这会儿所有人都得到地里忙活,哪里有人还去盖房去?这一忙活就得多半个月甚至更久。到时候再盖房,盖不完就到冬天了。可若说是去镇上找工匠,那花费不知要多出多少。
于庆隆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便道:“娘,您知道咱村子里有没有谁家的房子空着不住了,往外租的吗?”
方吴氏道:“那还真没有听说。租啥呢,刚刚娘不是应了,你就只管叫你家人来住。咱家屋多,保管都住下了。到外面租那不是还要花银子?今年这地收成是好不了了,能省就得省。”
于庆隆说:“谢谢娘。就冲着您这么照顾我,我也一定跟守城好好过。等我赚了钱,让他去省里考试绝不比人家差啥。”
方吴氏苦中作乐,笑说:“你咋赚钱啊?”
方戍说:“娘,隆哥儿可厉害了。他写的话本子能卖钱。其实我们这回去县城,就是去县城的书舍里问问他写的话本子能不能卖。结果那书舍的少东家看完就喜欢得不得了,当场给付了二两定银。”
“二两银?这、这么多?!你可别是骗我呢。”
想攒二两银子那可得一家四口一年到头忙活,那可都不定能攒上二两,毕竟还得过日子花用。可她这儿夫郎到她家也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赚了这么多!这孩子开始习字才多久呢?!
“骗您就叫我以后再也吃不着糖饼。”方戍说,“这事是真的。不过这少东家是西宽牵的线,还有亲随也帮着我们抄了好些书,所以分了他俩一半。往后就不这么分了。”
“我滴个天爷啊,咱们这是给家里娶来个小金童啊!”方丁满道,“隆哥儿这也忒厉害了!”
方吴氏现在想想都觉得不敢置信。她儿子考中了秀才,一年帮着人家免几十亩田税也不过收几两银!
二!两!
那可是两千文钱!
于庆隆说:“娘,我跟守城想好了,我以后还接着写。这样咱们一起攒钱才能攒得更快。就是这般,我肯定还是会忙,家里的事我能帮衬的也会少些,少不得您和父亲多辛苦了。”
方吴氏道:“这算啥辛苦?我和你们父亲一年忙到头图个啥?不就是想着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你要是能赚,那你就写。娘不是别家婆婆那样见不得儿夫郎好的人。以往你奶奶婆婆在时就告诉我,得盼着全家人一起好大伙才能过得更好,算计谁也不能算计自家人去。”
于庆隆心里第若干次庆幸嫁到了方家来,闻言点头道:“谢谢娘。”
方戍这时道:“父亲,母亲,这事可千万不能跟外面的人说,不然容易招来妒忌。到时万一横生枝节,这生钱的路子许就没了。”
方丁满跟方吴氏连连点头:“放心,肯定不能说。/绝不会说的。”
方吴氏做了个敬拜的动作:“一定是菩萨保佑咱们。今儿我和你们父亲去田里看那些庄稼都倒了,心里难受了不知多久。这可算是有些喜事了。”
于庆隆跟方戍闻言对视一眼,都暗暗松口气。
其实回镇的路上他们都没打算说这件事,只是看两老愁眉苦脸的样子才又改了主意。至于为什么没对上溪村的双亲讲,那主要是因为讲不讲没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