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可是三百两银子太多,万一……那还真不如就守着这三百两过。”
“是多了些,可你中了举人三百两很快就回来了。再说你不是也说了,也未必还是那个考官。”
“可即便不是那位考官,焉知下一位考官是否为清官呢?”
“那不考了?”
“不不,考还是要考的。只是来年时间太紧。娘那里八成还有一百二十两左右的银子,加上咱们手中的也只够一百五十两。一年里上哪再去凑一百五十两去?”
就算今年的收成再好,也不可能弄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来。况且他哪能把家中银子全都带走,总要留些给家里人花用。至于卖地,那就更不行了。
方戍想想,如果能免二百八十亩田税,那确实是极好,他也没有放弃去考举人的想法。只是来年,他觉着太赶了。
于庆隆也知道一年搞一百多两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这种小地方。但没到那天谁知道?先学着再说。学出来了只要有个机会就能抓住,学不出来有机会也没用。
不过他也确实不能画大饼,毕竟他自己也未必真的能变出那么多银子来。他只告诉方戍:“尽人事听天命吧。”
方戍说:“是这个理。便如我想娶你一般,只要我努力去办,这不就成了?”
于庆隆笑着用胳膊肘轻怼了方戍一下。
方戍微微躲了躲,接着又凑过来,左右瞅瞅,看没人,握住于庆隆的手。
两人到了上溪村时,于家一家人已经醒了。见得于庆隆跟方戍来,家里人自然高兴。但于庆隆也就进院里跟家人聊了几句,并没有久留,他还记着他来这的原因。
周月华说:“赶着去学是好的,可回去前记着来这里吃过午饭再走。要不然这么长的时间,身体哪里熬得住?”
于庆隆笑说:“知道了阿爹,到时再说。那我们先去师父那了。”
周月华挥挥手,于庆隆便跟方戍赶往莫家。
师父跟大师姐看到他们自然是欢迎的。让于庆隆没想到的是,梁莫看起来并不太高兴。
于庆隆以为这小孩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问道:“怎么了莫儿?是谁惹你了?”
梁莫看看方戍,又看回于庆隆,嘴巴嘟起来,眉眼耷拉着:“庆隆叔叔,方叔叔是不是你的官人?”
于庆隆愣了愣,没想到梁莫在这纠结这事,点头说:“对啊。”
梁莫说:“那他把你娶走了,你都不能再住在上溪村了。”
原本他庆隆叔不在他家的时候,他随时可以去于家找他庆隆叔。可现在不行了,去了也见不着人。而且这都好些天没来了。他一个人学习,都不如从前有趣。
方戍尴尬地摸摸鼻子。于庆隆也揉了揉梁莫的头:“可这是老天爷安排的,没办法。再说你想想,你姥爷医术高不高明?”
“那自然高明呀。”梁莫说,“我姥爷是最好的大夫。可与这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啊。咱们上溪村有你姥爷这么厉害的大夫帮着给大伙看病,可是下溪村没大夫呢。那你说那里的人生病了看病多不方便?每每还要跑这么远来。以后庆隆叔叔学会给人治病,那边就多个大夫了。莫儿这般善良,肯定不会希望那边的人看病不方便对不对?”
“那你往后都要跟方叔叔在一起吗?”
“对啊。”于庆隆说,“这不是很好?你从有一个叔叔变成了有两个叔叔,以后多个人关心你。而且方戍叔叔学问很好的,你有啥问题还可以问他。”
“是这样吗?”
“正是。你方戍叔叔是咱们这十里八村最厉害的秀才。”梁汉也过来安慰儿子说,“有多少人想跟他问学问呢,莫儿你可要珍惜,这可是多少人都盼不来的福分。”
“那好吧。”梁莫去给方戍搬过来一个小板凳,“这个给方叔叔坐。”
孩子略带纠结地把自己跟于庆隆的学习地让出了一部分。
方戍道了谢坐下来。
屋子里有些暗,这个时间在外面学倒也是好的,只是不能选光太强的地方。
于庆隆说:“那你俩慢慢学。我先去师父那看看这几日的医案。”
他带了纸笔来,想着从今天起把他师父的医案都记录下来,以后常拿出来翻翻。
莫大夫正在屋里弄这东西呢,见着于庆隆进来朝他问安,便道:“这几日到了新家可还适应?”
“适应,方家人都待我很好。”
“那便好。”莫大夫上下瞅瞅于庆隆,发现徒弟气色确实不错,满意地点点头,“桌上有本书,你今儿回去时带走,抄下一本留用,里面的内容要尽量记下。先前你字习得不多,便是有不懂的也无人可问,我便没交给你。如今你有方戍,有不认的字便可问他。”
“好的师父。”
于庆隆看了下,是一本叫《药性百味》的书。不是印刷的,是手写的,一看就是他师父的字迹。
里面记录了数百种药材的药性。一段段的,看起来多,但应该挺好背。若是想开方的话这类书籍必学。他怕忘,便先收进包袱里。
莫大夫说:“往后再有人来看诊,你便跟着我一起看。书上的东西终究是死的,可人是活的。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症状,想要用药灵活,还是要多从实处学。”
“好的师父。那我试试把您看诊时得出的病人的患病缘由跟表征记好,再结合您用的药,看看能不能理出您用药的初衷。”
“嗯。往后你也记着,不论学什么,想要学好学深,必得有探究根本的精神,岐黄之术尤其如此。只是这两村之间总归是有些距离,往后你倒也不必来得这样早,辰时到这里便可。大多来这里看病的人也都是这个时间以后。再者,你成了亲别起太早,伤了气。”
“没事的师父,我年轻,早起些无妨。”
“怎么无妨?你年轻,可你不久之后便要生育,可不能伤了根本。”
“……”
于庆隆摸摸鼻子,没吭声。
不过晚来些也好。一是早上能在家里干点活,在家里把饭吃了。二是梁汉回来了,他和方戍这一大早来也确实不大方便。
没准他们晚来点人两口子还能多休息一会儿,是他没考虑到。
于庆隆这时忽感有人在看他,一转头发现是方戍。
方戍瞧他转过头来,持着书卷笑笑。温润如玉中又不乏……憨态。
那样子把于庆隆看得无语,之后也跟着笑出来,无声说:“专心。”
莫大夫恰好看见了,说:“你在这他还专啥心?进屋去,别让他瞧见。”
于庆隆“哦”一声,进去他师父看诊的屋子整理这几天的新医案去了。这个季节了中暑的人居然还不少,他看到好几例,许是秋老虎太盛?!
他挑着典型的两个记下来,记完往后一看,还有张金铃的。
“师父,那叫‘张金铃’的哥儿又来过?”他看到有开药记录。但开的不是流胎的药也不是保胎的药,而是养身治病的药。
“没来,是我去了一趟他们王家。他们王家要闹到张家去,张金铃不让,这推推搡搡的就把他肚子里的孩子给弄没了。王家一看便要张家退还彩礼钱,把人接走。那张家也是厉害的,得了信,过来一看孩子就剩下了半条命,不但没退钱,还把王富贵给打了一顿,说他要是真敢休了张金铃,那他们就把王家掀了。他们还咬定了当初王富贵是知道张金铃不是个完身还要娶他的。王家一看张家这么横,现在是休也不敢休,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
“这样倒也好,不然那孩子生下来也是苦命。”
“是这么回事。只是这王富贵如今成了笑话,往后这两口子且有的闹。”
这就不关他的事了,两人一起霍霍对方挺好。于庆隆感觉这两人唯一干的一件好事便是让那个孩子没能出生,虽然这么想有些残忍,但孩子出生了十有八九也是要顶着“野种”的称呼过活,那就太可怜了。
下午,于庆隆跟方戍一起回下溪村,回之前又去了趟于家,但是没进门,只是在门外跟家里人打了招呼便回去了。
他倒不是因为这里的人都说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而是觉得时间太宝贵。再者进去之后真留下吃饭那往后呢?
还是不要起这种头的好。
于庆隆把手里的《药性百味》交给方戍道:“我背前四页,你看看有没有错处。”
方戍觉着新奇。以往跟同学们这样互相考背过,可与自家夫郎却是首次。他道:“背错可有罚。”
“是多了些,可你中了举人三百两很快就回来了。再说你不是也说了,也未必还是那个考官。”
“可即便不是那位考官,焉知下一位考官是否为清官呢?”
“那不考了?”
“不不,考还是要考的。只是来年时间太紧。娘那里八成还有一百二十两左右的银子,加上咱们手中的也只够一百五十两。一年里上哪再去凑一百五十两去?”
就算今年的收成再好,也不可能弄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来。况且他哪能把家中银子全都带走,总要留些给家里人花用。至于卖地,那就更不行了。
方戍想想,如果能免二百八十亩田税,那确实是极好,他也没有放弃去考举人的想法。只是来年,他觉着太赶了。
于庆隆也知道一年搞一百多两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这种小地方。但没到那天谁知道?先学着再说。学出来了只要有个机会就能抓住,学不出来有机会也没用。
不过他也确实不能画大饼,毕竟他自己也未必真的能变出那么多银子来。他只告诉方戍:“尽人事听天命吧。”
方戍说:“是这个理。便如我想娶你一般,只要我努力去办,这不就成了?”
于庆隆笑着用胳膊肘轻怼了方戍一下。
方戍微微躲了躲,接着又凑过来,左右瞅瞅,看没人,握住于庆隆的手。
两人到了上溪村时,于家一家人已经醒了。见得于庆隆跟方戍来,家里人自然高兴。但于庆隆也就进院里跟家人聊了几句,并没有久留,他还记着他来这的原因。
周月华说:“赶着去学是好的,可回去前记着来这里吃过午饭再走。要不然这么长的时间,身体哪里熬得住?”
于庆隆笑说:“知道了阿爹,到时再说。那我们先去师父那了。”
周月华挥挥手,于庆隆便跟方戍赶往莫家。
师父跟大师姐看到他们自然是欢迎的。让于庆隆没想到的是,梁莫看起来并不太高兴。
于庆隆以为这小孩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问道:“怎么了莫儿?是谁惹你了?”
梁莫看看方戍,又看回于庆隆,嘴巴嘟起来,眉眼耷拉着:“庆隆叔叔,方叔叔是不是你的官人?”
于庆隆愣了愣,没想到梁莫在这纠结这事,点头说:“对啊。”
梁莫说:“那他把你娶走了,你都不能再住在上溪村了。”
原本他庆隆叔不在他家的时候,他随时可以去于家找他庆隆叔。可现在不行了,去了也见不着人。而且这都好些天没来了。他一个人学习,都不如从前有趣。
方戍尴尬地摸摸鼻子。于庆隆也揉了揉梁莫的头:“可这是老天爷安排的,没办法。再说你想想,你姥爷医术高不高明?”
“那自然高明呀。”梁莫说,“我姥爷是最好的大夫。可与这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啊。咱们上溪村有你姥爷这么厉害的大夫帮着给大伙看病,可是下溪村没大夫呢。那你说那里的人生病了看病多不方便?每每还要跑这么远来。以后庆隆叔叔学会给人治病,那边就多个大夫了。莫儿这般善良,肯定不会希望那边的人看病不方便对不对?”
“那你往后都要跟方叔叔在一起吗?”
“对啊。”于庆隆说,“这不是很好?你从有一个叔叔变成了有两个叔叔,以后多个人关心你。而且方戍叔叔学问很好的,你有啥问题还可以问他。”
“是这样吗?”
“正是。你方戍叔叔是咱们这十里八村最厉害的秀才。”梁汉也过来安慰儿子说,“有多少人想跟他问学问呢,莫儿你可要珍惜,这可是多少人都盼不来的福分。”
“那好吧。”梁莫去给方戍搬过来一个小板凳,“这个给方叔叔坐。”
孩子略带纠结地把自己跟于庆隆的学习地让出了一部分。
方戍道了谢坐下来。
屋子里有些暗,这个时间在外面学倒也是好的,只是不能选光太强的地方。
于庆隆说:“那你俩慢慢学。我先去师父那看看这几日的医案。”
他带了纸笔来,想着从今天起把他师父的医案都记录下来,以后常拿出来翻翻。
莫大夫正在屋里弄这东西呢,见着于庆隆进来朝他问安,便道:“这几日到了新家可还适应?”
“适应,方家人都待我很好。”
“那便好。”莫大夫上下瞅瞅于庆隆,发现徒弟气色确实不错,满意地点点头,“桌上有本书,你今儿回去时带走,抄下一本留用,里面的内容要尽量记下。先前你字习得不多,便是有不懂的也无人可问,我便没交给你。如今你有方戍,有不认的字便可问他。”
“好的师父。”
于庆隆看了下,是一本叫《药性百味》的书。不是印刷的,是手写的,一看就是他师父的字迹。
里面记录了数百种药材的药性。一段段的,看起来多,但应该挺好背。若是想开方的话这类书籍必学。他怕忘,便先收进包袱里。
莫大夫说:“往后再有人来看诊,你便跟着我一起看。书上的东西终究是死的,可人是活的。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症状,想要用药灵活,还是要多从实处学。”
“好的师父。那我试试把您看诊时得出的病人的患病缘由跟表征记好,再结合您用的药,看看能不能理出您用药的初衷。”
“嗯。往后你也记着,不论学什么,想要学好学深,必得有探究根本的精神,岐黄之术尤其如此。只是这两村之间总归是有些距离,往后你倒也不必来得这样早,辰时到这里便可。大多来这里看病的人也都是这个时间以后。再者,你成了亲别起太早,伤了气。”
“没事的师父,我年轻,早起些无妨。”
“怎么无妨?你年轻,可你不久之后便要生育,可不能伤了根本。”
“……”
于庆隆摸摸鼻子,没吭声。
不过晚来些也好。一是早上能在家里干点活,在家里把饭吃了。二是梁汉回来了,他和方戍这一大早来也确实不大方便。
没准他们晚来点人两口子还能多休息一会儿,是他没考虑到。
于庆隆这时忽感有人在看他,一转头发现是方戍。
方戍瞧他转过头来,持着书卷笑笑。温润如玉中又不乏……憨态。
那样子把于庆隆看得无语,之后也跟着笑出来,无声说:“专心。”
莫大夫恰好看见了,说:“你在这他还专啥心?进屋去,别让他瞧见。”
于庆隆“哦”一声,进去他师父看诊的屋子整理这几天的新医案去了。这个季节了中暑的人居然还不少,他看到好几例,许是秋老虎太盛?!
他挑着典型的两个记下来,记完往后一看,还有张金铃的。
“师父,那叫‘张金铃’的哥儿又来过?”他看到有开药记录。但开的不是流胎的药也不是保胎的药,而是养身治病的药。
“没来,是我去了一趟他们王家。他们王家要闹到张家去,张金铃不让,这推推搡搡的就把他肚子里的孩子给弄没了。王家一看便要张家退还彩礼钱,把人接走。那张家也是厉害的,得了信,过来一看孩子就剩下了半条命,不但没退钱,还把王富贵给打了一顿,说他要是真敢休了张金铃,那他们就把王家掀了。他们还咬定了当初王富贵是知道张金铃不是个完身还要娶他的。王家一看张家这么横,现在是休也不敢休,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
“这样倒也好,不然那孩子生下来也是苦命。”
“是这么回事。只是这王富贵如今成了笑话,往后这两口子且有的闹。”
这就不关他的事了,两人一起霍霍对方挺好。于庆隆感觉这两人唯一干的一件好事便是让那个孩子没能出生,虽然这么想有些残忍,但孩子出生了十有八九也是要顶着“野种”的称呼过活,那就太可怜了。
下午,于庆隆跟方戍一起回下溪村,回之前又去了趟于家,但是没进门,只是在门外跟家里人打了招呼便回去了。
他倒不是因为这里的人都说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而是觉得时间太宝贵。再者进去之后真留下吃饭那往后呢?
还是不要起这种头的好。
于庆隆把手里的《药性百味》交给方戍道:“我背前四页,你看看有没有错处。”
方戍觉着新奇。以往跟同学们这样互相考背过,可与自家夫郎却是首次。他道:“背错可有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