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于庆家说行,见小弟匆匆晾了衣服又去拿出一片白桦皮,问他要做啥,于庆隆还是说自己在弄种子。
就这么三粒,于庆隆宝贝得很,放在白桦皮上打算晒干,以免直接种到地上成功率会变低。他还为了防止鸟虫,在上头盖了片薄棉布,这样放在通风处,一会儿就干了。
于庆家不懂,但看他这么用心,便觉得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事。
于庆隆弄完去提上一条大鱼:“大哥,我去趟师父家把鱼送了再买块豆腐就回来,那种子你千万别让家里人动啊。”
大哥道:“放心,我记着呢。那我这鱼收拾完放一边?”
于庆隆道:“撒上些盐吧,里外都撒一点。天太热了,别直接放着,撒些盐还能提前入个味。等我回来之后若是阿爹他们还没回来,那我就先把鱼炖上,再来试试做锅贴馒头。对了我得先和些面。”
他已经学了好几天了,感觉应该差不太多。他对发酵原理也懂,也亲自帮忙揉面试过手感。大不了失败了就吃硬点的或者软点的馒头,总不至于浪费了。
弄完面团,于庆隆快步跑到师父家门外,师父却似乎没在家。他听到屋里传来莫小宁与一个男人的说话声,由于开了屋门,倒也能听得清楚确实是两个人。莫小宁似乎与对方聊得很开心。
这位师姐可很少笑,于庆隆一猜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肯定是梁莫的父亲梁汉回来了。
犹豫着还要不要进去——人家小两口小别胜新婚,他这来个大灯泡。
结果莫小宁先出来,招呼他说:“隆哥儿你站那干啥呢?快进来。”
于庆隆进去把鱼递给莫小宁:“我听着好像是师姐夫回来了怕耽误你们俩说话。这鱼下午才捉的,正好师姐你们一起炖了吃。”
梁汉这时也出来了。这男人又壮又黑,那一双手手掌厚实得很,一看就是特别能吃苦耐劳的人。他接过鱼来笑说:“庆隆兄弟,这段时间麻烦你帮我家挑水干活,我听莫儿他娘说了,你在跟我岳丈学医术呢。”
于庆隆说是,又笑说:“这下师姐夫你回来了,以后我就不来挑水了。”
梁汉说:“成,我来挑,这些日子麻烦你帮衬我家里。我还听莫儿他娘说你家要扩房,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你尽管过来知会一声。”
于庆隆说:“那我可真不客气了啊,谢谢师姐夫。”
他爽快道了谢,又闲聊两句才离开。
他一出大门走远,梁汉问妻子:“这庆隆哥儿怎的跟变了个人似的?”
莫小宁说了于庆隆被王家退婚的事,感叹道:“大概是真被逼急了。人要是遇上的事多了总会有些变化。”
梁汉想想自己的家乡遭了灾,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打那之后便不大爱说话了。幸而他命好,遇上了妻子一家才逐渐缓过来,不但让他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有了孩子,还让孩子随了他的姓。
“那我去把这鱼收拾了,正好父亲与莫儿去买豆腐,回来咱便把它一起炖上。”
“成。我去摘些菜来。”
赶巧得很,于庆隆也是这个想法。村子里有一家卖豆腐的,卖临近的几个村子,一块要四文钱。这是在农村除了蛋类以外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但四文钱也不少,平时不会经常买。一般来说都是上午卖,他这个时间去也不知道有没有了。
正琢磨没有就回家把蘑菇泡上再放点蘑菇炖,就听见有人喊他:“于庆隆,你干啥呢?”
于庆隆说:“你管我干啥?”
他说完瞅瞅对面的院子……好像是这家,又好像不是这家……这也没立个牌。
合着全村就他不认路是吧?这他也没来过,以往都是大嫂或者阿爹来买。
胡波道:“你是想买豆腐吧?”
于庆隆手里端个盆。
在乡下就这样,买东西经常都得是自己带容器。
他道:“咋?”
胡波说:“你走反了,卖豆腐的在那头。”
于庆隆:“……”
胡波无语道:“一共就指甲盖这么点个村子你还找不明白,你都不如梁莫跟窗儿。”
于庆隆“嘶”一声:“你个孽障,又把你能着了是吧?我腿长我多溜达两圈不行?”
说完换个方向,又回过头问:“窗儿伤咋样了?”
胡波不大自在道:“好了。”
于庆隆便没再多问,快几步走过去,闻着豆腐的味道了,一股恼扎进去买一块出来。出来后他没看见胡波。但他也怕自己走错,便先找到了白家,然后再从白家走,这样他就知道该怎么走了。
胡波在暗处出来,看他屁长点路折腾好几回才找准了正确方位,嘴里喷了一句:“还说我傻,你才傻!”
偏于庆隆耳朵灵,他听见了!
还好今天发现的种子足够他原谅这个旧社会三天,包括这个社会上的人。于是他指着胡波道:“你在那叽咕什么呢?当心夜里我把你嘴缝了!”
“你!”胡波气得跺脚。
于庆隆嘴欠完快步往家走,琢磨着怎么炖鱼怎么贴锅贴馒头。
到了家之后发现父亲和阿爹还没回来。大嫂已经回来了,但是大嫂一闻到鱼腥味就想吐,吓得见鱼就躲。于庆隆就没有让她弄。他有不会的中间会问问大嫂。二哥帮忙烧火,他就在外面的土灶上炖鱼。
锅一烧热,他放了些荤油进去。这东西还是之前接聘礼的时候为了请送聘礼的人吃饭而准备的,当时拿来炒菜用,没用完,还剩下一小碗,便就放在阴凉处。
他放油,看到奶白色的油块在锅中快速融化,便把两条鱼小心放进里头。滋啦一声,锅里很快冒出香气来。他将一些白芷片和良姜片放在鱼旁边的小油洼里,还放了几片掰碎的小块陈皮。这些可都是宝贝东西,他师姐给他炖肉吃的。
等把鱼两面煎熟之后他便浇足了水开始炖。期间准备酱汁。
一大勺黄豆酱,两勺酱油,再来点酒。
他脑子里闪过的是小时候看奶奶做菜时的情景。但奶奶后面放的那几样东西他这都没有,他便可着这里有的放。
盐、糖,还有淋一点酒。
一会儿把这酱汁放进去,剩下的就听天由命了。
二哥道:“小弟你这做起菜来还像模像样的,看来最近跟阿爹和大嫂没少学。”
于庆隆说:“也可能就是看着像那么回事,可实际没那么好吃呢。”
其实他心里也没有底。只不过有些记忆在脑子里会比较深刻些,凭着感觉来好像也还对劲。
有几道他特别喜欢吃的菜,奶奶都会经常做给他吃。就这几样他确实会。虽然没有正经操作过,但奶奶做菜的时候他就在门口站着看。那时除了爷爷奶奶之外没有人照顾他。他还小,爷爷还在检察院没退休,多数时候是奶奶带着他。奶奶就会像讲故事一样把做菜的步骤说给他听。只可惜他小时有些挑食,只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那几样给记清楚了。
二哥说:“反正我闻着是很香。要不你尝尝汤?我看阿爹和大嫂都是这样做的。”
于庆隆说:“等一会儿水开了我再好好尝尝,这还生水呢,里头又有生鱼,不能尝生汤。”
大嫂离得远远的:“小弟,这馒头一会儿也是你来贴吧?”
“可以啊,嫂子你现在闻着味道还是很腥吗?”
大嫂稍稍闻了闻说:“比之前强了些,可还是有腥味。”
于庆隆道:“那一会儿我把酱料放进里面炖熟了你再闻闻看。如果实在是闻不得,那我就再给你弄别样菜。”
大嫂笑说:“不用这么麻烦。我一会儿吃些蘸酱菜便成。你不是买了块豆腐?少给我留出一小块吧。”
于庆隆说行,没再急着接别的话。
锅里的汤烧开了,他把酱料倒进去,碗里的余料也刮干净。不一会儿酱香气便混合着果香和鱼肉的香气扑面而来。
二哥咕嘟咽了一口口水:“这再贴点馒头还不香死个人?”
他们平时不总能吃上馒头和饼这种实实在在的主食。通常不是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还是喝菜粥喝菜糊糊时多。那也能管饱,但是饿得快。
能吃回馒头吃回饼也是很美的事了,更别说还有炖鱼。
于庆隆怕弄不好再浪费了,还是去问了问大嫂他弄得对不对劲。大嫂弄面食是把好手,帮着看了看他和的面,告诉他可以。
天热,面发得确实很快,出去之前他和的那团面如今已经发得很旺了。他揪起来重新揉揉排个气,再把一个个面团弄成馒头型。
就这么三粒,于庆隆宝贝得很,放在白桦皮上打算晒干,以免直接种到地上成功率会变低。他还为了防止鸟虫,在上头盖了片薄棉布,这样放在通风处,一会儿就干了。
于庆家不懂,但看他这么用心,便觉得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事。
于庆隆弄完去提上一条大鱼:“大哥,我去趟师父家把鱼送了再买块豆腐就回来,那种子你千万别让家里人动啊。”
大哥道:“放心,我记着呢。那我这鱼收拾完放一边?”
于庆隆道:“撒上些盐吧,里外都撒一点。天太热了,别直接放着,撒些盐还能提前入个味。等我回来之后若是阿爹他们还没回来,那我就先把鱼炖上,再来试试做锅贴馒头。对了我得先和些面。”
他已经学了好几天了,感觉应该差不太多。他对发酵原理也懂,也亲自帮忙揉面试过手感。大不了失败了就吃硬点的或者软点的馒头,总不至于浪费了。
弄完面团,于庆隆快步跑到师父家门外,师父却似乎没在家。他听到屋里传来莫小宁与一个男人的说话声,由于开了屋门,倒也能听得清楚确实是两个人。莫小宁似乎与对方聊得很开心。
这位师姐可很少笑,于庆隆一猜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肯定是梁莫的父亲梁汉回来了。
犹豫着还要不要进去——人家小两口小别胜新婚,他这来个大灯泡。
结果莫小宁先出来,招呼他说:“隆哥儿你站那干啥呢?快进来。”
于庆隆进去把鱼递给莫小宁:“我听着好像是师姐夫回来了怕耽误你们俩说话。这鱼下午才捉的,正好师姐你们一起炖了吃。”
梁汉这时也出来了。这男人又壮又黑,那一双手手掌厚实得很,一看就是特别能吃苦耐劳的人。他接过鱼来笑说:“庆隆兄弟,这段时间麻烦你帮我家挑水干活,我听莫儿他娘说了,你在跟我岳丈学医术呢。”
于庆隆说是,又笑说:“这下师姐夫你回来了,以后我就不来挑水了。”
梁汉说:“成,我来挑,这些日子麻烦你帮衬我家里。我还听莫儿他娘说你家要扩房,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你尽管过来知会一声。”
于庆隆说:“那我可真不客气了啊,谢谢师姐夫。”
他爽快道了谢,又闲聊两句才离开。
他一出大门走远,梁汉问妻子:“这庆隆哥儿怎的跟变了个人似的?”
莫小宁说了于庆隆被王家退婚的事,感叹道:“大概是真被逼急了。人要是遇上的事多了总会有些变化。”
梁汉想想自己的家乡遭了灾,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打那之后便不大爱说话了。幸而他命好,遇上了妻子一家才逐渐缓过来,不但让他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有了孩子,还让孩子随了他的姓。
“那我去把这鱼收拾了,正好父亲与莫儿去买豆腐,回来咱便把它一起炖上。”
“成。我去摘些菜来。”
赶巧得很,于庆隆也是这个想法。村子里有一家卖豆腐的,卖临近的几个村子,一块要四文钱。这是在农村除了蛋类以外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但四文钱也不少,平时不会经常买。一般来说都是上午卖,他这个时间去也不知道有没有了。
正琢磨没有就回家把蘑菇泡上再放点蘑菇炖,就听见有人喊他:“于庆隆,你干啥呢?”
于庆隆说:“你管我干啥?”
他说完瞅瞅对面的院子……好像是这家,又好像不是这家……这也没立个牌。
合着全村就他不认路是吧?这他也没来过,以往都是大嫂或者阿爹来买。
胡波道:“你是想买豆腐吧?”
于庆隆手里端个盆。
在乡下就这样,买东西经常都得是自己带容器。
他道:“咋?”
胡波说:“你走反了,卖豆腐的在那头。”
于庆隆:“……”
胡波无语道:“一共就指甲盖这么点个村子你还找不明白,你都不如梁莫跟窗儿。”
于庆隆“嘶”一声:“你个孽障,又把你能着了是吧?我腿长我多溜达两圈不行?”
说完换个方向,又回过头问:“窗儿伤咋样了?”
胡波不大自在道:“好了。”
于庆隆便没再多问,快几步走过去,闻着豆腐的味道了,一股恼扎进去买一块出来。出来后他没看见胡波。但他也怕自己走错,便先找到了白家,然后再从白家走,这样他就知道该怎么走了。
胡波在暗处出来,看他屁长点路折腾好几回才找准了正确方位,嘴里喷了一句:“还说我傻,你才傻!”
偏于庆隆耳朵灵,他听见了!
还好今天发现的种子足够他原谅这个旧社会三天,包括这个社会上的人。于是他指着胡波道:“你在那叽咕什么呢?当心夜里我把你嘴缝了!”
“你!”胡波气得跺脚。
于庆隆嘴欠完快步往家走,琢磨着怎么炖鱼怎么贴锅贴馒头。
到了家之后发现父亲和阿爹还没回来。大嫂已经回来了,但是大嫂一闻到鱼腥味就想吐,吓得见鱼就躲。于庆隆就没有让她弄。他有不会的中间会问问大嫂。二哥帮忙烧火,他就在外面的土灶上炖鱼。
锅一烧热,他放了些荤油进去。这东西还是之前接聘礼的时候为了请送聘礼的人吃饭而准备的,当时拿来炒菜用,没用完,还剩下一小碗,便就放在阴凉处。
他放油,看到奶白色的油块在锅中快速融化,便把两条鱼小心放进里头。滋啦一声,锅里很快冒出香气来。他将一些白芷片和良姜片放在鱼旁边的小油洼里,还放了几片掰碎的小块陈皮。这些可都是宝贝东西,他师姐给他炖肉吃的。
等把鱼两面煎熟之后他便浇足了水开始炖。期间准备酱汁。
一大勺黄豆酱,两勺酱油,再来点酒。
他脑子里闪过的是小时候看奶奶做菜时的情景。但奶奶后面放的那几样东西他这都没有,他便可着这里有的放。
盐、糖,还有淋一点酒。
一会儿把这酱汁放进去,剩下的就听天由命了。
二哥道:“小弟你这做起菜来还像模像样的,看来最近跟阿爹和大嫂没少学。”
于庆隆说:“也可能就是看着像那么回事,可实际没那么好吃呢。”
其实他心里也没有底。只不过有些记忆在脑子里会比较深刻些,凭着感觉来好像也还对劲。
有几道他特别喜欢吃的菜,奶奶都会经常做给他吃。就这几样他确实会。虽然没有正经操作过,但奶奶做菜的时候他就在门口站着看。那时除了爷爷奶奶之外没有人照顾他。他还小,爷爷还在检察院没退休,多数时候是奶奶带着他。奶奶就会像讲故事一样把做菜的步骤说给他听。只可惜他小时有些挑食,只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那几样给记清楚了。
二哥说:“反正我闻着是很香。要不你尝尝汤?我看阿爹和大嫂都是这样做的。”
于庆隆说:“等一会儿水开了我再好好尝尝,这还生水呢,里头又有生鱼,不能尝生汤。”
大嫂离得远远的:“小弟,这馒头一会儿也是你来贴吧?”
“可以啊,嫂子你现在闻着味道还是很腥吗?”
大嫂稍稍闻了闻说:“比之前强了些,可还是有腥味。”
于庆隆道:“那一会儿我把酱料放进里面炖熟了你再闻闻看。如果实在是闻不得,那我就再给你弄别样菜。”
大嫂笑说:“不用这么麻烦。我一会儿吃些蘸酱菜便成。你不是买了块豆腐?少给我留出一小块吧。”
于庆隆说行,没再急着接别的话。
锅里的汤烧开了,他把酱料倒进去,碗里的余料也刮干净。不一会儿酱香气便混合着果香和鱼肉的香气扑面而来。
二哥咕嘟咽了一口口水:“这再贴点馒头还不香死个人?”
他们平时不总能吃上馒头和饼这种实实在在的主食。通常不是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还是喝菜粥喝菜糊糊时多。那也能管饱,但是饿得快。
能吃回馒头吃回饼也是很美的事了,更别说还有炖鱼。
于庆隆怕弄不好再浪费了,还是去问了问大嫂他弄得对不对劲。大嫂弄面食是把好手,帮着看了看他和的面,告诉他可以。
天热,面发得确实很快,出去之前他和的那团面如今已经发得很旺了。他揪起来重新揉揉排个气,再把一个个面团弄成馒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