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庆隆也想知道是哪个这么不识趣要给他找麻烦。
  他跟双亲紧赶慢赶,终于在刚入巳时时到了镇中。这会儿他们刚把绣品送到绣坊,拿到三百文钱。
  这个是周月华忙了近一个半月才赚到的钱,这种机会不是总有,很宝贵。周月华小心把钱收好,问于庆隆:“隆哥儿饿没饿?走,阿爹给你买些桂花糕吃。”
  于庆隆已经有些饿了,毕竟不停不歇地走了那么远的路,天不亮就开始走,他一个大小伙子哪可能不饿?
  可桂花糕对于他们而言还是奢侈了些。这里地处北方,并不产桂花,桂花是外地运来的,价格便高昂。
  “不用了阿爹,咱们就简单弄一点素面吧,要不然买几个馒头也行。”
  一碗素面也就两文钱,两文钱也可以买四个馒头,或者一个菜包子。其实要说贵也不贵,小地方的物价还是低的。就是家里还欠着钱,于庆隆也看到了家里人不容易,而他并不认为这与他无关。他们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周月华也明白小儿子懂事,只是听他这么说,做阿爹的心里难免不是滋味。谁知这时于大有从不远处拿个纸包过来,一打开里面居然有八个馒头和三个肉包子!
  于庆隆已经好久没闻到荤腥味了。之前想着去捉鱼,可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工具,再加上这里的调料实在是有限,想不带腥味吃鱼有点困难,他就没再急着去。
  “庆隆,把这吃了。”于大有给于庆隆拿了个肉包子,给周月华也拿了一个。他自己打柴换的钱买的。
  “谢谢父亲。”
  于庆隆想到上一世随时都能吃的包子,馋,却怎么都下不去口,因为他发现于大有给他一个包子,另一个给了周月华,自己却没吃那最后一个,很明显这是给于庆业的。
  于是他掰了一半放到纸上:“一人一半吧父亲?”
  说是一半,其实他拿的是小的。
  于大有说:“我吃馒头就行,你还长身体呢,多吃点。”
  于庆隆笑说:“我现下这么高就有人说我长得太大呢,再长不更要被说了?”
  于大有见儿子并非自卑,只是像在说一件寻常事,也跟着笑起来:“那太阳到了白日就要升,孩子出来就要长,这还能管得住了?”
  于庆隆也觉得是这么回事,正想说那也不用吃那么多,周月华却把自己手里的直接塞到他嘴里,笑说:“快吃吧,今儿个阳光好,吃完之后我家隆哥儿还能长更快点。”说完纸上那半给了于大有,自己把于庆隆的那小个儿的吃了。
  或许是因为上一世双亲不与他在一起,他总是能更敏锐地捕捉到旁人的真实善意。
  其实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关心另一个人,这事很好判断。如果只是插手或过问,却无任何实质性帮助,这都没什么用,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地在对方身上获得优越感。
  可这一家人不同,他们是真心待他好。
  三口人一起来到于庆业当学徒的木工房,那最后一个肉包子果然进了于庆业嘴里。
  于庆业一边快速咀嚼,一边含糊不清问道:“父亲,阿爹,小弟,你们怎么来了?家里有啥事?”
  周月华把二儿子拉到一边,小声说:“那天你跟隆哥儿去弄桦树皮时遇见个媒婆是去老宅的。老宅对门你张大娘说老太太要把隆哥儿说给个卖包子的人,这镇上一共有几家卖包子的你可知道?”
  于庆业道:“一共就两家,我刚吃的这一家一看就是附近买的吧?这家里只有两个女儿,肯定不是他家。还有一家在镇西,那家是有个汉子,可长得很小,还有个傻弟弟。老太太要……”
  话没说完便看到双亲跟弟弟一起皱眉头,于庆业就知道自己多半没猜错。就说么,要是好人家,老太太哪会说给他小弟?
  这下他想起来那媒婆旁边的人是谁了,那不就是常跟他三叔还有赵老四一起喝酒的人么?
  于庆隆这时问:“那二哥你知道庆喜在哪念书么?”
  于庆业说:“知道,就在镇西,有个文德学堂。你问这做什么?”
  于庆隆心道:因为这事只有找于庆喜才能彻底解决掉。
  作者有话说:
  ----------------------
  于庆隆:我得一劳永逸,让这些人都不敢来说亲[墨镜]
  方戍:不行,一定要说服母亲去隆哥儿家里提亲[爆哭]
  第16章
  于庆喜理了理自己的新衣裳,正准备默书呢,忽听说有人来找。他问同窗:“说没说是打哪来的?”
  同窗说:“说是你家人。好像是你弟。”
  于庆喜以为是于庆发,便想都没想地出去,哪知看到的却是于庆隆。
  于庆隆身上补丁摞着补丁,若不是还算干净,简直就像乞丐窝里爬出来的。于庆喜顿觉脸上挂不住,却又碍于旁边有同班学生,便尽量克制住自己的嫌恶,问道:“你怎么来了?”
  于庆隆明知道对方实际年龄还没自己大,却仍然叫得十分亲:“堂哥,我有事找你说,你得救我。”
  于庆喜皱眉:“这是什么话?”
  于庆隆叫于庆喜到一边:“三叔要把我许给这镇上一户卖包子的。我听说那人还有个傻弟弟,经常乱打人。我听了觉着害怕得很。幸好想起堂哥你离得近。到时若是那人家待我不好,我就只能来寻你为我撑腰了。你们这里人多,堂哥你又有文化,一定不会不管我的是吧堂哥?”
  是个屁!
  卖包子的,还有个傻弟弟,于庆喜一听脸就黑了。那是个什么人家!那家的汉子个头奇小,还不及于庆隆肩膀高!还有那个傻弟弟更是成天大喊大叫,隔条街都能听到,这样的人嫁过去还能有好日子过?
  于庆隆眼见于庆喜越听越恼,又道:“兴许三叔也是想着堂哥你就在这附近,可以照顾照顾我,所以才要给我说这样的人家。到时我有什么事都能来找你,他必定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于庆喜道:“那大伯父和大伯爹同意了?”
  于庆隆说:“若是奶奶也要如此,怕是也没法反对。她一贯听三叔的。好在堂哥你在这。这看起来离得也不远,我要是有什么事来找你也方便得很。”
  于庆喜心说这可不能方便!
  他铁青着脸:“这事不成。那家可不是什么好人家,若是有人去提,你也必定要让大伯父他们反对。否则到时有你苦吃。”
  于庆隆道:“可是奶奶肯定会帮三叔说话。再说那家卖包子的,嫁过去我兴许就能天天吃上大肉包子。到时没准还能给堂哥你拿一个两个呢。我原先还有些害怕,见了堂哥又觉着没那么怕了。反正有你撑腰,量他们也不敢对我不好。”
  于庆喜看于庆隆说着说着好像真是在向往这门亲事,脑子里不好的猜测一个接着一个。
  他才不信三叔是真的想着让他就近照顾于庆隆,让于庆隆毁他还差不多!
  三房的一直嫉妒他能上学念书这事,因为于庆发就是个莽撞的蠢货!而且他能上学,奶奶确实资助不少,这一点三房是诸多不满的。
  于庆喜告诉于庆隆:“这事你别管了,我自会找奶奶说去。”
  于庆隆道:“啊?那肉包子是要没了?”
  于庆喜“哼”一声,没再多说便快步踅回学堂。
  下午,于老太太还在等。前一晚没把大房一家等来,天蒙蒙亮她就催三媳妇儿去看看大房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三媳妇儿回来就说大房的人都出门了没在家。
  邻居说是早早去了镇上。
  老太太拧眉道:“贵儿,你确定跟李大说好了是吧?”
  于大贵说:“放心吧娘,都说好了。”
  面上是说给李大,实际可不止说给李大。那李二傻,啥啥不懂,却知道姑娘和哥儿香。于庆隆嫁过去是要给那兄弟俩做共妻的。李大也是听说于庆隆长得高大,想着扛磋磨。这事兴许还得加个赵老四。他们几个常喝酒,都是什么样的人他心里清楚。到时候还不扒大房家的一层皮?二房也别想消停!
  于大贵越想越有些兴奋,缓缓摸了摸自己左边的虎口。
  那上头一条半掌长的疤,早年就是因为老大挨的打。当时险些疼掉他半条命,现在左手还有一些不利索呢。就是因为老大说他骗人,没去田里干活,老爷子活着的时候一怒之下把他打得差点断了手,老二就在旁边也没帮他说句话!
  想起就恨得牙根痒痒。
  先前不是总有人说那赵老四不是个东西?这李大不一样。卖包子左右得有些人缘才能卖得好,所以李大面上装出的是个人样,外头的人大都以为他除了个小和有个傻弟弟,没啥旁的不好。家里还有点小财。
  这回可不能再说他不义了吧?
  只要于庆隆敢反对,他就说他不孝!大房不孝!他们只要咬准了是为着于庆业的婚事着想,他们就占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