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如今想起当年,张鹤龄也只记得父亲的长吁短叹还有母亲的眼泪,也是因此,他心中也是隐隐的惧怕,会不会就是因为当年生产的压力太大,姐姐才会做出什么糊涂事来。
当年你姐姐迟迟没有身孕,家里上下哪个人不着急,我几乎急的要去跳崖,幸好你姑姑当时每日安慰我,我这才勉强撑得住,也是在那时,我看到了你姑姑家里的一个侍女,生的一副宜男之相,我便想着将他送入宫,替你姐姐分忧,结果没想到,人才刚送进来,还没怎么样呢,你姐姐却恰好怀了身孕,那个女孩就又被送了出去,如今只怕已经不知在什么地方成婚生子了吧。
金氏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感叹,张皇后则是满脸的后悔:早知道如此,当初就不该将她接进宫,如今不知道是被谁拿住了这一茬,若是这消息传开了,天长日久的,我和照儿之间的母子情分,只怕也要被消磨干净了。
金氏听了这话也后悔:怪我,是我一时鬼迷心窍,这才
看着母亲和姐姐争相自责,张鹤龄急忙开口道:母亲,姐姐,如今不是说这话的时候,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最重要的是找出此事的幕后指使之人,在我看来,能知道这事情内情,并且操控事情发生的,肯定是宫里宫外都有人,如此人物,你们心中可有人选?
金氏和张皇后两人对视一眼,仿佛心中已有人选,只是两人都欲言又止。
张鹤龄急死了,急忙道:我们都是一家人,难道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吗?
张皇后这才低声道:我,我总觉得是太皇太后所为。
张鹤龄一挑眉,整个人都愣住了:什么?太皇太后?她与我们家有什么恩怨!
张皇后支支吾吾的不肯说,金氏干脆接过话头说道:当今圣上年幼时为太皇太后所抚育这事儿你应当知道吧?
张鹤龄懵懵的点了点头。
宪宗皇帝时,万贵妃宠冠六宫,当今圣上作为庶长子,母亲又出身卑微,因此一直长到五岁才被宪宗皇帝公之于众,而也是在那一年,今上的生母纪淑妃去世,今上就被当时还是太后的周太后抚养,一直到他八岁才出阁读书。
也是因为幼时的抚育之情,皇帝一直对太皇太后十分孝顺,张鹤龄原本以为这就是很普通的婆媳关系,他几次入宫也曾见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他也挺和气的,难道这里头还有别的什么猫腻吗?
金氏见他点头,叹了口气,继续道:你姐夫固然对太皇太后十分孝顺,但是太皇太后却十分不满意你姐夫废置六宫独宠你姐姐,因此一直鼓动你姐夫选妃。
张鹤龄一时间有些无语了,这老太太怎么还管这么宽呢。
你姐夫因为选妃的事儿,拒绝过几次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你姐姐的态度便有些不好了,尤其是太子出生之前,她几乎都不愿意见你姐姐,每次你姐姐前去请安,她都闭门不见,后来诞下太子,原本以为好了一些,可是之前因为我们家和周家的婚事不成,太皇太后对你姐姐又有迁怒
说到这儿,金氏便有些说不下去了。
张鹤龄也完全明白了,这时间是正好对上了,前段时间他才刚拒绝了与周家的婚事,后脚郑旺就得到了自己女儿的确入了宫的消息,没想到这件事竟是因此而起。
张鹤龄忍不住皱起了眉,他其实能理解这老太太的心思,年轻的时候,虽然诞下长子,但是却不得英宗皇帝的喜欢,甚至留下遗言只愿意和钱皇后合葬。
后来儿子虽然孝顺,可惜儿子还要顾忌礼法,必须两宫并尊,而且宪宗皇帝也不是那种好指使的人,等到儿子死了,孙子又独宠皇后,老太太这心里难免膈应。
可是能理解她的心思,并不代表张鹤龄能原谅她的行为,若真是太皇太后所为,那她这也太损了,完全是损人不利己,这老太太别不是被深宫生活给整的心理扭曲了吧。
太皇太后的嫌疑的确最大。张鹤龄点了点头:此事我会仔细调查的,你们在宫里也好好查一查,尤其是乾清宫的那个刘山,看看他与仁寿宫可有什么联系。
张皇后点了点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查的。
她一时间有些恼火:我原本以为,太皇太后只是因为皇上子嗣单薄对我心存不满,没想到她竟然会
好了。金氏急忙劝阻:还不知道是不是太皇太后所为呢,此事你仔细存在心里,莫要叫人看出来了,皇上对太皇太后十分尊重呢。
张皇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能压下恨意,点了点头。
第48章 处置
在宫里和张皇后暂时圈定了此事的嫌疑人, 那张鹤龄行事起来也就很容易了。
他令人着重探查周家的动静。
周家兄弟俩都不是什么城府极深且沉得住气的人,如今郑旺已经被他抓住有一段时间了,若这背后真是周家所为, 他就不信周家不会有什么反应。
德叔听到张鹤龄让他去监视周家,一时间也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他面色顿时凝重了几分,恭敬的应了下来。
之后又道:之前您让我看着的那些传播流言的人, 我发现这些人只是人云亦云,爱传些闲话, 倒是没有被人指使的迹象。
张鹤龄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心里也松了口气,得亏没有人在背后鼓动这事儿,这要真是闹大了, 他还真不太好收场。
那帮子文臣可不是好糊弄,谁知道他们会写多少野史传记来搅浑水。
**
之后几日, 事情的发展还算平稳。
张鹤龄虽然着急事情最后的调查结果,但是心里也明白,这事儿不能急只能继续等。
就这么等了半个多月, 总算是有了个结果。
先是宫外守着周家的人有了发现。
那几个经常在郑旺家附近出没的闲人,的确与周家人接触过, 而且接触的十分隐秘,要不是一直仔细盯着, 只怕还真的会错过。
除了这一点,周家上下这几日也看起来很急躁,周寿周彧兄弟俩好几次入宫,而且每次出宫都是眉头紧锁。
张鹤龄听了这话不由冷哼一声,果然是这些小人在背后作祟。
不过就算是知道了是周家人在搞鬼, 目前要怎么对付周家,还是得和宫里商量。
就在此时,宫里也突然来了消息,皇后召见他入宫,张鹤龄立时明白,只怕是宫里的事情也有消息了。
张鹤龄没敢耽搁,很快就准备好入了宫。
他跟随着引路的太监一路到达坤宁宫,等入了坤宁宫,却发现今日的坤宁宫格外的肃穆,原本热热闹闹的坤宁宫,此事变得有些冷清,宫里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少了许多,坤宁宫正殿外头,则是守着姐姐张皇后的心腹,见着他来,笑着对他行了一礼。
等入了坤宁宫里头,才发现里面的人更少,几乎就没几个伺候的宫女太监,只有几个主子在,而这几个主子里头,就包括了张鹤龄的姐夫弘治帝。
而且弘治帝不止在,脸色也是极其的难看。
张鹤龄的姐姐张皇后坐在一旁垂泪,金氏一边安慰女儿,一边也跟着抹眼泪。
地上跪着一个太监,不,不应该说是跪,而是趴伏着一个太监,他浑身颤抖,整个人都看起来十分狼狈。
张鹤龄一看这个场面,立时心里有数了,看起来姐姐不止是调查出了事情的原委,还把事情和皇帝说了。
这么做当然是很聪明的行为,毕竟太皇太后如今再怎么样那也是皇帝的亲祖母,张皇后若是无缘无故就针对太皇太后做出什么事来,不被发现还好,要是万一被发现了,那可就惨了。
臣拜见皇上皇后娘娘。张鹤龄一进门先行礼。
见着小舅子来了,皇帝面上的怒色也终于消解了些许,抬了抬手道:鹤龄不必多礼,起来吧。
说完又指使一边的太监何鼎:给寿宁侯看座。
何鼎抿了抿唇,到底搬了个凳子过来给张鹤龄坐下。
弘治帝等到小舅子坐稳当了,这才道:前几日的事情我都知道了,今儿叫你入宫,就是想要问问你,你在外头调查的如何了?
张鹤龄急忙回话: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的确是周氏所为,臣查到,有几个在郑村镇出现的人,与周家联系密切。
当年你姐姐迟迟没有身孕,家里上下哪个人不着急,我几乎急的要去跳崖,幸好你姑姑当时每日安慰我,我这才勉强撑得住,也是在那时,我看到了你姑姑家里的一个侍女,生的一副宜男之相,我便想着将他送入宫,替你姐姐分忧,结果没想到,人才刚送进来,还没怎么样呢,你姐姐却恰好怀了身孕,那个女孩就又被送了出去,如今只怕已经不知在什么地方成婚生子了吧。
金氏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感叹,张皇后则是满脸的后悔:早知道如此,当初就不该将她接进宫,如今不知道是被谁拿住了这一茬,若是这消息传开了,天长日久的,我和照儿之间的母子情分,只怕也要被消磨干净了。
金氏听了这话也后悔:怪我,是我一时鬼迷心窍,这才
看着母亲和姐姐争相自责,张鹤龄急忙开口道:母亲,姐姐,如今不是说这话的时候,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最重要的是找出此事的幕后指使之人,在我看来,能知道这事情内情,并且操控事情发生的,肯定是宫里宫外都有人,如此人物,你们心中可有人选?
金氏和张皇后两人对视一眼,仿佛心中已有人选,只是两人都欲言又止。
张鹤龄急死了,急忙道:我们都是一家人,难道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吗?
张皇后这才低声道:我,我总觉得是太皇太后所为。
张鹤龄一挑眉,整个人都愣住了:什么?太皇太后?她与我们家有什么恩怨!
张皇后支支吾吾的不肯说,金氏干脆接过话头说道:当今圣上年幼时为太皇太后所抚育这事儿你应当知道吧?
张鹤龄懵懵的点了点头。
宪宗皇帝时,万贵妃宠冠六宫,当今圣上作为庶长子,母亲又出身卑微,因此一直长到五岁才被宪宗皇帝公之于众,而也是在那一年,今上的生母纪淑妃去世,今上就被当时还是太后的周太后抚养,一直到他八岁才出阁读书。
也是因为幼时的抚育之情,皇帝一直对太皇太后十分孝顺,张鹤龄原本以为这就是很普通的婆媳关系,他几次入宫也曾见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他也挺和气的,难道这里头还有别的什么猫腻吗?
金氏见他点头,叹了口气,继续道:你姐夫固然对太皇太后十分孝顺,但是太皇太后却十分不满意你姐夫废置六宫独宠你姐姐,因此一直鼓动你姐夫选妃。
张鹤龄一时间有些无语了,这老太太怎么还管这么宽呢。
你姐夫因为选妃的事儿,拒绝过几次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你姐姐的态度便有些不好了,尤其是太子出生之前,她几乎都不愿意见你姐姐,每次你姐姐前去请安,她都闭门不见,后来诞下太子,原本以为好了一些,可是之前因为我们家和周家的婚事不成,太皇太后对你姐姐又有迁怒
说到这儿,金氏便有些说不下去了。
张鹤龄也完全明白了,这时间是正好对上了,前段时间他才刚拒绝了与周家的婚事,后脚郑旺就得到了自己女儿的确入了宫的消息,没想到这件事竟是因此而起。
张鹤龄忍不住皱起了眉,他其实能理解这老太太的心思,年轻的时候,虽然诞下长子,但是却不得英宗皇帝的喜欢,甚至留下遗言只愿意和钱皇后合葬。
后来儿子虽然孝顺,可惜儿子还要顾忌礼法,必须两宫并尊,而且宪宗皇帝也不是那种好指使的人,等到儿子死了,孙子又独宠皇后,老太太这心里难免膈应。
可是能理解她的心思,并不代表张鹤龄能原谅她的行为,若真是太皇太后所为,那她这也太损了,完全是损人不利己,这老太太别不是被深宫生活给整的心理扭曲了吧。
太皇太后的嫌疑的确最大。张鹤龄点了点头:此事我会仔细调查的,你们在宫里也好好查一查,尤其是乾清宫的那个刘山,看看他与仁寿宫可有什么联系。
张皇后点了点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查的。
她一时间有些恼火:我原本以为,太皇太后只是因为皇上子嗣单薄对我心存不满,没想到她竟然会
好了。金氏急忙劝阻:还不知道是不是太皇太后所为呢,此事你仔细存在心里,莫要叫人看出来了,皇上对太皇太后十分尊重呢。
张皇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能压下恨意,点了点头。
第48章 处置
在宫里和张皇后暂时圈定了此事的嫌疑人, 那张鹤龄行事起来也就很容易了。
他令人着重探查周家的动静。
周家兄弟俩都不是什么城府极深且沉得住气的人,如今郑旺已经被他抓住有一段时间了,若这背后真是周家所为, 他就不信周家不会有什么反应。
德叔听到张鹤龄让他去监视周家,一时间也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他面色顿时凝重了几分,恭敬的应了下来。
之后又道:之前您让我看着的那些传播流言的人, 我发现这些人只是人云亦云,爱传些闲话, 倒是没有被人指使的迹象。
张鹤龄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心里也松了口气,得亏没有人在背后鼓动这事儿,这要真是闹大了, 他还真不太好收场。
那帮子文臣可不是好糊弄,谁知道他们会写多少野史传记来搅浑水。
**
之后几日, 事情的发展还算平稳。
张鹤龄虽然着急事情最后的调查结果,但是心里也明白,这事儿不能急只能继续等。
就这么等了半个多月, 总算是有了个结果。
先是宫外守着周家的人有了发现。
那几个经常在郑旺家附近出没的闲人,的确与周家人接触过, 而且接触的十分隐秘,要不是一直仔细盯着, 只怕还真的会错过。
除了这一点,周家上下这几日也看起来很急躁,周寿周彧兄弟俩好几次入宫,而且每次出宫都是眉头紧锁。
张鹤龄听了这话不由冷哼一声,果然是这些小人在背后作祟。
不过就算是知道了是周家人在搞鬼, 目前要怎么对付周家,还是得和宫里商量。
就在此时,宫里也突然来了消息,皇后召见他入宫,张鹤龄立时明白,只怕是宫里的事情也有消息了。
张鹤龄没敢耽搁,很快就准备好入了宫。
他跟随着引路的太监一路到达坤宁宫,等入了坤宁宫,却发现今日的坤宁宫格外的肃穆,原本热热闹闹的坤宁宫,此事变得有些冷清,宫里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少了许多,坤宁宫正殿外头,则是守着姐姐张皇后的心腹,见着他来,笑着对他行了一礼。
等入了坤宁宫里头,才发现里面的人更少,几乎就没几个伺候的宫女太监,只有几个主子在,而这几个主子里头,就包括了张鹤龄的姐夫弘治帝。
而且弘治帝不止在,脸色也是极其的难看。
张鹤龄的姐姐张皇后坐在一旁垂泪,金氏一边安慰女儿,一边也跟着抹眼泪。
地上跪着一个太监,不,不应该说是跪,而是趴伏着一个太监,他浑身颤抖,整个人都看起来十分狼狈。
张鹤龄一看这个场面,立时心里有数了,看起来姐姐不止是调查出了事情的原委,还把事情和皇帝说了。
这么做当然是很聪明的行为,毕竟太皇太后如今再怎么样那也是皇帝的亲祖母,张皇后若是无缘无故就针对太皇太后做出什么事来,不被发现还好,要是万一被发现了,那可就惨了。
臣拜见皇上皇后娘娘。张鹤龄一进门先行礼。
见着小舅子来了,皇帝面上的怒色也终于消解了些许,抬了抬手道:鹤龄不必多礼,起来吧。
说完又指使一边的太监何鼎:给寿宁侯看座。
何鼎抿了抿唇,到底搬了个凳子过来给张鹤龄坐下。
弘治帝等到小舅子坐稳当了,这才道:前几日的事情我都知道了,今儿叫你入宫,就是想要问问你,你在外头调查的如何了?
张鹤龄急忙回话: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的确是周氏所为,臣查到,有几个在郑村镇出现的人,与周家联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