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健在这个过程中,看都没看张鹤龄一眼,只是一心饮茶,仿佛张鹤龄不存在一样。
  弘治帝为了打破尴尬的氛围,笑着道:刘卿觉得,这个玻璃茶碗用起来如何啊?
  张鹤龄听到皇帝的这个问话,也看向了刘健。
  刘健听到这问话,神色不变,淡淡道:其色晶莹剔透,其形精致素雅,的确是好物。
  张鹤龄一愣,也没想到他竟然还会说这东西的好话。
  弘治帝见他松口,也很高兴,笑着道:这都是鹤龄的功劳啊,阁老说是不是?
  刘健听到这话,突然抬起头看向皇帝,眼中满是锐意。
  -----------------------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6章 亲戚
  这玻璃盏乃是皇上以内帑出资打造, 寿宁侯也是受了皇上吩咐才去打造这玻璃盏,皇上怎么能说这玻璃盏都是寿宁侯的功劳呢?
  刘健语气铿锵,把皇帝堵了个正着。
  而弘治帝在片刻尴尬之后, 又很快恢复了正常,笑着道:刘卿这话虽然说的有理, 但是这玻璃盏的工艺,一开始却是寿宁侯找人研制出来的, 朕说这话也是因为这个,刘卿着相了。
  刘健听完这话也没有回复, 而是转头看向了张鹤龄, 神色莫名:皇上这话,寿宁侯也认同吗?
  张鹤龄心里暗骂了一句老狐狸,但是面上还是恭敬道:臣能得了这个方子, 也是多亏皇上庇佑,此等功劳, 臣岂敢独占。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刘健来这么一出,就是怕他这个外戚做大, 否则也不必借着这点言语间的漏洞来敲打他了。
  刘健见他识趣,便也不再穷追猛打, 转头又继续喝茶。
  皇帝被这番对答弄得有些尴尬,张鹤龄见着皇帝尴尬, 便急忙开口帮皇帝解围:皇上关怀臣下,将此事都归功于臣,臣实在是不胜荣幸。
  张鹤龄维护了皇帝的面子,皇帝心中也松了口气,笑着点了点头:这事儿本就是你的功劳。
  说完又看向刘健:刘卿, 朕觉得此事既可以缩小宫中的开销用度,还能惠及民生,当是一大善政啊,你觉得呢?
  皇帝此时好像忘了之前刘健连续上折子弹劾张鹤龄的事儿了,转头又说起了这个。
  刘健放下手中茶碗,沉默片刻,终于道:此事从表面上看起来,或许的确能惠及民生,但是那些商贾之人,又哪里是值得信任的呢?皇家出产的这些琉璃器具,交到这些人手中,只怕他们会越发高价出售,剥削民生,即便如今有皇上圣明,防止这些人作乱,但是若是日后无有皇上这般圣明之君,又该如何?
  这个不需得皇帝开口,张鹤龄就代替皇帝回答了:刘相公放心,玻璃厂早有明文规定,其中所产的玻璃器具,必须授与不下于五十个商户代售,并且关于器具的价格高低也早有明文规定,绝不会出现此等境况。
  张鹤龄这么做,一方面是相信自由市场的威力,一方面也是觉得,有些人做事,是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总不能因为日后可能会产生的不确定的结果,就因噎废食,放弃现在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做法吧。
  不过这话他当然也不敢明说,只能将自己的想法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皇帝听了他这番话,也是点头:刘卿放心吧,这个玻璃厂也并非朕的私产,朕只拿五成的利润,剩下五成都归入国库。
  按理说,这个玻璃厂可是皇帝全资建立的,就算是皇帝将玻璃厂收为私产那也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弘治帝到底不是贪婪之人,他心中也是存有对百姓对天下的大义的,因此他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只取一半。
  刘健心里对这些商贾之事其实还是有些厌恶的,但是偏偏皇帝的这番话却好似真的无懈可击,刘健一时间沉默不语。
  而皇帝仿佛也不愿看到这位重臣如此尴尬,笑着帮他解围:刘卿放心吧,寿宁侯行事谨慎妥帖,不会有事的。
  说完他对张鹤龄使了个眼色,张鹤龄立刻将自己准备好的,对于玻璃厂的规划,和一些制度上的规章仔细和刘健说了一遍。
  其实这也是让文官们都有个底,最近这段时间文官们的反对,或许也有对于新生事物的恐惧和不信任。
  张鹤龄觉得对于这些人你该讲道理的时候还是得讲道理,有些人,他是能听得进去的,明朝中晚期那些党争魔怔人,弘治年间还是很少的。
  刘健沉默着听完了张鹤龄的解释和规划,从头至尾都未置一词,等到他说完,这才开口道:寿宁侯的规划固然很好,只是很多事,他做起来却并不如同规划时那样简单,寿宁侯开辟先河,设置皇家商户,可想过日后的下场和史书笔墨?
  刘健这话已经很不客气了,直接将玻璃厂归为了皇家商户,弘治帝这么好脾气的人脸都黑了。
  毕竟在这个年代,商户可不是什么好词。
  张鹤龄却并没有被他这话吓住:公道自在人心,我问心无愧。
  刘健久久的凝视他,许久才点了点头:好。
  说完他对皇帝拱了拱手:臣再无他言。
  其实他心中又何尝不知道,商贾之道来钱最速,如今朝廷虽然府库还算充盈,可是大明朝的隐患却依旧还在,大明朝也并不是安乐无忧。
  寿宁侯能有本事给朝廷弄来钱,那自然是件好事儿,可是寿宁侯本身的身份,却是一个大大的隐患,甚至比他的能力还让人忌惮。
  外戚之祸古已有之,刘健实在不想看到这祸端再在大明朝重新上演。
  而今日见了张鹤龄之后,刘健心中的这份担忧不降反增,不怕这些外戚们搞事情,就怕这些人有能力。
  外戚有能力,皇帝还愿意信任他们,足以让文官们坐立难安。
  **
  张鹤龄并不知道刘健心中的这些弯弯绕,见他松了口,心中也是一喜。
  而弘治帝就表现的更明显了,笑着道:有刘卿这一句话朕就放心了,朕也知道,刘卿之心是为了国家社稷,不过刘卿也请放心,此事决计是有利于民生的,卿且看着便是。
  刘健听到这话,神色平淡:那臣就拭目以待。
  语气有些僵硬,不过到底也没反驳弘治帝的话了。
  弘治帝对这个臣子一时间也有些无可奈何,只能笑着摇了摇头。
  **
  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过去了,刘健很快就离开了乾清宫,他身为内阁大臣,每日的工作都挺忙的,也没工夫和皇帝在这儿闲扯淡。
  而弘治帝在刘健离开之后,也是松了口气,他有些无奈的对着张鹤龄笑笑:这个刘卿是真的性格严苛啊。
  张鹤龄笑着捧了弘治帝几句,什么圣王临世才会有直谏臣子啊,总算把弘治帝给哄高兴了,但是他心里却也有些佩服自己这个姐夫,脾气这么差的一个辅臣他竟也能忍得下去。
  要知道所谓的内阁首辅,一开始就是以皇帝的秘书身份产生的,后来才一步步壮大到了近日这个地步,但是不管怎么说,说到底,这个位置上的人,一般都是皇帝信任的,然后其他的大臣们也信任的人,他的作用就是弥合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帮着大臣劝皇帝,或者帮着皇帝统御大臣。
  性格这么耿直这么硬的,还是比较适合待在都察院。
  不过这话张鹤龄就不敢说了,只能死死压在心里。
  **
  玻璃厂的事儿谈妥了之后,皇帝又带着张鹤龄去看了看太子。
  太子这个时间正念书呢。
  没错,今年春天,太子便正式出阁读书了。
  在明朝,太子出阁读书都是一件象征意义很大的事情,这代表着太子地位的稳固,也代表着大臣们可以用自己的思想来塑造这个未来的天子了。
  但是无论这个意义怎么重大,张鹤龄一开始的时候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小孩今年才四岁啊,竟然就开始读书了,是不是太早了。
  但是这事儿他到底说了不算,只能看着大外甥小小一点人,就开始接受儒家经典的摧残。
  要知道他小时候要考功名呢,都是六岁才开始读书,这皇家教育未免也太可怕了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