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用拎包便能入住。
  但谢彦还是带了随身衣物住了进来。
  自从奕禛成为太子之后, 谢彦只来过这里两次, 每次都是匆匆一瞥,看到一切井然有序,便离开了。
  后来太子在信中告诉他, 他会派人打理谢家宅院, 谢彦便再也没来过。
  这次临时住进来, 他发现住在这里跟住在南宫府的感觉不一样。
  住在南宫府,他感觉像是住在家里。
  但住在这里,就像是住进了“宾馆”, 宅院里的小厮除了服务的话之外, 没有多余的话,那些小厮更像是“宾馆服务生”。
  后来, 他了解到, 原来太子派了一个叫“梁镜”的内侍来管理谢家宅院,这个梁镜便按照“宫里的规制”给这些小厮培训, 于是便有了像是住进了宾馆的感觉。
  这梁镜不住在这里, 但每逢“一”、“四”、“七”号的白天会来这里检查工作。
  “今日是六月初四,早上的时候, 他来检查过, 下次来就要到六月初七了。”小厮道。
  谢彦点了点头,他想到了前几日他去科兴园“赴任”, 因为走的匆忙,没有领“正五品”的朝服。
  大周只有正五品以上才够上朝的资格。
  他想要第二天去上朝,还真担心自己会因为没有五品朝服而被礼部官员拒之门外。
  那小厮听后笑了笑,对谢彦道:“放心!前几日太子来的时候,便顺带着把朝服带来了,就在您住的那间屋子的衣橱里。”
  谢彦:“太子来过了?”
  小厮点了点头:“对!太子经常来。哦,对了!大人可能还没注意,进门的那块石碑上又添了好多字了……那可是前几日太子亲自来添上去的。”
  谢彦来到了门口的石碑前,看到那石碑上又添了自己某年某月某日考上会元、状元的事迹……
  谢彦看完后,不由得仰头长叹,太子贵为一国之储君,对他的事情如此上心,他怎能不尽全力去报答呢?
  此刻,他不禁想到了《史记》中记载的“大将吴起为小兵吸脓疮”的故事。
  如果说太子是吴起,那么他就是那个小兵。
  士为知己者死,没想到他活了两世方才找到了这种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便被屋外的小厮轻轻唤醒。
  接着那小厮要进门伺候谢彦穿衣,谢彦没有拒绝,为他开了门。
  ——这古代的官服比现代的衬衫领带难穿多了,而且古代最是讲究“正衣冠”,穿戴比现代人还讲究,他怕出错,便由着小厮帮他穿戴。
  穿戴好之后,他张开双袖,打量着镜子中的自己。
  浅绯色官服、黑色官帽,让他看起来愈发的俊朗风流。
  他满意地笑了笑。
  吃过早饭后,马车已经备好在门口。
  他坐了马车去上朝了。
  马车在德政门外停了下来。
  谢彦到的时候,德政门外已经站了好些身着朝服的官员。
  他下了马车后,很自觉地站到了最末尾。
  ——在这些官员中,五品官算是最小的。
  事实上,他一下马车便吸引了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
  他站在队伍的末尾之后,大都数人都收回了目光,但还是有少数人对他怒目而视。
  他终于近距离的“看清”了,这些目光不是羡慕和崇拜,而是实实在在的仇视。
  自己并没有得罪任何人,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看他?难道“升官升的快”是原罪?毕竟是人都会有嫉妒心。
  他不由得扶了扶额头。
  不一会儿,他看到南宫瑾的马车来了。
  等南宫瑾走近后,他朝南宫瑾行了个礼,叫了声“大舅”。
  “哼!我没有你这样的外甥!”南宫瑾说的很大声。说完,南宫瑾朝他甩了一下袖子,走到了最前面。
  很明显,南宫瑾这是要当众跟他撇清关系啊!
  他记得,几天前他在南宫府跟南宫瑾道别的时候,还很“正常”,短短几天时间,他就如此惹人厌了?
  谢彦不得其解,只好不理会他们。
  卯时正刻,德政门准时开门。
  礼部官员宣布“上朝”,于是每个官员双手捧着节钺进了德政门。
  谢彦捧着节钺走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他个子矮,虽然前面的“大人们”挡住了他的视线,但他能感受到队伍的“装|逼”绝不次于前世的升国旗。
  进了勤政殿后,谢彦远远的看到了久违的太子端坐朝堂。
  他感受到了太子锐利的目光透过前面的“大人们”,直视着他,他迎着“那束光”看了过去,发现太子压根就没在看他。
  这难道是自己的错觉?
  谢彦皱了皱眉。
  在礼部官员的指令下,朝臣们朝太子行了磕拜大礼。
  接着便是“议论朝政”。
  谢彦这才知道,今春周北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已经有好些灾民进了京城乞讨。
  大家商量了对策后,一致认为“必须把这些灾民赶出京城以免造成京城的混乱”。
  太子问:“赶出京城后,如何安置他们?”
  几个“有经验”的官员道:“以往有过类似的情况,都没有安置,雨水丰足了,他们自然就回去了。”
  太子又问:“那他们有多少饿死的?有多少病死的?有没有做过调查?”
  那些有“经验”的官员直摇头。
  太子冷哼了一声,“孤告诉你们罢,五年之前的周北旱灾,被你们赶出京城的那批灾民,十之三四被饿死,又十之三四缺医少药的病死!能回到周北继续生活的不到五成!”
  谢彦知道,太子之所以有这么准确的判断,那是因为他曾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参与了赈灾。
  “同心帮”中的好些孩子都是前几年周北旱灾流浪到京郊的孤儿。
  是太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活了下来。
  接着,太子做出了在京城外空旷地方搭建临时帐篷安置灾民的决定。
  有个官员提出了疑问,“那样的话,灾民会越聚越多,总不能无休止的搭建帐篷吧?”
  太子:“这有什么好说的?在周北开仓放粮啊,灾民有了吃,当然就不会涌向京城了。”
  此时,管理户部的南宫瑾走上前一步,对太子道:“太子不可。”
  太子:“有何不可?”
  南宫瑾:“周北本就土地贫瘠,即便是没有旱灾,也只能勉强维持吃饭,故而周北基本是没有屯粮……”
  太子皱眉:“没有屯粮?”
  “对!”南宫瑾点了点头,“要说屯粮,只有军粮了。”
  “周北人习惯吃面食,北疆的士兵大都是周北人,他们习惯了吃周北的面食,故而在周北征收的粮食只够北疆的士兵吃。今年上半年周北旱灾,灾民们自己都吃不饱,周北屯的粮食更少了,很有可能都不够北疆的士兵……”
  大家见南宫瑾如此说,都纷纷点头,表示军粮是“无可动摇”的。
  有人提出从周南调粮食来赈灾……
  很快便有人反驳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太子沉吟着,听他们讨论了片刻之后,毅然的做出了“开军粮赈灾”的决定。
  结果地上跪下了几个朝臣,让太子“万万不可”。
  太子:“这是最好的办法。开军粮赈灾的同时,调遣南方的粮食去北方,让灾民度过灾期……岂不是两全其美?”
  跪在地上的朝臣:“南方囤积的是稻谷不是小麦。”
  太子疑惑:“不都是粮食吗?”
  此时太子方才领悟到南宫瑾跟他说“北疆士兵只吃周北小麦”的事情。
  太子:“北方的灾民能吃南方的稻谷,北方的士兵为什么就吃不得?”
  结果朝臣们告诉太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军中会哗变”。
  谢彦和太子听后,顿时无语住了。
  北方的士兵是“金虎符”领导下的士兵,也就是说,这支部队是周文帝指挥的。
  竟如此骄纵,连吃几个月的白米饭都不肯?!
  这样的部队能打胜仗吗?!
  太子从牙齿缝里挤出了两个字:“赈灾!”
  然后太子亲点了顾澜去监督赈灾的过程。
  顾澜领命后,太子对顾澜道:“你带一队禁卫军去,若是军中有人带头闹事,你便用圣上给你的上封宝剑斩了谁,千万别手软!”
  一众朝臣无语。
  顾澜斩人何曾手软过?
  大家心中“咯噔”了一下,顾澜本就“骄狂”,原本有圣上为他撑腰,他已经是横行霸道了,如今又加上太子撑腰,这人不得飞上天啊?
  谁还敢得罪他?!
  谈完了“周北旱灾”,又有几个朝臣提了一些事情,太子都“默默记下了”。
  此时已经接近午时。
  也就是说,朝臣们从早上六点一直站到了早上十点多了!
  体弱一些的都坚持不下来。
  “还有什么事吗?无事就散朝!”太子摆了摆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