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177节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范秀琴拿了一个干净的盆,开始混合三种酱料:“干黄酱,咸香浓郁,口感较厚重;黄豆酱,口感顺滑,微带发酵的鲜香;甜面酱,甜味突出,口感更柔和。这三种酱料,我喜欢用两份干黄酱配一份黄豆酱和一份甜面酱。”
她伸手示意:“花雕酒。”
何运邦给她递过去,她边倒花雕酒边说:“用花雕酒把它化开,化开之后兑入加了姜汁的水。”
她搅匀了盆里的酱料:“这就差不多了。咱们开始炒酱。”
她把这些配料拿到料台上,铁锅烧得冒烟,她舀了一勺菜籽油,一勺花生油:“两种油勾兑,当然也可以只用一种,这是个人喜好。”
油温升高,肉丁下锅,她又加了几颗八角。范秀琴边翻炒边说:“这时候要改小火,让肥肉的油都被逼出来。慢慢来,不能着急。”
眼见着肉开始变得金黄,她放入冰糖碎,又拿起满满一盆葱花,下了三分之一葱花和青蒜末进去:“第一遍葱花,让油把葱花的香气逼出来。”
冰糖熬出了焦糖色,她把那盆用水兑开的酱倒入锅里,酱与油碰撞出“滋啦滋啦”的声音,酱香瞬间在后厨弥漫开来。
她调小火,加入第二份葱花和青蒜末:“炸酱,就是个慢慢炸的过程,就跟和面似的,得有耐心,急脾气可做不出好酱。”
她慢慢搅动锅里的酱:“好的炸酱要三翻四搅,一定要炸够时间,让酱充分吸饱肉香。”
酱色已经开始红亮,酱香越来越浓郁,年轻厨师们忍不住咽口水。范秀琴加入最后的葱花和青蒜末。
“你这个加葱花的过程,可真像宁宁炒扬州炒饭。她也是一次一次加。”一个小厨子说道。
范秀琴关火:“那是,老北京的炒肝儿的蒜末也是要分几遍加,味道才有层次。”
她舀了一口酱进小碗里:“帮我尝尝咸淡?”
吴志海走上来,拿了一个小勺,舀出带了一块肉丁的酱。他张嘴,舌尖刚触到酱,眼睛立刻亮了,咸鲜回甜,还有股子酱香绕着舌根转。
他竖起大拇指:“好吃。”
范秀琴得意地说:“老北京炸酱讲究‘稀黄酱,干黄酱’,就得用半年才发酵成的干黄酱,加上三个月发酵的黄豆酱和七天发酵的甜面酱混合。按照宁宁的说法,就像法国香水,讲究前调、中调和后调。”
有个厨子说:“我去下面条。”
范秀琴说:“行,我准备码子。”
面条起锅,配上黄瓜丝、萝卜丝、芹菜段、豆芽、青豆,范秀琴舀了一勺炸酱盖在面上,不无可惜地说:“要是在北京,这个时候可是香椿上市的季节,加上香椿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了。”
吴志海用筷子挑起面条,酱色如丝绸般裹住面身,炸酱的香气混着黄瓜的清冽扑面而来,面条滑进嘴里,咸鲜中带着微甜,肉丁炖得酥烂,油脂香裹着黄酱的醇厚,码子脆爽,和炸酱的浓郁中和,一点都不腻。
来宝华楼才这么点日子,别说是带他的马耀星,就是像陆培德、何运邦这些不带他的人,都一个个展示他们的绝活。这还不算,大家说要不是宁宁最近在考试,她在后厨的时候,更是对他们尽心尽力。
还有时常在后厨的华叔,华叔和陈德祥也算是同一代人吧?一个到台湾开酒楼,一个到港城开酒楼。他听华叔的徒子徒孙说,华叔是把徒弟当儿子,毫无保留地教,还给徒弟们娶媳妇,资助徒弟买房。听说他有两个徒弟居然还那样对华叔。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吴志海真希望那两人去陈德祥手底下试试?他的师傅倒是好师傅,只是师傅也为难,为了给他加几块钱的薪水,不知道跟陈德祥费了多少口舌。
想起这个,他放下碗筷,看了一下手表。师傅和陈德祥一起过来,师傅说她来了就不走了,而且要当着陈德祥的面,告诉他,她留在这里了。
他跟马耀星说:“阿星,我去接我师傅了。”
“去吧!”马耀星点头。
吴志海走出宝华楼,打了车去机场。
他在候机处等了会儿,在告示牌上看到航班到达的信息,便站起来走向到达处,在人群中寻找师傅的身影。不过他第一眼看见的是陈德祥,第二眼是陈德祥的四太太。,他们身后才是师傅。
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师傅有用不完的精力,自己也习惯了听师傅的话,没觉得师傅瘦小。有了这个对比,他才发现,和人高马大的陈德祥、富贵雍容的四太太在一起,师傅个子可真不大。
他笑着招手:“师傅,这里。”
陈锦莹看见了满脸笑容的阿志,高兴地越过陈德祥往前走去。
四太太看见这个情形,仰头跟陈德祥说:“你也不要怪锦龙误会,你自己看看他们俩这样,像是没什么吗?”
“锦莹大学毕业进店里,刚好也是吴志海进来的时候,她那时候就带他了。要有什么早就有了。”陈德祥说道。
吴志海发现师傅就带了一个小号的行李箱,他有些诧异,师傅不是说来了就不走了吗?这哪像搬家的样子?
陈锦莹说:“我就拿了一个小箱子,你帮四太太提一下行李。”
“好的。”吴志海也不多想了,接过四太太的行李箱,四太太拿的是一个三十寸的大箱子。
他伸手示意,请他们一起出机场。
陈锦莹边走边和他聊:“才来没多久,就当上宝华楼的大厨了?”
吴志海点头:“那还不是从您这里学的手艺,才能让我一进宝华楼,就有这样的机会。”
“电视里说你的新师傅是那个刀工特别好的马大厨?”
“嗯!阿星其实不止刀工好,他其他方面一会儿很好,教了我好多。”他笑着说,“阿星说,我和他年纪差不多,不让我叫他师傅。”
陈德祥略带嘲讽地笑了一声:“他这是不想教你真本事,找的借口。”
吴志海摇头:“这倒不会,别说是阿星,就算没有带教关系的同仁,都会互相分享技巧。我刚刚从宝华楼过来,陆大厨的师妹正在教大家做炸酱面,大家都教得很尽心。”
陈德祥一下子着急了,问:“他们教你个炸酱面,你不会把我们的绝活教给他们了吧?”
第206章 坛烧青衣头
陈锦莹站定,看向她爸:“爸,阿志的绝活是炒菜的火候把控,能整鸡脱骨,还会调出九转大肠独特的味道,这些哪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我是说,人家是骗他传授技艺,他又不是只在宝华楼待一天两天。”陈德祥在教徒弟这件事上,永远和女儿说不到一块儿。
“锦莹,你爸爸说得没错,手艺是咱们家看家的本事……”
眼见他们要在机场吵起来,吴志海连忙打圆场:“不是这样的。我们的那些绝活,宝华楼的师傅们也都会!宝华楼里火候比我好的大有人在。阿邦的火候堪称一绝,在鲁菜技巧方面,陆培德陆大厨除了家传手艺,还拜在大陆鲁菜大师黄炳刚老先生门下。谁不知道陆家菜做燕鲍翅拿手,吊汤更是绝技,我做清汤柳叶燕菜时,还承蒙他的指点。”
陈德祥一时语塞,沉默着往前走。
吴志海与陈锦莹并排走着:“师傅,中午我给你们订好了位子,咱们中午去宁宴,晚上去宝华楼总店。”
“等等,宝华楼的总店在旺角吗?”四太太问道。
“是啊!”
“我们不是住鸿安大酒店吗?走两步不就是鸿安名品折扣店吗?里面不是有宝华楼分店吗?为什么中午不在那儿吃,晚上再去宁宴?宁宴不是吃大餐的地方吗?”四太太一连串问题问了出来。
陈锦莹提出和父亲来港城时,四太太听闻便要跟着来,她的目的自然不是了解宝华楼。
“四太太,这些天宁宁一直忙着考试,今天她有朋友从北京过来,特意让鱼商送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青衣鱼。她要亲自下厨做鱼,我跟她说了,给咱们留一份坛烧青衣头。这是一锅烧出来的,到晚上肯定就没了。而且,晚上她肯定就不在店里了。另外,今天陆大厨是宁宴的主厨,他最近把陆家的黄焖鱼翅和宁宴的鸽吞翅结合,做出了黄焖鸽吞翅,你们不想尝尝吗?”吴志海解释道。
“阿志,你熟悉情况,都听你的。”陈锦莹说道。
陈德祥连忙附和:“对对,四太太她不懂,我们听你的。”
吴志海陪着他们一同往外走:“不在宝华楼二店吃,是因为二店日本客人多,做菜调味会偏日式风格。要是平时逛街随便吃点,可能没什么差别。但你们这次是来品尝宝华楼地道口味的,那宝华楼总店就更合适了。更何况,今天总店里炒菜最厉害的何大厨和刀工最好的马大厨都在。中午咱们吃鸽吞翅,晚上可以吃脆皮糯米鸡。宁宁教马大厨的第一道菜就是脆皮糯米鸡。在整个宝华楼,除了宁宁和华叔祖孙俩,马大厨做的脆皮糯米鸡最出色。”
四太太问道:“阿志,你叫你们老板‘宁宁’?跟她关系已经好到这种程度了?”
“港城大部分人都这么叫她,宝华楼所有人也都这么称呼。”吴志海拉开的士车门,让他们上车。
“阿志!别介意啊!我不懂。”
“不懂就少说两句。”陈德祥教训自己的小老婆。
车子送他们到酒店,途中经过鸿安名品折扣店,四太太看着热闹的景象,一颗心早就飘了进去。
到了酒店,吴志海在楼下等候,陈锦莹和陈德祥老两口一起上楼。
陈锦莹只是进了趟卫生间,便立马下楼。
看到师傅独自一人,吴志海快走两步,说出了自己一直担忧的问题:“师傅,你上次在电话里不是说来了就不走了吗?怎么只带了那么一点行李?”
“我自己也才发现就这点行李,来了再买就是。”陈锦莹笑着说。
“这样啊!”吴志海总算放宽了心,“宿舍安排好了,和一个北京来的姑娘合住。要是觉得不适应,到时候我再给您换。”
“听你的。”
吴志海看见老两口下来,陈锦莹说:“走吧,让我爸见识见识,有胸襟、有气量的饭店老板是什么样的。”
两人迎了上去,一同坐车前往浅水湾的宁宴。
这会儿岳宁正在宁宴后厨处理那条青衣鱼。两三斤的青衣鱼,清蒸即可;可这条是几十斤的大鱼,鱼头便成了宝贝。
市场上把所有蓝绿色珊瑚鱼都叫成青衣,实际上只有这种牙齿杂乱、长得丑萌丑萌的猪齿青衣才是正宗的青衣鱼。
青衣鱼的脑袋和下巴上有一层厚厚的胶质,老话说“宁愿放过一头牛,也不能放过一个青衣头”,就是这个道理。
岳宁把大鱼头砍成小块,放入开水里汆烫,问道:“阿忠,鱼鳞汤吊好了没?”
“还不够浓稠,马上就好。”阿忠回答道。青衣鱼的鱼鳞富含胶质,去腥后炖出浓稠的汤汁,是做这道菜的秘诀之一。
岳宁在陶土坛子里垫上炸过的香葱和洋葱,鱼头汆烫后铺在洋葱上,从那锅日日不断的鲍鱼老汤里,舀出他们的招牌鲍汁没过鱼头。
阿忠已经端来了鱼鳞汤,岳宁让他倒进坛子里。
“坛烧讲究‘一坛一味’,”她盖上坛盖,用湿纱布封住缝隙,“看似相同的火候,却能熬出不同的滋味。”
岳宁把剩下的鱼肉也分好,外头早就知道她在料理一条大青衣鱼,除了她预留的部分,剩下的立马被预定了。
鱼骨用来煲汤,鱼腩做啫啫煲,细嫩的鱼肉,一半加入黄皮果酱清蒸,一半做鱼生,鱼尾则做红烧甩水,岳宁一项一项地做着准备。
“宁宁,陈主任到了。”
岳宁放下手里的活,嘱咐了两句,连忙往外跑。看见爷爷陪着陈主任进来,她欢喜地迎过去:“陈主任。”
陈主任看着她,又看看岳宝华:“岳老先生,这还是小岳吗?”
“怎么不是我了?”岳宁问道。
“以前就觉得你漂亮,这一年不见,更漂亮了。”陈主任仔细打量着,“真的,越来越漂亮了。”
“您都夸了我多少句了?”岳宁笑着说,“走,咱们进去吧。”
正在说话之间,吴志海带着陈家三口也到了。
岳宁跟陈主任说:“主任,您和我爷爷先进去。我今天还有一位同行到访。”
岳宁朝着陈德祥迎过去,伸手说道:“陈老板,欢迎欢迎!”
陈德祥疑惑地看向吴志海,岳宁解释道:“吴哥说你们要来交流,我们一直很欢迎同行前来交流经验。实在抱歉,今天我有位特别重要的客人来了,没办法亲自作陪介绍。就让吴哥作陪介绍吧。吴哥来得日子还不长,要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找我们陆大厨或者罗大厨,或者等我这边忙完,我再为您解答。”
吴志海笑着说:“陈老板,我们这儿常常有港城或者澳城的同行来交流经验,甚至还和其他酒楼互派人员去后厨学习。”
“吴哥,你好好陪陈老板,我先进去了。”岳宁看向陈锦莹,上周她们通过电话。
陈锦莹微微对她点头。
“你忙。”陈德祥客气地说。
她伸手示意:“花雕酒。”
何运邦给她递过去,她边倒花雕酒边说:“用花雕酒把它化开,化开之后兑入加了姜汁的水。”
她搅匀了盆里的酱料:“这就差不多了。咱们开始炒酱。”
她把这些配料拿到料台上,铁锅烧得冒烟,她舀了一勺菜籽油,一勺花生油:“两种油勾兑,当然也可以只用一种,这是个人喜好。”
油温升高,肉丁下锅,她又加了几颗八角。范秀琴边翻炒边说:“这时候要改小火,让肥肉的油都被逼出来。慢慢来,不能着急。”
眼见着肉开始变得金黄,她放入冰糖碎,又拿起满满一盆葱花,下了三分之一葱花和青蒜末进去:“第一遍葱花,让油把葱花的香气逼出来。”
冰糖熬出了焦糖色,她把那盆用水兑开的酱倒入锅里,酱与油碰撞出“滋啦滋啦”的声音,酱香瞬间在后厨弥漫开来。
她调小火,加入第二份葱花和青蒜末:“炸酱,就是个慢慢炸的过程,就跟和面似的,得有耐心,急脾气可做不出好酱。”
她慢慢搅动锅里的酱:“好的炸酱要三翻四搅,一定要炸够时间,让酱充分吸饱肉香。”
酱色已经开始红亮,酱香越来越浓郁,年轻厨师们忍不住咽口水。范秀琴加入最后的葱花和青蒜末。
“你这个加葱花的过程,可真像宁宁炒扬州炒饭。她也是一次一次加。”一个小厨子说道。
范秀琴关火:“那是,老北京的炒肝儿的蒜末也是要分几遍加,味道才有层次。”
她舀了一口酱进小碗里:“帮我尝尝咸淡?”
吴志海走上来,拿了一个小勺,舀出带了一块肉丁的酱。他张嘴,舌尖刚触到酱,眼睛立刻亮了,咸鲜回甜,还有股子酱香绕着舌根转。
他竖起大拇指:“好吃。”
范秀琴得意地说:“老北京炸酱讲究‘稀黄酱,干黄酱’,就得用半年才发酵成的干黄酱,加上三个月发酵的黄豆酱和七天发酵的甜面酱混合。按照宁宁的说法,就像法国香水,讲究前调、中调和后调。”
有个厨子说:“我去下面条。”
范秀琴说:“行,我准备码子。”
面条起锅,配上黄瓜丝、萝卜丝、芹菜段、豆芽、青豆,范秀琴舀了一勺炸酱盖在面上,不无可惜地说:“要是在北京,这个时候可是香椿上市的季节,加上香椿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了。”
吴志海用筷子挑起面条,酱色如丝绸般裹住面身,炸酱的香气混着黄瓜的清冽扑面而来,面条滑进嘴里,咸鲜中带着微甜,肉丁炖得酥烂,油脂香裹着黄酱的醇厚,码子脆爽,和炸酱的浓郁中和,一点都不腻。
来宝华楼才这么点日子,别说是带他的马耀星,就是像陆培德、何运邦这些不带他的人,都一个个展示他们的绝活。这还不算,大家说要不是宁宁最近在考试,她在后厨的时候,更是对他们尽心尽力。
还有时常在后厨的华叔,华叔和陈德祥也算是同一代人吧?一个到台湾开酒楼,一个到港城开酒楼。他听华叔的徒子徒孙说,华叔是把徒弟当儿子,毫无保留地教,还给徒弟们娶媳妇,资助徒弟买房。听说他有两个徒弟居然还那样对华叔。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吴志海真希望那两人去陈德祥手底下试试?他的师傅倒是好师傅,只是师傅也为难,为了给他加几块钱的薪水,不知道跟陈德祥费了多少口舌。
想起这个,他放下碗筷,看了一下手表。师傅和陈德祥一起过来,师傅说她来了就不走了,而且要当着陈德祥的面,告诉他,她留在这里了。
他跟马耀星说:“阿星,我去接我师傅了。”
“去吧!”马耀星点头。
吴志海走出宝华楼,打了车去机场。
他在候机处等了会儿,在告示牌上看到航班到达的信息,便站起来走向到达处,在人群中寻找师傅的身影。不过他第一眼看见的是陈德祥,第二眼是陈德祥的四太太。,他们身后才是师傅。
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师傅有用不完的精力,自己也习惯了听师傅的话,没觉得师傅瘦小。有了这个对比,他才发现,和人高马大的陈德祥、富贵雍容的四太太在一起,师傅个子可真不大。
他笑着招手:“师傅,这里。”
陈锦莹看见了满脸笑容的阿志,高兴地越过陈德祥往前走去。
四太太看见这个情形,仰头跟陈德祥说:“你也不要怪锦龙误会,你自己看看他们俩这样,像是没什么吗?”
“锦莹大学毕业进店里,刚好也是吴志海进来的时候,她那时候就带他了。要有什么早就有了。”陈德祥说道。
吴志海发现师傅就带了一个小号的行李箱,他有些诧异,师傅不是说来了就不走了吗?这哪像搬家的样子?
陈锦莹说:“我就拿了一个小箱子,你帮四太太提一下行李。”
“好的。”吴志海也不多想了,接过四太太的行李箱,四太太拿的是一个三十寸的大箱子。
他伸手示意,请他们一起出机场。
陈锦莹边走边和他聊:“才来没多久,就当上宝华楼的大厨了?”
吴志海点头:“那还不是从您这里学的手艺,才能让我一进宝华楼,就有这样的机会。”
“电视里说你的新师傅是那个刀工特别好的马大厨?”
“嗯!阿星其实不止刀工好,他其他方面一会儿很好,教了我好多。”他笑着说,“阿星说,我和他年纪差不多,不让我叫他师傅。”
陈德祥略带嘲讽地笑了一声:“他这是不想教你真本事,找的借口。”
吴志海摇头:“这倒不会,别说是阿星,就算没有带教关系的同仁,都会互相分享技巧。我刚刚从宝华楼过来,陆大厨的师妹正在教大家做炸酱面,大家都教得很尽心。”
陈德祥一下子着急了,问:“他们教你个炸酱面,你不会把我们的绝活教给他们了吧?”
第206章 坛烧青衣头
陈锦莹站定,看向她爸:“爸,阿志的绝活是炒菜的火候把控,能整鸡脱骨,还会调出九转大肠独特的味道,这些哪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我是说,人家是骗他传授技艺,他又不是只在宝华楼待一天两天。”陈德祥在教徒弟这件事上,永远和女儿说不到一块儿。
“锦莹,你爸爸说得没错,手艺是咱们家看家的本事……”
眼见他们要在机场吵起来,吴志海连忙打圆场:“不是这样的。我们的那些绝活,宝华楼的师傅们也都会!宝华楼里火候比我好的大有人在。阿邦的火候堪称一绝,在鲁菜技巧方面,陆培德陆大厨除了家传手艺,还拜在大陆鲁菜大师黄炳刚老先生门下。谁不知道陆家菜做燕鲍翅拿手,吊汤更是绝技,我做清汤柳叶燕菜时,还承蒙他的指点。”
陈德祥一时语塞,沉默着往前走。
吴志海与陈锦莹并排走着:“师傅,中午我给你们订好了位子,咱们中午去宁宴,晚上去宝华楼总店。”
“等等,宝华楼的总店在旺角吗?”四太太问道。
“是啊!”
“我们不是住鸿安大酒店吗?走两步不就是鸿安名品折扣店吗?里面不是有宝华楼分店吗?为什么中午不在那儿吃,晚上再去宁宴?宁宴不是吃大餐的地方吗?”四太太一连串问题问了出来。
陈锦莹提出和父亲来港城时,四太太听闻便要跟着来,她的目的自然不是了解宝华楼。
“四太太,这些天宁宁一直忙着考试,今天她有朋友从北京过来,特意让鱼商送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青衣鱼。她要亲自下厨做鱼,我跟她说了,给咱们留一份坛烧青衣头。这是一锅烧出来的,到晚上肯定就没了。而且,晚上她肯定就不在店里了。另外,今天陆大厨是宁宴的主厨,他最近把陆家的黄焖鱼翅和宁宴的鸽吞翅结合,做出了黄焖鸽吞翅,你们不想尝尝吗?”吴志海解释道。
“阿志,你熟悉情况,都听你的。”陈锦莹说道。
陈德祥连忙附和:“对对,四太太她不懂,我们听你的。”
吴志海陪着他们一同往外走:“不在宝华楼二店吃,是因为二店日本客人多,做菜调味会偏日式风格。要是平时逛街随便吃点,可能没什么差别。但你们这次是来品尝宝华楼地道口味的,那宝华楼总店就更合适了。更何况,今天总店里炒菜最厉害的何大厨和刀工最好的马大厨都在。中午咱们吃鸽吞翅,晚上可以吃脆皮糯米鸡。宁宁教马大厨的第一道菜就是脆皮糯米鸡。在整个宝华楼,除了宁宁和华叔祖孙俩,马大厨做的脆皮糯米鸡最出色。”
四太太问道:“阿志,你叫你们老板‘宁宁’?跟她关系已经好到这种程度了?”
“港城大部分人都这么叫她,宝华楼所有人也都这么称呼。”吴志海拉开的士车门,让他们上车。
“阿志!别介意啊!我不懂。”
“不懂就少说两句。”陈德祥教训自己的小老婆。
车子送他们到酒店,途中经过鸿安名品折扣店,四太太看着热闹的景象,一颗心早就飘了进去。
到了酒店,吴志海在楼下等候,陈锦莹和陈德祥老两口一起上楼。
陈锦莹只是进了趟卫生间,便立马下楼。
看到师傅独自一人,吴志海快走两步,说出了自己一直担忧的问题:“师傅,你上次在电话里不是说来了就不走了吗?怎么只带了那么一点行李?”
“我自己也才发现就这点行李,来了再买就是。”陈锦莹笑着说。
“这样啊!”吴志海总算放宽了心,“宿舍安排好了,和一个北京来的姑娘合住。要是觉得不适应,到时候我再给您换。”
“听你的。”
吴志海看见老两口下来,陈锦莹说:“走吧,让我爸见识见识,有胸襟、有气量的饭店老板是什么样的。”
两人迎了上去,一同坐车前往浅水湾的宁宴。
这会儿岳宁正在宁宴后厨处理那条青衣鱼。两三斤的青衣鱼,清蒸即可;可这条是几十斤的大鱼,鱼头便成了宝贝。
市场上把所有蓝绿色珊瑚鱼都叫成青衣,实际上只有这种牙齿杂乱、长得丑萌丑萌的猪齿青衣才是正宗的青衣鱼。
青衣鱼的脑袋和下巴上有一层厚厚的胶质,老话说“宁愿放过一头牛,也不能放过一个青衣头”,就是这个道理。
岳宁把大鱼头砍成小块,放入开水里汆烫,问道:“阿忠,鱼鳞汤吊好了没?”
“还不够浓稠,马上就好。”阿忠回答道。青衣鱼的鱼鳞富含胶质,去腥后炖出浓稠的汤汁,是做这道菜的秘诀之一。
岳宁在陶土坛子里垫上炸过的香葱和洋葱,鱼头汆烫后铺在洋葱上,从那锅日日不断的鲍鱼老汤里,舀出他们的招牌鲍汁没过鱼头。
阿忠已经端来了鱼鳞汤,岳宁让他倒进坛子里。
“坛烧讲究‘一坛一味’,”她盖上坛盖,用湿纱布封住缝隙,“看似相同的火候,却能熬出不同的滋味。”
岳宁把剩下的鱼肉也分好,外头早就知道她在料理一条大青衣鱼,除了她预留的部分,剩下的立马被预定了。
鱼骨用来煲汤,鱼腩做啫啫煲,细嫩的鱼肉,一半加入黄皮果酱清蒸,一半做鱼生,鱼尾则做红烧甩水,岳宁一项一项地做着准备。
“宁宁,陈主任到了。”
岳宁放下手里的活,嘱咐了两句,连忙往外跑。看见爷爷陪着陈主任进来,她欢喜地迎过去:“陈主任。”
陈主任看着她,又看看岳宝华:“岳老先生,这还是小岳吗?”
“怎么不是我了?”岳宁问道。
“以前就觉得你漂亮,这一年不见,更漂亮了。”陈主任仔细打量着,“真的,越来越漂亮了。”
“您都夸了我多少句了?”岳宁笑着说,“走,咱们进去吧。”
正在说话之间,吴志海带着陈家三口也到了。
岳宁跟陈主任说:“主任,您和我爷爷先进去。我今天还有一位同行到访。”
岳宁朝着陈德祥迎过去,伸手说道:“陈老板,欢迎欢迎!”
陈德祥疑惑地看向吴志海,岳宁解释道:“吴哥说你们要来交流,我们一直很欢迎同行前来交流经验。实在抱歉,今天我有位特别重要的客人来了,没办法亲自作陪介绍。就让吴哥作陪介绍吧。吴哥来得日子还不长,要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找我们陆大厨或者罗大厨,或者等我这边忙完,我再为您解答。”
吴志海笑着说:“陈老板,我们这儿常常有港城或者澳城的同行来交流经验,甚至还和其他酒楼互派人员去后厨学习。”
“吴哥,你好好陪陈老板,我先进去了。”岳宁看向陈锦莹,上周她们通过电话。
陈锦莹微微对她点头。
“你忙。”陈德祥客气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