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15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过去,酒楼以正餐为主,菜品丰富,主打宴请招待;而茶楼则是以茶点见长,是人们休闲闲聊的好去处,两家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各有各的经营方向,互不相扰。
  和盛居在解放前,除了茶点精致可口,还有一大特色便是那一群年轻貌美的女招待。
  当年,和盛楼甚至还举办过女招待选美活动,一时间风头无两,红极一时。可解放后,政府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为了彻底扭转和盛居在人民心中的旧印象,将其改名为东方楼,从此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饭店。
  同样的,福运楼也经历了从解放前高档奢华的大酒楼,转型为为人民服务的饭店的过程。这两家背景截然不同的老店,在时代的浪潮下,逐渐走向了相似的发展道路。
  遥想当年,罗老师傅在世的时候,东方楼在福运楼面前,不值一提。可后来罗老师傅离世,这些年福运楼在罗世昌的折腾下,每况愈下。
  董师傅原本是和盛居的炒菜师傅,在茶楼的经营模式下,炒菜师傅并非主力。但和盛居转型成东方楼后,董师傅的机会来了。他本就是个愿意钻研,真把为劳动人民做好菜作为信念的人,这些年,在他的努力下,东方楼渐渐成了劳动人民心目中物美价廉的饭店。
  几个月前,岳宁开始与二商局展开全面合作,计划在二商局下属的所有单位挑选厨师,送往港城培训。
  这消息一传出,别的酒楼都把这当作一次难得的机遇,纷纷踊跃响应。
  唯独董师傅对此不以为然,他用格外清醒又带着几分不屑的口气说道:“送人出去赚钱,我没意见。但别把话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说白了,不过是港城的老板精明,瞧着咱们内地的厨子手艺好还价格便宜,招过去当苦力罢了。我们还是先观望观望再说。”
  大师傅既然都这么表态了,东方楼自然也就没人报名参加这次培训。
  宋自强在盘点下属饭店时,对董师傅这个倔老头,那真是又爱又头疼。爱的是他对厨艺的执着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头疼的是他那股子倔强劲儿,认定的事儿就很难改变。而董师傅,也确实有他自己的一套道理。
  “做菜难道不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吗?”宋自强自从结识了周宣雄和岳宁,也算是对粤菜有了更深的了解,入了门道。
  “这就好比孩子学走路,连路都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福运楼还是先把罗师傅当年的本事拾起来,再谈其他的吧。另外,咱们可始终得记住,我们是为劳动人民做菜,只有劳动人民吃了说好,那才是真的好。”董师傅说话时,声音铿锵有力,义正言辞,不容置疑。
  宋自强听了直摇头,也暗自惭愧,自己在这方面的觉悟,跟这个倔老头比起来,确实差了一大截。
  “各位领导,各位大师傅,快请坐。”岳宁的声音清脆悦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她心里清楚,此刻辩驳毫无意义,对于厨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切都等品尝过后再说。
  “坐,快请坐!”宋自强也连忙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岳宁从服务员手中接过茶壶为大家倒茶,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容说道:“各位都是粤城餐饮界的前辈,今天能来福运楼品尝我阿邦叔和罗国强的手艺,我倍感荣幸。”
  当她走到董师傅面前说:“董师傅说得对,美食,味道才是核心。今天就请各位大师傅品评一番,看看这两位的手艺是否有所进步。”
  董师傅抬眼打量着岳宁,作为一名在厨艺上浸淫多年的手艺人,他向来欣赏那些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厨艺的孩子,最讨厌的就是油嘴滑舌、只说不做的人。
  此刻,眼前这个小姑娘,在他眼里,不像是个专注于厨艺的手艺人,倒更像是解放前那些只会耍嘴皮子、口惠而实不至的生意人。
  “好啊!我这个人嘴笨,不会藏着掖着,有什么就说什么,没问题吧?”董师傅盯着岳宁,语气里虽有询问,却也透着一股不容拒绝的劲儿。
  岳宁连声应:“当然,当然。”
  岳宁双手端起茶壶,为在座的各位大师傅逐一斟上茶。
  随后,她亲自拿起筷子,精心地拌起鱼生,将薄如蝉翼的鱼生片与柠檬叶丝、姜丝、花生碎等配料均匀地搅和在一起。拌好后,她微微欠身,面带微笑,伸手做出一个请的手势,恭请各位大师傅品尝。
  董师傅伸出筷子,夹起一筷子拌好的鱼生,放入口中。鱼生的脆嫩鲜美,柠檬叶的清新,姜丝的微辣,花生的香脆,各种配料与鲜嫩的鱼生相互映衬,口感丰富。
  董师傅忍不住再次夹起一筷,这一次,他将鱼生置于眼前,仔细端详,再将其送入口中,细细品味。
  许久,他才淡淡地吐出两个字:“不错。”
  岳宁嘴角微微上扬,继续介绍:“这个玻璃脆皮烧鸭,我融合了北京烤鸭和咱们广式烧鸭的特点,改良了配方,如今可是港城宝华楼的招牌菜,也是罗国强的拿手好菜。师傅们不妨也尝尝?”
  董师傅抬眼望去,只见那烧鸭色泽红润透亮,表皮紧绷,有琉璃般的光泽。他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只听“咔嚓”一声,酥脆的表皮应声裂开,丰腴的油脂在齿间瞬间爆开,香而不腻,鸭肉鲜嫩紧实,汁水丰富。
  “这个烧鸭的缺点是容易腻……”岳宁主动与大师傅们探讨起这道烧鸭的特点。
  鱼生、烧鸭过后,一道百花酿鸭掌被端上了桌,紧接着,是一盘咕噜肉。由于正值冬天,并未做冰火咕噜肉,而是传统的酸甜口味。
  菠萝咕噜肉可是董师傅的拿手菜,过往不知被多少食客称赞。
  他做这道菜,向来只选梅头肉,因其肥瘦相间,做出来的咕噜肉细嫩多汁,口感绝佳。
  然而眼前这盘咕噜肉,颗颗滚圆饱满,汁水丰盈,一口咬下去,里面竟还藏着丰富的层次感,味道比他做的更为浓郁。董师傅心中不禁泛起疑惑:这是用了五花肉?可又不太像。
  此时,已经有人替董师傅把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岳宁解答道:“解放前,福运楼的咕噜肉便是用切成薄片的五花肉裹成球制作的。”
  岳宁详细地阐述起这道传统菜肴的独特之处。听闻她还用了橙汁调味,董师傅再次夹起一颗咕噜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味。
  这时,岳宁转过头,看向董师傅:“董师傅,这菜还行吧?”
  董师傅微微点头:“很不错。”
  一旁的服务员听到东方楼的董老头这般评价,偷偷一笑,快步往后厨跑去。
  一进后厨,她便模仿起董大厨那严肃的表情,绘声绘色地学起他从说“不错”到“很不错”的样子。
  何运邦一边听着服务员的讲述,一边有条不紊地做菜。他提起表皮微微风干的鱿鱼,轻轻放入锅中,刹那间,“滋滋”声瞬间响起,鱿鱼在油锅里翻滚、变色,金黄色的外壳逐渐形成,浓郁的香味也随之弥漫开来。待炸至外表金黄酥脆,何运邦捞出鱿鱼,控油后将其放在案板上,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随后在盘中摆成鱿鱼的形状,最后,他拿起勺子,淋上提前调好的料汁,大声说道:“上菜。”
  服务员赶忙从打荷手里接过这道菜,小心翼翼地端上桌。
  岳宁立刻介绍道:“这是潮汕老菜,炸荷包鱿鱼。”
  董师傅一直专注于做菜,无奈在这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若没有像岳志荣那般博采众长、四处收集典籍的心思,所学所钻研的菜品也就只有百来道。
  他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从未为那些刁钻至极的地主老财做过菜的大厨,压根就没有机会,也想不到要做这种冷门老菜。
  董师傅尝过这道集合了蒸、炒、炸、酿多种技法的炸荷包鱿鱼后,沉默不语。
  “阿邦以前炒菜确实没得说,其他方面也就中规中矩,这半年来确实精进了不少。”张经理适时地说道。
  “阿邦叔的基本功本就扎实,有了更多机会,自然容易融会贯通。主要是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了。”岳宁微笑着解释道。
  这时,两个服务员端着两盘炖盅走了过来,为每人呈上一例鸽吞翅。
  “这是罗国强做的鸽吞翅。”岳宁介绍道。
  董师傅一直靠自己摸索成长,多年来始终把福运楼当作超越的目标。后来东方楼确实超越了福运楼,可这个超越,并未让他有多开心,因为那是在罗老师傅去世之后,福运楼不进反退的结果。
  他向来瞧不上罗世昌,也见过罗世昌教出来的儿子罗国强,罗世昌私心太重,总想让罗国强走捷径,他曾为此感慨,这罗家怕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董师傅拿起筷子,轻轻戳破鸽子皮,只见鸽子肚子里塞满了鱼翅。这罗国强居然真会了整鸽脱骨的手艺?
  “罗国强去港城多久了?”董师傅忍不住问道。
  “他是最早一批去的,快五个月了。”
  “才五个月?”他喃喃复述。
  “去的这么多人里,罗国强是最努力的。”岳宁说道,“天道酬勤,他的付出有了回报。”
  “嗯!”董师傅点头。
  第174章 接机
  有实力作为底气,交流起来便顺畅许多。
  岳宁对各家派往港城交流的厨师进行点评,三十来号人,在她口中,就如同一位勤勉尽责的班主任细数着学生们的情况,每个人的优缺点,以及最近几个月的表现,她都能娓娓道来。
  显然,她是真真切切地把这些人当作学徒,全心全意地教导。
  “在这群人里,进步最为显著的,当属咱们福运楼的马耀星。这次他没回来,他要配合我爷爷的徒弟张骏明参加《厨王大赛》的半决赛,这几天一直在尝试新菜品。他本身天赋极高,在出去之前,一直凭借自身努力钻研,凡是靠自己能琢磨透彻的,他都做到了极致。在有人帮他拓宽思路之后,他融会贯通的速度特别快。”
  “福运楼出去的第一批是三个人,第二批你选了两个,对吧?”宋自强向她询问。
  “没错。这五个人相差不过两个月,到时候基本上可以一同回来。有了他们五个,福运楼的发展就能有起色了。”岳宁说道。
  董师傅喝着汤,内心焦急万分。如今东方楼的客流量比福运楼还要多一些。等这五个人回来,要是真把福运楼带动起来,那东方楼可就又落后了。
  “宋局长,下一批厨师什么时候选派?”董师傅问道。
  宋自强露出笑容,他就知道,这老头脾气虽倔,但心地善良,愿意为下面的人着想。他说:“你问小岳,她什么时候需要人。”
  董师傅此刻看着岳宁,回想刚刚见面时,她的客气与恭敬,自己还认为她油嘴滑舌,口惠而实不至。这么一个有本事的孩子,还能如此谦逊,而自己之前却倚老卖老了。
  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只是由于平日里严肃惯了,这笑容显得有些牵强:“小岳,下一批厨师选派,能不能给东方楼多几个名额?”
  “董师傅,什么叫多几个名额呀?这名额可是大家争得头破血流的。”一家酒楼的经理说道。
  董师傅解释道:“我们东方楼上一批没送,下一批补上不行吗?”
  “老董,上一批是你不让你的徒子徒孙去,凭什么这次要多给你名额?”一位大厨不给他面子。
  岳宁微笑着说:“各位大师傅瞧得起我这个小丫头,我特别开心。眼看过年了,先让大家过个好年。明年,预计三四月份,宝华楼铜锣湾分店会开业,还有一家属于宁宴旗下,但主打北派粤菜的‘陆府家宴’,计划开在中环,目前还在选址,估计要到明年年中开业。过年之后我会回来挑选十来个厨师,四五月份再选十来人,大致会有二十个名额。到时候还希望大家踊跃报名,我这里择优录用。”
  “一定一定。”
  “‘陆府家宴’是怎么回事?”宋自强问道。
  “《厨王大赛》中杀出了一匹黑马,是北京陆家菜的传人……”
  岳宁向宋自强介绍了陆培德的基本情况,只说陆大师认为内地粤菜厨师人才匮乏,许多传统老菜失传,所以让侄儿去港城闯荡一番。
  陆家传人确实实力非凡,一上场便以绝对优势拿下第一场比赛。
  大家听闻下一场是宝华楼和这位传人的半决赛,一位大厨不禁说道:“咱们才是粤菜正宗,宝华楼可不能输。”
  岳宁笑着说:“可陆哥是咱们内地的,内地有我,还有陆哥,这不正表明咱们内地人才辈出吗?”
  “有道理啊!”
  宋自强笑着说:“反正啊,你把他招揽进宝华楼,不管怎样都是赢。”
  岳宁笑着点头:“宋局长看破不要说破吗!”
  吃过饭,送走大师傅们后,宋自强叫上岳宁,前往福运楼办公室聊天。
  “小岳啊,国家正在试点国企与港澳企业合资。粤城排在前列,我在想,拿出福运楼与你们合资,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你们祖孙是福运楼的子弟,对福运楼有传承,有感情,而且你是真心实意地想为内地做点事。关键是你还有出色的经营能力。”
  这也正是岳宁一直渴望做的事,岳宁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既然双方都有此意向,那就将这件事提上日程。
  岳宁答应了,宋自强接着说道:“不过,咱们到底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一家国营饭店,不能像你的宁宴那样,脱离群众。咱们按照宝华楼的定位,你觉得呢?”
  “肯定的。首先内地的经济还没起来,那样的消费人群都很少。而且鸿安进内地,肯定要在鸿安大酒店里开宁宴。按照宝华楼的定位,是最合适的。”岳宁非常认可这样的想法,随后又说道,“宋局长,我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我想让他进福运楼当学徒,能帮他弄个名额吗?”
  岳宁永远记得,她爸刚去世那会儿,莫伯伯身体不好,两人那点粮食别说管饱了,就是活下来都难。
  阿发是家里的小儿子,爹妈偏疼小儿子,给他煮了鸡蛋,岳宁就把主意打到这几个鸡蛋上,问阿发要鸡蛋,给莫伯伯补身体。
  虽然也就个把月的事,十几二十个鸡蛋的事儿,可那是雪中送炭啊!这份情岳宁怎么能不还?
  “不涉及户口调动,就没有劳保这块,也就是临时工。要有正式关系,就要等机会了,比如两家合资之后,你用你手里的名额招聘。”
  “不用不用,我只是让他学手艺。”
  “那为什么不带他到港城呢?”
  “港城那个地方虽说繁华,但也鱼龙混杂,他年纪不大,我怕他学坏了。”岳宁微微叹了一声,“而且他不会粤语的话,确实会很不方便。在福运楼,学粤语,打下基础,我再带他去。”
  “不占名额,没问题的。我来安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