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120节
蔡致远笑着说:“我想等您指示,接下去我应该带哪个女明星出场?”
张老太太笑出声:“在你爷爷奶奶面前告状,我给你找麻烦了?”
蔡致远挑了个眉:“您只要不嫌我麻烦就好了。”
张老太太收敛了笑容看着他,非常郑重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寿礼。致远,你是个最好的孩子!”
蔡致远张开双臂:“让我抱抱最有魅力的女士。”
他抱住张老太太在老太太耳边说:“是岳宁那个丫头来找我聊天,她在办寿宴的过程中,跟很多人聊起您,我们这几个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是什么样的人,既然我们都知道您被误解,为什么不为您做点事?奶奶,什么时候解开枷锁都不晚。”
蔡致远放开了她,张老太太问:“岳宁?”
“对啊!她跟我说今天有五蛇羹?”蔡致远笑着问。
张老太太听见小坏蛋已经把话题转了,她说:“对,有五蛇羹。还有蟹黄汤包。”
张老太太的外孙女张蕴娴,远远地看着蔡致远,蔡致远说:“我找蕴娴去了。”
“去吧!”
宾客渐渐到齐,仪式开始,女儿为了这个寿宴花了很多心思,特地做了一个录像片,里面有二十年代的老照片,那是他们港城的第一栋楼,也有天祥的第一家门店,到日占时期,港城被军控,家里的钱都被日军逼空,换成了军需券,这个时候他们一家蜷缩在一栋唐楼里。
张老太太看着录像片,她觉得很轻松,这个片子里,没有出现过那些人。
战后天祥银楼重开,他们搬入了独屋,天祥在港城,在新加坡,在曼谷,在马尼拉……
天祥的店就这么一家一家地开,最后定格在现在的家,女儿说:“谢谢妈妈,一直为了这个家奔忙。”
女儿最后这句话也说得很圆滑,给了自己可进可退的机会。
录像片播完,掌声响彻底全场,张老太太缓缓上台,她笑看着全场的来宾。
一张张曾经熟悉的脸,已经爬满了皱纹,曾经牵着手走路的孩子们,如今也有儿有女,就连她曾经抱在手里的小娃娃都长大成人,开始成为香江呼风唤雨的人物,蔡致远那个顽皮小子,手里拿着酒杯,用等待的表情看着她……
第133章 改回原名
张老夫人跟女儿点了点头,张大小姐亲自去换了一盘录像带,画面出来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张老夫人一个人站在一个山头上,面前是一片绿草茵茵,远处是一个个竖起的墓碑。
这下全场哗然了,这是寿宴,为什么要放坟场的照片?
张老夫人含笑抬起双手,让大家安静一下,她说:“感谢各位亲友参加我八十岁的寿宴。”
她回头看屏幕说:“人啊!总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今年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就是这块福地。”
“大嫂,你这是?”张家老二急切地问道。
张老夫人没有理睬他,继续说:“今天,我旧时好友宣雄叫我一声‘丹琴姐’,一刹那我热泪盈眶。这个名字已经离开我五六十年了,这一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想用功念书,想回国振兴银行业,想……”
她微微一笑:“好在这些年,也算是做了点事,也算是实现了傅丹琴当年大半的理想。我要用回自己的名字。”
她举杯:“谢谢大家来为我庆生!”
蔡致远第一个举起杯子:“我们一起祝傅丹琴女士,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在场的嘉宾都是她这么多年的商场好友,认的是她这个人,又不是她的称呼,还有蔡家这位大少爷带头,自然纷纷举杯,都把称呼改了,叫一声:“傅女士。”
灯光调暗,在张安乐的大女儿张蕴德的带领下,三姐妹的儿女们推了蛋糕出来。
一群外孙们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台下的人跟唱。
傅丹琴在孙辈们的簇拥下切了蛋糕,一时间宴会气氛到达巅峰。
仪式结束,傅丹琴拿着酒杯去找老朋友们,见到蔡致远那个小子远远地跟她致意,她举了一下杯。
她走到蔡致远的奶奶身边,蔡家老太太笑看着她:“看看,其实没那么难吧?”
傅丹琴笑:“是。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朋友们向她祝贺,傅丹琴一一答谢,傅丹琴看着周宣雄那张油光发亮的脸,周宣雄举杯:“丹琴姐,以后跟弟弟一起吃吃喝喝逛逛?”
当年那个爱吃的小子,找到好吃的,就在楼下喊她,带着她去吃,她说:“好。”
今天出席这场寿宴的,除了朋友还有张家和傅家的亲眷,傅家的亲眷还好,不管是张老夫人还是傅丹琴,都不会改变什么。
张家人就不一样了,她连坟地都另外选了,不入张家祖坟了,而且连名字都用回了傅丹琴,那她就是要跟张家脱离关系。
大侄女不用说,这种事她肯定知道,应该还是出谋划策的人,毕竟利益全是她的。但是安平和安喜,怎么就不帮自己亲弟弟呢?居然还让儿女和张安乐的儿女一起推蛋糕?
张家老二寻觅着张安平的身影,张家老二去找像没事人一样,跟着一班太太们谈笑风生的二侄女,他低头说:“安平,跟我过来。”
张安平站起来说:“失陪。”
叔侄俩到花园角落,张家老二说:“你……她让我问你,说你知道细节。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着我商量?兴许我还能劝劝她。你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什么意思?她这是要把张家的财产全给张安乐。”
“二叔,什么叫张家的财产?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当年爸爸和大妈一起来港城开拓,大妈生下大姐,我妈来探望,跟我爸有了我。张家和傅家都逼着大妈必须同意我爸纳我妈为妾。大妈没办法只得同意。后来内地沦陷,你们全来港城投靠,吃住在我们家。港城也沦陷了,为了全家一口吃的,大妈变卖了她的嫁妆,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我爸妈相继病重,那时候一袋黄金都换不来一袋白糖,您不知道?您眼看他们供不起你们吃喝了,你们拍拍屁股走了。我爸妈相继病逝,大妈一个女人带着大姐,还要拖着我们三个。怎么没见您拿点张家的财产来接济一下?”张安平问他。
张家老二着急地说:“那时候谁都没钱,我哪儿有钱来接济你们?”
“哦!你也知道我爸死了之后,我们家只剩下几张嘴?那哪儿来张家财产?这些财产不都是大妈挣下的吗?”张安平没给这个二叔好脸色。
“她是张家的媳妇。”
“那你去起诉。就说天祥珠宝是张家的财产,看看法院怎么判?”张安平像是回忆了一下,“哦,对了!战后你把天祥珠宝的招牌作价十英镑卖了,大妈后来花了一千英镑购回的。所以连天祥珠宝这个招牌,实际上也跟张家没什么关系。”
“张安平,你怎么回事?我在帮你和你们亲弟弟。”
“我们快饿死的时候,怎么没见您来给我们一口吃的。”张安平讥讽地问。
“那时候我们一家子也快饿死了。”
“大妈带着大姐也快挨饿,但是她就决定留下我们,在我看来,她肯留下我们,养大我们已经是大恩了,更何况给我们选亲事,她也是挑了又挑。还要怎么样?”张安平看见张安喜,招手让她过来。
张安喜走过来:“二姐、二叔。”
“二叔说要帮安康,说妈的家产都是张家的,应该全给安康。”张安平跟妹妹说。
张安喜笑了一声:“二叔,且不说我们是妈妈养大的,有感情。就单纯说利益,现在妈妈还认我们俩,我们俩是她的养女,还是孩子们的外婆。”
张安喜往傅丹琴那里看去:“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不知道要是妈不认我们俩,这群人还有几个会搭理我们。”
傅丹琴既然称之为传奇,那就是她有一般人没有的能力。即便是张安喜嫁的也是有钱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家跟傅丹琴的身家还是差了一大截。而且他们家很多机会都是因为她是张老夫人的女儿才有的。
“二叔,您年轻的时候挺看得明白,知道审时度势,怎么到了这把年纪就知道自己是张家的家长了?就知道要担当了?”张安喜拉着他转向左手边,“靠着别人吃饭的人,腰杆子还是不要那么硬。”
那是他的儿子儿媳正在跟蔡致远聊天,他的儿子儿媳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经营很不错。
“您说没了妈妈的人脉,我们还能过现在的日子吗?您是个聪明人。”张安喜看见大姐在招手,“二叔,大姐找我,我过去了。”
张安平在家做太太,张安喜还在天祥任职,主管珠宝原料采购。傅丹琴把这么一个位子给她,足见对这个女儿的看重。
张安喜走到张安乐身边,两人跟南非的钻石供货商聊天。
张家老二想得出神了,张安平说:“二叔,我去妈那边了,今天这个场合,是我们姐妹俩表明态度的时候。”张
张家老二说:“我跟你一起去。”
叔侄俩一起过去,傅丹琴正在吃刚出笼的汤包,周宣雄问她:“有那家淮扬菜馆的味道吗?”
“有,就是那个很好吃的味道。”
张安平在傅丹琴背后问:“妈,吃什么呢?”
“安平,快来尝尝。”傅丹琴手搭在二女儿手上,“我还没出嫁的时候,粤城里有家淮扬菜馆,老师傅做的蟹粉汤包特别好吃。你周三叔还记得,跟宁宁说了,宁宁找了文婷,从上海空运大闸蟹到粤城,再转到这里,做了这个蟹粉汤包。”
“我也去拿一个。”张安平说。
张家老二跟侄女说:“安平,也给我拿一个。”
张家老二拉开了椅子在傅丹琴这一桌坐下说:“大姐,我跟安平安喜姐妹俩说了。以后你是她们的养母。现在你说不想进张家祖坟了。可您长嫂如母,我这几十年受你照顾,这个情分是实实在在的。以后改个称呼,我们就当成姐弟走动。行不?”
傅丹琴笑看着他,这个老二啊!最懂得见风使舵,都这把年纪了,既然他愿意维护这个体面,她就给他这个体面:“好啊!”
张安平端了两个小盅过来:“汤包没了,要等五分钟,五蛇羹出来了。”
听见五蛇羹出来了,周老爷子立马站起来:“我去拿。”
张安平把汤盅放桌上:“您俩先吃,我再去拿。”
傅丹琴揭开汤盅盖,一碗羹汤上飘着丝丝缕缕的白色菊花花瓣。
“我来港城这几天,吃了好几家蛇羹,那个羹汤汤底,大多是母鸡、筒骨和金华火腿吊的汤底,反而失去了五蛇羹的本来味道。宁宁这个就不一样,以蛇骨为主熬出来的汤底,是当年福运楼的味道。”周老爷子跟傅丹琴介绍。
张安平再拿了两个汤盅过来,给她二叔一盅。
傅丹琴尝一口羹汤,她细细品味,这道粤城里的传统菜,在港城有不少人家在做,家家都号称是正宗五蛇羹。
傅丹琴也吃过不少,各家味道不同,这是她在港城吃过的唯二,蛇有蛇味的五蛇羹。
广府人有吃蛇的风俗,三蛇羹还是五蛇羹,五蛇羹又是哪五种蛇,倒是没有个定数。
但是一盅福运楼的五蛇羹,却必须是过树榕、饭铲头、金脚带、三索线和白花蛇五种。
一来是五种蛇各有其功效,二来这五种蛇肉质也不同,有的驱头风,有的肉质幼细,有的清肝明目,有的熬出来汤底鲜香。
说得简单,但是这港城里大多数蛇羹像宣雄说的那样,高汤的味道已经影响了蛇羹本身的味道,感觉就是加了蛇肉的花胶母鸡汤。
“很清楚的蛇汤味道,每种蛇肉各有不同,是福运楼的味道。”傅丹琴说道,“这个小姑娘不是才十八岁吗?这个手艺可真了得。”
刚说起那个小姑娘,就见的外孙女张蕴娴推着车,车上装了一个粉红嫩嘟嘟的硕大的寿桃,外孙女说:“外婆,吃寿桃了。”
第134章 接大黑
这个寿桃一出现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寿桃上一面是个“寿”字,一面是个“福”字,两边是桃花枝条装饰,外圈围着一圈小寿桃。
这样的中式面点在中国北方常见,山东叫花饽饽,山西等省份则是叫花馍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都会制作不同的面点。
花样繁多,而且制作极其精美。
风俗习惯不同,港城这种东西很少能见到。
傅丹琴显然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环节。
众人看得稀罕起来,周宣雄说:“今天宴会是中西合璧,既然有了西式蛋糕,自然不能少了中式寿桃。丹琴姐,打开看看。”
“打开?”傅丹琴有些不解。
张老太太笑出声:“在你爷爷奶奶面前告状,我给你找麻烦了?”
蔡致远挑了个眉:“您只要不嫌我麻烦就好了。”
张老太太收敛了笑容看着他,非常郑重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寿礼。致远,你是个最好的孩子!”
蔡致远张开双臂:“让我抱抱最有魅力的女士。”
他抱住张老太太在老太太耳边说:“是岳宁那个丫头来找我聊天,她在办寿宴的过程中,跟很多人聊起您,我们这几个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是什么样的人,既然我们都知道您被误解,为什么不为您做点事?奶奶,什么时候解开枷锁都不晚。”
蔡致远放开了她,张老太太问:“岳宁?”
“对啊!她跟我说今天有五蛇羹?”蔡致远笑着问。
张老太太听见小坏蛋已经把话题转了,她说:“对,有五蛇羹。还有蟹黄汤包。”
张老太太的外孙女张蕴娴,远远地看着蔡致远,蔡致远说:“我找蕴娴去了。”
“去吧!”
宾客渐渐到齐,仪式开始,女儿为了这个寿宴花了很多心思,特地做了一个录像片,里面有二十年代的老照片,那是他们港城的第一栋楼,也有天祥的第一家门店,到日占时期,港城被军控,家里的钱都被日军逼空,换成了军需券,这个时候他们一家蜷缩在一栋唐楼里。
张老太太看着录像片,她觉得很轻松,这个片子里,没有出现过那些人。
战后天祥银楼重开,他们搬入了独屋,天祥在港城,在新加坡,在曼谷,在马尼拉……
天祥的店就这么一家一家地开,最后定格在现在的家,女儿说:“谢谢妈妈,一直为了这个家奔忙。”
女儿最后这句话也说得很圆滑,给了自己可进可退的机会。
录像片播完,掌声响彻底全场,张老太太缓缓上台,她笑看着全场的来宾。
一张张曾经熟悉的脸,已经爬满了皱纹,曾经牵着手走路的孩子们,如今也有儿有女,就连她曾经抱在手里的小娃娃都长大成人,开始成为香江呼风唤雨的人物,蔡致远那个顽皮小子,手里拿着酒杯,用等待的表情看着她……
第133章 改回原名
张老夫人跟女儿点了点头,张大小姐亲自去换了一盘录像带,画面出来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张老夫人一个人站在一个山头上,面前是一片绿草茵茵,远处是一个个竖起的墓碑。
这下全场哗然了,这是寿宴,为什么要放坟场的照片?
张老夫人含笑抬起双手,让大家安静一下,她说:“感谢各位亲友参加我八十岁的寿宴。”
她回头看屏幕说:“人啊!总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今年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就是这块福地。”
“大嫂,你这是?”张家老二急切地问道。
张老夫人没有理睬他,继续说:“今天,我旧时好友宣雄叫我一声‘丹琴姐’,一刹那我热泪盈眶。这个名字已经离开我五六十年了,这一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想用功念书,想回国振兴银行业,想……”
她微微一笑:“好在这些年,也算是做了点事,也算是实现了傅丹琴当年大半的理想。我要用回自己的名字。”
她举杯:“谢谢大家来为我庆生!”
蔡致远第一个举起杯子:“我们一起祝傅丹琴女士,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在场的嘉宾都是她这么多年的商场好友,认的是她这个人,又不是她的称呼,还有蔡家这位大少爷带头,自然纷纷举杯,都把称呼改了,叫一声:“傅女士。”
灯光调暗,在张安乐的大女儿张蕴德的带领下,三姐妹的儿女们推了蛋糕出来。
一群外孙们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台下的人跟唱。
傅丹琴在孙辈们的簇拥下切了蛋糕,一时间宴会气氛到达巅峰。
仪式结束,傅丹琴拿着酒杯去找老朋友们,见到蔡致远那个小子远远地跟她致意,她举了一下杯。
她走到蔡致远的奶奶身边,蔡家老太太笑看着她:“看看,其实没那么难吧?”
傅丹琴笑:“是。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朋友们向她祝贺,傅丹琴一一答谢,傅丹琴看着周宣雄那张油光发亮的脸,周宣雄举杯:“丹琴姐,以后跟弟弟一起吃吃喝喝逛逛?”
当年那个爱吃的小子,找到好吃的,就在楼下喊她,带着她去吃,她说:“好。”
今天出席这场寿宴的,除了朋友还有张家和傅家的亲眷,傅家的亲眷还好,不管是张老夫人还是傅丹琴,都不会改变什么。
张家人就不一样了,她连坟地都另外选了,不入张家祖坟了,而且连名字都用回了傅丹琴,那她就是要跟张家脱离关系。
大侄女不用说,这种事她肯定知道,应该还是出谋划策的人,毕竟利益全是她的。但是安平和安喜,怎么就不帮自己亲弟弟呢?居然还让儿女和张安乐的儿女一起推蛋糕?
张家老二寻觅着张安平的身影,张家老二去找像没事人一样,跟着一班太太们谈笑风生的二侄女,他低头说:“安平,跟我过来。”
张安平站起来说:“失陪。”
叔侄俩到花园角落,张家老二说:“你……她让我问你,说你知道细节。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着我商量?兴许我还能劝劝她。你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什么意思?她这是要把张家的财产全给张安乐。”
“二叔,什么叫张家的财产?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当年爸爸和大妈一起来港城开拓,大妈生下大姐,我妈来探望,跟我爸有了我。张家和傅家都逼着大妈必须同意我爸纳我妈为妾。大妈没办法只得同意。后来内地沦陷,你们全来港城投靠,吃住在我们家。港城也沦陷了,为了全家一口吃的,大妈变卖了她的嫁妆,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我爸妈相继病重,那时候一袋黄金都换不来一袋白糖,您不知道?您眼看他们供不起你们吃喝了,你们拍拍屁股走了。我爸妈相继病逝,大妈一个女人带着大姐,还要拖着我们三个。怎么没见您拿点张家的财产来接济一下?”张安平问他。
张家老二着急地说:“那时候谁都没钱,我哪儿有钱来接济你们?”
“哦!你也知道我爸死了之后,我们家只剩下几张嘴?那哪儿来张家财产?这些财产不都是大妈挣下的吗?”张安平没给这个二叔好脸色。
“她是张家的媳妇。”
“那你去起诉。就说天祥珠宝是张家的财产,看看法院怎么判?”张安平像是回忆了一下,“哦,对了!战后你把天祥珠宝的招牌作价十英镑卖了,大妈后来花了一千英镑购回的。所以连天祥珠宝这个招牌,实际上也跟张家没什么关系。”
“张安平,你怎么回事?我在帮你和你们亲弟弟。”
“我们快饿死的时候,怎么没见您来给我们一口吃的。”张安平讥讽地问。
“那时候我们一家子也快饿死了。”
“大妈带着大姐也快挨饿,但是她就决定留下我们,在我看来,她肯留下我们,养大我们已经是大恩了,更何况给我们选亲事,她也是挑了又挑。还要怎么样?”张安平看见张安喜,招手让她过来。
张安喜走过来:“二姐、二叔。”
“二叔说要帮安康,说妈的家产都是张家的,应该全给安康。”张安平跟妹妹说。
张安喜笑了一声:“二叔,且不说我们是妈妈养大的,有感情。就单纯说利益,现在妈妈还认我们俩,我们俩是她的养女,还是孩子们的外婆。”
张安喜往傅丹琴那里看去:“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不知道要是妈不认我们俩,这群人还有几个会搭理我们。”
傅丹琴既然称之为传奇,那就是她有一般人没有的能力。即便是张安喜嫁的也是有钱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家跟傅丹琴的身家还是差了一大截。而且他们家很多机会都是因为她是张老夫人的女儿才有的。
“二叔,您年轻的时候挺看得明白,知道审时度势,怎么到了这把年纪就知道自己是张家的家长了?就知道要担当了?”张安喜拉着他转向左手边,“靠着别人吃饭的人,腰杆子还是不要那么硬。”
那是他的儿子儿媳正在跟蔡致远聊天,他的儿子儿媳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经营很不错。
“您说没了妈妈的人脉,我们还能过现在的日子吗?您是个聪明人。”张安喜看见大姐在招手,“二叔,大姐找我,我过去了。”
张安平在家做太太,张安喜还在天祥任职,主管珠宝原料采购。傅丹琴把这么一个位子给她,足见对这个女儿的看重。
张安喜走到张安乐身边,两人跟南非的钻石供货商聊天。
张家老二想得出神了,张安平说:“二叔,我去妈那边了,今天这个场合,是我们姐妹俩表明态度的时候。”张
张家老二说:“我跟你一起去。”
叔侄俩一起过去,傅丹琴正在吃刚出笼的汤包,周宣雄问她:“有那家淮扬菜馆的味道吗?”
“有,就是那个很好吃的味道。”
张安平在傅丹琴背后问:“妈,吃什么呢?”
“安平,快来尝尝。”傅丹琴手搭在二女儿手上,“我还没出嫁的时候,粤城里有家淮扬菜馆,老师傅做的蟹粉汤包特别好吃。你周三叔还记得,跟宁宁说了,宁宁找了文婷,从上海空运大闸蟹到粤城,再转到这里,做了这个蟹粉汤包。”
“我也去拿一个。”张安平说。
张家老二跟侄女说:“安平,也给我拿一个。”
张家老二拉开了椅子在傅丹琴这一桌坐下说:“大姐,我跟安平安喜姐妹俩说了。以后你是她们的养母。现在你说不想进张家祖坟了。可您长嫂如母,我这几十年受你照顾,这个情分是实实在在的。以后改个称呼,我们就当成姐弟走动。行不?”
傅丹琴笑看着他,这个老二啊!最懂得见风使舵,都这把年纪了,既然他愿意维护这个体面,她就给他这个体面:“好啊!”
张安平端了两个小盅过来:“汤包没了,要等五分钟,五蛇羹出来了。”
听见五蛇羹出来了,周老爷子立马站起来:“我去拿。”
张安平把汤盅放桌上:“您俩先吃,我再去拿。”
傅丹琴揭开汤盅盖,一碗羹汤上飘着丝丝缕缕的白色菊花花瓣。
“我来港城这几天,吃了好几家蛇羹,那个羹汤汤底,大多是母鸡、筒骨和金华火腿吊的汤底,反而失去了五蛇羹的本来味道。宁宁这个就不一样,以蛇骨为主熬出来的汤底,是当年福运楼的味道。”周老爷子跟傅丹琴介绍。
张安平再拿了两个汤盅过来,给她二叔一盅。
傅丹琴尝一口羹汤,她细细品味,这道粤城里的传统菜,在港城有不少人家在做,家家都号称是正宗五蛇羹。
傅丹琴也吃过不少,各家味道不同,这是她在港城吃过的唯二,蛇有蛇味的五蛇羹。
广府人有吃蛇的风俗,三蛇羹还是五蛇羹,五蛇羹又是哪五种蛇,倒是没有个定数。
但是一盅福运楼的五蛇羹,却必须是过树榕、饭铲头、金脚带、三索线和白花蛇五种。
一来是五种蛇各有其功效,二来这五种蛇肉质也不同,有的驱头风,有的肉质幼细,有的清肝明目,有的熬出来汤底鲜香。
说得简单,但是这港城里大多数蛇羹像宣雄说的那样,高汤的味道已经影响了蛇羹本身的味道,感觉就是加了蛇肉的花胶母鸡汤。
“很清楚的蛇汤味道,每种蛇肉各有不同,是福运楼的味道。”傅丹琴说道,“这个小姑娘不是才十八岁吗?这个手艺可真了得。”
刚说起那个小姑娘,就见的外孙女张蕴娴推着车,车上装了一个粉红嫩嘟嘟的硕大的寿桃,外孙女说:“外婆,吃寿桃了。”
第134章 接大黑
这个寿桃一出现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寿桃上一面是个“寿”字,一面是个“福”字,两边是桃花枝条装饰,外圈围着一圈小寿桃。
这样的中式面点在中国北方常见,山东叫花饽饽,山西等省份则是叫花馍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都会制作不同的面点。
花样繁多,而且制作极其精美。
风俗习惯不同,港城这种东西很少能见到。
傅丹琴显然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环节。
众人看得稀罕起来,周宣雄说:“今天宴会是中西合璧,既然有了西式蛋糕,自然不能少了中式寿桃。丹琴姐,打开看看。”
“打开?”傅丹琴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