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崔慧仪笑着看向岳宁:“我觉得我爸要是明智的话,他应该把辉煌的股份低价转让大半给你,这样不仅不用担心倒闭,还能狠狠赚一笔。等以后你真做起来了,哪里还有辉煌的活路?”
  “港城那么大,餐馆之间哪至于你死我活?宝华楼和辉煌还是能和平共处的吧?”岳宁说。
  谢厂长跟那群人好说歹说,才挤了出来,来到他们这边:“抱歉抱歉,我们进厨房吧!”
  他们跟着谢厂长往厨房走,一位胖嘟嘟的大师傅从厨房门口出来。
  “张师傅,东西准备好了吗?”谢厂长问。
  “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胖师傅转身带着他们进了厨房。
  厨房和餐厅只隔着一个打饭的窗口,一个五十来岁的阿姨正在给那些供销人员打饭,一块饭上盖一勺木须肉、一勺烧茄子。
  一个三眼灶台,靠窗那里有一张板桌,胖师傅引他们过去,桌上摆着岳宁要的食材。
  岳宁提起桌上一只鸡问:“师傅,这是咱们北京的油鸡吗?”
  “嘿!姑娘,你可真识货。拔了毛,还能认出来?”师傅新奇地说。
  “清宫的御用鸡,据说慈禧太后非油鸡不吃。”岳宁捏着鸡胸肉,感觉这鸡龄刚刚好。
  “慈禧那都多远的事了,新中国成立后,这北京油鸡,可是国宴用鸡。”胖师傅可不能忍有人不知道这鸡在新中国的地位。
  “是我见识少了。”
  “不知道很正常,你又不是咱北京人。”胖师傅指着一块肥瘦相间的肉说,“这肉也不错吧?肉联厂给我留的。”
  “好肉。”岳宁看过去,芹菜也很水灵。
  胖师傅拿起一个装了小半碗酱的碗:“你们一定要六必居的酱,我这儿没有,懒得特地去买了,这是我自己酿的酱,尝尝?”
  岳宁去水槽边洗了个手,用手指沾了一点酱,尝了一下。这个黄豆酱发酵得刚刚好,酱香浓郁,鲜味突出,她眼睛一亮:“好鲜啊!这个酱好,就要这个酱。”
  “是吧?六必居有好酱,但是人家要先出酱油,去掉了头道酱油,那个酱就没这么鲜了。”
  “是是!我要六必居的酱,是觉得他们家的酱至少味道有保证,哪知道有您这样的大师傅?这酱是真好。”
  厨子这一行,民间有众多高手。就拿她上辈子研制玻璃脆皮烧鸭来说,让她最为惊艳的,不是南京、北京的烤鸭,而是巢湖洗耳池边一个小摊子上的烤鸭。枣红色油润酥脆的鸭皮,鲜嫩中带着甘甜的鸭肉,浇上浓郁的烤鸭汁水,味道绝了。
  岳宝华听孙女这么说,连忙去洗手,也来尝尝。
  “好酱。”岳宝华自己也酿豆酱,与鱼饭相配的豆酱便是他亲手酿制的。他家的豆酱颜色金黄,口感绵密,味道咸鲜中带着甘甜,堪称宝华楼的一绝。
  他的几个徒弟都只是学了点皮毛。就拿丁胜强的胜华楼来说,其他菜品还行,鱼饭做法简单,可搭配的豆酱稍有差异,即便普通食客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好多食客在胜华楼吃过鱼饭之后,又回到宝华楼,还会感慨一句:“师傅就是师傅。老虎跟猫学艺,没学全啊!”
  南北的黄豆酱工艺不同,这位张师傅的黄豆酱,口感醇厚、味道鲜甜、咸淡适口,颜色呈棕褐色,对着光看还透着光泽,无疑是好酱。
  被祖孙俩这般夸赞,崔慧仪也过来尝了尝。她身为食品厂老板,从对业务一窍不通开始打拼,自家的产品都吃到腻了。酱一沾上舌头,她就知道好坏。
  “慧仪姐,我说得没错吧?大陆不缺人才,缺的是发掘人才的眼光,咱们食品厂就有张师傅这样的大师傅。”
  被岳宁这么一夸,胖师傅不好意思地揉了揉自己油亮的大光头。
  “张师傅啊,我慧仪姐担心港城那种淡口的鸡汤面、海鲜面,到了咱们北方,不适合这边的口味。要是真投资生产,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出去?”岳宁向张师傅解释道。
  还没等张师傅回答,谢厂长抢先说道:“怎么可能卖不出去?外头都是排队等着提货的人呢。”
  崔慧仪摇了摇头:“谢厂长,现在物资紧缺,可物资不会一直紧缺下去。我们得做适合北方人口味的速食面。”
  岳宁在胖师傅的带领下,查看了准备好的配料,说道:“行,那咱们马上开始?张师傅,能给我一条围裙吗?”
  胖师傅正要去拿围裙,刘主任说道:“都这个时候了,要不先吃晚饭吧?我们去对面的饭店。”
  “不了,还是先做酱料。”崔慧仪说。来内地之后,一路走来,每到一处,当地商务人员都会招待吃喝。崔慧仪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在港城也是在饭桌上谈生意,可她还得尝试本地小吃,一路吃过来,实在太累了。
  谢厂长看向正在打饭的阿姨,就两个菜,怎么招待港商呢?他有些为难地说:“要……要不,就在咱们餐厅随便吃点?”
  崔慧仪爽快地应道:“好啊!”
  胖师傅着急起来,把刘主任拉到一旁,低声说:“不行啊!我今天收了三十三张饭票,你知道我都是按人头准备饭菜的。打菜的时候得看着人数,要是有人加进来,就得再炒。今天你打电话说要这些料,这只鸡、这块肉都是我预留的,你现在让我上哪儿再变出东西来?”
  岳宁往前看去,一位大妈正在窗口给客人打饭,看这情形,每个人的饭菜都是定量的,确实不会有多余的。
  谢厂长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说道:“老刘,你去找大食堂的老黄,从大食堂拿点过来。”
  岳宁看着眼前的食材,说道:“谢厂长,别麻烦了。我做酱料用不了这么多鸡和肉。慧仪姐和我爷爷来内地有段时间了,他们肯定都想念港城的饭菜了。剩下的鸡和肉,足够我做一份鸡饭了。”
  “你们是客人,这怎么好意思呢?”
  岳宁摆了摆手:“我们来试酱料是为了以后合作,合作了就是一家人,谢厂长就别说见外的话了。”
  “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崔慧仪笑着说。
  这话正合谢厂长心意,他点头应道:“对对,一家人,一家人!”
  “张师傅,有围裙吗?”岳宁问道。
  胖师傅拿来围裙,岳宁系在身上,围裙太大了,她只能把带子系到前面。胖师傅摸了摸光头,笑道:“这围裙都能当床单了。”
  岳宁看着像长袍一样的围裙,也跟着笑了。她问道:“张师傅,能帮我一起做吗?”
  刚才岳宁夸赞他的酱好,张师傅心里喜滋滋的,觉得这小丫头特别讨喜,便说道:“我听你指挥。”
  岳宁想了想,说道:“爷爷和张师傅帮我,其他人要是没什么兴趣,就别在厨房待着了,去餐厅等着,等我做好饭,大家一起吃。”
  “岳宁,你可真厉害,居然能让港城有名的大厨给你打下手。”崔慧仪半开玩笑地说。
  “不仅我爷爷是大厨,咱们张师傅也是民间高手。”岳宁得意地说,“两位大师傅给我打下手,用北京话讲,这叫倍儿有面子。”
  “丫头,那咱开始干啦?”张师傅问道。
  “干活咯!”
  第25章 东平鸡饭
  谢厂长招呼大家出去,崔慧仪说:“我留下看看。”
  “张师傅,饭应该有多的吧?没有的话就要蒸起来了。”岳宁问张师傅。
  “饭有的,我多蒸了些,晚上打剩下的,明天早上用作泡饭。”张师傅带着岳宁过去揭开蒸笼,查看蒸着的米饭。
  米饭的清香随着蒸汽飘散出来,岳宁立马猜出这是东北大米,说道:“好香。”
  做鸡饭最好用泰国香米或者南方那种不太糯的粳米,这样做出的饭才粒粒分明。不过,谁又能拒绝这香喷喷、不用任何配菜就能吃一大碗的东北米饭呢?
  张师傅悄悄说:“咱们是食品厂,米比别人家的要好,都是东北大米,可香了。外头那帮人说是来咱们这儿催货,实际上是冲着咱们这儿香喷喷的米饭来的。要不是我做的菜不是淡就是咸,他们巴不得一天三顿都在食品厂吃。”
  “啊?那不要粮票吗?”岳宁问。
  “交一样的粮票,他们去服装厂催货试试?天天吃发黄的籼米饭。”张师傅振振有词地说。
  “张师傅,你太坏了。”岳宁笑着说。
  张师傅的观念她实在难以认同,也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真把客户当成“孙子”,还嫌弃人家来这儿是贪图一口白米饭。
  “我分派工作啦?”岳宁说。
  “听你的。”
  “张师傅,帮我剁点肉,我要一小碗细臊子,其他的切成黄豆大小的肉丁。”她又转向岳宝华,“爷爷,芹菜、大蒜、洋葱……”
  她分派好工作,提起鸡走到案板前,正在切肉丁的张师傅问:“丫头,用绞肉机绞可以不?还是要手工剁肉?”
  “啊?还有绞肉机?”岳宁问。
  张师傅指着长凳上安装的绞肉机说:“你不会没见过吧?”
  “没见过。我在西北山沟沟里长大。”
  “不是说,你们是港城来的大老板吗?”
  岳宁把鸡胸肉片下来,去掉筋膜,说:“哪儿啊?我在粤城出生,两岁的时候,妈妈跑去港城了,加上我爷爷解放前就去了港城,受牵连,爸爸被下放到大西北改造,就把我带到了大西北,所以我是在大西北长大的。”
  “那你爸爸呢?”张师傅问。
  岳宁拿着一把菜刀,在鸡的骨肉间熟练游走,起肉拆骨,幽幽地叹了一声:“爸爸没了。”
  “对不住。”
  “没事,这就是事实嘛。”
  胖师傅看向正在切芹菜的岳宝华:“老师傅啊!你说你跑什么港城呢?港城再好,能有家里好吗?你跑去港城,害得孩子们受了多大的罪?”
  这话戳中了岳宝华的伤心处,他神色黯然。这是他后悔了千万遍的事,如果可以重来,他死也不会去港城。他声音哽咽:“是啊!”
  张师傅放下肉,拍了一下自己的嘴:“我怎么就这么不会说话呢?”
  “你没说错。”岳宝华轻声说。
  岳宁短短几分钟,就把一只鸡的鸡皮、鸡肉、鸡骨、鸡油分得清清楚楚,她拿了两块鸡胸肉给岳宝华:“爷爷,这两块鸡胸肉剁成细蓉。”
  她回过头对张师傅说:“我爷爷又不知道后来会这样,他也是没办法,这么多年一直记挂着我爸爸。有钱难买早知道,您说是不是?”
  “是啊!是啊!这种事谁能预料到呢?”张师傅绞好肉,问岳宁,“丫头,差不多吧?”
  岳宁捏了一下肉馅:“可以了。”
  张师傅走到岳宝华面前:“老师傅,您别往心里去,我这人说话不过脑子。”
  “没有,没有。”岳宝华还是忍不住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见岳宝华依旧神情低落,张师傅说:“您又不是神仙,又不能未卜先知。再说这事儿还不是您那个儿媳妇害的。咱们这儿,也有解放前跑出去的,最多也就是扫个厕所,干些重体力活,被大家骂几声。被下放到大西北,那肯定是有特殊原因的。都是那个女人不好。”
  “是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妈?舍得扔下男人和孩子?”崔慧仪也跟着说。
  岳宁拿了鸡骨鸡脚走到灶台前,见厨房门口,崔二太太站在那里,她问:“二太,有事吗?”
  “没事,我就是来看看。”崔二太太索性走了进来。
  崔慧仪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家传没学会,还想靠偷师学会?”
  崔二太太不与崔慧仪正面冲突,没有搭理她,径直走了进来,站到灶台边上。
  岳宁见张师傅已经切好了肉丁,便说:“张师傅,帮我生个火呗。中间和外头的两个锅都要生火,中间一个我熬鸡油,外头一个用鸡骨熬汤。”
  张师傅打开鼓风机,往灶膛里添了柴。岳宁先把鸡骨炖上,在另一个锅里也添了一点水,把鸡油放进锅里,又往锅里放了葱姜。无论是炼猪油还是鸡油,都要从煮开始。
  就那么点水,很快就收干了,油脂开始冒出来。岳宁把姜片和葱结捞了出来,葱姜在锅里时间长了,会影响鸡油本身的香气。岳宁再次赞叹:“张师傅,北京油鸡真是名不虚传,太香了。”
  “这鸡在山地里跑,吃得又多,养出的肉又肥又紧致。这油也比普通肥鸡的油香。两个锅都用文火,行不?”张师傅问她。
  “刚刚好。”岳宁竖起大拇指,“不愧是能做出好酱的老师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