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791节
这次齐军收复河洛,王初珑带着女儿北上,特意从族中选出十位具备真才实学的族人同行。
“七叔,堂妹她究竟是什么想法?”
长久的沉默之中,坐在右首第三位的年轻人忍不住开口询问。
坐在左首第一位的四旬男子先是看了一眼门外,继而斥道:“什么堂妹?她是郡王侧妃,你瞎喊什么?”
年轻人名叫王翰,表字子羽,时年二十九岁,从小便有神童之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学识渊博,另外还颇通庶务,十七岁便开始打理一部分族中产业,二十岁便帮王安处理一些官面上的事务。
唯一可惜的是他之前没有机会参加齐国的科举,这两年又被困在广陵城内,因此在如今的大齐治下只是一介白身。
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他心中的傲气不减反增,此刻不禁冷笑道:“小侄当然知道她是侧妃,只不知她是否还记得自己姓王。”
四旬男子皱眉道:“子羽,你平时是个聪明人,今日为何如同撞邪?你自己作死不要紧,莫要连累旁人!”
这句话自然很重,王翰脸色微变,终究还是不敢继续顶撞长辈。
“翰三哥不必担心,我始终记得自己出身于翟林王氏。”
一道平静的声音在门外响起,紧接着王初珑身着常服迈步而入。
锦书紧随其后,眼中的怒意显露无疑。
若非怕王初珑着恼,她定然会鼓起勇气斥责王翰一番。
厅内十人显然吃了一惊,连忙起身行礼道:“拜见侧妃!”
王初珑面色如常,来到那位四旬男子面前,淡然道:“七叔,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
她口中的七叔名叫王衡,字蕴声,时年四十三岁,曾任燕国河南路同知,对于官场上的门道十分熟稔。
然而这位老官僚此刻发现自己竟然判断不出王初珑内心的喜怒,只得汗颜道:“侧妃勿恼,子羽他并非有意唐突,想来是一时口不择言,还乞宽宥。”
“无妨。”
王初珑似乎不想纠缠此事,看向众人道:“诸位请坐。”
“谢侧妃。”
众人齐声应下。
不论心中对王初珑有何怨念,这些王氏子弟都懂得国礼大于家礼的道理,此刻的言行挑不出任何毛病。
王初珑坐在主位上,看着这十位和她血脉相连的族人,视线最后停在王翰脸上,不紧不慢地说道:“翰三哥,当初我尚未出阁之时,你对我关照有加,时常不辞辛劳帮我搜寻那些珍贵的孤本典籍,这些事情我都记在心里,并未忘却。”
在王初珑进来的那一刻,王翰心中那根弦便已绷紧。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如今的王初珑不再是当年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而是手握权柄的郡王侧妃,长期发号施令让她的气度变得颇为沉凝,看似风轻云淡,实则给这十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此刻他不禁勉强笑道:“只是举手之劳,当不起侧妃挂怀于心。”
“提及此事,是想说明我并非绝情绝义之人。”
王初珑话锋一转,直入正题:“我知道这三年以来族中有很多非议,大家被困在囚笼之中,既不能像当初在景廉人手下那般恣意潇洒,也不能施展胸中抱负,很多人只能醉酒度日。七叔、翰三哥还有你们,虽然要比其他族人冷静一些,但心中肯定也充满郁卒之气。不过今日我要告诉你们,让王氏子弟修身养性的决定,与王爷和我无关,乃是叔父亲自定下的规矩。”
众人愣住。
王衡艰难地问道:“为何不曾听家主提过?”
王初珑坦然道:“叔父远在江南,他担心仅仅是一条规矩压不住那么多族人,于是便假借王爷和我的名义。当然,我支持叔父这样做,你们可知道缘由?”王翰终究按捺不住心中的躁郁,低声道:“侧妃是担心王家子弟若大批出仕,难免会引起王爷的忌惮,进而影响你在王府——”
“王子羽,你放肆!”
王衡身为此间年龄最大的长辈,立刻出声喝断,同时满心不解这个历来机敏的晚辈为何今日如此失态。
“七叔稍安勿躁。”
王初珑面色不变,她清冷的目光落在王翰脸上,淡淡道:“翰三哥,我且问你,翟林王氏为何能传承千年之久?”
王翰答道:“忠孝节义,人伦纲常,修仁养德,以立其业。”
“你说的没错,这是王氏祖训,千百年来无数族人恪守其道,方能代代相传香火永继。”
王初珑随即稍稍提高语调,正色道:“但是你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和以前的那些困境相比,二十多年前的王家才是踏入万劫不复之地!当王家数千口人拜倒于景廉人的刀锋之下,卖主求荣的耻辱便烙印在每个王氏子弟的身上!何来忠孝节义?何来人伦纲常?谈何仁德?谈何立业?”
这番话一经出口,王翰面色发白,其他人无不羞愧地低下头。
王初珑从一脸同仇敌忾的锦书手中接过茶盏,浅浅饮了一口,继而道:“诚然,当时泾河防线被破,王家来不及逃难,不屈从景廉人就会身死族灭,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世人更不会轻易理解。所以叔父才会抓住唯一的机会拨乱反正,才会让所有族人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为国效命,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旁人的抵触。”
“但是叔父显然不曾料到,过去十几年在伪燕的荣华富贵迷住了你们的眼睛,居然还幻想能像当初一样横行无忌,你们以为朝中的御史是吃干饭的?你们是否知道叔父这几年在朝中小心谨慎到什么程度?你们以为我嫁给了王爷,王家就能青云直上大权在握?”
“如今王爷光复河山尽收失地,你们便觉得机会来了,甚至还想着王爷会求到你们头上,毕竟江北各地官员缺额甚多,而你们熟悉江北风土人情,自然会成为王爷眼中的香饽饽。”
“亏你们一个个学富五车人情练达,连自己的处境都看不明白,可见圣贤书读得再多,终究是囫囵吞枣,知其意不知其义!”
王初珑将茶盏放在桌上,极其失望地说道:“我原本以为你们与其他族人不同,现在看来是我错信于人。罢了,翟林王氏耕读传家,沉寂一二百年并非坏事。我会奏明王爷,允许你们返回翟林老家,从此以后安生度日吧。无论如何,你们是我的亲人,看在我的面上,王爷总会护住王氏门楣,不至于让人上门欺辱。”
王衡等十人不论年纪大小,此刻尽皆冷汗直流,悉数站起躬身道:“请侧妃息怒。”
王翰无比愧疚且畏惧地说道:“侧妃,是小人言行无状,与七叔他们无关。小人知道错了,往后闭门读书,终身不再离开翟林一步,还请侧妃开恩于其他人。”
锦书看着这一幕觉得格外解气,然而王初珑眼底深处闪过一抹苦涩。
如果不是为了往后家宅安宁,她又何必做到这一步?
要知道这些都是她从小到大颇为亲近的族人,王衡对她更是如亲生女儿一般关爱。
但是防患于未然总好过亡羊补牢,现在让他们彻底清醒过来,他们以后才能在陆沉麾下待得长久。
就在王初珑准备再添一把火的时候,门外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夫人,都是一家人,何必动怒?”
王初珑怔住。
不是说好了今日他不出面么?
陆沉面带微笑地走进来,王衡等人连忙行礼道:“参见王爷!”
“免了。”
陆沉停步,看着他们说道:“其实我一直很想见见你们,只是这几年实在太忙,所以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既然都是一家人,那么我就开门见山吧,方才侧妃的话确实有些重,但我希望你们明白,她是把你们当做真正的亲人才会这般坦诚直接,否则她根本不需要动怒,你们可不要辜负她的良苦用心。”
他微微一顿,似笑非笑道:“不然我会找你们的麻烦。”
“小人岂敢!”
王衡代表众人说道:“侧妃关爱信重之意,我等定然铭记于心。”
“那就好。”
陆沉点头道:“我很欣赏诸位的才干,正好明日城里有一件大事要处置,诸位不妨旁观。等此事完结,诸位若仍旧愿意出山助我一臂之力,我保证不会亏待大家。”
众人此刻哪里还有半分不忿,齐声应道:“谢王爷赏识!”
陆沉向对面的妻子望去,眼中笑意真诚。
王初珑瞬间便读懂了他的心思。
其实她很清楚陆沉这几年为何要闲置王氏子弟,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
纵观煌煌青史,像陆沉这种身份的大人物,若处理不好姻亲的问题,早晚必生大乱。
来到河洛之后,王初珑愈发肯定自己的推断,丈夫确实是在为这件事烦心。
不过此刻他眼神清明,显然是做出了一个决断——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并且不会让她独自承担来自娘家亲人的压力。
一念及此,王初珑只觉心中酥酥,既难过又喜悦。
等王家众人行礼告退,锦书也乖巧地退下。
王初珑转过身去,拿起帕子悄然擦拭眼角。
陆沉走上前来,将她拥入怀中。
静静相拥。
第972章 【善恶终有报】
从元月上旬齐军收复河洛,到如今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城内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那些曾经摇身一变成为景国鹰犬的权贵官绅而言,在齐军进入河洛城的那一刻,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生命就已经进入倒计时。
然后陆沉便晾了他们几个月。
所有人被圈禁在自家的府邸之中,在齐军锐卒的严密监控下,他们和外界不能有任何接触。
虽说衣食方面没有问题,但是这种等死的煎熬足以摧毁他们的意志。
因而当这些曾经掌控着江北大地生杀大权的权贵官绅,被齐军将士从各自的府邸中提出来,他们竟然有一种解脱的快感。
朝阳初升,洒在皇宫大殿前方的广场上。
一百多位权贵官绅被带到此处,在看清面前的景象之后,很多人不禁生出茫然的情绪。
只见广场东侧,排成一列摆着很多长凳,似乎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座位。
在齐军将士略显粗鲁的指挥下,一百余人来到广场西面的空地上。
目睹此情此景,众人暗中思忖,看来那位年轻的王爷也知道法不责众的道理,再加上往后他总不能独自治理这座拥有上百万居民的雄城,最后还不得着落在他们这些权贵官绅的身上?
要知道这一百多人就代表着一百多个家族,若是再算上那些沾亲带故的关系网,他们几乎能影响到河洛城内的方方面面。
其中部分心思活泛之人想得更深入,以淮安郡王如今的权势,恐怕他未必能容于江南朝廷,这样一来他必然需要在江北拥有扎实的根基,这岂不就是他们这些世家望族的机会?
片刻过后,随着上千名虎贲整齐的脚步声传来,陆沉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他们不由得佝偻着身躯,神态卑微谦恭。
广场北面临时搭建了一座较为宽敞的高台,外围则是虎贲肃立杀气隐隐。
陆沉迈步走上高台,面向台下一百余位各怀心思的中年男人,他身后站着刘隐、宋世飞、秦子龙和锐士营骑将康君立。
“罪民拜见王爷!”
台下众人连忙跪地行礼。
陆沉走到边缘,冷漠地看着他们。
清晨的阳光并不炽热,但是台下跪着的百余人却觉得如芒在背。
虽然那些空置的座位让不少人生出希望,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六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陆沉当着他们的面骂死虞荩臣,下令砍下张君嗣等人的脑袋。
“起来吧。”
“七叔,堂妹她究竟是什么想法?”
长久的沉默之中,坐在右首第三位的年轻人忍不住开口询问。
坐在左首第一位的四旬男子先是看了一眼门外,继而斥道:“什么堂妹?她是郡王侧妃,你瞎喊什么?”
年轻人名叫王翰,表字子羽,时年二十九岁,从小便有神童之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学识渊博,另外还颇通庶务,十七岁便开始打理一部分族中产业,二十岁便帮王安处理一些官面上的事务。
唯一可惜的是他之前没有机会参加齐国的科举,这两年又被困在广陵城内,因此在如今的大齐治下只是一介白身。
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他心中的傲气不减反增,此刻不禁冷笑道:“小侄当然知道她是侧妃,只不知她是否还记得自己姓王。”
四旬男子皱眉道:“子羽,你平时是个聪明人,今日为何如同撞邪?你自己作死不要紧,莫要连累旁人!”
这句话自然很重,王翰脸色微变,终究还是不敢继续顶撞长辈。
“翰三哥不必担心,我始终记得自己出身于翟林王氏。”
一道平静的声音在门外响起,紧接着王初珑身着常服迈步而入。
锦书紧随其后,眼中的怒意显露无疑。
若非怕王初珑着恼,她定然会鼓起勇气斥责王翰一番。
厅内十人显然吃了一惊,连忙起身行礼道:“拜见侧妃!”
王初珑面色如常,来到那位四旬男子面前,淡然道:“七叔,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
她口中的七叔名叫王衡,字蕴声,时年四十三岁,曾任燕国河南路同知,对于官场上的门道十分熟稔。
然而这位老官僚此刻发现自己竟然判断不出王初珑内心的喜怒,只得汗颜道:“侧妃勿恼,子羽他并非有意唐突,想来是一时口不择言,还乞宽宥。”
“无妨。”
王初珑似乎不想纠缠此事,看向众人道:“诸位请坐。”
“谢侧妃。”
众人齐声应下。
不论心中对王初珑有何怨念,这些王氏子弟都懂得国礼大于家礼的道理,此刻的言行挑不出任何毛病。
王初珑坐在主位上,看着这十位和她血脉相连的族人,视线最后停在王翰脸上,不紧不慢地说道:“翰三哥,当初我尚未出阁之时,你对我关照有加,时常不辞辛劳帮我搜寻那些珍贵的孤本典籍,这些事情我都记在心里,并未忘却。”
在王初珑进来的那一刻,王翰心中那根弦便已绷紧。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如今的王初珑不再是当年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而是手握权柄的郡王侧妃,长期发号施令让她的气度变得颇为沉凝,看似风轻云淡,实则给这十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此刻他不禁勉强笑道:“只是举手之劳,当不起侧妃挂怀于心。”
“提及此事,是想说明我并非绝情绝义之人。”
王初珑话锋一转,直入正题:“我知道这三年以来族中有很多非议,大家被困在囚笼之中,既不能像当初在景廉人手下那般恣意潇洒,也不能施展胸中抱负,很多人只能醉酒度日。七叔、翰三哥还有你们,虽然要比其他族人冷静一些,但心中肯定也充满郁卒之气。不过今日我要告诉你们,让王氏子弟修身养性的决定,与王爷和我无关,乃是叔父亲自定下的规矩。”
众人愣住。
王衡艰难地问道:“为何不曾听家主提过?”
王初珑坦然道:“叔父远在江南,他担心仅仅是一条规矩压不住那么多族人,于是便假借王爷和我的名义。当然,我支持叔父这样做,你们可知道缘由?”王翰终究按捺不住心中的躁郁,低声道:“侧妃是担心王家子弟若大批出仕,难免会引起王爷的忌惮,进而影响你在王府——”
“王子羽,你放肆!”
王衡身为此间年龄最大的长辈,立刻出声喝断,同时满心不解这个历来机敏的晚辈为何今日如此失态。
“七叔稍安勿躁。”
王初珑面色不变,她清冷的目光落在王翰脸上,淡淡道:“翰三哥,我且问你,翟林王氏为何能传承千年之久?”
王翰答道:“忠孝节义,人伦纲常,修仁养德,以立其业。”
“你说的没错,这是王氏祖训,千百年来无数族人恪守其道,方能代代相传香火永继。”
王初珑随即稍稍提高语调,正色道:“但是你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和以前的那些困境相比,二十多年前的王家才是踏入万劫不复之地!当王家数千口人拜倒于景廉人的刀锋之下,卖主求荣的耻辱便烙印在每个王氏子弟的身上!何来忠孝节义?何来人伦纲常?谈何仁德?谈何立业?”
这番话一经出口,王翰面色发白,其他人无不羞愧地低下头。
王初珑从一脸同仇敌忾的锦书手中接过茶盏,浅浅饮了一口,继而道:“诚然,当时泾河防线被破,王家来不及逃难,不屈从景廉人就会身死族灭,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世人更不会轻易理解。所以叔父才会抓住唯一的机会拨乱反正,才会让所有族人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为国效命,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旁人的抵触。”
“但是叔父显然不曾料到,过去十几年在伪燕的荣华富贵迷住了你们的眼睛,居然还幻想能像当初一样横行无忌,你们以为朝中的御史是吃干饭的?你们是否知道叔父这几年在朝中小心谨慎到什么程度?你们以为我嫁给了王爷,王家就能青云直上大权在握?”
“如今王爷光复河山尽收失地,你们便觉得机会来了,甚至还想着王爷会求到你们头上,毕竟江北各地官员缺额甚多,而你们熟悉江北风土人情,自然会成为王爷眼中的香饽饽。”
“亏你们一个个学富五车人情练达,连自己的处境都看不明白,可见圣贤书读得再多,终究是囫囵吞枣,知其意不知其义!”
王初珑将茶盏放在桌上,极其失望地说道:“我原本以为你们与其他族人不同,现在看来是我错信于人。罢了,翟林王氏耕读传家,沉寂一二百年并非坏事。我会奏明王爷,允许你们返回翟林老家,从此以后安生度日吧。无论如何,你们是我的亲人,看在我的面上,王爷总会护住王氏门楣,不至于让人上门欺辱。”
王衡等十人不论年纪大小,此刻尽皆冷汗直流,悉数站起躬身道:“请侧妃息怒。”
王翰无比愧疚且畏惧地说道:“侧妃,是小人言行无状,与七叔他们无关。小人知道错了,往后闭门读书,终身不再离开翟林一步,还请侧妃开恩于其他人。”
锦书看着这一幕觉得格外解气,然而王初珑眼底深处闪过一抹苦涩。
如果不是为了往后家宅安宁,她又何必做到这一步?
要知道这些都是她从小到大颇为亲近的族人,王衡对她更是如亲生女儿一般关爱。
但是防患于未然总好过亡羊补牢,现在让他们彻底清醒过来,他们以后才能在陆沉麾下待得长久。
就在王初珑准备再添一把火的时候,门外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夫人,都是一家人,何必动怒?”
王初珑怔住。
不是说好了今日他不出面么?
陆沉面带微笑地走进来,王衡等人连忙行礼道:“参见王爷!”
“免了。”
陆沉停步,看着他们说道:“其实我一直很想见见你们,只是这几年实在太忙,所以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既然都是一家人,那么我就开门见山吧,方才侧妃的话确实有些重,但我希望你们明白,她是把你们当做真正的亲人才会这般坦诚直接,否则她根本不需要动怒,你们可不要辜负她的良苦用心。”
他微微一顿,似笑非笑道:“不然我会找你们的麻烦。”
“小人岂敢!”
王衡代表众人说道:“侧妃关爱信重之意,我等定然铭记于心。”
“那就好。”
陆沉点头道:“我很欣赏诸位的才干,正好明日城里有一件大事要处置,诸位不妨旁观。等此事完结,诸位若仍旧愿意出山助我一臂之力,我保证不会亏待大家。”
众人此刻哪里还有半分不忿,齐声应道:“谢王爷赏识!”
陆沉向对面的妻子望去,眼中笑意真诚。
王初珑瞬间便读懂了他的心思。
其实她很清楚陆沉这几年为何要闲置王氏子弟,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
纵观煌煌青史,像陆沉这种身份的大人物,若处理不好姻亲的问题,早晚必生大乱。
来到河洛之后,王初珑愈发肯定自己的推断,丈夫确实是在为这件事烦心。
不过此刻他眼神清明,显然是做出了一个决断——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并且不会让她独自承担来自娘家亲人的压力。
一念及此,王初珑只觉心中酥酥,既难过又喜悦。
等王家众人行礼告退,锦书也乖巧地退下。
王初珑转过身去,拿起帕子悄然擦拭眼角。
陆沉走上前来,将她拥入怀中。
静静相拥。
第972章 【善恶终有报】
从元月上旬齐军收复河洛,到如今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城内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那些曾经摇身一变成为景国鹰犬的权贵官绅而言,在齐军进入河洛城的那一刻,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生命就已经进入倒计时。
然后陆沉便晾了他们几个月。
所有人被圈禁在自家的府邸之中,在齐军锐卒的严密监控下,他们和外界不能有任何接触。
虽说衣食方面没有问题,但是这种等死的煎熬足以摧毁他们的意志。
因而当这些曾经掌控着江北大地生杀大权的权贵官绅,被齐军将士从各自的府邸中提出来,他们竟然有一种解脱的快感。
朝阳初升,洒在皇宫大殿前方的广场上。
一百多位权贵官绅被带到此处,在看清面前的景象之后,很多人不禁生出茫然的情绪。
只见广场东侧,排成一列摆着很多长凳,似乎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座位。
在齐军将士略显粗鲁的指挥下,一百余人来到广场西面的空地上。
目睹此情此景,众人暗中思忖,看来那位年轻的王爷也知道法不责众的道理,再加上往后他总不能独自治理这座拥有上百万居民的雄城,最后还不得着落在他们这些权贵官绅的身上?
要知道这一百多人就代表着一百多个家族,若是再算上那些沾亲带故的关系网,他们几乎能影响到河洛城内的方方面面。
其中部分心思活泛之人想得更深入,以淮安郡王如今的权势,恐怕他未必能容于江南朝廷,这样一来他必然需要在江北拥有扎实的根基,这岂不就是他们这些世家望族的机会?
片刻过后,随着上千名虎贲整齐的脚步声传来,陆沉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他们不由得佝偻着身躯,神态卑微谦恭。
广场北面临时搭建了一座较为宽敞的高台,外围则是虎贲肃立杀气隐隐。
陆沉迈步走上高台,面向台下一百余位各怀心思的中年男人,他身后站着刘隐、宋世飞、秦子龙和锐士营骑将康君立。
“罪民拜见王爷!”
台下众人连忙跪地行礼。
陆沉走到边缘,冷漠地看着他们。
清晨的阳光并不炽热,但是台下跪着的百余人却觉得如芒在背。
虽然那些空置的座位让不少人生出希望,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六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陆沉当着他们的面骂死虞荩臣,下令砍下张君嗣等人的脑袋。
“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