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731节
御案之后,景帝的目光略显幽深,望着蒲察说道:“朕以为你已经死了。”
“臣愧对陛下的信重。”
蒲察跪在地上,叩首道:“臣身为大景武将,未能以身报国反而苟且偷生,臣让陛下失望了!”
此刻除了这对君臣,只有主奏司提领田珏肃立在旁,其他宫人皆已退下。
景帝淡淡道:“尧山关之战,你确实让朕很失望,并非是因为你最后被齐军俘虏,而是你在战事过程中一直被陆沉牵着鼻子走。至于你最后束手就擒一事,兀颜术已经对朕说过,你是想继续诱使陆沉强攻南京,朕姑且可以恕你死罪。起来吧,朕知道你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谢陛下!”
蒲察再度叩首,声音微微发颤。
起身之后,他低着头说道:“陛下,臣确实想过以死谢罪,本无颜再回大景,但是……”
“陆沉既然肯放你回来,定然是要通过你告诉朕一些事情。”
景帝面无表情地打断他的话,继而道:“说吧,他想告诉朕何事?”
蒲察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又连忙收回视线,迟疑道:“陛下,陆沉说他很清楚我朝大军的实力,因此他会选择暂避锋芒,南齐边军将会采取坚决的防守,即便因此丢掉定州和靖州,他也不会改变这个决定。”
景帝双眼微眯。
田珏强行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脸色没有任何变化。
片刻过后,景帝似笑非笑地说道:“他倒是打得好算盘,想用一招拖字诀等朕死去,届时他就可以率军发起反击,不说收回这一战丢失的疆土,甚至还有希望打下朕的南京。”
听到这句话,蒲察再度跪下,紧张地说道:“陛下,陆沉这是痴心妄想,景廉九军一定能荡平衡江以北,平定江南灭亡南齐指日可待!”
景帝不置可否,缓缓站起身来,来到蒲察面前。
蒲察的脑门贴着光滑冷硬的地面,压根不敢有任何异动。
景帝望着这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忽地喟然道:“蒲察,你虽是一片忠心,却犯了一个朕难以容忍的致命错误。”
蒲察颤声道:“请陛下明示。”
“你十七岁从军,迄今已有二十六年,早就是阅历丰富的沙场老将。从朕登基那一年开始,你就是朕重点培养的武将之一,按理来说你应该明白陆沉这样做的缘由,因此你不该回来。”
景帝没有再掩饰失望之色,缓缓道:“两军交战最忌丢失主动权,陆沉虽然知道朕的身体不太好,却没有更加确凿的情报,因此他不一定会退让到底,只是想通过你影响朕的判断。如果你没有按照他的安排行事,他就无法从朕的旨意反推出我军的策略,现在他将应对之法摆在朕面前,无论朕后续做出怎样的决定,都会让陆沉看出朕的虚实。”
蒲察怔住,额头上渐渐沁出汗珠。
这一刻他忽然醒悟,陆沉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试探景帝的身体状况。
在明知齐军会坚决防守决不出战的前提下,景帝若是继续发起这场国战,足以证明他的伤势不算太重,至少可以坚持三年五载,否则一贯英明神武的大景天子不会浪费国帑做这种无用功。
蒲察心中悔恨不已,连连磕头道:“臣愚蠢至极,臣是大景的罪人!”
“够了。”
景帝呵斥他停下,看着他额头上鲜红的印记,不禁想起这二十多年的风雨沧桑。
在遭遇陆沉之前,蒲察无论练兵还是打仗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这些年为大景立下汗马功劳,否则他无法成为忠义军的副帅之一。
他虽然不是阿里合氏出身,对景帝的忠诚没有丝毫水分。
这样的臣子即便是打了败仗甚至被俘,景帝都不介意给他一条生路,甚至在将来某些时候会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因为景帝心里很清楚,有才能的臣子数不胜数,纯忠之臣却不多见。
但是这一次蒲察犯下的错误太严重,更关键的是他带回来的消息让景帝前期的谋划悉数落空,而且绝对不能让朝中那些人察觉端倪。
“蒲察,朕……”
景帝极其罕见地迟疑起来,他负手而立,良久之后才说道:“既然回来了,去看一眼你的家人吧,朕不会许诺给他们荣华富贵,但是会让他们好好地活着。”
蒲察怎会听不懂天子的言外之意?
他眼中并无怨恨、惊惧和不甘之类的神色,而是带着几分释然说道:“臣叩谢陛下恩典!”
三叩九拜,触地有声。
景帝轻吸一口气,随即转身缓步走去。
蒲察直起身,似哭似笑地说道:“臣虚度四十余年,有幸得陛下赏识器重,今日一别无法再见天颜,臣心中仍有数愿,愿陛下龙体康健,愿大景千秋万代,愿天下一统,陛下必是千古一帝!”
说罢,他毕恭毕敬地磕了一个头,然后起身蹒跚而去。
景帝微微仰头,心中默默一声叹息。
第900章 【亮剑】
田珏的心情很沉重,这和蒲察的命运无关。
身为天子最信任的孤臣,景廉贵族口中的活死人,田珏当然不在意其他人的生死,甚至有很多权贵就是死在他这位主奏司提领的手中。
田珏是在为这场箭在弦上的国战而担忧。
蒲察恐怕到死都猜不到,他带回来的消息对于景帝而言有多么棘手,所以景帝才感叹他不该回来,哪怕是死在尧山关、溅陆沉一身鲜血,都好过他这般自以为是地回来传递情报。
陆沉那番话表面上是在示弱,承认景军的强大和景帝的英明,故而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
实则不然,至少在田珏看来,陆沉这一手堪称深谙兵法真意。
如他所言,景帝伤势难愈寿数将尽,一年半载的时间难道还能打下南齐江南十三州?
只要景帝驾崩,陆沉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基于这个推断,景帝若是坚持继续征伐南齐,而非利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稳定内部局势,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他的身体状况显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般差劲,有能力支撑一场漫长的战争。
简而言之,景帝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承认此前皆是伪装,自然也就无法起到迷惑陆沉的作用。
望着负手站在太华池畔的天子,田珏一时间心神不定。
“呵。”
景帝意味深长地笑了一声,颇为惋惜地说道:“如此奇才,可惜不能为朕所用。”
田珏斟酌道:“陛下,或许陆沉只是虚张声势,意图兵不血刃便阻止我军南下。”
“朕之所以伪装成命不久矣的样子,无非是希望用孤注一掷的架势,逼迫陆沉主动放弃江北要地,避免与我军硬碰硬,从而让我军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等到那个时候,朕便不需要继续装下去。”
景帝依旧不急不躁,只是轻叹道:“他确实有这方面的打算,说明朕的谋算有效果,但他显然不甘心,同时想到了朕决意这样做的蹊跷之处,于是用蒲察带话反将朕一军。”
田珏默然。
景帝摇了摇头,笑道:“这个年轻人是在逼迫朕猜测他的心思呢。如果他没有想到那一层,只是尝试用蒲察那番话打消朕的决心,朕当然可以继续发兵南下,争取在一两年内底定大局。但是他若猜到朕其实并无大碍,玩一招虚虚实实,假意往南撤退实则暗藏杀机,那么朕每进一步都要反复思量,这必然会贻误战机。”
田珏很快就理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所谓尔虞我诈,大抵便是如今天子和陆沉之间的状态。
景帝装作寿数将尽,陆沉则顺势而为似是而非,战事还未爆发,双方的勾心斗角就已经你来我往。
景帝转头望着他问道:“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做?”
田珏谨慎地说道:“陛下,臣不敢妄议军事。”
景帝淡然道:“在朕面前,你可以畅所欲言。”
田珏应下,然后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既然陆沉已经有了警惕,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再与其纠缠,而是用釜底抽薪之策。”
“哦?”
景帝登时来了兴致,问道:“如何釜底抽薪?”
田珏答道:“臣斗胆建言,陛下不妨命人草拟一封国书送给南齐新君及太后,言明只要南齐肯罢免陆沉的军职,让他回淮州老家过悠闲日子,大景便不会征伐南齐。”
景帝沉吟道:“你觉得南边那些人肯接受?”
田珏道:“陛下坐拥带甲百万良将千员,且如今已有十余万大军相继南下,想必南齐君臣已经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他们看起来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陆沉身上,这就造成陆沉大权独揽无人可制的局面。倘若陛下给他们一点喘息的空间,必然会有人主张议和,而且他们肯定十分忌惮陆沉的权势,或许乐于帮陛下解决陆沉这个麻烦。”
“确有几分道理。”
景帝微微颔首,但是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田珏只是希望能给天子一些参考,因此继续说道:“陛下,在臣看来,南齐那位宁太后肯定能看出来陆沉野心不小,陛下的要求本质上也是对方亟需解决的隐患,说不定能一拍即合。”
“你比起以前精进了不少。”
景帝赞了一声,但是下一刻摇头道:“此策虽好,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田珏连忙应道:“是,陛下。”
景帝前行数步,感受着湖面吹来的清风,悠然道:“那位宁太后虽是女流之辈,观其掌权之后种种所为,倒是要比她的丈夫强出不少,更不必说薛南亭和许佐都是能臣。在没有感受到真切的压力之前,他们不仅不会顺着朕的心意,反而会竭力保住陆沉。如果李宗本尚且在位,你的法子或许能起到效果。”
田珏并不愚笨,想了想就明白过来,敬畏地说道:“陛下洞悉人心,臣委实不及万一。”
景帝笑了笑,停下脚步说道:“挑拨离间固然能发挥奇效,却要选中合适的时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南齐经过几次内斗,软弱自私之辈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或者说被迫潜藏在水面之下,短时间内不敢轻易出头。说回这件事,陆沉真正的目的应该不止迷惑朕的双眼,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尽可能让朕推迟南下。”
田珏问道:“他是想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准备?”
“应该是这样。”
景帝轻舒一口气,缓缓道:“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即便朕真的是在装病,对于大局并无决定性的影响,这只是战术上的选择而已。要是朕跟着他的节奏走,将时间都浪费在这些猜测上,他就可以不断加固齐军的防线,另外一点——”
他稍稍停顿,神情略显凝重:“从以往的战事来看,这个年轻人总是能拿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手段,譬如那种奇怪的火油和攻破河洛的火药,又如当年他在宝台山里用来对付仆散嗣恩的古怪法子。朕无法确定他还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杀招,但朕知道不能继续拖延下去。”
田珏心中一凛,此刻他愈发认识到自己和天子在眼界上的差距,于是心悦诚服地说道:“陛下圣明。”
“至于这第一局交锋,朕承认他赢了。”
景帝风轻云淡地说道:“不管他心机有多深,最终还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田珏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一贯木然呆板的面庞泛起激动之色。
景帝挑眉道:“传朕口谕,文武百官于明日辰时二刻入开元殿。”
“臣遵旨!”
田珏躬身一礼。
……
日升月落,新的一天到来。
宽阔肃穆的大殿内,景朝数百名官员齐聚于此。
群臣山呼万岁之后,景帝缓缓站了起来,前行数步,环视殿内百官。
他左手边是以庆聿恭为首的景廉贵族武勋,右手边则是以尚书令赵思文为首的文臣,监国太子乌岩则站在一旁。
景帝清了清嗓子,威严的声音响彻殿内。
“臣愧对陛下的信重。”
蒲察跪在地上,叩首道:“臣身为大景武将,未能以身报国反而苟且偷生,臣让陛下失望了!”
此刻除了这对君臣,只有主奏司提领田珏肃立在旁,其他宫人皆已退下。
景帝淡淡道:“尧山关之战,你确实让朕很失望,并非是因为你最后被齐军俘虏,而是你在战事过程中一直被陆沉牵着鼻子走。至于你最后束手就擒一事,兀颜术已经对朕说过,你是想继续诱使陆沉强攻南京,朕姑且可以恕你死罪。起来吧,朕知道你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谢陛下!”
蒲察再度叩首,声音微微发颤。
起身之后,他低着头说道:“陛下,臣确实想过以死谢罪,本无颜再回大景,但是……”
“陆沉既然肯放你回来,定然是要通过你告诉朕一些事情。”
景帝面无表情地打断他的话,继而道:“说吧,他想告诉朕何事?”
蒲察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又连忙收回视线,迟疑道:“陛下,陆沉说他很清楚我朝大军的实力,因此他会选择暂避锋芒,南齐边军将会采取坚决的防守,即便因此丢掉定州和靖州,他也不会改变这个决定。”
景帝双眼微眯。
田珏强行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脸色没有任何变化。
片刻过后,景帝似笑非笑地说道:“他倒是打得好算盘,想用一招拖字诀等朕死去,届时他就可以率军发起反击,不说收回这一战丢失的疆土,甚至还有希望打下朕的南京。”
听到这句话,蒲察再度跪下,紧张地说道:“陛下,陆沉这是痴心妄想,景廉九军一定能荡平衡江以北,平定江南灭亡南齐指日可待!”
景帝不置可否,缓缓站起身来,来到蒲察面前。
蒲察的脑门贴着光滑冷硬的地面,压根不敢有任何异动。
景帝望着这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忽地喟然道:“蒲察,你虽是一片忠心,却犯了一个朕难以容忍的致命错误。”
蒲察颤声道:“请陛下明示。”
“你十七岁从军,迄今已有二十六年,早就是阅历丰富的沙场老将。从朕登基那一年开始,你就是朕重点培养的武将之一,按理来说你应该明白陆沉这样做的缘由,因此你不该回来。”
景帝没有再掩饰失望之色,缓缓道:“两军交战最忌丢失主动权,陆沉虽然知道朕的身体不太好,却没有更加确凿的情报,因此他不一定会退让到底,只是想通过你影响朕的判断。如果你没有按照他的安排行事,他就无法从朕的旨意反推出我军的策略,现在他将应对之法摆在朕面前,无论朕后续做出怎样的决定,都会让陆沉看出朕的虚实。”
蒲察怔住,额头上渐渐沁出汗珠。
这一刻他忽然醒悟,陆沉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试探景帝的身体状况。
在明知齐军会坚决防守决不出战的前提下,景帝若是继续发起这场国战,足以证明他的伤势不算太重,至少可以坚持三年五载,否则一贯英明神武的大景天子不会浪费国帑做这种无用功。
蒲察心中悔恨不已,连连磕头道:“臣愚蠢至极,臣是大景的罪人!”
“够了。”
景帝呵斥他停下,看着他额头上鲜红的印记,不禁想起这二十多年的风雨沧桑。
在遭遇陆沉之前,蒲察无论练兵还是打仗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这些年为大景立下汗马功劳,否则他无法成为忠义军的副帅之一。
他虽然不是阿里合氏出身,对景帝的忠诚没有丝毫水分。
这样的臣子即便是打了败仗甚至被俘,景帝都不介意给他一条生路,甚至在将来某些时候会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因为景帝心里很清楚,有才能的臣子数不胜数,纯忠之臣却不多见。
但是这一次蒲察犯下的错误太严重,更关键的是他带回来的消息让景帝前期的谋划悉数落空,而且绝对不能让朝中那些人察觉端倪。
“蒲察,朕……”
景帝极其罕见地迟疑起来,他负手而立,良久之后才说道:“既然回来了,去看一眼你的家人吧,朕不会许诺给他们荣华富贵,但是会让他们好好地活着。”
蒲察怎会听不懂天子的言外之意?
他眼中并无怨恨、惊惧和不甘之类的神色,而是带着几分释然说道:“臣叩谢陛下恩典!”
三叩九拜,触地有声。
景帝轻吸一口气,随即转身缓步走去。
蒲察直起身,似哭似笑地说道:“臣虚度四十余年,有幸得陛下赏识器重,今日一别无法再见天颜,臣心中仍有数愿,愿陛下龙体康健,愿大景千秋万代,愿天下一统,陛下必是千古一帝!”
说罢,他毕恭毕敬地磕了一个头,然后起身蹒跚而去。
景帝微微仰头,心中默默一声叹息。
第900章 【亮剑】
田珏的心情很沉重,这和蒲察的命运无关。
身为天子最信任的孤臣,景廉贵族口中的活死人,田珏当然不在意其他人的生死,甚至有很多权贵就是死在他这位主奏司提领的手中。
田珏是在为这场箭在弦上的国战而担忧。
蒲察恐怕到死都猜不到,他带回来的消息对于景帝而言有多么棘手,所以景帝才感叹他不该回来,哪怕是死在尧山关、溅陆沉一身鲜血,都好过他这般自以为是地回来传递情报。
陆沉那番话表面上是在示弱,承认景军的强大和景帝的英明,故而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
实则不然,至少在田珏看来,陆沉这一手堪称深谙兵法真意。
如他所言,景帝伤势难愈寿数将尽,一年半载的时间难道还能打下南齐江南十三州?
只要景帝驾崩,陆沉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基于这个推断,景帝若是坚持继续征伐南齐,而非利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稳定内部局势,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他的身体状况显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般差劲,有能力支撑一场漫长的战争。
简而言之,景帝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承认此前皆是伪装,自然也就无法起到迷惑陆沉的作用。
望着负手站在太华池畔的天子,田珏一时间心神不定。
“呵。”
景帝意味深长地笑了一声,颇为惋惜地说道:“如此奇才,可惜不能为朕所用。”
田珏斟酌道:“陛下,或许陆沉只是虚张声势,意图兵不血刃便阻止我军南下。”
“朕之所以伪装成命不久矣的样子,无非是希望用孤注一掷的架势,逼迫陆沉主动放弃江北要地,避免与我军硬碰硬,从而让我军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等到那个时候,朕便不需要继续装下去。”
景帝依旧不急不躁,只是轻叹道:“他确实有这方面的打算,说明朕的谋算有效果,但他显然不甘心,同时想到了朕决意这样做的蹊跷之处,于是用蒲察带话反将朕一军。”
田珏默然。
景帝摇了摇头,笑道:“这个年轻人是在逼迫朕猜测他的心思呢。如果他没有想到那一层,只是尝试用蒲察那番话打消朕的决心,朕当然可以继续发兵南下,争取在一两年内底定大局。但是他若猜到朕其实并无大碍,玩一招虚虚实实,假意往南撤退实则暗藏杀机,那么朕每进一步都要反复思量,这必然会贻误战机。”
田珏很快就理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所谓尔虞我诈,大抵便是如今天子和陆沉之间的状态。
景帝装作寿数将尽,陆沉则顺势而为似是而非,战事还未爆发,双方的勾心斗角就已经你来我往。
景帝转头望着他问道:“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做?”
田珏谨慎地说道:“陛下,臣不敢妄议军事。”
景帝淡然道:“在朕面前,你可以畅所欲言。”
田珏应下,然后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既然陆沉已经有了警惕,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再与其纠缠,而是用釜底抽薪之策。”
“哦?”
景帝登时来了兴致,问道:“如何釜底抽薪?”
田珏答道:“臣斗胆建言,陛下不妨命人草拟一封国书送给南齐新君及太后,言明只要南齐肯罢免陆沉的军职,让他回淮州老家过悠闲日子,大景便不会征伐南齐。”
景帝沉吟道:“你觉得南边那些人肯接受?”
田珏道:“陛下坐拥带甲百万良将千员,且如今已有十余万大军相继南下,想必南齐君臣已经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他们看起来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陆沉身上,这就造成陆沉大权独揽无人可制的局面。倘若陛下给他们一点喘息的空间,必然会有人主张议和,而且他们肯定十分忌惮陆沉的权势,或许乐于帮陛下解决陆沉这个麻烦。”
“确有几分道理。”
景帝微微颔首,但是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田珏只是希望能给天子一些参考,因此继续说道:“陛下,在臣看来,南齐那位宁太后肯定能看出来陆沉野心不小,陛下的要求本质上也是对方亟需解决的隐患,说不定能一拍即合。”
“你比起以前精进了不少。”
景帝赞了一声,但是下一刻摇头道:“此策虽好,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田珏连忙应道:“是,陛下。”
景帝前行数步,感受着湖面吹来的清风,悠然道:“那位宁太后虽是女流之辈,观其掌权之后种种所为,倒是要比她的丈夫强出不少,更不必说薛南亭和许佐都是能臣。在没有感受到真切的压力之前,他们不仅不会顺着朕的心意,反而会竭力保住陆沉。如果李宗本尚且在位,你的法子或许能起到效果。”
田珏并不愚笨,想了想就明白过来,敬畏地说道:“陛下洞悉人心,臣委实不及万一。”
景帝笑了笑,停下脚步说道:“挑拨离间固然能发挥奇效,却要选中合适的时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南齐经过几次内斗,软弱自私之辈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或者说被迫潜藏在水面之下,短时间内不敢轻易出头。说回这件事,陆沉真正的目的应该不止迷惑朕的双眼,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尽可能让朕推迟南下。”
田珏问道:“他是想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准备?”
“应该是这样。”
景帝轻舒一口气,缓缓道:“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即便朕真的是在装病,对于大局并无决定性的影响,这只是战术上的选择而已。要是朕跟着他的节奏走,将时间都浪费在这些猜测上,他就可以不断加固齐军的防线,另外一点——”
他稍稍停顿,神情略显凝重:“从以往的战事来看,这个年轻人总是能拿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手段,譬如那种奇怪的火油和攻破河洛的火药,又如当年他在宝台山里用来对付仆散嗣恩的古怪法子。朕无法确定他还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杀招,但朕知道不能继续拖延下去。”
田珏心中一凛,此刻他愈发认识到自己和天子在眼界上的差距,于是心悦诚服地说道:“陛下圣明。”
“至于这第一局交锋,朕承认他赢了。”
景帝风轻云淡地说道:“不管他心机有多深,最终还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田珏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一贯木然呆板的面庞泛起激动之色。
景帝挑眉道:“传朕口谕,文武百官于明日辰时二刻入开元殿。”
“臣遵旨!”
田珏躬身一礼。
……
日升月落,新的一天到来。
宽阔肃穆的大殿内,景朝数百名官员齐聚于此。
群臣山呼万岁之后,景帝缓缓站了起来,前行数步,环视殿内百官。
他左手边是以庆聿恭为首的景廉贵族武勋,右手边则是以尚书令赵思文为首的文臣,监国太子乌岩则站在一旁。
景帝清了清嗓子,威严的声音响彻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