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60节
陆沉神色如常,其实他这番话同样是半真半假。
即便前世的印象在他心中日渐模糊,但是有些铭刻的记忆不会消失。
对于这个世界至高无上如铁幕一般的皇权,陆沉尊重它的强大,却不会敬畏而迷失自己。
只不过这个理由无法对面前的老人明言,所以他找了一个由头。
至此,李道彦已经完全清楚陆沉的底线。
他轻声道:“当今天子虽不及先帝,但是比他祖父要强得多,至少还能分得清何为重何为轻。”
言下之意,陆沉不必太过担心会成为第二个杨光远。
“所以我选择回京,而不是找各种借口留在定州。”
陆沉没有否认老人的看法,继而略显不解地说道:“但是老相爷无法否认,天子对我的猜忌之心太重,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他心中的杀意。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天子为何如此?如果他真的十分在意臣子专权,为何又对李尚书这般信任?老相爷对朝廷的影响力还在,天子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让李尚书拜相。”
他忽地抬手指着不远处的半山塘,感慨道:“这可是国中之国。”
李道彦坦然道:“古往今来,文臣固然会弄权,又有几人能威胁皇权?就算是行废立之举,煌煌史书上也只有寥寥几人可以做到。锦麟县的确是国中之国,朝廷甚至不会干涉这方圆百里的官吏任免,一切都可由李家做主。这不是朝廷办不到,而是天子不在意,如果他真的想管也很容易,只需要一道明旨,毕竟李家无法驱使十余万精锐大军。”
“军权确实容易惹人忌惮,天子想要防患于未然我也能理解。”
陆沉看了一眼棋盘上白子逐渐占优的局势,淡淡道:“我只是不理解他为何心急。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问题是强敌依然存在,我朝连河洛都没有收回来,这个时候不先齐心抵御外敌,反而玩起攘外必先安内的把戏,这样的举动不好说是聪明还是愚蠢。倘若今上是一个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只求偏安一隅的天子,我还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偏偏他又不是,岂不奇怪?”
“我知道你在怀疑何事。”
李道彦终于提起陆沉之前的问题,继而道:“你怀疑天子和先帝病重有关,尤其是吕师周和桂秋良死于意外或者恶疾,让你不相信这只是巧合。我不太清楚桂秋良的情况,但是吕师周确实死于意外,我和秦正派去的人手都仔细地调查过,这件事并无蹊跷。”
陆沉深吸一口气,又问道:“大皇子的死也和他无关?”
老人不由得陷入沉默。
片刻过后,他略显疲倦地说道:“叛乱那一夜局势太过混乱,再加上绝大多数牵连进去的人要么死去,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查起来非常困难。我唯一能确认的是,韩忠杰的影子在其中出现过,只是不能确定是否和今上有关。”
陆沉望着老人的双眼,叹道:“我以为老相爷不会告诉我个中缘由。”
“即便我不说,以你的手腕早晚也能查到,那个长乐宁氏的破门子不就在你手中?”
李道彦一言带过,并未继续深入谈论宁不归的事情,然后愧然道:“我让秦正回乡,便是不希望他继续查下去。即便我们确认大皇子是间接死在今上手中,又能如何处置此事?姑且不说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让天下人信服,关键在于事后如何收场?陆沉,我知道你不愿看到一个杀兄之人坐在龙椅上,但是古往今来关乎皇位,这种事情难道还少吗?”
陆沉面无表情地说道:“也对。就算让世人知道他杀兄夺位,既不能将他拉下皇位,又会引起朝野混乱,更重要的是眼下没人能接替他的位置,李宗简更加不堪。我想的不是这件事,如果天子足够圣明,能够学到先帝的五成本领,这对大齐来说倒也不是一件坏事,问题在于他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
李道彦一怔。
李公绪看着祖父苍老的面庞,隐约能感觉到老人深藏心底的纠葛和无奈,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声。
李道彦收敛心神,没有正面回应陆沉的疑惑,话锋一转道:“至于我那个儿子,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你的对手,又何必我这把老骨头出面呢?”
陆沉摇头道:“老相爷未免太低估了他的手段。”
“是我没有教好他。”
李道彦自嘲一笑,看着陆沉的双眼说道:“一个依赖阴谋的人,注定无法成大事,凡成大事者,必须术势法齐备。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次你在暗中抛出那些官员的黑料,说到底只是一个引子。李适之若想维持他和天子的关系,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拼着得罪不少人的下场,也要让这场京察顺利收尾。”
陆沉不答,抬手提起一颗棋子。
李道彦继续说道:“倘若他真的这样做,那便等于是承认这次京察别有用心。既然他理亏在先,自然就失去了道义的护持,接下来才是这场戏的点题之处,你只需要丢一把火下去,引向李适之的破绽,想必愤怒的京官们就会一拥而上。”
“借此重创他的官声,剪除他的羽翼,并且连天子都不会怀疑你,这才是你真正的目的。”
说到这儿,老人脸上依旧没有半点怒意,唯有几分真切的欣赏。
陆沉慢慢落子,诚恳地说道:“老相爷,这些只是雕虫小技,让您见笑了。”
少年李公绪望着对弈的两人,一时间心绪如潮,难以自抑。
第817章 【汹涌】
京城,吏部官衙。
平时总是自带一股优越感的吏部大小官员们,这些天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盖因今年的京察闹出来的风浪太大,很多京官都在暗中咬牙切齿地咒骂他们。
值房内,李适之看着手中的奏章,神情不见波澜。
左侍郎瞿弘毅和右侍郎娄焕章看着尚书大人沉静的神态,心中自然很是佩服。
李适之最终没有选择退让,没有刻意忽略那些官员的罪证,虽然不曾继续扩大范围,然而历次京察从未有过如此夸张的场面。
倘若天子不特旨宽宥,足有四十三名京官会因为这次京察被罢官或者降职。
无论何时何地,这样的结果都足以造成朝堂震荡,面对可以预见的一些官员的报复,李适之还能稳如大山,不得不说这份心志着实坚韧。
“关于此次京察的结果,两位可有异议?”
李适之放下手中的奏章,抬眼看向两位侍郎。
瞿弘毅和娄焕章齐声道:“下官并无异议。”
“好。”
李适之依旧平静地说道:“那便将这份奏章呈递御前,交由陛下裁定。”
“谨遵大人之命。”
两位侍郎随即行礼告退。
李适之便让人将奏章送去通政司,这一次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亲自入宫。
走出官衙的时候,李适之回头看了一眼,无论他表面上如何平静淡然,内心自然无法那般轻松。他知道这份奏章递上去之后,明天的大朝会上必然会有一阵腥风血雨。
但世事便是如此,岂会一帆风顺?
李适之如是想着,迈步登上了回府的马车。
入夜之后,尚书府内院书房。
“兄长,一定要这样做吗?”
朝堂新贵、户部尚书景庆山满面忧色地问着。
李适之饮了一口清茶,坦然道:“不然又能怎样?京察进行到底,的确会得罪朝中很大一部分势力,往后他们肯定会紧紧盯着我身上的错处,随时都有可能像当初我们的人攻讦钟乘一样,让我在大庭广众下不来台。但是如果让京察半途而废,陛下对我的猜疑会进一步加深,这毫无疑问是最坏的结果。”
景庆山不由得轻叹一声。
李适之继续说道:“这本就是陆沉的阳谋,陷我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我选择哪一种应对,最后都会蒙受一定的损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景庆山沉肃道:“真是令人意想不到,这位秦国公不光擅长带兵打仗,居然还懂得朝争之三昧。”
李适之微微一笑,示意他不必太过担心,冷静地说道:“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坏事,一来陆沉在京中的实力终究有限,这次基本暴露出来,往后可以更好地防备,二来陛下早晚能够自己回过味来,等到那个时候他会更加坚定地削弱陆沉的权柄。”
景庆山点了点头,恳切地说道:“我只是担心兄长这一次会成为众矢之的。”
“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适之淡然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就算那些人群起而攻之,我自有办法应对。”
见他如此笃定,景庆山不再多言。
两人又密谈了小半个时辰,景庆山起身告退,李适之亲自将他送到角门外。
这一夜他睡得很踏实。
寅时三刻,李适之起床简单收拾一番,登上马车前往皇宫参加今日的大朝会。
在广场上等待宫门开启的那段时间,文武百官对这位吏部尚书的态度与往常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便吏部主导的京察闹得人心惶惶,也有不少官员直接上折弹劾李适之排除异己一手遮天,但至少当面见到的时候,没人敢在这位江南门阀魁首面前直言讥讽。
当进入端诚殿、朝会正式开始、天子开始谈起京察的时候,李适之依旧没有发现周遭有何古怪之处。
“众位卿家。”
李宗本手中握着李适之亲笔写就的奏章,面无表情地说道:“根据吏部考评的结果,计有二十四名各部官员为贪、怠、不谨之列,十九名官员为浮躁、才弱、无为之列,尔等可有异议?”
无人出声。
李宗本环视群臣,视线停留在李适之身上,望着这位不遗余力帮他出谋划策的臣子,他心中的疑虑渐渐打消。
不论李适之的初衷是否恰当,他没有见风使舵没有逃避责任,最终宁愿拼着得罪很多势力的后果,让这场京察有始有终,这显然是很有担当的表现。而且因为这次京察,李适之不可能继续操弄权柄,与诸多朝臣交恶也能防止他独揽大权一手遮天,这对于李宗本来说,其实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一念及此,他放缓语气道:“李尚书。”
“臣在。”
李适之应声出班。
李宗本淡然道:“关于这四十三名考评不合格的官员,吏部需要尽快拟定处置意见。”
“臣遵旨!”
李适之暗暗松了口气,他对天子的性情非常了解,通过这段简短的对答,他已经确定天子心中再无芥蒂。
这是他想要看见的局面,至于部分官员对他的愤恨,只能依靠时间来化解。
便在这时,一位身姿挺拔的官员出班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宗本循声望去,只见是御史台侍御史汪鼎。
他对此人印象较深,乃是先帝在京城叛乱后提拔的官员之一,因此温和地说道:“说来。”
汪鼎目不斜视,慨然道:“臣要弹劾吏部尚书李适之。”
李适之面上似古井不波,似乎对此早有意料。
李宗本则稍稍有些不自然,但也没有当众剥夺御史的职权,问道:“所为何事?”
汪鼎应道:“陛下,京察乃国之重事,历来有着严格的章程。依据以往的循例,京察从三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六月中旬结束,将会持续三个月的时间。然而今年的京察还不到两个月就匆匆了结,臣对此颇为不解。李尚书深谙规制,怎能如此草草结束京察?”
原来是这么回事。
李宗本心中安定下来,其实不光他这位天子,此刻殿内群臣谁不知道京察仓促结束的原因?
才一个多月就闹得沸沸扬扬难以收场,如果继续下去,谁能确保不会有更多的官员牵扯进来?
万一最后人人有罪,这场京察不就变成了笑话?
汪鼎的质疑当然难不倒李适之,他平静地说道:“汪御史,京察虽有定例,最终的目的是考评京官这三年里的政绩,时间可长可短,只要确保一应工作完成,又何必纠结于两个月还是三个月?这段时间吏部上下人等宵衣旰食,不负陛下的期望,提前完成了所有事务。除陛下方才提到的四十三名官员之外,其余京官的考评皆已完成。”
汪鼎不动声色地问道:“李尚书言下之意,这次京察并未完全结束,只是吏部同僚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仍然存在查缺补漏的可能?”
李适之不会在天子和百官面前把话说死,于是点头道:“没错。”
“这便好。”
即便前世的印象在他心中日渐模糊,但是有些铭刻的记忆不会消失。
对于这个世界至高无上如铁幕一般的皇权,陆沉尊重它的强大,却不会敬畏而迷失自己。
只不过这个理由无法对面前的老人明言,所以他找了一个由头。
至此,李道彦已经完全清楚陆沉的底线。
他轻声道:“当今天子虽不及先帝,但是比他祖父要强得多,至少还能分得清何为重何为轻。”
言下之意,陆沉不必太过担心会成为第二个杨光远。
“所以我选择回京,而不是找各种借口留在定州。”
陆沉没有否认老人的看法,继而略显不解地说道:“但是老相爷无法否认,天子对我的猜忌之心太重,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他心中的杀意。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天子为何如此?如果他真的十分在意臣子专权,为何又对李尚书这般信任?老相爷对朝廷的影响力还在,天子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让李尚书拜相。”
他忽地抬手指着不远处的半山塘,感慨道:“这可是国中之国。”
李道彦坦然道:“古往今来,文臣固然会弄权,又有几人能威胁皇权?就算是行废立之举,煌煌史书上也只有寥寥几人可以做到。锦麟县的确是国中之国,朝廷甚至不会干涉这方圆百里的官吏任免,一切都可由李家做主。这不是朝廷办不到,而是天子不在意,如果他真的想管也很容易,只需要一道明旨,毕竟李家无法驱使十余万精锐大军。”
“军权确实容易惹人忌惮,天子想要防患于未然我也能理解。”
陆沉看了一眼棋盘上白子逐渐占优的局势,淡淡道:“我只是不理解他为何心急。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问题是强敌依然存在,我朝连河洛都没有收回来,这个时候不先齐心抵御外敌,反而玩起攘外必先安内的把戏,这样的举动不好说是聪明还是愚蠢。倘若今上是一个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只求偏安一隅的天子,我还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偏偏他又不是,岂不奇怪?”
“我知道你在怀疑何事。”
李道彦终于提起陆沉之前的问题,继而道:“你怀疑天子和先帝病重有关,尤其是吕师周和桂秋良死于意外或者恶疾,让你不相信这只是巧合。我不太清楚桂秋良的情况,但是吕师周确实死于意外,我和秦正派去的人手都仔细地调查过,这件事并无蹊跷。”
陆沉深吸一口气,又问道:“大皇子的死也和他无关?”
老人不由得陷入沉默。
片刻过后,他略显疲倦地说道:“叛乱那一夜局势太过混乱,再加上绝大多数牵连进去的人要么死去,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查起来非常困难。我唯一能确认的是,韩忠杰的影子在其中出现过,只是不能确定是否和今上有关。”
陆沉望着老人的双眼,叹道:“我以为老相爷不会告诉我个中缘由。”
“即便我不说,以你的手腕早晚也能查到,那个长乐宁氏的破门子不就在你手中?”
李道彦一言带过,并未继续深入谈论宁不归的事情,然后愧然道:“我让秦正回乡,便是不希望他继续查下去。即便我们确认大皇子是间接死在今上手中,又能如何处置此事?姑且不说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让天下人信服,关键在于事后如何收场?陆沉,我知道你不愿看到一个杀兄之人坐在龙椅上,但是古往今来关乎皇位,这种事情难道还少吗?”
陆沉面无表情地说道:“也对。就算让世人知道他杀兄夺位,既不能将他拉下皇位,又会引起朝野混乱,更重要的是眼下没人能接替他的位置,李宗简更加不堪。我想的不是这件事,如果天子足够圣明,能够学到先帝的五成本领,这对大齐来说倒也不是一件坏事,问题在于他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
李道彦一怔。
李公绪看着祖父苍老的面庞,隐约能感觉到老人深藏心底的纠葛和无奈,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声。
李道彦收敛心神,没有正面回应陆沉的疑惑,话锋一转道:“至于我那个儿子,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你的对手,又何必我这把老骨头出面呢?”
陆沉摇头道:“老相爷未免太低估了他的手段。”
“是我没有教好他。”
李道彦自嘲一笑,看着陆沉的双眼说道:“一个依赖阴谋的人,注定无法成大事,凡成大事者,必须术势法齐备。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次你在暗中抛出那些官员的黑料,说到底只是一个引子。李适之若想维持他和天子的关系,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拼着得罪不少人的下场,也要让这场京察顺利收尾。”
陆沉不答,抬手提起一颗棋子。
李道彦继续说道:“倘若他真的这样做,那便等于是承认这次京察别有用心。既然他理亏在先,自然就失去了道义的护持,接下来才是这场戏的点题之处,你只需要丢一把火下去,引向李适之的破绽,想必愤怒的京官们就会一拥而上。”
“借此重创他的官声,剪除他的羽翼,并且连天子都不会怀疑你,这才是你真正的目的。”
说到这儿,老人脸上依旧没有半点怒意,唯有几分真切的欣赏。
陆沉慢慢落子,诚恳地说道:“老相爷,这些只是雕虫小技,让您见笑了。”
少年李公绪望着对弈的两人,一时间心绪如潮,难以自抑。
第817章 【汹涌】
京城,吏部官衙。
平时总是自带一股优越感的吏部大小官员们,这些天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盖因今年的京察闹出来的风浪太大,很多京官都在暗中咬牙切齿地咒骂他们。
值房内,李适之看着手中的奏章,神情不见波澜。
左侍郎瞿弘毅和右侍郎娄焕章看着尚书大人沉静的神态,心中自然很是佩服。
李适之最终没有选择退让,没有刻意忽略那些官员的罪证,虽然不曾继续扩大范围,然而历次京察从未有过如此夸张的场面。
倘若天子不特旨宽宥,足有四十三名京官会因为这次京察被罢官或者降职。
无论何时何地,这样的结果都足以造成朝堂震荡,面对可以预见的一些官员的报复,李适之还能稳如大山,不得不说这份心志着实坚韧。
“关于此次京察的结果,两位可有异议?”
李适之放下手中的奏章,抬眼看向两位侍郎。
瞿弘毅和娄焕章齐声道:“下官并无异议。”
“好。”
李适之依旧平静地说道:“那便将这份奏章呈递御前,交由陛下裁定。”
“谨遵大人之命。”
两位侍郎随即行礼告退。
李适之便让人将奏章送去通政司,这一次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亲自入宫。
走出官衙的时候,李适之回头看了一眼,无论他表面上如何平静淡然,内心自然无法那般轻松。他知道这份奏章递上去之后,明天的大朝会上必然会有一阵腥风血雨。
但世事便是如此,岂会一帆风顺?
李适之如是想着,迈步登上了回府的马车。
入夜之后,尚书府内院书房。
“兄长,一定要这样做吗?”
朝堂新贵、户部尚书景庆山满面忧色地问着。
李适之饮了一口清茶,坦然道:“不然又能怎样?京察进行到底,的确会得罪朝中很大一部分势力,往后他们肯定会紧紧盯着我身上的错处,随时都有可能像当初我们的人攻讦钟乘一样,让我在大庭广众下不来台。但是如果让京察半途而废,陛下对我的猜疑会进一步加深,这毫无疑问是最坏的结果。”
景庆山不由得轻叹一声。
李适之继续说道:“这本就是陆沉的阳谋,陷我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我选择哪一种应对,最后都会蒙受一定的损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景庆山沉肃道:“真是令人意想不到,这位秦国公不光擅长带兵打仗,居然还懂得朝争之三昧。”
李适之微微一笑,示意他不必太过担心,冷静地说道:“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坏事,一来陆沉在京中的实力终究有限,这次基本暴露出来,往后可以更好地防备,二来陛下早晚能够自己回过味来,等到那个时候他会更加坚定地削弱陆沉的权柄。”
景庆山点了点头,恳切地说道:“我只是担心兄长这一次会成为众矢之的。”
“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适之淡然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就算那些人群起而攻之,我自有办法应对。”
见他如此笃定,景庆山不再多言。
两人又密谈了小半个时辰,景庆山起身告退,李适之亲自将他送到角门外。
这一夜他睡得很踏实。
寅时三刻,李适之起床简单收拾一番,登上马车前往皇宫参加今日的大朝会。
在广场上等待宫门开启的那段时间,文武百官对这位吏部尚书的态度与往常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便吏部主导的京察闹得人心惶惶,也有不少官员直接上折弹劾李适之排除异己一手遮天,但至少当面见到的时候,没人敢在这位江南门阀魁首面前直言讥讽。
当进入端诚殿、朝会正式开始、天子开始谈起京察的时候,李适之依旧没有发现周遭有何古怪之处。
“众位卿家。”
李宗本手中握着李适之亲笔写就的奏章,面无表情地说道:“根据吏部考评的结果,计有二十四名各部官员为贪、怠、不谨之列,十九名官员为浮躁、才弱、无为之列,尔等可有异议?”
无人出声。
李宗本环视群臣,视线停留在李适之身上,望着这位不遗余力帮他出谋划策的臣子,他心中的疑虑渐渐打消。
不论李适之的初衷是否恰当,他没有见风使舵没有逃避责任,最终宁愿拼着得罪很多势力的后果,让这场京察有始有终,这显然是很有担当的表现。而且因为这次京察,李适之不可能继续操弄权柄,与诸多朝臣交恶也能防止他独揽大权一手遮天,这对于李宗本来说,其实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一念及此,他放缓语气道:“李尚书。”
“臣在。”
李适之应声出班。
李宗本淡然道:“关于这四十三名考评不合格的官员,吏部需要尽快拟定处置意见。”
“臣遵旨!”
李适之暗暗松了口气,他对天子的性情非常了解,通过这段简短的对答,他已经确定天子心中再无芥蒂。
这是他想要看见的局面,至于部分官员对他的愤恨,只能依靠时间来化解。
便在这时,一位身姿挺拔的官员出班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宗本循声望去,只见是御史台侍御史汪鼎。
他对此人印象较深,乃是先帝在京城叛乱后提拔的官员之一,因此温和地说道:“说来。”
汪鼎目不斜视,慨然道:“臣要弹劾吏部尚书李适之。”
李适之面上似古井不波,似乎对此早有意料。
李宗本则稍稍有些不自然,但也没有当众剥夺御史的职权,问道:“所为何事?”
汪鼎应道:“陛下,京察乃国之重事,历来有着严格的章程。依据以往的循例,京察从三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六月中旬结束,将会持续三个月的时间。然而今年的京察还不到两个月就匆匆了结,臣对此颇为不解。李尚书深谙规制,怎能如此草草结束京察?”
原来是这么回事。
李宗本心中安定下来,其实不光他这位天子,此刻殿内群臣谁不知道京察仓促结束的原因?
才一个多月就闹得沸沸扬扬难以收场,如果继续下去,谁能确保不会有更多的官员牵扯进来?
万一最后人人有罪,这场京察不就变成了笑话?
汪鼎的质疑当然难不倒李适之,他平静地说道:“汪御史,京察虽有定例,最终的目的是考评京官这三年里的政绩,时间可长可短,只要确保一应工作完成,又何必纠结于两个月还是三个月?这段时间吏部上下人等宵衣旰食,不负陛下的期望,提前完成了所有事务。除陛下方才提到的四十三名官员之外,其余京官的考评皆已完成。”
汪鼎不动声色地问道:“李尚书言下之意,这次京察并未完全结束,只是吏部同僚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仍然存在查缺补漏的可能?”
李适之不会在天子和百官面前把话说死,于是点头道:“没错。”
“这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