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55节
这是一句真心话。
虽然无法起复让韩忠杰满心郁卒,但他对年轻的天子没有丝毫怨望,只因天子已经尽力,先是私下同陆沉相商,然后又迂回而行,连续的官员调整只为空出兵部尚书一职,从而能让韩忠杰再度站在朝堂上。
韩毅连忙应下,然后欲言又止。
韩忠杰道:“有话便说。”
韩毅小心翼翼地问道:“父亲,儿心里一直有个疑惑,缘何陛下会对韩家如此器重?”
短暂的沉默过后,韩忠杰的目光里竟然多了几分欣赏,示意他在下首坐下,随即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是我的长子,亦是韩家多年后的家主,有些事情是该让你知道了。”
韩毅微微垂首道:“父亲请说。”
“我和陛下第一次私下接触是在八年前。”
韩忠杰第一句话就让韩毅震惊不已。
“那时候他是纵情风花雪月的潇洒皇子,而我是郁郁不得志的赋闲武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因为我看出陛下心中深藏的不甘和欲望,让我们越走越近。”
韩忠杰饮了一口清茶,继续说道:“我帮陛下确立争储之策,继续维持先前的行事风格,但是坚决不与江南门阀靠近,因为先帝一生囿于门阀势力的制约,御宇十三年才能发起第一次北伐,他早就想铲除江南门阀,只是做不到而已。在这个基础上,李宗简那个蠢货根本就没有希望承继大宝,他和江南门阀走得越近,离那把龙椅就越远。”
韩毅听得心旌神摇,他完全没有想到父亲竟然能瞒着祖父做了这么多事情。
韩忠杰看着他的神色,脸上不由得泛起一抹笑意,道:“陛下最大的对手是大皇子,只有除掉大皇子才能让陛下顺理成章地登基。故此,我设法在大皇子府中安排耳目,逗弄大皇子酒后发作苛责仆人,以此给先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大皇子性情太过刚直,受不得半点委屈,这样的人本就不适合坐上龙椅。”
韩毅点头附和道:“父亲所言极是。”
韩忠杰稍稍调整了一下坐姿,低声道:“但是先帝并未下定决心,虽然在京城叛乱之前,他更加欣赏当今天子,可谁也无法断定先帝不会改变主意,于是我劝陛下先下手为强。既然先帝逼得郭从义和王晏等人铤而走险,不如趁势利用这个机会,借这群乱臣贼子的手杀死大皇子!”
仿佛一道惊雷在韩毅脑海中炸响,震得他面色发白。
“现在你该知道,为何陛下如此器重韩家,百般筹谋只为让你父亲起复。”
韩忠杰看着自己的长子,眼神冷厉又沉肃。
韩毅下意识地点头。
韩忠杰缓缓道:“如果没有我从中遮掩,郭从义和王晏又怎能如此顺利地裹挟京军叛乱。他们不知道的是,挟持大皇子造反是我让人给他们提的建议,他们更想不到一点,最后是我安排的人在混乱之中给了大皇子致命一击。如此一来,先帝再无选择,只能立今上为太子,这一切都是我和陛下暗中商议过后的决断。”
韩毅细细一想,终于明白那场略显古怪的叛乱为何能发生。
先帝本身就有引蛇出洞的想法,否则不会让陆沉提前率领精兵在外等候。
韩忠杰则是推波助澜,一方面遵循先帝的心思让叛乱发生,另一方面悄悄在其中埋下伏手,只为了借反贼之手害死大皇子。
至于郭从义和王晏等人,他们当时已经被逼到墙角,再加上侯玉死于流放途中的消息传回京城,逼得他们只能铤而走险。
骤然听闻如此惊悚的隐秘,韩毅好不容易才稍微平静一些。
韩忠杰凝望着他的双眼,一字一句道:“之所以今日告诉你这些,因为你是韩家的长子,将来要继承全部的基业。你要记住,该心狠的时候绝对不能手软,否则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韩毅起身道:“儿必定谨记于心。”
韩忠杰微微颔首,又道:“另外一点,因为我这些年暗中做的布置,韩家的命运早已和陛下的皇位紧密相连,故此你要像为父一样,对陛下和大齐忠心不移,如此才能维护韩家门楣不堕。”
“是,父亲。”
韩毅躬身一礼。
……
苑玉吉在安抚韩忠杰之后立刻返回皇宫。
来到御书房外,他渐渐放缓脚步,看着廊下那个太监,朝里面努了努嘴。
太监压低声音道:“苑内监,陛下现在正同吏部李尚书谈事,不允许任何人入内打扰。”
“知道了,你也下去吧。”
苑玉吉站在御书房大门外,宛如一尊门神。
即便此刻他听不到里面的任何动静,也知道氛围肯定不太好。
事实亦是如此,李宗本坐在御案后,眼神冷如寒冰。
李适之见状只能劝慰道:“陛下,荣国公和秦国公并未反对丁会赴任定州,由此可见他们顾全大局颇识大体。至于韩大人……陛下已经尽心尽力,既然事不可为,只能徐徐图之。”
“朕气得不是他们反对韩忠杰起复。”
李宗本语调阴沉,冷冷道:“朕只是想让韩忠杰为国效力,并且朕已经下了罪己诏,这些武人为何就不能稍稍体谅一下朕?更可气的是他们反对的手段,动辄就以辞官舍爵的手段逼宫,无非是吃准了朕不敢接受,可是他们怎么不想一想,用这种方式逼迫朕就范,长此以往岂是君臣之道!”
李适之默然。
天子和文臣打惯交道,确实无法适应像萧望之和陆沉这样动不动就掀桌子的习惯。
如果说那日在御花园内,陆沉的强硬态度让李宗本面上无光,昨日朝会上萧望之的举动则彻底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天子。
“爱卿你说,朕该怎么做?”
听到李宗本这句话,李适之只觉心里那颗石头终于平稳落下。
因为他能从这短短一句话里,听出天子强行压制的杀意。
第811章 【将欲取之】
“陛下请息怒。”
李适之第一件事不是继续挑起天子对陆沉和萧望之的憎恶,反而有意宽慰让其冷静,显然他也知道如果君臣直接撕破脸,对于大齐来说将会是灭顶之灾。
如此忠耿的态度让李宗本很欣慰。
李适之继续说道:“陛下容禀,武勋尾大不掉是历代王朝都会面临的难题,并非我朝独有。先帝在时,边军和京军能够互相制衡,兼之先帝有再造大齐江山的功劳与威望,那些武勋们不敢造次。即便如此,他们在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依然敢铤而走险威胁皇权,那便是三年前的京军之乱。”
李宗本微微颔首,心中略微有些不自然。
那一夜京军叛乱,表面上与他没有任何关联,实则依靠韩忠杰以及韩家在京营的影响力,他从一开始就在推波助澜,更设法让大皇子葬身于乱局之中。
只不过无论他多么信任李适之,这件事都不能透露分毫,好在经过两年的磨砺,李宗本至少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李适之垂首低眉,继续说道:“陛下,秦国公与荣国公一在边军一在中枢,二者守望相助互为奥援,休戚与共连为一体,动一方必然会惹怒另一方。相较而言,荣国公尚且懂得顾全大局,秦国公却因为年少显贵的缘故,脾气更火爆一些,这也就是昨日朝会之上,荣国公先行出面的问题,他担心秦国公若是控制不住脾气,会在朝堂上闹得不可收拾。”
其实在陆沉此番回京之前,李宗本有过反思,并且尝试与那位年轻的权臣修复关系。
然而他用心筹备的御宴没有换来陆沉的让步,昨日朝会上的波澜更让他彻底失望,因此才向李适之传达一个明确的想法——他无法继续忍受这种君臣失衡的状况,不容许臣子继续挑衅天子的威仪。
短暂的沉默过后,李宗本冷声道:“哼,朕就知道他们必然会恃功而骄。”
李适之心中微动,谨慎地说道:“陛下,不能不教而诛啊。”
听到这句话,李宗本不由得微微皱起眉头。
之前某个瞬间,他确实想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陆沉居于京中,虽说城外有他带来的三千精骑,可是城外也有十余万京营大军,这三千骑兵翻不起浪花。
至于城内,李宗本自信有足够的力量扑杀陆沉及其亲兵,而且不必用天子的名义。
但是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只是刹那之念而已。
果不其然,李适之继续劝说道:“陛下,北方强敌仍在,边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诛杀秦国公固然能够办到,但是这会直接导致边军和朝廷离心离德,当年杨光远之鉴不远,岂可重蹈覆辙?再者,虽然魏国公让其子离开朝堂,但他还是要将其女嫁给秦国公。正常情况下,魏国公不会坐视秦国公祸乱朝纲,可若是秦国公不明不白地死在京城,魏国公又怎会坐视?”
这番话让李宗本的脸色更加难看,同时也强逼着自己冷静下来,那股杀意渐渐被压制。
正如李适之所言,厉天润肯定忠于朝廷,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会含糊,但是这不代表他会愚忠。
如果陆沉没有逾越界线,反而莫名其妙地死在京城,厉天润虽然风烛残年却一定会挺身而出。
李适之看着天子的神情,轻叹一声道:“厉、萧两位国公在立场上不完全相同,唯一能够让他们毫无顾忌联手的事情便是秦国公出现意外。陛下,臣知道您心里很不痛快,但是此事绝对不可为。倘若秦国公真的死了,朝堂内外会出现大片的混乱,边军将士无心镇守边防,强敌顺势卷土重来,大齐将有倾覆之忧,纵然最后可以解决,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李宗本点了点头。
李适之又道:“这还是建立在能够成功的基础上,万一没有杀死秦国公,让他逃回江北,恐怕有相当一部分边军会被他裹挟,形成实质性的割据。”
他的分析全面又细致,至此终于让李宗本彻底打消那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躁郁的心情,李宗本冷声道:“如之奈何?”
李适之面上忽地浮现一抹浅淡的笑意。
他不疾不徐地说道:“陛下何必太过忧心?虽说朝廷因为种种顾忌,不能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解决武勋权臣的隐患,但是秦国公难道就敢得寸进尺?需知边军的后勤命脉始终握着朝廷官员的手中,且不说会有多少边军将士大逆不道,就算整个定州都督府都唯秦国公马首是瞻,朝廷只要断了后勤供给,那些饿着肚子的骄兵悍将不得先吃了秦国公?”
“朕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朝廷不能无缘无故断了边军的粮饷。”
李宗本的回答不算太过愚钝。
李适之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臣说明这一点只是要论证一件事,在双方都有顾忌的前提下,陛下和朝廷天然占据大义名分,不必用阴谋算计,只需堂堂正正迫使秦国公遵循朝堂的规矩,这便是阳谋的好处。”
李宗本听得龙颜大悦,眼中多了几分赞赏之意。
回想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李适之确实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筹谋考虑,就连调许佐回京、让丁会去定州、从而将兵部尚书空出来让韩忠杰起复的一整套谋划,亦是出自李适之的手笔。
站在李宗本的角度来看,李适之这才是全心全意为君上着想的忠臣。
如果说在此之前,韩忠杰在他心中的地位最重要,现在李适之已经后来居上。
一念及此,李宗本微笑道:“想来爱卿已有定计?”
李适之从容地问道:“臣斗胆猜测,其实陛下一直以来没有想过要让秦国公交出所有军权,只是希望对他形成足够的制约,以免出现武夫乱国之局面,不知对否?”
李宗本颔首道:“没错。”
正因为他心怀愿景,想要收拾旧山河成为大齐的中兴之主,那日在御花园才能压制住心中的怒火。
他的忧虑来自于陆沉在军中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既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年轻权臣的能力,又不想看到史书上出现过太多次的篡逆之举,所以才前后矛盾举棋不定。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李适之条理清晰地说道:“臣试帮陛下分析一下秦国公这次回京的目的。其一当然是领受恩赏,其二是与魏国公之女完婚,其三是与陛下商议边军的下一步计划,其四则是近距离打探陛下的心思。”
“第一条无需多言,陛下加封其为秦国公,边军众将帅也得到了相应的嘉赏,就算秦国公再怎么挑剔,他在这件事上也无话可说。第三条需要陛下谨慎应对,尽量不要给他太明确的承诺,这关系到将来边军的势力格局。”
“至于第四条,臣建议陛下在接下来的这两个月里,明面上不要给秦国公任何发作的借口,他要什么陛下便给什么。既然他坚决反对让韩大人起复,陛下便暂时隐忍,反正将来总有机会。等降服秦国公之后,荣国公势单力薄不足为惧,陛下甚至可以直接让韩大人官复原职。”
说到这儿,李适之微微一顿,加重语气道:“总而言之,陛下要让天下臣民知道,您和朝廷对有功之臣是何等的厚待与信任。不论秦国公是否相信,只要世人都相信这一点,那么他身上就会套着一具解不开的枷锁。从古至今,即便是乱世,心怀不轨之人也要拼命树立一个忠孝仁德的形象,否则绝对无法成事!”
李宗本沉吟道:“朕明白了,爱卿这是要让陆沉投鼠忌器。”
“没错,陛下对他越好,他就越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否则必然会被世人唾弃。”
李适之淡然一笑,继而道:“臣举荐丁大人去定州,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臣从未想过他能在边疆压制住秦国公,而是在不违反朝廷规制的前提下,牢牢掌握边军将士的后勤命脉。秦国公若是因此乱来,比如说让丁大人死于意外,届时陛下便可一道明旨召他回京。他若不回,这些年铸造于身的忠心之名便会毁于一旦。他若回了,陛下可以顺理成章夺其军权。”
李宗本仔细一想,连连点头道:“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丁会便可对他形成有力的钳制。”
李适之恭敬地说道:“正是如此。”
虽然无法起复让韩忠杰满心郁卒,但他对年轻的天子没有丝毫怨望,只因天子已经尽力,先是私下同陆沉相商,然后又迂回而行,连续的官员调整只为空出兵部尚书一职,从而能让韩忠杰再度站在朝堂上。
韩毅连忙应下,然后欲言又止。
韩忠杰道:“有话便说。”
韩毅小心翼翼地问道:“父亲,儿心里一直有个疑惑,缘何陛下会对韩家如此器重?”
短暂的沉默过后,韩忠杰的目光里竟然多了几分欣赏,示意他在下首坐下,随即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是我的长子,亦是韩家多年后的家主,有些事情是该让你知道了。”
韩毅微微垂首道:“父亲请说。”
“我和陛下第一次私下接触是在八年前。”
韩忠杰第一句话就让韩毅震惊不已。
“那时候他是纵情风花雪月的潇洒皇子,而我是郁郁不得志的赋闲武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因为我看出陛下心中深藏的不甘和欲望,让我们越走越近。”
韩忠杰饮了一口清茶,继续说道:“我帮陛下确立争储之策,继续维持先前的行事风格,但是坚决不与江南门阀靠近,因为先帝一生囿于门阀势力的制约,御宇十三年才能发起第一次北伐,他早就想铲除江南门阀,只是做不到而已。在这个基础上,李宗简那个蠢货根本就没有希望承继大宝,他和江南门阀走得越近,离那把龙椅就越远。”
韩毅听得心旌神摇,他完全没有想到父亲竟然能瞒着祖父做了这么多事情。
韩忠杰看着他的神色,脸上不由得泛起一抹笑意,道:“陛下最大的对手是大皇子,只有除掉大皇子才能让陛下顺理成章地登基。故此,我设法在大皇子府中安排耳目,逗弄大皇子酒后发作苛责仆人,以此给先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大皇子性情太过刚直,受不得半点委屈,这样的人本就不适合坐上龙椅。”
韩毅点头附和道:“父亲所言极是。”
韩忠杰稍稍调整了一下坐姿,低声道:“但是先帝并未下定决心,虽然在京城叛乱之前,他更加欣赏当今天子,可谁也无法断定先帝不会改变主意,于是我劝陛下先下手为强。既然先帝逼得郭从义和王晏等人铤而走险,不如趁势利用这个机会,借这群乱臣贼子的手杀死大皇子!”
仿佛一道惊雷在韩毅脑海中炸响,震得他面色发白。
“现在你该知道,为何陛下如此器重韩家,百般筹谋只为让你父亲起复。”
韩忠杰看着自己的长子,眼神冷厉又沉肃。
韩毅下意识地点头。
韩忠杰缓缓道:“如果没有我从中遮掩,郭从义和王晏又怎能如此顺利地裹挟京军叛乱。他们不知道的是,挟持大皇子造反是我让人给他们提的建议,他们更想不到一点,最后是我安排的人在混乱之中给了大皇子致命一击。如此一来,先帝再无选择,只能立今上为太子,这一切都是我和陛下暗中商议过后的决断。”
韩毅细细一想,终于明白那场略显古怪的叛乱为何能发生。
先帝本身就有引蛇出洞的想法,否则不会让陆沉提前率领精兵在外等候。
韩忠杰则是推波助澜,一方面遵循先帝的心思让叛乱发生,另一方面悄悄在其中埋下伏手,只为了借反贼之手害死大皇子。
至于郭从义和王晏等人,他们当时已经被逼到墙角,再加上侯玉死于流放途中的消息传回京城,逼得他们只能铤而走险。
骤然听闻如此惊悚的隐秘,韩毅好不容易才稍微平静一些。
韩忠杰凝望着他的双眼,一字一句道:“之所以今日告诉你这些,因为你是韩家的长子,将来要继承全部的基业。你要记住,该心狠的时候绝对不能手软,否则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韩毅起身道:“儿必定谨记于心。”
韩忠杰微微颔首,又道:“另外一点,因为我这些年暗中做的布置,韩家的命运早已和陛下的皇位紧密相连,故此你要像为父一样,对陛下和大齐忠心不移,如此才能维护韩家门楣不堕。”
“是,父亲。”
韩毅躬身一礼。
……
苑玉吉在安抚韩忠杰之后立刻返回皇宫。
来到御书房外,他渐渐放缓脚步,看着廊下那个太监,朝里面努了努嘴。
太监压低声音道:“苑内监,陛下现在正同吏部李尚书谈事,不允许任何人入内打扰。”
“知道了,你也下去吧。”
苑玉吉站在御书房大门外,宛如一尊门神。
即便此刻他听不到里面的任何动静,也知道氛围肯定不太好。
事实亦是如此,李宗本坐在御案后,眼神冷如寒冰。
李适之见状只能劝慰道:“陛下,荣国公和秦国公并未反对丁会赴任定州,由此可见他们顾全大局颇识大体。至于韩大人……陛下已经尽心尽力,既然事不可为,只能徐徐图之。”
“朕气得不是他们反对韩忠杰起复。”
李宗本语调阴沉,冷冷道:“朕只是想让韩忠杰为国效力,并且朕已经下了罪己诏,这些武人为何就不能稍稍体谅一下朕?更可气的是他们反对的手段,动辄就以辞官舍爵的手段逼宫,无非是吃准了朕不敢接受,可是他们怎么不想一想,用这种方式逼迫朕就范,长此以往岂是君臣之道!”
李适之默然。
天子和文臣打惯交道,确实无法适应像萧望之和陆沉这样动不动就掀桌子的习惯。
如果说那日在御花园内,陆沉的强硬态度让李宗本面上无光,昨日朝会上萧望之的举动则彻底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天子。
“爱卿你说,朕该怎么做?”
听到李宗本这句话,李适之只觉心里那颗石头终于平稳落下。
因为他能从这短短一句话里,听出天子强行压制的杀意。
第811章 【将欲取之】
“陛下请息怒。”
李适之第一件事不是继续挑起天子对陆沉和萧望之的憎恶,反而有意宽慰让其冷静,显然他也知道如果君臣直接撕破脸,对于大齐来说将会是灭顶之灾。
如此忠耿的态度让李宗本很欣慰。
李适之继续说道:“陛下容禀,武勋尾大不掉是历代王朝都会面临的难题,并非我朝独有。先帝在时,边军和京军能够互相制衡,兼之先帝有再造大齐江山的功劳与威望,那些武勋们不敢造次。即便如此,他们在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依然敢铤而走险威胁皇权,那便是三年前的京军之乱。”
李宗本微微颔首,心中略微有些不自然。
那一夜京军叛乱,表面上与他没有任何关联,实则依靠韩忠杰以及韩家在京营的影响力,他从一开始就在推波助澜,更设法让大皇子葬身于乱局之中。
只不过无论他多么信任李适之,这件事都不能透露分毫,好在经过两年的磨砺,李宗本至少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李适之垂首低眉,继续说道:“陛下,秦国公与荣国公一在边军一在中枢,二者守望相助互为奥援,休戚与共连为一体,动一方必然会惹怒另一方。相较而言,荣国公尚且懂得顾全大局,秦国公却因为年少显贵的缘故,脾气更火爆一些,这也就是昨日朝会之上,荣国公先行出面的问题,他担心秦国公若是控制不住脾气,会在朝堂上闹得不可收拾。”
其实在陆沉此番回京之前,李宗本有过反思,并且尝试与那位年轻的权臣修复关系。
然而他用心筹备的御宴没有换来陆沉的让步,昨日朝会上的波澜更让他彻底失望,因此才向李适之传达一个明确的想法——他无法继续忍受这种君臣失衡的状况,不容许臣子继续挑衅天子的威仪。
短暂的沉默过后,李宗本冷声道:“哼,朕就知道他们必然会恃功而骄。”
李适之心中微动,谨慎地说道:“陛下,不能不教而诛啊。”
听到这句话,李宗本不由得微微皱起眉头。
之前某个瞬间,他确实想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陆沉居于京中,虽说城外有他带来的三千精骑,可是城外也有十余万京营大军,这三千骑兵翻不起浪花。
至于城内,李宗本自信有足够的力量扑杀陆沉及其亲兵,而且不必用天子的名义。
但是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只是刹那之念而已。
果不其然,李适之继续劝说道:“陛下,北方强敌仍在,边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诛杀秦国公固然能够办到,但是这会直接导致边军和朝廷离心离德,当年杨光远之鉴不远,岂可重蹈覆辙?再者,虽然魏国公让其子离开朝堂,但他还是要将其女嫁给秦国公。正常情况下,魏国公不会坐视秦国公祸乱朝纲,可若是秦国公不明不白地死在京城,魏国公又怎会坐视?”
这番话让李宗本的脸色更加难看,同时也强逼着自己冷静下来,那股杀意渐渐被压制。
正如李适之所言,厉天润肯定忠于朝廷,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会含糊,但是这不代表他会愚忠。
如果陆沉没有逾越界线,反而莫名其妙地死在京城,厉天润虽然风烛残年却一定会挺身而出。
李适之看着天子的神情,轻叹一声道:“厉、萧两位国公在立场上不完全相同,唯一能够让他们毫无顾忌联手的事情便是秦国公出现意外。陛下,臣知道您心里很不痛快,但是此事绝对不可为。倘若秦国公真的死了,朝堂内外会出现大片的混乱,边军将士无心镇守边防,强敌顺势卷土重来,大齐将有倾覆之忧,纵然最后可以解决,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李宗本点了点头。
李适之又道:“这还是建立在能够成功的基础上,万一没有杀死秦国公,让他逃回江北,恐怕有相当一部分边军会被他裹挟,形成实质性的割据。”
他的分析全面又细致,至此终于让李宗本彻底打消那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躁郁的心情,李宗本冷声道:“如之奈何?”
李适之面上忽地浮现一抹浅淡的笑意。
他不疾不徐地说道:“陛下何必太过忧心?虽说朝廷因为种种顾忌,不能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解决武勋权臣的隐患,但是秦国公难道就敢得寸进尺?需知边军的后勤命脉始终握着朝廷官员的手中,且不说会有多少边军将士大逆不道,就算整个定州都督府都唯秦国公马首是瞻,朝廷只要断了后勤供给,那些饿着肚子的骄兵悍将不得先吃了秦国公?”
“朕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朝廷不能无缘无故断了边军的粮饷。”
李宗本的回答不算太过愚钝。
李适之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臣说明这一点只是要论证一件事,在双方都有顾忌的前提下,陛下和朝廷天然占据大义名分,不必用阴谋算计,只需堂堂正正迫使秦国公遵循朝堂的规矩,这便是阳谋的好处。”
李宗本听得龙颜大悦,眼中多了几分赞赏之意。
回想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李适之确实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筹谋考虑,就连调许佐回京、让丁会去定州、从而将兵部尚书空出来让韩忠杰起复的一整套谋划,亦是出自李适之的手笔。
站在李宗本的角度来看,李适之这才是全心全意为君上着想的忠臣。
如果说在此之前,韩忠杰在他心中的地位最重要,现在李适之已经后来居上。
一念及此,李宗本微笑道:“想来爱卿已有定计?”
李适之从容地问道:“臣斗胆猜测,其实陛下一直以来没有想过要让秦国公交出所有军权,只是希望对他形成足够的制约,以免出现武夫乱国之局面,不知对否?”
李宗本颔首道:“没错。”
正因为他心怀愿景,想要收拾旧山河成为大齐的中兴之主,那日在御花园才能压制住心中的怒火。
他的忧虑来自于陆沉在军中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既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年轻权臣的能力,又不想看到史书上出现过太多次的篡逆之举,所以才前后矛盾举棋不定。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李适之条理清晰地说道:“臣试帮陛下分析一下秦国公这次回京的目的。其一当然是领受恩赏,其二是与魏国公之女完婚,其三是与陛下商议边军的下一步计划,其四则是近距离打探陛下的心思。”
“第一条无需多言,陛下加封其为秦国公,边军众将帅也得到了相应的嘉赏,就算秦国公再怎么挑剔,他在这件事上也无话可说。第三条需要陛下谨慎应对,尽量不要给他太明确的承诺,这关系到将来边军的势力格局。”
“至于第四条,臣建议陛下在接下来的这两个月里,明面上不要给秦国公任何发作的借口,他要什么陛下便给什么。既然他坚决反对让韩大人起复,陛下便暂时隐忍,反正将来总有机会。等降服秦国公之后,荣国公势单力薄不足为惧,陛下甚至可以直接让韩大人官复原职。”
说到这儿,李适之微微一顿,加重语气道:“总而言之,陛下要让天下臣民知道,您和朝廷对有功之臣是何等的厚待与信任。不论秦国公是否相信,只要世人都相信这一点,那么他身上就会套着一具解不开的枷锁。从古至今,即便是乱世,心怀不轨之人也要拼命树立一个忠孝仁德的形象,否则绝对无法成事!”
李宗本沉吟道:“朕明白了,爱卿这是要让陆沉投鼠忌器。”
“没错,陛下对他越好,他就越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否则必然会被世人唾弃。”
李适之淡然一笑,继而道:“臣举荐丁大人去定州,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臣从未想过他能在边疆压制住秦国公,而是在不违反朝廷规制的前提下,牢牢掌握边军将士的后勤命脉。秦国公若是因此乱来,比如说让丁大人死于意外,届时陛下便可一道明旨召他回京。他若不回,这些年铸造于身的忠心之名便会毁于一旦。他若回了,陛下可以顺理成章夺其军权。”
李宗本仔细一想,连连点头道:“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丁会便可对他形成有力的钳制。”
李适之恭敬地说道:“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