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570节
京城叛乱一事,他全程都在谋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助推景庆山上位,而且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户部尚书一职。
能否掌握国库,于他而言非常重要,这就是他在十一年前运用锦麟李氏的人脉,将景庆山从下面州府调来京中担任户部主事的用意。
此刻听到景庆山诚挚的言语,李适之亦颇为触动,恳切地说道:“泰川过誉了。那些年愚兄遍观庙堂,真心佩服的人不多,泰川便是其中之一。你胸中才学远胜愚兄,只是囿于家世孱弱、相貌平凡,一直不被上官重视。想你身为二甲传胪,居然无法留在河洛,反被人恶意排挤,撵到江南当一个小小知县,愚兄对此岂能无动于衷?”
景庆山闻言不禁默然。
曾几何时,他胸怀匡扶社稷之伟愿,既有理政之能,又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因为李适之提到的原因,连留在京城都是奢望,只能被迫屈身于一介下等县。
即便他在陵县政绩突出,依旧升迁无门,要不是得到李适之的赏识和襄助,恐怕他只能郁郁终身,又怎会有今日英姿勃发的户部尚书?
念及过往,景庆山喟然道:“其实这世上像愚弟这样的人不知凡几,然而他们没有我这般幸运,能够侥幸结识兄长。”
李适之笑道:“泰川到现在还以为,当初我卸任益通知府回京,途径陵县与你相识只是偶遇?”
景庆山一愣,欲言又止道:“莫非……”
李适之点头道:“你应该知道锦麟李氏的底蕴,那个时候家父便已将一部分权力交到我手中,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整理各地官员的履历,否则怎能发现你这块璞玉?”
“原来如此。”
景庆山心有戚戚,继而道:“愚弟一直以为那只是一场偶遇。”
“说到底还是因为泰川你胸藏锦绣,尤其是在和你彻夜长谈之后,我愈发确认此节。”
李适之语调温和,目光沉静:“你在担任永嘉府尹的时候,我确实帮你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难题,但是真正让你在朝中站稳脚跟,是你耗费毕生心血创立的经界法。”
听到最后那三个字,景庆山眼中浮现一抹自豪。
自从大齐立国以来,门阀遍地历来是阻碍朝廷施政的最大麻烦,景庆山身为贫苦出身,对此一直忧心忡忡。
他知道门阀望族早已植根民间,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除非来一场天塌地陷的动乱,否则很难肃清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
从地方到中枢,景庆山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想出了清丈田亩厘清赋税的经界法,而且此法相对温和,不会出现寸步难行的情况。
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李适之在幕后支持,经界法的推行依旧会极其艰难。
想到这儿,景庆山诚挚地说道:“经界法能够推行,首功在于兄长。”
此言之意,锦麟李氏作为江南第一望族,李适之对他的支持意味着朝自身开刀,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做的勇气。
李适之淡然道:“我知道你心中的抱负。当年在陵县那个逼仄的县衙后堂,我便对你说过,人活于世总得留下一些值得后人铭记的痕迹。你我擅长的事情并不相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幕后为你提供支撑,让你能够实现心中的抱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你只需要一心做好本职,其他的事情有我为你解决。”
景庆山起身一礼。
李适之没有避让,坦然受之。
再度落座之后,景庆山问道:“兄长今日召弟相见,不知有何指示?”
李适之平静地说道:“今日陛下召见,命我兼任翰林学士,同时又赐我一幅字,上书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景庆山沉吟道:“看来陛下对兄长已经信任无疑,这幅字倒是有点意思。”
“不过是希望我能循规蹈矩,老老实实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李适之笑了笑,继而道:“其实陛下多虑了,就算没有这幅字,我也会一直是大齐的忠臣。”
景庆山亦笑,两人的笑容显得意味深长。
“既然陛下愈发信任兄长,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了?”景庆山虽然和李适之一年多没有私下相见,但是若论对李适之心思的了解,他甚至还在兵部尚书丁会之上。
“倒也不急。”
李适之摇摇头,徐徐道:“朝堂格局的变化都在我的预料之内,六部尚书之中,胡景文和朱衡都是无足轻重的老实人,而刑部高焕已经露出了一些马脚,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便可让他卷铺盖回家养老。今日请你相见,一方面是叙一叙往事,另一方面则是户部接下来要用心为北伐大军打理好后勤,绝对不能在这个紧要时刻出现差错。”
景庆山正色道:“兄长放心,愚弟已经做好妥善的安排。只要大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愚弟保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那就好。”
李适之微微颔首,继而低声道:“等江北战事落下帷幕,往后便要将矛头对准陆沉了。”
“陆沉……”景庆山神情凝重,迟疑道:“此人不好对付。”
李适之端起茶盏饮了一口,悠然道:“放心,我观庙堂之势,有人早就为他准备了一张天罗地网,只等他自己一头钻进来。”
景庆山心中一松,笑道:“有兄长这句话,愚弟便放心了。”
李适之放下茶盏,抬眼看向挑窗外,春日绿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
他缓缓长吁口气,轻声道:“归根结底,真正想对付陆沉的人不是我们。”
第710章 【草芥】
京城繁华,更胜往昔。
矾楼作为锦麟李氏的产业,历来是京中达官贵人惯常消遣的去处,仅次于当今天子登基之前派人操持的墨苑。
这里内外相隔,别有洞天,环境清幽雅致,更有如花似玉知书达礼的美人相伴,可谓世间第一等的温柔乡。
“叙汀”雅间内,一群二十余岁的权贵子弟正在把酒言欢。
其中有礼部左侍郎陈春之子陈文学,兵部尚书丁会的亲侄儿丁国彦,平城伯岑景胜之子岑少松等人。
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面容清瘦、气度沉凝的年轻男子。
他便是当朝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李适之的幼子李云义。
曾经被人称为李三郎是也。
因为针对陆沉的庆丰街刺杀案,三皇子李宗简被先帝褫夺王爵,而李云义身为同谋自然无法幸免。
先帝看在其祖父李道彦的面上,饶了他一条性命,只将他流放至太平州的边陲之地。
新君登基大赦天下,原本李云义不在其列,但是因为李适之愈得天子的器重,他终于得到赦免,数日前方才回到京城。
一别两载,再度重逢,自然需要好好庆祝一番。
席间众人推杯换盏,话题大多集中在李云义身上,虽然先帝已经追夺他的出身以来文字,这辈子应该都没有机会做官,但这些纨绔没有半点轻忽之意,依旧如众星捧月一般以李云义为中心。
他既然可以回到京城,那就还是锦麟李氏的三少爷,更不必说他的父亲如今愈发得到天子的赏识,俨然已是不下于两位宰相的御前红人。
这些纨绔们做正事未必出色,奉迎吹捧却都是一把好手,此起彼伏的恭维声中,李云义面色淡淡,和以往大不相同。
众人心知肚明,任谁被流放到太平州那种苦寒之地,一待就是两年,如何还能保持明媚的心境。
陈文学仗着和李云义关系亲近,笑道:“三郎,我给你寄去的东西可还满意?”
听到这句话,李云义漠然的眼神多了几分暖色,点头道:“很满意,你有心了。”
“说这话可就生分了。”
陈文学握着酒盏,感慨道:“只恨我不能做得更多。”
李云义嘴角一勾,目光扫过其他人,缓缓道:“刚到五林寨的时候,我以为这辈子都会待在那个生不如死的地方,难为你们都还记挂着我,都让人给我送了东西,可见当年的情义不算虚假。”
众人尽皆喟叹不已。
丁国彦见气氛有些低沉,便岔开话题问道:“三郎,以前那个跟着你的谋士呢?我记得叫做顾全武,怎么今日不见?”
李云义哂笑道:“死了。”
场间忽然安静下来。
李云义饮下杯中残酒,幽幽道:“我竟不知顾全武是织经司的人,难怪当初很多事情都逃不脱先帝的双眼,只可惜此人死在我被流放的途中,不能亲手砍下他的脑袋。”
虽然他没有明言,但这些纨绔子弟已经明白,那个顾全武肯定是身份暴露,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其实他们对这种事并不陌生,谁家府上没有几个织经司的眼线?
若是察觉那些暗桩的身份,要么安排一个闲杂事务养着,要么暗示几句对方便会撤走,一般不会采取太过激烈的手段,也只有锦麟李氏拥有这样的底气。
陈文学勉强笑道:“这种内奸死便死了。三郎,回京后有何打算?”
李云义不动声色地说道:“我如今是白衣之身,不过是靠着家里混吃等死罢了,往后还望诸位兄弟多多提携。”
众人赔笑,连道不敢。
李云义的脸色缓和几分,问道:“谁知道那位山阳郡公的近况?”
这个称呼让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放在以前,恐怕李三郎只会说“陆沉那厮”,或许是这两年流放的生涯打磨了他的性情,看起来要成熟了不少。
陈文学对此颇有发言权,他轻叹道:“家父卸任定州刺史之后,陛下命御史大夫许大人接手此职,听说许大人也压不下山阳郡公的威风。如今在定州一地,他这位大都督端的是一言九鼎,无人敢违逆半分。”
岑少松冷笑道:“此人虽然有功于大齐,却是狼子野心,将来必为大齐之患。”
李云义饶有兴致地问道:“少松此言何意?”
岑少松将前段时间朝中关于北伐的争论简略复述一遍,寒声道:“当年陆沉尚未功成名就之时,对于北伐何其热衷,现在百般装腔作势,不就是想和朝廷讨价还价,妄图掌握更多的权力!他也不想一想,要是没有朝廷的后勤支撑,他麾下十余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一个月不发饷银,他这个大都督就得被下面那些虎狼军汉生吞活剥!”
其他人纷纷附和。
岑少松又道:“陛下英明神武,怎会被这种权欲熏心之辈胁迫?他不肯领兵北伐,勇毅侯和刘大都督照样能扛起重任!”
“说的好。”
李云义面露赞许,举杯道:“我等当为陛下、勇毅侯和刘都督共贺一杯。”
一片欢呼声中,众人喝了一个满堂红。
李云义又举杯道:“多谢诸位兄弟今日赏脸赴宴,我刚刚回京不好太过肆意,今日便到此为止,改天再聚。”
众人虽然觉得意犹未尽,但也知道轻重,尽皆笑道:“极是。”
酒宴结束,李云义和陈文学结伴回府,两家府邸都在平康坊内。
策马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陈文学感叹道:“三郎可谓今非昔比啊。”
“是吗?”
李云义笑了笑,悠悠道:“我只觉得物是人非。”
陈文学看着他的神情,诚挚地说道:“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永远都不会变。”
李云义点头道:“我心里有数。”
陈文学心领神会,接下来便只谈京中风月,两人穿过这片繁华的街市,一路相谈甚欢,那抹若有若无的疏离消失不见。
“三郎可知,这两年你不在京城,那几位花魁脸上的笑容都变得虚假了,不止一个人私下问我,你何时能回来,可见三郎在她们心中的地位……”
能否掌握国库,于他而言非常重要,这就是他在十一年前运用锦麟李氏的人脉,将景庆山从下面州府调来京中担任户部主事的用意。
此刻听到景庆山诚挚的言语,李适之亦颇为触动,恳切地说道:“泰川过誉了。那些年愚兄遍观庙堂,真心佩服的人不多,泰川便是其中之一。你胸中才学远胜愚兄,只是囿于家世孱弱、相貌平凡,一直不被上官重视。想你身为二甲传胪,居然无法留在河洛,反被人恶意排挤,撵到江南当一个小小知县,愚兄对此岂能无动于衷?”
景庆山闻言不禁默然。
曾几何时,他胸怀匡扶社稷之伟愿,既有理政之能,又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因为李适之提到的原因,连留在京城都是奢望,只能被迫屈身于一介下等县。
即便他在陵县政绩突出,依旧升迁无门,要不是得到李适之的赏识和襄助,恐怕他只能郁郁终身,又怎会有今日英姿勃发的户部尚书?
念及过往,景庆山喟然道:“其实这世上像愚弟这样的人不知凡几,然而他们没有我这般幸运,能够侥幸结识兄长。”
李适之笑道:“泰川到现在还以为,当初我卸任益通知府回京,途径陵县与你相识只是偶遇?”
景庆山一愣,欲言又止道:“莫非……”
李适之点头道:“你应该知道锦麟李氏的底蕴,那个时候家父便已将一部分权力交到我手中,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整理各地官员的履历,否则怎能发现你这块璞玉?”
“原来如此。”
景庆山心有戚戚,继而道:“愚弟一直以为那只是一场偶遇。”
“说到底还是因为泰川你胸藏锦绣,尤其是在和你彻夜长谈之后,我愈发确认此节。”
李适之语调温和,目光沉静:“你在担任永嘉府尹的时候,我确实帮你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难题,但是真正让你在朝中站稳脚跟,是你耗费毕生心血创立的经界法。”
听到最后那三个字,景庆山眼中浮现一抹自豪。
自从大齐立国以来,门阀遍地历来是阻碍朝廷施政的最大麻烦,景庆山身为贫苦出身,对此一直忧心忡忡。
他知道门阀望族早已植根民间,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除非来一场天塌地陷的动乱,否则很难肃清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
从地方到中枢,景庆山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想出了清丈田亩厘清赋税的经界法,而且此法相对温和,不会出现寸步难行的情况。
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李适之在幕后支持,经界法的推行依旧会极其艰难。
想到这儿,景庆山诚挚地说道:“经界法能够推行,首功在于兄长。”
此言之意,锦麟李氏作为江南第一望族,李适之对他的支持意味着朝自身开刀,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做的勇气。
李适之淡然道:“我知道你心中的抱负。当年在陵县那个逼仄的县衙后堂,我便对你说过,人活于世总得留下一些值得后人铭记的痕迹。你我擅长的事情并不相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幕后为你提供支撑,让你能够实现心中的抱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你只需要一心做好本职,其他的事情有我为你解决。”
景庆山起身一礼。
李适之没有避让,坦然受之。
再度落座之后,景庆山问道:“兄长今日召弟相见,不知有何指示?”
李适之平静地说道:“今日陛下召见,命我兼任翰林学士,同时又赐我一幅字,上书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景庆山沉吟道:“看来陛下对兄长已经信任无疑,这幅字倒是有点意思。”
“不过是希望我能循规蹈矩,老老实实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李适之笑了笑,继而道:“其实陛下多虑了,就算没有这幅字,我也会一直是大齐的忠臣。”
景庆山亦笑,两人的笑容显得意味深长。
“既然陛下愈发信任兄长,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了?”景庆山虽然和李适之一年多没有私下相见,但是若论对李适之心思的了解,他甚至还在兵部尚书丁会之上。
“倒也不急。”
李适之摇摇头,徐徐道:“朝堂格局的变化都在我的预料之内,六部尚书之中,胡景文和朱衡都是无足轻重的老实人,而刑部高焕已经露出了一些马脚,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便可让他卷铺盖回家养老。今日请你相见,一方面是叙一叙往事,另一方面则是户部接下来要用心为北伐大军打理好后勤,绝对不能在这个紧要时刻出现差错。”
景庆山正色道:“兄长放心,愚弟已经做好妥善的安排。只要大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愚弟保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那就好。”
李适之微微颔首,继而低声道:“等江北战事落下帷幕,往后便要将矛头对准陆沉了。”
“陆沉……”景庆山神情凝重,迟疑道:“此人不好对付。”
李适之端起茶盏饮了一口,悠然道:“放心,我观庙堂之势,有人早就为他准备了一张天罗地网,只等他自己一头钻进来。”
景庆山心中一松,笑道:“有兄长这句话,愚弟便放心了。”
李适之放下茶盏,抬眼看向挑窗外,春日绿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
他缓缓长吁口气,轻声道:“归根结底,真正想对付陆沉的人不是我们。”
第710章 【草芥】
京城繁华,更胜往昔。
矾楼作为锦麟李氏的产业,历来是京中达官贵人惯常消遣的去处,仅次于当今天子登基之前派人操持的墨苑。
这里内外相隔,别有洞天,环境清幽雅致,更有如花似玉知书达礼的美人相伴,可谓世间第一等的温柔乡。
“叙汀”雅间内,一群二十余岁的权贵子弟正在把酒言欢。
其中有礼部左侍郎陈春之子陈文学,兵部尚书丁会的亲侄儿丁国彦,平城伯岑景胜之子岑少松等人。
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面容清瘦、气度沉凝的年轻男子。
他便是当朝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李适之的幼子李云义。
曾经被人称为李三郎是也。
因为针对陆沉的庆丰街刺杀案,三皇子李宗简被先帝褫夺王爵,而李云义身为同谋自然无法幸免。
先帝看在其祖父李道彦的面上,饶了他一条性命,只将他流放至太平州的边陲之地。
新君登基大赦天下,原本李云义不在其列,但是因为李适之愈得天子的器重,他终于得到赦免,数日前方才回到京城。
一别两载,再度重逢,自然需要好好庆祝一番。
席间众人推杯换盏,话题大多集中在李云义身上,虽然先帝已经追夺他的出身以来文字,这辈子应该都没有机会做官,但这些纨绔没有半点轻忽之意,依旧如众星捧月一般以李云义为中心。
他既然可以回到京城,那就还是锦麟李氏的三少爷,更不必说他的父亲如今愈发得到天子的赏识,俨然已是不下于两位宰相的御前红人。
这些纨绔们做正事未必出色,奉迎吹捧却都是一把好手,此起彼伏的恭维声中,李云义面色淡淡,和以往大不相同。
众人心知肚明,任谁被流放到太平州那种苦寒之地,一待就是两年,如何还能保持明媚的心境。
陈文学仗着和李云义关系亲近,笑道:“三郎,我给你寄去的东西可还满意?”
听到这句话,李云义漠然的眼神多了几分暖色,点头道:“很满意,你有心了。”
“说这话可就生分了。”
陈文学握着酒盏,感慨道:“只恨我不能做得更多。”
李云义嘴角一勾,目光扫过其他人,缓缓道:“刚到五林寨的时候,我以为这辈子都会待在那个生不如死的地方,难为你们都还记挂着我,都让人给我送了东西,可见当年的情义不算虚假。”
众人尽皆喟叹不已。
丁国彦见气氛有些低沉,便岔开话题问道:“三郎,以前那个跟着你的谋士呢?我记得叫做顾全武,怎么今日不见?”
李云义哂笑道:“死了。”
场间忽然安静下来。
李云义饮下杯中残酒,幽幽道:“我竟不知顾全武是织经司的人,难怪当初很多事情都逃不脱先帝的双眼,只可惜此人死在我被流放的途中,不能亲手砍下他的脑袋。”
虽然他没有明言,但这些纨绔子弟已经明白,那个顾全武肯定是身份暴露,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其实他们对这种事并不陌生,谁家府上没有几个织经司的眼线?
若是察觉那些暗桩的身份,要么安排一个闲杂事务养着,要么暗示几句对方便会撤走,一般不会采取太过激烈的手段,也只有锦麟李氏拥有这样的底气。
陈文学勉强笑道:“这种内奸死便死了。三郎,回京后有何打算?”
李云义不动声色地说道:“我如今是白衣之身,不过是靠着家里混吃等死罢了,往后还望诸位兄弟多多提携。”
众人赔笑,连道不敢。
李云义的脸色缓和几分,问道:“谁知道那位山阳郡公的近况?”
这个称呼让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放在以前,恐怕李三郎只会说“陆沉那厮”,或许是这两年流放的生涯打磨了他的性情,看起来要成熟了不少。
陈文学对此颇有发言权,他轻叹道:“家父卸任定州刺史之后,陛下命御史大夫许大人接手此职,听说许大人也压不下山阳郡公的威风。如今在定州一地,他这位大都督端的是一言九鼎,无人敢违逆半分。”
岑少松冷笑道:“此人虽然有功于大齐,却是狼子野心,将来必为大齐之患。”
李云义饶有兴致地问道:“少松此言何意?”
岑少松将前段时间朝中关于北伐的争论简略复述一遍,寒声道:“当年陆沉尚未功成名就之时,对于北伐何其热衷,现在百般装腔作势,不就是想和朝廷讨价还价,妄图掌握更多的权力!他也不想一想,要是没有朝廷的后勤支撑,他麾下十余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一个月不发饷银,他这个大都督就得被下面那些虎狼军汉生吞活剥!”
其他人纷纷附和。
岑少松又道:“陛下英明神武,怎会被这种权欲熏心之辈胁迫?他不肯领兵北伐,勇毅侯和刘大都督照样能扛起重任!”
“说的好。”
李云义面露赞许,举杯道:“我等当为陛下、勇毅侯和刘都督共贺一杯。”
一片欢呼声中,众人喝了一个满堂红。
李云义又举杯道:“多谢诸位兄弟今日赏脸赴宴,我刚刚回京不好太过肆意,今日便到此为止,改天再聚。”
众人虽然觉得意犹未尽,但也知道轻重,尽皆笑道:“极是。”
酒宴结束,李云义和陈文学结伴回府,两家府邸都在平康坊内。
策马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陈文学感叹道:“三郎可谓今非昔比啊。”
“是吗?”
李云义笑了笑,悠悠道:“我只觉得物是人非。”
陈文学看着他的神情,诚挚地说道:“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永远都不会变。”
李云义点头道:“我心里有数。”
陈文学心领神会,接下来便只谈京中风月,两人穿过这片繁华的街市,一路相谈甚欢,那抹若有若无的疏离消失不见。
“三郎可知,这两年你不在京城,那几位花魁脸上的笑容都变得虚假了,不止一个人私下问我,你何时能回来,可见三郎在她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