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551节
“拙劣的把戏。”
景帝一言带过,徐徐道:“朕知道诸位卿家在担心什么,无非是怕朕因为太子之死丧失理智,在朝中大开杀戒。朕可以理解你们的担忧,不过朕希望你们弄清楚一件事,太子之死是对我朝最大的挑衅,既然要查就要查得清清楚楚,有何必要对天下臣民遮掩?莫非藏着掖着就能平息民间的议论?莫非朕的子民会因此丧失对朕的信心?”
群臣豁然开朗,无比敬服地高呼道:“陛下圣明!”
“至于南齐……”
景帝双眉微挑,凛然道:“大景铁骑早晚有一天会踏平江南,朕的儿郎们不需要任何借口,他们必然可以平定天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激动的声浪犹如山呼海啸。
景帝平视前方,神色沉肃,又道:“幕后真凶害死朕的太子,又将嫌疑推到齐人身上,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觊觎储君之位。说起来,这是朕的责任,居然教导出这等丧心病狂罔顾人伦的畜生。”
站成一排的皇子们噤若寒蝉。
但是景帝没有朝他们发难,而是看向站在武勋班首的中年男人,缓缓道:“常山郡王。”
庆聿恭出班奏道:“臣在。”
景帝凝望着他的面庞,问道:“你觉得会是哪位皇子谋害了他的长兄?”
这显然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庆聿恭略显惶恐地回道:“陛下,臣对此案毫无了解,岂敢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随意指控皇子亲王?”
景帝再度起身,缓步走到那一排皇子附近,抬手指向三皇子乌岩,对庆聿恭问道:“此人乃是嫡次子,如果太子意外亡故,他最有可能承袭储君之位,你觉得会不会是他?”
乌岩“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惊恐万分地叩首道:“父皇,儿臣和此事无关,儿臣素来敬重太子殿下,怎会生出这等大逆不道的心思!请父皇明察!”
其余皇子也都跪了下去。
景帝却不理他,只看着不远处的庆聿恭。
大殿之内的空气犹如凝滞,让人的呼吸愈发困难。
庆聿恭思考片刻,缓缓道:“陛下,依臣拙见,三殿下确实有很大的嫌疑,因为太子离世之后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不过若真是三殿下所为,他的嫌疑未免太过明显,臣认为三殿下不至于如此不智。”
乌岩艰难地咽下一口唾沫,还没等他心里的大石落下,景帝冷冷道:“你又怎知这不是故布疑阵?或许乌岩就是利用你的这种心理,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不会如此愚蠢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
庆聿恭点头道:“陛下所言也有道理。”
乌岩的脸色愈发苍白。
景帝又指向跪在乌岩身边的海哥说道:“此人曾经在朝堂上刻意表现自己,从而博得一部分文臣的好感,后来又借着和永平那孩子亲近的名义,三番五次向你示好,足以证明他心思不纯。在你看来,会不会是他欲一箭双雕,先毒害太子再嫁祸给乌岩?”
庆聿恭这一次稍稍沉默。
四皇子海哥只觉四肢冰凉心中发寒,原来他的那些小心思从来没有逃过天子的双眼。
见庆聿恭没有回答,景帝面无表情地说道:“近来坊间传言,太子乃四皇子海哥所害,而你常山郡王便是海哥最大的支持者。等将来海哥继承皇位,你便有从龙之功,而因为这个只有你们两人知晓的秘密,海哥不会像朕一样苛待于你,更不会罢免你的元帅之职。朕想知道,郡王如何看待这个传言?”
海哥的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此刻他只能看见天子龙袍的下摆,压根不敢将视线往上。
庆聿恭轻叹一声,抬头道:“陛下,此乃无稽之谈。臣如今虽然不再是南院元帅,却仍旧是常山郡王,亦有掌兵之权,这一切都源于陛下的恩赐,臣岂会不思感恩?退一万步说,就算臣真有类似的想法,四殿下又能给臣什么呢?臣及庆聿氏放着荣华富贵不享用,赌上脑袋去博一个相差不大的未来,臣不会如此愚蠢。”
他这番话过于坦然,不太符合平时的风格,但正因如此才显得真诚可信。
群臣虽然不敢在这个时候开口,心里也大多相信了庆聿恭的说辞,就连撒改亦是如此。
毕竟做这种可能会牵连全族的事情,总得有对等的回报,而四皇子就算真能成为太子又如何?
景帝望着庆聿恭平静的双眼,在长久的沉默之后,他忽地冷笑数声。
这笑声中满含失望和愤怒。
第686章 【囚】
“朕原本打算过段时间就让你官复原职,率领大景铁骑踏平江南,以此铸就不世之伟业。”
景帝往前两步,居高临下地望着庆聿恭,寒声道:“只是朕没有想到,你仅仅是因为丢了南院元帅一职,便对朕怀恨在心,甚至要用这种手段来报复朕。”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天子这番话近乎明指庆聿恭便是太子之死的幕后真凶。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虽然庆聿恭先前被罢免南院元帅,但他仍旧是极其尊贵的景廉武勋,大景军神之名不过是稍稍蒙尘,没人敢轻视这位郡王的地位。
庆聿氏的实力依旧雄厚,夏山军和防城军的将士们依旧唯他马首是瞻。
如果这对君臣公开闹翻,谁也不敢想象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在这座皇宫乃至整个大都之内,天子毫无疑问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便庆聿恭武功卓绝堪称大景第一高手,他也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天子亲军。
大都之外,夏山军和防城军确实有能力制造足够多的麻烦,前提是他们占据道义。
倘若天子无缘无故对庆聿恭下手,属于庆聿氏的势力肯定不会接受,其余几大部族也不会坐视天子如此行事,没看今日朝会之上,往常和庆聿恭极不对付的撒改等人始终没有表态?
天子今日可以随意给庆聿恭诬陷一个罪名,明日自然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他们。
关键便在于庆聿恭有没有谋害太子纳兰。
在越来越紧张的气氛中,庆聿恭平静地说道:“陛下之言,恕臣不懂。”
“太子无故昏迷之后,朕便知道此事另有蹊跷,之所以让田珏去查,是因为你们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放在他身上,如此朕才有可能找到蛛丝马迹。”
景帝这句话让绝大多数朝臣的心都提了起来,难道太子之死真是庆聿恭所为?
一想到这个真相可能会引发的后果,一些年迈的朝臣只觉两眼发黑。
谋害当朝太子乃是夷族大罪,屠刀落下必然人头滚滚!
庆聿氏会死多少人?夏山军和防城军会有多少将领被牵连处死?
景帝缓缓道:“事到如今,你还不肯认罪?”
庆聿恭轻叹一声,垂首道:“陛下,臣何罪之有?”
景帝道:“朕最后一次问你,太子身中何毒?”
庆聿恭摇头道:“回陛下,臣不知。”
“不知?好一个不知。”
景帝冷笑数声,听得朝堂重臣心里发寒,随即便见这位英明神武的天子返身坐在龙椅上,一字字道:“郡王可还记得甲七号卷宗?”
甲七号?
卷宗?
群臣尽皆茫然,不知道天子究竟在打什么哑谜。
但是有一些人忽然发现,素来沉稳内敛的常山郡王脸色一变,面上浮现一抹疑惑。
“传庆聿盈野。”
天子冷厉的嗓音响彻殿内。
不多时,一位年近四旬的男子走进大庆殿,来到中央区域,毕恭毕敬地行礼道:“微臣拜见陛下。”
景帝淡淡道:“免礼平身。”
群臣纷纷望去,心中的疑惑越来越盛。
这位名叫庆聿盈野的男子乃是郡王府的属官,以往是庆聿恭颇为信重的心腹,在大都各家权贵府邸都算得上贵客,看在庆聿恭的份上,哪怕是撒改都会给他几分体面。
然而此刻不知是愧疚还是畏惧,庆聿盈野压根不敢去看相隔不远的庆聿恭。
景帝道:“那份卷宗带来没有?”
庆聿盈野低头道:“回陛下,带来了。”
“念。”
“微臣遵旨。”
庆聿盈野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宗,在满朝大臣密切的注视中,清了清嗓子,念道:“陆沉,字静安,南齐淮州广陵府人氏,生于齐元康五年六月十三。其父陆通,字仲明。其母宁氏,卒于齐建武五年九月。陆通未续弦,陆沉亦无兄弟姊妹。”
众人渐渐反应过来,所谓甲七号卷宗便是关于南齐陆沉的资料记载。
这倒不是逾矩之举,庆聿恭之前是南院元帅,搜集南齐将帅的情报乃是分内之事,倘若他没有这样做才是失职。
只不过这与太子之死有何关系?
庆聿盈野停顿了一下,稍稍抬高语调。
“陆沉年少聪慧,却从无志学之念。建武四年,陆沉初入武学之境,疑为七星帮主林颉所授。齐建武十二年元月上旬,陆沉率商队出盘龙关,至燕国铁山城贩卖货物,醉酒之后忽陷昏迷,时间长达半個月,多方求医问药皆无用,后又忽然醒来,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喧闹声轰然炸开,以至于庆聿盈野后面的话已经念不下去。
北院元帅撒改怒视庆聿恭,厉声道:“常山郡王,你如何解释此事?”
另一位资历很老的景廉贵族夹谷烈愤怒地吼道:“庆聿恭,你居然派人下毒谋害太子殿下,你找死!”
有这两位带头,一众景廉贵族的咆哮声瞬间淹没庆聿恭。
文臣大多还能忍住不开口,但他们的脸上也都浮现惊惧和诧异的表情。
主奏司提领田珏扭头望着庆聿恭,眼中满是不敢置信。
从这份甲七号卷宗的记载可知,南齐陆沉在几年前曾有过和太子纳兰类似的经历,区别在于他最后活了下来,但是太子却一命呜呼。
二者的症状极其相似,同样是饮酒之后发病,同样昏迷了一段时间,同样找不出病因,无法对症下药。
景帝坐在龙椅之上,极其失望地看着庆聿恭,缓缓道:“伱要给朕一个解释。”
纵然面对千夫所指,庆聿恭的心境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他抬头说道:“陛下,臣并不清楚太子殿下昏迷的细节。先前那段时间臣请旨入宫拜望太子殿下,陛下并未允准,并且严令朝野上下不许议论太子殿下的情况。臣和朝中诸位大人一样,亦是今日在朝会上,从田大人口中得知太子殿下去世的细节。”
这番话虽有道理,可是在庆聿盈野念出那段话之后,显然无法说服众人。
庆聿恭明白这一点,继续说道:“至于这份甲七号卷宗,一来时日久远,臣不会日日诵读牢记于心,个中细节难免记不清楚。二来就算南齐陆沉突兀病倒和太子殿下昏迷有相似之处,亦不能证明这和臣有关系。”
撒改厉色道:“常山郡王休要狡辩!你既然知道世间有这种毒药,为何方才陛下问你的时候,你佯装不知?分明就是你心虚不敢坦承,现在真相大白,你还敢否认吗?!”
“我已经说过,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很牵强,故而没有联想在一起。”
庆聿恭自嘲一笑,随即凝视着撒改的双眼问道:“这种毒药与我无关,难道在你看来,我会在几年前莫名其妙去毒害南齐陆沉?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贾之子,我身为大景郡王兼南院元帅,会用毒药来对付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年轻人?”
撒改一窒。
庆聿恭转而看向龙椅上神情冷漠的天子,喟然道:“陛下,臣让人搜集南齐陆沉的信息,重点在于了解他在战场上的手段,其余资料不过是顺手为之。这份卷宗里,关于陆沉昏迷的记录只有短短一句话,任何人包括臣在内,初看都不会想到中毒这件事,或许他只是忽染怪病而已。臣不知毒药之事,更不会毒害太子殿下,还请陛下明察。”
景帝幽幽道:“你是想说,朕在诬陷你?”
景帝一言带过,徐徐道:“朕知道诸位卿家在担心什么,无非是怕朕因为太子之死丧失理智,在朝中大开杀戒。朕可以理解你们的担忧,不过朕希望你们弄清楚一件事,太子之死是对我朝最大的挑衅,既然要查就要查得清清楚楚,有何必要对天下臣民遮掩?莫非藏着掖着就能平息民间的议论?莫非朕的子民会因此丧失对朕的信心?”
群臣豁然开朗,无比敬服地高呼道:“陛下圣明!”
“至于南齐……”
景帝双眉微挑,凛然道:“大景铁骑早晚有一天会踏平江南,朕的儿郎们不需要任何借口,他们必然可以平定天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激动的声浪犹如山呼海啸。
景帝平视前方,神色沉肃,又道:“幕后真凶害死朕的太子,又将嫌疑推到齐人身上,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觊觎储君之位。说起来,这是朕的责任,居然教导出这等丧心病狂罔顾人伦的畜生。”
站成一排的皇子们噤若寒蝉。
但是景帝没有朝他们发难,而是看向站在武勋班首的中年男人,缓缓道:“常山郡王。”
庆聿恭出班奏道:“臣在。”
景帝凝望着他的面庞,问道:“你觉得会是哪位皇子谋害了他的长兄?”
这显然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庆聿恭略显惶恐地回道:“陛下,臣对此案毫无了解,岂敢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随意指控皇子亲王?”
景帝再度起身,缓步走到那一排皇子附近,抬手指向三皇子乌岩,对庆聿恭问道:“此人乃是嫡次子,如果太子意外亡故,他最有可能承袭储君之位,你觉得会不会是他?”
乌岩“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惊恐万分地叩首道:“父皇,儿臣和此事无关,儿臣素来敬重太子殿下,怎会生出这等大逆不道的心思!请父皇明察!”
其余皇子也都跪了下去。
景帝却不理他,只看着不远处的庆聿恭。
大殿之内的空气犹如凝滞,让人的呼吸愈发困难。
庆聿恭思考片刻,缓缓道:“陛下,依臣拙见,三殿下确实有很大的嫌疑,因为太子离世之后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不过若真是三殿下所为,他的嫌疑未免太过明显,臣认为三殿下不至于如此不智。”
乌岩艰难地咽下一口唾沫,还没等他心里的大石落下,景帝冷冷道:“你又怎知这不是故布疑阵?或许乌岩就是利用你的这种心理,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不会如此愚蠢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
庆聿恭点头道:“陛下所言也有道理。”
乌岩的脸色愈发苍白。
景帝又指向跪在乌岩身边的海哥说道:“此人曾经在朝堂上刻意表现自己,从而博得一部分文臣的好感,后来又借着和永平那孩子亲近的名义,三番五次向你示好,足以证明他心思不纯。在你看来,会不会是他欲一箭双雕,先毒害太子再嫁祸给乌岩?”
庆聿恭这一次稍稍沉默。
四皇子海哥只觉四肢冰凉心中发寒,原来他的那些小心思从来没有逃过天子的双眼。
见庆聿恭没有回答,景帝面无表情地说道:“近来坊间传言,太子乃四皇子海哥所害,而你常山郡王便是海哥最大的支持者。等将来海哥继承皇位,你便有从龙之功,而因为这个只有你们两人知晓的秘密,海哥不会像朕一样苛待于你,更不会罢免你的元帅之职。朕想知道,郡王如何看待这个传言?”
海哥的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此刻他只能看见天子龙袍的下摆,压根不敢将视线往上。
庆聿恭轻叹一声,抬头道:“陛下,此乃无稽之谈。臣如今虽然不再是南院元帅,却仍旧是常山郡王,亦有掌兵之权,这一切都源于陛下的恩赐,臣岂会不思感恩?退一万步说,就算臣真有类似的想法,四殿下又能给臣什么呢?臣及庆聿氏放着荣华富贵不享用,赌上脑袋去博一个相差不大的未来,臣不会如此愚蠢。”
他这番话过于坦然,不太符合平时的风格,但正因如此才显得真诚可信。
群臣虽然不敢在这个时候开口,心里也大多相信了庆聿恭的说辞,就连撒改亦是如此。
毕竟做这种可能会牵连全族的事情,总得有对等的回报,而四皇子就算真能成为太子又如何?
景帝望着庆聿恭平静的双眼,在长久的沉默之后,他忽地冷笑数声。
这笑声中满含失望和愤怒。
第686章 【囚】
“朕原本打算过段时间就让你官复原职,率领大景铁骑踏平江南,以此铸就不世之伟业。”
景帝往前两步,居高临下地望着庆聿恭,寒声道:“只是朕没有想到,你仅仅是因为丢了南院元帅一职,便对朕怀恨在心,甚至要用这种手段来报复朕。”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天子这番话近乎明指庆聿恭便是太子之死的幕后真凶。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虽然庆聿恭先前被罢免南院元帅,但他仍旧是极其尊贵的景廉武勋,大景军神之名不过是稍稍蒙尘,没人敢轻视这位郡王的地位。
庆聿氏的实力依旧雄厚,夏山军和防城军的将士们依旧唯他马首是瞻。
如果这对君臣公开闹翻,谁也不敢想象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在这座皇宫乃至整个大都之内,天子毫无疑问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便庆聿恭武功卓绝堪称大景第一高手,他也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天子亲军。
大都之外,夏山军和防城军确实有能力制造足够多的麻烦,前提是他们占据道义。
倘若天子无缘无故对庆聿恭下手,属于庆聿氏的势力肯定不会接受,其余几大部族也不会坐视天子如此行事,没看今日朝会之上,往常和庆聿恭极不对付的撒改等人始终没有表态?
天子今日可以随意给庆聿恭诬陷一个罪名,明日自然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他们。
关键便在于庆聿恭有没有谋害太子纳兰。
在越来越紧张的气氛中,庆聿恭平静地说道:“陛下之言,恕臣不懂。”
“太子无故昏迷之后,朕便知道此事另有蹊跷,之所以让田珏去查,是因为你们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放在他身上,如此朕才有可能找到蛛丝马迹。”
景帝这句话让绝大多数朝臣的心都提了起来,难道太子之死真是庆聿恭所为?
一想到这个真相可能会引发的后果,一些年迈的朝臣只觉两眼发黑。
谋害当朝太子乃是夷族大罪,屠刀落下必然人头滚滚!
庆聿氏会死多少人?夏山军和防城军会有多少将领被牵连处死?
景帝缓缓道:“事到如今,你还不肯认罪?”
庆聿恭轻叹一声,垂首道:“陛下,臣何罪之有?”
景帝道:“朕最后一次问你,太子身中何毒?”
庆聿恭摇头道:“回陛下,臣不知。”
“不知?好一个不知。”
景帝冷笑数声,听得朝堂重臣心里发寒,随即便见这位英明神武的天子返身坐在龙椅上,一字字道:“郡王可还记得甲七号卷宗?”
甲七号?
卷宗?
群臣尽皆茫然,不知道天子究竟在打什么哑谜。
但是有一些人忽然发现,素来沉稳内敛的常山郡王脸色一变,面上浮现一抹疑惑。
“传庆聿盈野。”
天子冷厉的嗓音响彻殿内。
不多时,一位年近四旬的男子走进大庆殿,来到中央区域,毕恭毕敬地行礼道:“微臣拜见陛下。”
景帝淡淡道:“免礼平身。”
群臣纷纷望去,心中的疑惑越来越盛。
这位名叫庆聿盈野的男子乃是郡王府的属官,以往是庆聿恭颇为信重的心腹,在大都各家权贵府邸都算得上贵客,看在庆聿恭的份上,哪怕是撒改都会给他几分体面。
然而此刻不知是愧疚还是畏惧,庆聿盈野压根不敢去看相隔不远的庆聿恭。
景帝道:“那份卷宗带来没有?”
庆聿盈野低头道:“回陛下,带来了。”
“念。”
“微臣遵旨。”
庆聿盈野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宗,在满朝大臣密切的注视中,清了清嗓子,念道:“陆沉,字静安,南齐淮州广陵府人氏,生于齐元康五年六月十三。其父陆通,字仲明。其母宁氏,卒于齐建武五年九月。陆通未续弦,陆沉亦无兄弟姊妹。”
众人渐渐反应过来,所谓甲七号卷宗便是关于南齐陆沉的资料记载。
这倒不是逾矩之举,庆聿恭之前是南院元帅,搜集南齐将帅的情报乃是分内之事,倘若他没有这样做才是失职。
只不过这与太子之死有何关系?
庆聿盈野停顿了一下,稍稍抬高语调。
“陆沉年少聪慧,却从无志学之念。建武四年,陆沉初入武学之境,疑为七星帮主林颉所授。齐建武十二年元月上旬,陆沉率商队出盘龙关,至燕国铁山城贩卖货物,醉酒之后忽陷昏迷,时间长达半個月,多方求医问药皆无用,后又忽然醒来,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喧闹声轰然炸开,以至于庆聿盈野后面的话已经念不下去。
北院元帅撒改怒视庆聿恭,厉声道:“常山郡王,你如何解释此事?”
另一位资历很老的景廉贵族夹谷烈愤怒地吼道:“庆聿恭,你居然派人下毒谋害太子殿下,你找死!”
有这两位带头,一众景廉贵族的咆哮声瞬间淹没庆聿恭。
文臣大多还能忍住不开口,但他们的脸上也都浮现惊惧和诧异的表情。
主奏司提领田珏扭头望着庆聿恭,眼中满是不敢置信。
从这份甲七号卷宗的记载可知,南齐陆沉在几年前曾有过和太子纳兰类似的经历,区别在于他最后活了下来,但是太子却一命呜呼。
二者的症状极其相似,同样是饮酒之后发病,同样昏迷了一段时间,同样找不出病因,无法对症下药。
景帝坐在龙椅之上,极其失望地看着庆聿恭,缓缓道:“伱要给朕一个解释。”
纵然面对千夫所指,庆聿恭的心境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他抬头说道:“陛下,臣并不清楚太子殿下昏迷的细节。先前那段时间臣请旨入宫拜望太子殿下,陛下并未允准,并且严令朝野上下不许议论太子殿下的情况。臣和朝中诸位大人一样,亦是今日在朝会上,从田大人口中得知太子殿下去世的细节。”
这番话虽有道理,可是在庆聿盈野念出那段话之后,显然无法说服众人。
庆聿恭明白这一点,继续说道:“至于这份甲七号卷宗,一来时日久远,臣不会日日诵读牢记于心,个中细节难免记不清楚。二来就算南齐陆沉突兀病倒和太子殿下昏迷有相似之处,亦不能证明这和臣有关系。”
撒改厉色道:“常山郡王休要狡辩!你既然知道世间有这种毒药,为何方才陛下问你的时候,你佯装不知?分明就是你心虚不敢坦承,现在真相大白,你还敢否认吗?!”
“我已经说过,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很牵强,故而没有联想在一起。”
庆聿恭自嘲一笑,随即凝视着撒改的双眼问道:“这种毒药与我无关,难道在你看来,我会在几年前莫名其妙去毒害南齐陆沉?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贾之子,我身为大景郡王兼南院元帅,会用毒药来对付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年轻人?”
撒改一窒。
庆聿恭转而看向龙椅上神情冷漠的天子,喟然道:“陛下,臣让人搜集南齐陆沉的信息,重点在于了解他在战场上的手段,其余资料不过是顺手为之。这份卷宗里,关于陆沉昏迷的记录只有短短一句话,任何人包括臣在内,初看都不会想到中毒这件事,或许他只是忽染怪病而已。臣不知毒药之事,更不会毒害太子殿下,还请陛下明察。”
景帝幽幽道:“你是想说,朕在诬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