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493节
但是年轻的天子目光微冷,垂首道:“母后不知,臣之所以会召他入宫,是因为他涉嫌谋划皇陵前的刺驾大案。”
许太后神情遽然一变,不敢置信地看向跪在地上的幼子。
李宗简焦急地说道:“母后,儿臣——”
李宗本毫不犹豫地打断他的话头:“现在你是带罪之身,朕没允许你开口说话。”
迎着这位二哥凌厉的目光,李宗简登时语塞,只觉浑身发凉。
许太后这个时候顾不得心疼幼子,断然道:“皇帝,哀家知道李宗简过往劣迹斑斑,但是哀家决不相信他会谋划刺驾。先帝血脉仅有你们二人,这里面一定是有人暗中捣鬼,引诱天家宗室自相残杀,借此动摇大齐的国本根基。”
李宗本不慌不忙地说道:“此案是由山阳郡公陆沉负责查办,他已经从三名刺客的口中拿到供认,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李宗简。”
许太后冷眼扫向那个年轻臣子,随即对李宗本说道:“如此大案,皇帝居然只让他一人查办?”
“刑部亦参与其中。”
李宗本此刻已经冷静下来,然后多加了一句:“母后,当日若非陆卿及时救驾,刺客说不定已经得手,故而臣信得过他,再者他有这个能力,仅仅七天查出端倪便是明证。”
许太后虽然居于深宫,但也知道皇陵刺驾案的详细,暂且不提她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心情,此刻难免满心狐疑。
她之所以对李宗简的无辜深信不疑,是因为前不久李宗简让许如清通过后族往慈宁殿送了一条消息。
许太后记得很清楚,李宗简让她暂时莫要和李宗本发生冲突,更不要太过关注他在秋山巷的处境。
假如他真有弑君的念头,怎么可能会刻意瞒着自己的生母?
这分明是一次不太高明的栽赃嫁祸!
许太后忍着怒意,沉声道:“所谓证据,很多时候只是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构陷。哀家方才说过,后宫不得干政是大齐祖制,哀家绝对不会有违皇家祖训。然则此事分明是有人处心积虑,意图离间天家宗室之情。皇帝,山陵葬礼犹在眼前,难道你真的要遂那些人的心愿,亲手杀死自己的弟弟?”
原本已经渐渐缓和的气氛骤然间再度紧张起来。
尤其是许太后将先帝搬出来,已经明摆着要强行插手此事。
其实这也是她的无奈之举,毕竟她一个妇道人家如何懂得查案?
就算她真的精于此道,外朝臣子又不是后族子弟,怎会听从她的驱使?
姑且不论那些证据的真伪,假如皇帝要将罪名扣在李宗简头上,外朝那些臣子有的是法子将此案做成铁案。
若要保住李宗简的小命,她只能豁出去摆起太后的架子,以孝道之名迫使李宗本让步。
想到这儿,许太后冷冷看向肃立一旁的陆沉,眼中的怨毒之色丝毫不做遮掩。
陆沉却如石佛一般,似乎根本感应不到这位太后娘娘的剜视。
李宗本忽地轻叹一声,问道:“不知母后需要臣如何做?”
许太后不假思索地说道:“哀家不知,全凭皇帝拿定主意。只不过在哀家看来,刺驾大案定是有人在暗处搅动风云,皇帝只让山阳郡公一人查办似有不妥。虽说他既忠心又有能力,但是一人之力难免不逮,再者也可能会偏听偏信。”
李宗本肃然道:“母后,臣方才已经说过,此案虽是陆卿负责,但并非由他一人经手,刑部各官员皆有参与。母后若不信,臣现在便可召刑部尚书高焕入宫,当面问清此事。”
许太后压制住心中的烦闷,缓缓道:“说到底,你还是不信哀家的判断?”
“臣不敢。”
李宗本微微垂首,继而抬起头来,平视着许太后的双眼,正色道:“臣知道母后心中不忍,但是人活于世便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李宗简既然敢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就必须付出代价,因为朝廷法度不容践踏。若不然,臣不知道该如何对大齐臣民交待。”
其实当许太后出现在修仁殿,很多事情便没有了转圜的余地。
如果许太后能够暂时忍耐,私下里找李宗本商议,或许李宗简还有活命的机会,毕竟李宗本先前没想过一定要取他的性命。
然而许太后径直闯入修仁殿,当着诸多重臣的面要李宗本低头,他如何能轻易松口?
李宗简眼下是死是活,说实话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连刺驾弑君都拿不下他,将来许太后岂不是会变本加厉?
当初许太后强逼着他允许李宗简参加山陵葬礼,李宗本心里就已经有了一根刺,今日种种则是让这根刺愈发深入血肉。
有些事如果让步,往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李宗本深谙此理,所以他不可能在这个场合低头。
许太后面上泛起几分决然,双手紧紧攥着,指甲刺得手心生疼,她却没有半点反应。
望着面前这位一步不退的年轻天子,她轻吸一口气,寒声道:“既然如此,皇帝不如让哀家与他一并——”
“启禀太后,老臣有话说!”
一道苍老的声音遽然响起,硬生生打断许太后尚未出口的决绝之语。
第614章 【雪泥鸿爪】
太后和天子闹到几近决裂的地步,一众股肱重臣自然不愿看到这样的场景,但是他们只能沉默。
因为这终究是天家自身的矛盾,他们无论帮谁说话都不妥当。
若是站在天子那边帮忙压制太后,毫无疑问是大不敬之罪。
反其道而行之,则难保不会被天子记恨。
当这对大齐最尊贵的母子针锋相对,朝堂诸公能做的也只有打圆场,而且还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资格。
所以当那道苍老的声音响起后,余者大多暗暗松了口气,同时又有些不解,按说老相爷的反应不该如此迟钝,难道他看不出太后和天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为何不肯早些出面?
无论如何,当李道彦站出来后,殿内那股令人几近无法呼吸的氛围终于有所缓解。
面对这位年过花甲的三朝元老,莫说登基不久的李宗本,便是许太后也必须保持足够的尊重。
她望着老人沧桑的面庞,愧然道:“哀家一时情急,让李相见笑了。”
“太后言重了。”
李道彦往前两步,感慨道:“怜子之意,人之常情,世人皆难逃此例。”
不知为何,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格外沉重。
另一旁,站在户部尚书景庆山身旁的李适之眼帘垂下,目光幽深如千年寒潭。
许太后自然品不出李道彦这句话里的深意,她只以为老人这是在开解自己,便加重语气说道:“哀家知道李宗简过往多行不端,这是哀家没有教导好他,可哀家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会做出刺驾弑君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
李道彦微微点头道:“太后自有太后的道理,老臣不敢争论,不过老臣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
许太后道:“李相还请直言。”
李道彦平和地说道:“事涉奉国中尉的生死,太后自当关注,但是在老臣看来,太后可以召陛下入慈宁殿问询。方才太后说后宫不得干政,此乃大齐祖制,既然如此,为何太后会来此殿?”
其余重臣心中一凛。
李宗本虽无明显的喜色,但是从他骤然放松的表情可以看出,李道彦这一问可谓问在他的心坎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跪在地上的李宗简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着。
许太后的表情不可避免地变得很难看,面对老人这句很平静的疑问,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李道彦继续说道:“老臣对太后并无半点不敬之意,只是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许太后默然。
李道彦的语调愈发诚恳,缓缓道:“今日在场皆是朝堂重臣,他们定然不会在外胡言乱语,故而老臣放肆一回,还望太后恕罪。”
许太后脸上的怒意渐渐平复,叹道:“李相言之有理,哀家所为确有不妥。”
李道彦顺势说道:“太后担心奉国中尉,这是母子连心人之天性,无可指摘。然而您不该来修仁殿,更不该以孝道之名逼迫陛下。刺驾大案是否为奉国中尉所做,目前尚无定论,老臣觉得可以继续查下去,而且老臣担保不会冤枉任何人,请太后放心。”
其实许太后要的只是这句承诺,然而她信不过李宗本更信不过陆沉。
虽然李道彦的言语让她面上很挂不住,但和李宗简的性命相比,这也不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念及此,她又看了沉默的天子一眼。
李道彦转身朝向天子,垂首道:“陛下,案子可以慢慢查,倒也不急于仓促定论。”
李宗本心中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方才许太后过于强硬,他根本没有后退的余地,否则他怎会不知这样闹得很难看?
就算许太后今日无功而返,他身为天子又有多少体面?
好在李道彦帮他铺好了台阶,于是他微微颔首道:“那便继续查下去。”
许太后本想将李宗简带去慈宁殿,现在已经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看着越来越陌生的天子,她不由得想起驾鹤西去的先帝,心中平添几分悲伤与惶然,双手愈发攥紧。
但她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打起精神说道:“皇帝,哀家只有一个请求。”
李宗本冷静地说道:“请母后示下。”
许太后沉声道:“哀家对陆沉并无偏见,但是以他的身份不宜直接查办刺驾大案,皇帝可以让他和两位宰相一起,负责最后的掌总稽核之事。”
她没有提起庆丰街刺杀,但是殿内众人谁能反应不过来?
李宗本微露迟疑。
一直沉默的陆沉行礼道:“陛下,臣年轻识浅疏于此道,请陛下另择一名老成持重的官员主审此案。”
“也好。”
李宗本点了点头,看向许太后说道:“便让三法司会审,由刑部尚书高焕主审此案,母后可还满意?”
许太后定定地看着他,心知这已是最好的结果,毕竟李宗简确实有嫌疑,想要直接脱罪是痴人说梦,能撤销陆沉的办案之权实属不易,因此放缓语气道:“便依皇帝之言。”
她只觉身心俱疲,又因为李道彦方才那番义正词严的话颇为难堪,这修仁殿是一刻都待不下去。
见她在女官的搀扶下转身向外走去,李宗本躬身一礼道:“恭送母后。”
众臣尽皆行礼。
虽说这场险些动摇国本的风波暂时平息,众人包括李宗本的心情却难以轻松。
许太后此刻让步,一方面是因为天子的态度格外强硬,另一方面也是给李道彦这位三朝元老面子。
但她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李宗简被处死。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这段时间,宫中必然会因为此事纠葛不休。
矛盾并未消失,只是因为双方还没有做好彻底撕破脸的准备,所以暂时压制下来。
一层阴霾已经笼罩在皇宫上空。
约莫一炷香过后,诸位重臣退出修仁殿,刚刚被召来的刑部尚书高焕则留了下来,天子显然要对其面授机宜。
明媚的阳光洒在宫内广场上,众人各怀心思缓步而行,彼此之间距离都有些远。
唯独一老一少并肩走在阳光中。
许太后神情遽然一变,不敢置信地看向跪在地上的幼子。
李宗简焦急地说道:“母后,儿臣——”
李宗本毫不犹豫地打断他的话头:“现在你是带罪之身,朕没允许你开口说话。”
迎着这位二哥凌厉的目光,李宗简登时语塞,只觉浑身发凉。
许太后这个时候顾不得心疼幼子,断然道:“皇帝,哀家知道李宗简过往劣迹斑斑,但是哀家决不相信他会谋划刺驾。先帝血脉仅有你们二人,这里面一定是有人暗中捣鬼,引诱天家宗室自相残杀,借此动摇大齐的国本根基。”
李宗本不慌不忙地说道:“此案是由山阳郡公陆沉负责查办,他已经从三名刺客的口中拿到供认,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李宗简。”
许太后冷眼扫向那个年轻臣子,随即对李宗本说道:“如此大案,皇帝居然只让他一人查办?”
“刑部亦参与其中。”
李宗本此刻已经冷静下来,然后多加了一句:“母后,当日若非陆卿及时救驾,刺客说不定已经得手,故而臣信得过他,再者他有这个能力,仅仅七天查出端倪便是明证。”
许太后虽然居于深宫,但也知道皇陵刺驾案的详细,暂且不提她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心情,此刻难免满心狐疑。
她之所以对李宗简的无辜深信不疑,是因为前不久李宗简让许如清通过后族往慈宁殿送了一条消息。
许太后记得很清楚,李宗简让她暂时莫要和李宗本发生冲突,更不要太过关注他在秋山巷的处境。
假如他真有弑君的念头,怎么可能会刻意瞒着自己的生母?
这分明是一次不太高明的栽赃嫁祸!
许太后忍着怒意,沉声道:“所谓证据,很多时候只是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构陷。哀家方才说过,后宫不得干政是大齐祖制,哀家绝对不会有违皇家祖训。然则此事分明是有人处心积虑,意图离间天家宗室之情。皇帝,山陵葬礼犹在眼前,难道你真的要遂那些人的心愿,亲手杀死自己的弟弟?”
原本已经渐渐缓和的气氛骤然间再度紧张起来。
尤其是许太后将先帝搬出来,已经明摆着要强行插手此事。
其实这也是她的无奈之举,毕竟她一个妇道人家如何懂得查案?
就算她真的精于此道,外朝臣子又不是后族子弟,怎会听从她的驱使?
姑且不论那些证据的真伪,假如皇帝要将罪名扣在李宗简头上,外朝那些臣子有的是法子将此案做成铁案。
若要保住李宗简的小命,她只能豁出去摆起太后的架子,以孝道之名迫使李宗本让步。
想到这儿,许太后冷冷看向肃立一旁的陆沉,眼中的怨毒之色丝毫不做遮掩。
陆沉却如石佛一般,似乎根本感应不到这位太后娘娘的剜视。
李宗本忽地轻叹一声,问道:“不知母后需要臣如何做?”
许太后不假思索地说道:“哀家不知,全凭皇帝拿定主意。只不过在哀家看来,刺驾大案定是有人在暗处搅动风云,皇帝只让山阳郡公一人查办似有不妥。虽说他既忠心又有能力,但是一人之力难免不逮,再者也可能会偏听偏信。”
李宗本肃然道:“母后,臣方才已经说过,此案虽是陆卿负责,但并非由他一人经手,刑部各官员皆有参与。母后若不信,臣现在便可召刑部尚书高焕入宫,当面问清此事。”
许太后压制住心中的烦闷,缓缓道:“说到底,你还是不信哀家的判断?”
“臣不敢。”
李宗本微微垂首,继而抬起头来,平视着许太后的双眼,正色道:“臣知道母后心中不忍,但是人活于世便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李宗简既然敢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就必须付出代价,因为朝廷法度不容践踏。若不然,臣不知道该如何对大齐臣民交待。”
其实当许太后出现在修仁殿,很多事情便没有了转圜的余地。
如果许太后能够暂时忍耐,私下里找李宗本商议,或许李宗简还有活命的机会,毕竟李宗本先前没想过一定要取他的性命。
然而许太后径直闯入修仁殿,当着诸多重臣的面要李宗本低头,他如何能轻易松口?
李宗简眼下是死是活,说实话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连刺驾弑君都拿不下他,将来许太后岂不是会变本加厉?
当初许太后强逼着他允许李宗简参加山陵葬礼,李宗本心里就已经有了一根刺,今日种种则是让这根刺愈发深入血肉。
有些事如果让步,往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李宗本深谙此理,所以他不可能在这个场合低头。
许太后面上泛起几分决然,双手紧紧攥着,指甲刺得手心生疼,她却没有半点反应。
望着面前这位一步不退的年轻天子,她轻吸一口气,寒声道:“既然如此,皇帝不如让哀家与他一并——”
“启禀太后,老臣有话说!”
一道苍老的声音遽然响起,硬生生打断许太后尚未出口的决绝之语。
第614章 【雪泥鸿爪】
太后和天子闹到几近决裂的地步,一众股肱重臣自然不愿看到这样的场景,但是他们只能沉默。
因为这终究是天家自身的矛盾,他们无论帮谁说话都不妥当。
若是站在天子那边帮忙压制太后,毫无疑问是大不敬之罪。
反其道而行之,则难保不会被天子记恨。
当这对大齐最尊贵的母子针锋相对,朝堂诸公能做的也只有打圆场,而且还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资格。
所以当那道苍老的声音响起后,余者大多暗暗松了口气,同时又有些不解,按说老相爷的反应不该如此迟钝,难道他看不出太后和天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为何不肯早些出面?
无论如何,当李道彦站出来后,殿内那股令人几近无法呼吸的氛围终于有所缓解。
面对这位年过花甲的三朝元老,莫说登基不久的李宗本,便是许太后也必须保持足够的尊重。
她望着老人沧桑的面庞,愧然道:“哀家一时情急,让李相见笑了。”
“太后言重了。”
李道彦往前两步,感慨道:“怜子之意,人之常情,世人皆难逃此例。”
不知为何,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格外沉重。
另一旁,站在户部尚书景庆山身旁的李适之眼帘垂下,目光幽深如千年寒潭。
许太后自然品不出李道彦这句话里的深意,她只以为老人这是在开解自己,便加重语气说道:“哀家知道李宗简过往多行不端,这是哀家没有教导好他,可哀家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会做出刺驾弑君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
李道彦微微点头道:“太后自有太后的道理,老臣不敢争论,不过老臣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
许太后道:“李相还请直言。”
李道彦平和地说道:“事涉奉国中尉的生死,太后自当关注,但是在老臣看来,太后可以召陛下入慈宁殿问询。方才太后说后宫不得干政,此乃大齐祖制,既然如此,为何太后会来此殿?”
其余重臣心中一凛。
李宗本虽无明显的喜色,但是从他骤然放松的表情可以看出,李道彦这一问可谓问在他的心坎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跪在地上的李宗简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着。
许太后的表情不可避免地变得很难看,面对老人这句很平静的疑问,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李道彦继续说道:“老臣对太后并无半点不敬之意,只是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许太后默然。
李道彦的语调愈发诚恳,缓缓道:“今日在场皆是朝堂重臣,他们定然不会在外胡言乱语,故而老臣放肆一回,还望太后恕罪。”
许太后脸上的怒意渐渐平复,叹道:“李相言之有理,哀家所为确有不妥。”
李道彦顺势说道:“太后担心奉国中尉,这是母子连心人之天性,无可指摘。然而您不该来修仁殿,更不该以孝道之名逼迫陛下。刺驾大案是否为奉国中尉所做,目前尚无定论,老臣觉得可以继续查下去,而且老臣担保不会冤枉任何人,请太后放心。”
其实许太后要的只是这句承诺,然而她信不过李宗本更信不过陆沉。
虽然李道彦的言语让她面上很挂不住,但和李宗简的性命相比,这也不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念及此,她又看了沉默的天子一眼。
李道彦转身朝向天子,垂首道:“陛下,案子可以慢慢查,倒也不急于仓促定论。”
李宗本心中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方才许太后过于强硬,他根本没有后退的余地,否则他怎会不知这样闹得很难看?
就算许太后今日无功而返,他身为天子又有多少体面?
好在李道彦帮他铺好了台阶,于是他微微颔首道:“那便继续查下去。”
许太后本想将李宗简带去慈宁殿,现在已经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看着越来越陌生的天子,她不由得想起驾鹤西去的先帝,心中平添几分悲伤与惶然,双手愈发攥紧。
但她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打起精神说道:“皇帝,哀家只有一个请求。”
李宗本冷静地说道:“请母后示下。”
许太后沉声道:“哀家对陆沉并无偏见,但是以他的身份不宜直接查办刺驾大案,皇帝可以让他和两位宰相一起,负责最后的掌总稽核之事。”
她没有提起庆丰街刺杀,但是殿内众人谁能反应不过来?
李宗本微露迟疑。
一直沉默的陆沉行礼道:“陛下,臣年轻识浅疏于此道,请陛下另择一名老成持重的官员主审此案。”
“也好。”
李宗本点了点头,看向许太后说道:“便让三法司会审,由刑部尚书高焕主审此案,母后可还满意?”
许太后定定地看着他,心知这已是最好的结果,毕竟李宗简确实有嫌疑,想要直接脱罪是痴人说梦,能撤销陆沉的办案之权实属不易,因此放缓语气道:“便依皇帝之言。”
她只觉身心俱疲,又因为李道彦方才那番义正词严的话颇为难堪,这修仁殿是一刻都待不下去。
见她在女官的搀扶下转身向外走去,李宗本躬身一礼道:“恭送母后。”
众臣尽皆行礼。
虽说这场险些动摇国本的风波暂时平息,众人包括李宗本的心情却难以轻松。
许太后此刻让步,一方面是因为天子的态度格外强硬,另一方面也是给李道彦这位三朝元老面子。
但她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李宗简被处死。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这段时间,宫中必然会因为此事纠葛不休。
矛盾并未消失,只是因为双方还没有做好彻底撕破脸的准备,所以暂时压制下来。
一层阴霾已经笼罩在皇宫上空。
约莫一炷香过后,诸位重臣退出修仁殿,刚刚被召来的刑部尚书高焕则留了下来,天子显然要对其面授机宜。
明媚的阳光洒在宫内广场上,众人各怀心思缓步而行,彼此之间距离都有些远。
唯独一老一少并肩走在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