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40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田珏亦起身道:“这就是陛下的判断。”
  庆聿恭沉吟不语,他并不是担心领军南下就会踏入厉天润的陷阱,毕竟两军之间还隔着雍丘和沫阳路。
  他在意的是一旦自己做出决定,战略意图便会清晰地曝光在厉天润和萧望之眼中,随即就可能会丧失后发制人的便利。
  然而——
  田珏来到庆聿恭身侧,语调轻缓却又坚定地说道:“王爷,陛下希望你不要错失良机,不要给厉天润攻城略地再龟缩起来的机会。陛下深知将在外理应有决断之权的道理,陛下这些年也未曾干涉过你如何用兵,但是眼下南齐摆明在耍花招,陛下不希望让他们得逞。”
  庆聿恭转头望着他,目光冷峻。
  他听得懂这番话的潜台词,景帝现在只是让田珏来提醒他,这样可以避免君臣之间的分歧浮上水面。
  但是如果他坚持继续观望,那么下次来的就不是田珏,更不会是私下里的磋商。
  只会是明确且不容推辞的旨意。
  田珏面无惧色,平静地与庆聿恭对视。
  良久过后,庆聿恭收回目光,淡淡道:“请田大人转呈陛下,臣会依旨行事,尽快领兵南下。”
  田珏面露微笑,点头道:“下官定会如实通传。”
  庆聿恭道:“不送。”
  田珏当然可以理解这位南院元帅此刻的心情,他没有丝毫介意的表情,躬身一礼道:“王爷请留步。”
  庆聿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双眼渐渐眯了起来。
  第508章 【嫩芽新抽】
  大齐建武十五年,元月初十。
  年节渐渐走向尾声,永嘉城里的气氛虽然不及往年热闹,百姓们的谈资却一点都不少。
  江北战局峰回路转,先是定州军在淮州军的支援下站稳脚跟,成功阻止景军主力继续南下,没有让定州全境都陷入景军骑兵的铁蹄之下。
  接下来便是靖州军大放异彩,在西风原以六万兵力击败十一万燕军,迫使敌人伤亡过半,不光是解除了西冷关和高唐城的危机,还将战火蔓延到北燕沫阳路腹心之地,如今大军正在围困雍丘城,局势一片大好。
  战事爆发之初,因为景军来势汹汹,大齐边军的处境很被动,江南各地难免人心惶惶。
  尤其是在京城这种消息灵通的地方,虽然还没有出现有心人蠢蠢欲动的迹象,但是对于边疆局势的担忧逐渐成为主流的观点。
  当靖州军在建武十四年最后一日,于西风原击溃燕军主力的消息传回来,笼罩在永嘉城上方的阴霾一扫而空。
  而在京城这边,也有一件事让广大百姓津津乐道。
  正旦大祭上,天子为主祭,太子就站在他的身边。
  这是十五年来的首次,意味着太子的位置稳如大山,谁都无法动摇。
  这半年来太子的名望逐渐升高,他像当今天子一样勤恳,对于治国之道的领悟能力也很高,在一众重臣的教导下,进步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边军气势正盛,京城朝局稳固,太子有明君之象,这些情况毫无疑问会让人很安心。
  只不过在皇宫文和殿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太医院正桂秋良满头大汗、脸色微白地从内殿出来,对太子李宗本行礼道:“殿下,可以入内了。”
  李宗本随即用眼神示意旁边的陆沉,两人一起进入内殿。
  龙榻之上,李端靠着软枕,与年前相比愈发虚弱,非药石可缓解。
  陆沉见状心有不忍,诚恳地说道:“陛下,不如歇两天再看。”
  李宗本深知父皇的性格,此刻见陆沉开了头,连忙劝说道:“父皇,陆沉说得对,且歇一歇吧。”
  李端勉强挤出一抹微笑,却固执地摇摇头,对陆沉说道:“讲。”
  陆沉心中一叹,只得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将北方的局势叙述一遍,最后说道:“陛下,您的计策已经奏效,今天早上收到江北的飞鸽传书,庆聿恭亲领四万景军南下,预计会在十天后抵达雍丘城北面。目前定州局势还能稳得住,景军攻势如潮,但是我军在积善屯一线守得很坚决。靖州军也已困住雍丘,一切都在按照您的计划进行。”
  李端并未喜形于色,他轻声问道:“四万景军?”
  很显然他觉得庆聿恭手里绝对不止这么点兵力。
  在排除景帝会继续抽调北院兵马的前提下,庆聿恭麾下有夏山、防城和定白三军,相加足有二十余万人。
  眼下景军在定州大概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剩余兵马驻扎在北燕京畿之地,如果庆聿恭想在雍丘城外围歼灭靖州军,他不可能只带着四万人。
  陆沉应道:“这个消息是王安送来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不论庆聿恭还藏着多少后手,至少他身边只有四万景军。”
  李端沉吟片刻,又问道:“你怎么看?”
  陆沉想了想说道:“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庆聿恭仍然心怀疑虑,他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所以只是摆出一副震慑靖州军的架势。其二则是他在故意示弱,因为景军一旦全部南下,厉大都督肯定会避其锋芒,这样就可能导致景军白跑一趟。他明面上只带着四万兵马南下,实则暗中调兵遣将构建包围圈,或能打厉大都督一个措手不及。”
  李端颔首。
  陆沉总结道:“但是无论哪种可能,只要庆聿恭领兵前往沫阳路,这就已经达到陛下的预期。臣相信厉大都督可以制造一个完美的败退过程,将庆聿恭及景军主力引入我们预设的战场。”
  李端微微一笑,看着这位年轻又沉稳的臣子,温言道:“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要让京军北上?”
  陆沉点头道:“理应如此。所谓做戏做全套,既然庆聿恭领兵支援沫阳路燕军,我朝京军也得北上支援厉大都督,否则必然会让庆聿恭生疑。”
  李端思忖良久,缓缓道:“让刘守光带着骁勇大营虎威军和长威军北上,亮明旗号大张旗鼓。”
  陆沉恭敬应道:“臣遵旨。”
  其实他很牵挂江北的那些人,萧望之、陆通和林溪在定州应对景军,厉天润和厉冰雪在雍丘城外正面对抗燕军和即将到来的庆聿恭,而且连王初珑都跑到了距离前线不算远的高唐城。
  简而言之,他在意的人几乎都已经出现在战场周遭,但是他不能北上与他们并肩作战。
  至少暂时不能。
  李端似乎知道他的想法,宽慰道:“朕需要你坐镇京军。”
  陆沉垂首道:“陛下,臣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李端欣慰地点头道:“很好。你带着朕的旨意去军事院,将最新的安排告诉他们,另外让刘守光在离京之前入宫一趟,朕有话要叮嘱他。”
  “臣遵旨。”
  陆沉躬身一礼,然后恭敬告退。
  他走出皇宫北面和宁门,值守宫门的禁军将士整齐行礼,等候在宫外广场的秦子龙连忙带着侯府亲兵迎了上来。
  “去军事院。”
  “是,侯爷。”
  数十骑沿着宽阔的御街向北行去。
  陆沉转头望去,看向队伍中的少年,微笑道:“来。”
  李公绪如今虽然还没有褪去十四岁少年的青涩稚嫩,但是因为身量比同龄人要高大一些,再加上整天跟着亲兵队伍一同出操风吹日晒,至少已经显得颇为合群,有了几分边军精锐的气质。
  他策马来到陆沉身侧,其他人包括秦子龙在内下意识地拖后一点距离。
  陆沉问道:“跟他们待在一起是否适应?”
  李公绪来到山阳侯府已经一个多月,起初他一直期待着能向陆沉请教一些问题,但是陆沉始终没给他这个机会,只将他丢给秦子龙照顾,过后就仿佛忘记了他的存在。
  秦子龙和亲兵们难免会有些好奇,他们以为这位拥有顶尖家世背景的公子哥坚持不了多久,说不定三五天后就会闹着要回李家,最不济也会去找李家那位老相爷诉苦。
  毕竟一个大有前途的世家子弟,成日里跟一群粗鲁的军汉混在一起,实在是不可名状。
  然而李公绪安安稳稳地待着,每天跟亲兵队伍一起出操,然后就是根据秦子龙的安排随行护卫,其余时间就在侯府那间房子里读书,没有任何矫情骄狂之举,这让秦子龙和其他人对他的看法迅速改观。
  此刻听到陆沉迟来一个多月的关切,少年言简意赅地答道:“回侯爷,秦统领他们对我很照顾,并无不适之处。”
  陆沉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李公绪身上似乎有他年少时的影子。
  他很清楚这个少年近来的情况,每隔几天秦子龙就会私下里如实禀报。
  极有耐心。
  这就是陆沉对李公绪的评价,而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来说,耐心可谓是极其罕见的品质。
  这个年龄的少年精力旺盛坐卧不宁,哪怕锦麟李氏耕读传家培养的都是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却也无法抹除人的天性,李云义就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
  像李公绪这样完全真实不作伪的沉稳,陆沉是第一次见到。
  一念及此,他温和地说道:“今天回去之后,你将行李收拾一下,我让人送你回去。”
  李公绪心中一震,此时才露出几分少年人该有的紧张,不过他仍然怀着希望说道:“侯爷,祖父说过我不必回去探望,只要一心跟在侯爷身边学习本领就好。”
  陆沉摇头道:“不是让你回去探望,我的意思是你不必跟在我身边做亲兵。”
  李公绪抬头相望,眼中浮现不解和浓浓的失落,迟疑道:“侯爷,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如果有,请侯爷示下,我一定会马上改正。”
  “当然不是。”
  陆沉没有继续卖关子,他转头望着少年,坦然道:“你还真打算一直给我做亲兵?这对伱有什么好处?不要胡思乱想,既然我收了你这个弟子,自然会尽到先生的责任。等将来我要外出领兵的时候,你就得立刻收拾行装不得延误。其余时间,你就在家里待着老实读书,我不希望将来别人提起你,都说是陆沉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带出一个粗鲁浅薄的弟子。”
  李公绪恍然大悟,下意识地说道:“原来侯爷这段时间是在确认我有没有资格成为您的弟子。”
  “很聪明。”
  陆沉笑了笑,继而道:“回去之后替我给老相爷请安。”
  李公绪朗声道:“是。”
  夕阳西下之时,李公绪带着自己简单至极的行李走出山阳侯府,登上陆沉命人给他准备的马车。
  临行之前,少年转身望着恢弘大气的山阳侯府,在秦子龙等人的注视下,毕恭毕敬、无比郑重地大礼叩首。
  这就是他的尊师之道。
  第509章 【青山松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日光放晴,京城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纵览春光不独是年轻人的喜好,上了年纪的人更贪恋这温暖的春色。
  李端虽然还在中年,但是他更清楚岁月的无情,因而愈发珍稀所剩无几的时光。
  御花园内虽然还没有迎来百花盛开的时节,但已可见青绿之色,散发着令人喜悦的生机。
  “朕有时候就在想,花谢花开,四季轮回,究竟是因何而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