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385节
如今听闻这个消息,他眼中殊无幸灾乐祸之意,沉声道:“沙州站在南齐那边,这会影响到我朝的南下大计。”
“是的。”
田珏点了点头,顺势道:“陛下想知道郡王下一步是否要继续进攻南齐定州?”
庆聿恭道:“定州自然要打,不过——”
他稍稍停顿,望着田珏炯炯有神的目光,沉稳地说道:“田大人,本王始终认为伐齐之战有三个关键之处。”
田珏道:“请王爷示下。”
庆聿恭起身走到西面墙边,指着地图说道:“南齐最大的仰仗是绵延数千里的衡江,我军若想破局,需要三路齐出。第一是衡江上游的沙州,若能借道沙州便可进逼南齐成州,继而威胁对方的腹心之地。”
田珏也站了起来,走到近前说道:“王爷言之有理,只可惜撒改元帅未能完成陛下的嘱托。”
庆聿恭没有当着他的面抨击撒改,继续说道:“第二便是定州南边的淮州,若能占据淮州境内几处大渡口,我军便可搭建浮桥轻松越过衡江。第三条路则是衡江中游的平阳府,此地有沁水和衡江相连,我朝可以在沁水操练水师然后顺江而下。衡江虽为天堑,只要我军能够三路齐出便不足为惧。哪怕如今沙州那条路暂时没有希望,我军依然有剩下两个选择。”
田珏心中了然,对方这是要借着他的嘴将大战思路告知天子,于是安静地听着。
庆聿恭道:“如今我军继续往定州南部推进,光凭南齐定州军的兵力很难抵挡,所以萧望之必须要调淮州军北上。或许他知道这个举动暗藏凶险,但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承担不起定州丢失的责任。但是对于南齐边军而言,他们也不是没有主动出击的机会,譬如现在本王身在定州,而沫阳路那边仍旧以牛存节率领的燕军为主。”
田珏沉思片刻,心中豁然开朗。
如果将战场标记成具象化的东西两片,如今庆聿恭在东边定州指挥大军不断南下,萧望之和李景达必须要谨慎应对。
与此同时,西边的南齐靖州军似乎有机可图,毕竟西线战场上燕军的实力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念及此,田珏恍然道:“原来如此,所以王爷真正的目标仍然是靖州。”
庆聿恭回身走去,缓缓道:“以本王对靖州厉天润的了解,哪怕他快病死在床上,他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扭转战局的机会。我将沫阳路的破绽摆在他面前,相信他此刻已经在筹谋如何用这个破绽引我上钩。还请田大人代为禀告陛下,臣会继续施行虚实相加之策,尽力拿下靖州平阳府,打破南齐沿江防线的命门。至于定州和淮州,能取则取,不能取亦可徐徐图之。”
田珏此行本就是替天子询问前线主帅的谋划,闻言便拱手一礼道:“下官必定如实转呈。另外,陛下也有一言让下官转告郡王,南齐此番肯定会调动兵马支援江北,不过他们应该拿不出太多的兵力,因为南齐虽然解决了沙州的隐患,仍然会面对一个有些难缠的敌人。”
庆聿恭心中一动,略显好奇地问道:“什么敌人?”
田珏脸上终于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平静地说道:“王爷可知南诏国?”
庆聿恭稍稍思忖,不由得敬佩地说道:“陛下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臣拍马不能及也。”
南诏国位于齐国西南方向,疆土不大不小,武备不算强盛,平时肯定无法对齐国造成太大的威胁,然而如今景朝大军压境之时,说不定南诏也能从齐国身上咬下一块肉。
田珏微笑道:“陛下说,希望这个安排能够给郡王提供一些帮助。”
庆聿恭愈发感激地说道:“请田大人转呈陛下,臣必定竭尽全力,不敢稍有懈怠。”
田珏应下,随即行礼告辞。
庆聿恭将他送出府外,看着他带着数十骑策马离去,双眼不禁微微眯了起来。
天子竟然不声不响地联系了南诏国,考虑到两地极其遥远的距离,说明天子很早前就有了全盘的谋划,而他对此没有丝毫察觉。
如此深沉的心思……
庆聿恭不由得暗暗一叹。
第485章 【草生宫阙何萧萧】
在永嘉城里的百姓看来,朝廷那么多官衙之中,最清闲非礼部莫属。
稍稍了解一些朝廷运转规律的人,倒是知道礼部虽清闲却贵重,尤其礼部堂官历来是中书宰执的候补人选。
其实礼部的职事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大到五花八门的各种祭典仪式,小到大齐官民需要遵守的规章仪程,这都是礼部的分内职责。
除了主管礼仪之外,外交亦是礼部的权力范围。
此外包括但不限于科举选士、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铸造官印、编撰医书等等,都是礼部官员的活计。
故此,礼部对太常寺、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衙门有直接管辖的权力。
只不过因为这些政务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平时没有出风头的机会,所以才会给人一种很清闲的错觉。
现任礼部尚书谢珍是极为典型的官场老油条,当初天子和江南世族就北伐争执的时候,这个老头儿暗戳戳地给陆沉上眼药,被天子好生敲打了一番,后来郭从义和王晏等人造反失败,他仿佛受了惊吓一般告病辞官,只是天子始终没有允准。
如今他基本不出家门,礼部的政务实际上是由两位侍郎负责,其中又以左侍郎李适之为主。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李适之便将礼部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大皇子的葬礼还是太子的册封大典,他都办得非常妥当,既没有任何失仪之处,也没有靡费太多的银两,赢得朝堂各部的交口称赞。
当然,李适之心里很清楚,这些称赞只有一小半是源于他的办事能力,剩下一大半都是冲着锦麟李氏和他的父亲李道彦。
这段时间李适之忙于政务,李道彦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府中颐养天年,毕竟江北战事如火如荼,朝廷又开始选择试点推行经界法,再加上官员的考察和遴选,薛南亭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必须要拖着老迈的身躯坐镇中书。
父子二人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说过话。
月底的这一天午后,李适之难得提前回府,径直来到锦麟堂给老父请安。
李道彦近来虽然不得空闲,但是精神头反而还不错,瞧着比之前要更硬朗一些,或许这就是权力对于男人的意义。
李适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心中悄然松了口气。即便他和李道彦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这是他的亲生父亲,而且在外人看来李家父子本就一体,他当然希望老父能够长命百岁。
李道彦坐在太师椅上,指着下首的椅子说道:“坐吧。”
“是,父亲。”
“最近在礼部做得可还顺手?”
“回父亲,礼部的同僚们都很能干,我只是因循旧例,倒也还能应付。”
“你还是和以前一样谦逊,其实我知道你这位左侍郎做得很好,和其他官员相处得如鱼得水,正经事也没有耽搁,这般纯熟的手腕可见你已经渐渐领悟做官的三昧。”
李道彦语调平缓,听不出这是称赞还是讥讽。
李适之平静地回道:“这都是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儿子不敢不谦逊。”
李道彦淡然地笑了笑,打量着羽翼渐丰的长子,缓缓道:“话虽如此,我应该没有教过你,变着法儿让郭王宁乐四家去送死。”
堂内仅有父子二人,气氛忽而变得严肃起来。
李适之心里却很淡定,因为他已经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旁人看不出他在京军叛乱那件事中扮演的角色,李道彦肯定能察觉,他一直在等老父亲提及此事。
他抬眼望着李道彦,认真地说道:“父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您教会我的道理,我不过是照着您划出来的界线去做这件事,并无其他想法。”
“是吗?原来问题出在老夫身上。”
李道彦自嘲一笑,继而道:“老夫虽然年老体衰,记性还没有变差,记得当初你坚决反对北伐,要以此来团结其他高门大族,为何要反手出卖他们?”
“起初我确实是这么想的,因为北伐与我们江南世族的根本利益相违,其他人都能从北伐之中获得好处,唯独我们不行,所以明知道父亲会介怀,我仍然尝试着阻止北伐。”
李适之不疾不徐,语调诚恳:“但是后来我发现,王晏等人连最基本的进退分寸都没有,我只是想阻止北伐,他们却要和陛下打擂台。父亲,您为了让陛下安心特意让出中书的权柄给薛南亭,我也告病回家休养很长时间,本质都是为了避免和陛下发生正面冲突。而他们却连最基本的退让都不肯,抱着手里的权力不放手,甚至还让人去刺杀侯玉意图激化矛盾。”
说到这儿,他不由得喟叹一声,摇头道:“我从那时候便确定不能与这些人共事,所以暗中推了他们一把,也算是配合陛下的心意,尽快解决这桩矛盾。”
他坦然到如此程度,李道彦反而无话可说。
虽然他的手段有些下作,但是这在权力争斗中不算什么,假如锦麟李氏遭遇危险,李道彦相信那些人会有更恶劣的表现。
沉默片刻之后,李道彦轻声道:“你如何看待现今的边疆战事?”
李适之沉吟道:“我虽不通军事,也知道景军这次来势汹汹,庆聿恭更是景廉人心目中的战神,我朝边军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其实父亲不必在意我的想法,以前我反对北伐,不代表我会在眼下这个关键时候拖后腿,再者我一个礼部侍郎也无权插手军国大事。如果父亲是想问我的看法,那我认为景军这一战不会倾尽全力,景国皇帝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物,他多半是想利用这一战谋求好处,等到将来再举国之力一鼓作气南下。”
李道彦花白的眉毛微微皱起:“你依然认为要限制边军的实力?”
李适之断然否定道:“不,我认为这个时候要给边军全方位的支持。父亲,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以后,我已经想清楚了,景国皇帝不会满足于划江而治,而父亲绝对不会改弦更张做亡国之臣。我身为您的长子,又肩负着锦麟李氏的数百年基业,怎会在大是大非上拎不清?我确实不希望看到边军太过强大,重蹈两百年前武人肆意制造杀孽的覆辙,然而事有轻重缓急,相较于咄咄逼人的景军,我朝中枢和边军的矛盾自然可以暂时放下。”
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
李道彦略显疲惫地说道:“你能这样想自然最好,大敌当前,朝廷不能陷入内乱。”李适之恭敬地应道:“是,父亲。”
他看出老父眼中的疲倦,便起身行礼道:“父亲还是歇个午觉吧,儿先告退了。”
李道彦摆了摆手。
良久过后,他看着前方的虚空说道:“去将稚鱼儿喊来。”
旁边阴影中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是,相爷。”
李道彦枯瘦的手指轻轻敲着扶手,脑海中回味着长子今日的言语。
从那些恳切的言辞来看,李适之似乎真的认识到以前固执的错误,渐渐有了大局为重的观念,只要他能够维持这样端正的心态,再加上他几乎无可挑剔的治政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倒也当得起锦麟李氏下任家主的重担。
然而李道彦微微垂首,目光晦涩难明,轻声自语道:“九分真一分假,伱究竟在隐藏什么呢?你说王晏等人去刺杀侯玉然后嫁祸给陛下,让你看清这些人的本质,那你为何要从中插一手?你为了瞒过我的耳目,不动用族中的人手,特意选择你在外面豢养的死士也去刺杀侯玉,却不曾想过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秘密。”
“适之啊,为父很想知道你心中的执念是什么,只是很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得到答案。”
老人面上浮现一抹苍凉之色。
“孙儿给祖父请安。”
十三岁的李公绪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锦麟堂,他的身量相比年初的时候蹿了一大截,如今已有几分翩翩贵公子的气度。
但他绝非李云义那样被宠坏的纨绔,他从小就跟着李道彦身边,由这位老相爷手把手地教导,肚子里不知灌输了多少才学,自然而然养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采。
“起来吧。”
李道彦面色如常,望着恭敬磕头的孙子,老怀甚慰地笑了笑。
李公绪长身而起,神态从容。
李道彦望着他清秀的眉眼,微笑道:“稚鱼儿,祖父给你找个厉害的先生,好不好?”
……
皇城,文和殿。
“臣厉天润启:现今北疆战局纠缠反复,敌军势大,遮天蔽日,我朝边军囿于边境漫长,处处受制……”
太子李宗本清越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他捧着那本来自靖州的密折,一丝不苟地念着。
李端斜倚在榻上,双眼平视前方,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浮现一抹复杂的情绪。
“……眼下强敌进犯一如当年,臣虽病体残缺,仍愿献策于御前,领军于阵前,以解边疆之危,以佑大齐河山。”
太子念到这儿不由得停了下来,神情颇为伤感。
其实他只见过厉天润两面,最近一次还是八年前,厉天润在江北取得蒙山大捷、打破景军不败神话然后回京受赏的时候,按理他对这位名将没有多深的感情,但是成为太子真正接触朝政之后,他才切实明白是哪些人在抗着大齐的江山艰难前行。
这里面有他的父皇,也有厉天润这样为大齐贡献所有的忠臣良将。
“是的。”
田珏点了点头,顺势道:“陛下想知道郡王下一步是否要继续进攻南齐定州?”
庆聿恭道:“定州自然要打,不过——”
他稍稍停顿,望着田珏炯炯有神的目光,沉稳地说道:“田大人,本王始终认为伐齐之战有三个关键之处。”
田珏道:“请王爷示下。”
庆聿恭起身走到西面墙边,指着地图说道:“南齐最大的仰仗是绵延数千里的衡江,我军若想破局,需要三路齐出。第一是衡江上游的沙州,若能借道沙州便可进逼南齐成州,继而威胁对方的腹心之地。”
田珏也站了起来,走到近前说道:“王爷言之有理,只可惜撒改元帅未能完成陛下的嘱托。”
庆聿恭没有当着他的面抨击撒改,继续说道:“第二便是定州南边的淮州,若能占据淮州境内几处大渡口,我军便可搭建浮桥轻松越过衡江。第三条路则是衡江中游的平阳府,此地有沁水和衡江相连,我朝可以在沁水操练水师然后顺江而下。衡江虽为天堑,只要我军能够三路齐出便不足为惧。哪怕如今沙州那条路暂时没有希望,我军依然有剩下两个选择。”
田珏心中了然,对方这是要借着他的嘴将大战思路告知天子,于是安静地听着。
庆聿恭道:“如今我军继续往定州南部推进,光凭南齐定州军的兵力很难抵挡,所以萧望之必须要调淮州军北上。或许他知道这个举动暗藏凶险,但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承担不起定州丢失的责任。但是对于南齐边军而言,他们也不是没有主动出击的机会,譬如现在本王身在定州,而沫阳路那边仍旧以牛存节率领的燕军为主。”
田珏沉思片刻,心中豁然开朗。
如果将战场标记成具象化的东西两片,如今庆聿恭在东边定州指挥大军不断南下,萧望之和李景达必须要谨慎应对。
与此同时,西边的南齐靖州军似乎有机可图,毕竟西线战场上燕军的实力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念及此,田珏恍然道:“原来如此,所以王爷真正的目标仍然是靖州。”
庆聿恭回身走去,缓缓道:“以本王对靖州厉天润的了解,哪怕他快病死在床上,他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扭转战局的机会。我将沫阳路的破绽摆在他面前,相信他此刻已经在筹谋如何用这个破绽引我上钩。还请田大人代为禀告陛下,臣会继续施行虚实相加之策,尽力拿下靖州平阳府,打破南齐沿江防线的命门。至于定州和淮州,能取则取,不能取亦可徐徐图之。”
田珏此行本就是替天子询问前线主帅的谋划,闻言便拱手一礼道:“下官必定如实转呈。另外,陛下也有一言让下官转告郡王,南齐此番肯定会调动兵马支援江北,不过他们应该拿不出太多的兵力,因为南齐虽然解决了沙州的隐患,仍然会面对一个有些难缠的敌人。”
庆聿恭心中一动,略显好奇地问道:“什么敌人?”
田珏脸上终于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平静地说道:“王爷可知南诏国?”
庆聿恭稍稍思忖,不由得敬佩地说道:“陛下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臣拍马不能及也。”
南诏国位于齐国西南方向,疆土不大不小,武备不算强盛,平时肯定无法对齐国造成太大的威胁,然而如今景朝大军压境之时,说不定南诏也能从齐国身上咬下一块肉。
田珏微笑道:“陛下说,希望这个安排能够给郡王提供一些帮助。”
庆聿恭愈发感激地说道:“请田大人转呈陛下,臣必定竭尽全力,不敢稍有懈怠。”
田珏应下,随即行礼告辞。
庆聿恭将他送出府外,看着他带着数十骑策马离去,双眼不禁微微眯了起来。
天子竟然不声不响地联系了南诏国,考虑到两地极其遥远的距离,说明天子很早前就有了全盘的谋划,而他对此没有丝毫察觉。
如此深沉的心思……
庆聿恭不由得暗暗一叹。
第485章 【草生宫阙何萧萧】
在永嘉城里的百姓看来,朝廷那么多官衙之中,最清闲非礼部莫属。
稍稍了解一些朝廷运转规律的人,倒是知道礼部虽清闲却贵重,尤其礼部堂官历来是中书宰执的候补人选。
其实礼部的职事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大到五花八门的各种祭典仪式,小到大齐官民需要遵守的规章仪程,这都是礼部的分内职责。
除了主管礼仪之外,外交亦是礼部的权力范围。
此外包括但不限于科举选士、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铸造官印、编撰医书等等,都是礼部官员的活计。
故此,礼部对太常寺、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衙门有直接管辖的权力。
只不过因为这些政务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平时没有出风头的机会,所以才会给人一种很清闲的错觉。
现任礼部尚书谢珍是极为典型的官场老油条,当初天子和江南世族就北伐争执的时候,这个老头儿暗戳戳地给陆沉上眼药,被天子好生敲打了一番,后来郭从义和王晏等人造反失败,他仿佛受了惊吓一般告病辞官,只是天子始终没有允准。
如今他基本不出家门,礼部的政务实际上是由两位侍郎负责,其中又以左侍郎李适之为主。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李适之便将礼部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大皇子的葬礼还是太子的册封大典,他都办得非常妥当,既没有任何失仪之处,也没有靡费太多的银两,赢得朝堂各部的交口称赞。
当然,李适之心里很清楚,这些称赞只有一小半是源于他的办事能力,剩下一大半都是冲着锦麟李氏和他的父亲李道彦。
这段时间李适之忙于政务,李道彦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府中颐养天年,毕竟江北战事如火如荼,朝廷又开始选择试点推行经界法,再加上官员的考察和遴选,薛南亭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必须要拖着老迈的身躯坐镇中书。
父子二人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说过话。
月底的这一天午后,李适之难得提前回府,径直来到锦麟堂给老父请安。
李道彦近来虽然不得空闲,但是精神头反而还不错,瞧着比之前要更硬朗一些,或许这就是权力对于男人的意义。
李适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心中悄然松了口气。即便他和李道彦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这是他的亲生父亲,而且在外人看来李家父子本就一体,他当然希望老父能够长命百岁。
李道彦坐在太师椅上,指着下首的椅子说道:“坐吧。”
“是,父亲。”
“最近在礼部做得可还顺手?”
“回父亲,礼部的同僚们都很能干,我只是因循旧例,倒也还能应付。”
“你还是和以前一样谦逊,其实我知道你这位左侍郎做得很好,和其他官员相处得如鱼得水,正经事也没有耽搁,这般纯熟的手腕可见你已经渐渐领悟做官的三昧。”
李道彦语调平缓,听不出这是称赞还是讥讽。
李适之平静地回道:“这都是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儿子不敢不谦逊。”
李道彦淡然地笑了笑,打量着羽翼渐丰的长子,缓缓道:“话虽如此,我应该没有教过你,变着法儿让郭王宁乐四家去送死。”
堂内仅有父子二人,气氛忽而变得严肃起来。
李适之心里却很淡定,因为他已经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旁人看不出他在京军叛乱那件事中扮演的角色,李道彦肯定能察觉,他一直在等老父亲提及此事。
他抬眼望着李道彦,认真地说道:“父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您教会我的道理,我不过是照着您划出来的界线去做这件事,并无其他想法。”
“是吗?原来问题出在老夫身上。”
李道彦自嘲一笑,继而道:“老夫虽然年老体衰,记性还没有变差,记得当初你坚决反对北伐,要以此来团结其他高门大族,为何要反手出卖他们?”
“起初我确实是这么想的,因为北伐与我们江南世族的根本利益相违,其他人都能从北伐之中获得好处,唯独我们不行,所以明知道父亲会介怀,我仍然尝试着阻止北伐。”
李适之不疾不徐,语调诚恳:“但是后来我发现,王晏等人连最基本的进退分寸都没有,我只是想阻止北伐,他们却要和陛下打擂台。父亲,您为了让陛下安心特意让出中书的权柄给薛南亭,我也告病回家休养很长时间,本质都是为了避免和陛下发生正面冲突。而他们却连最基本的退让都不肯,抱着手里的权力不放手,甚至还让人去刺杀侯玉意图激化矛盾。”
说到这儿,他不由得喟叹一声,摇头道:“我从那时候便确定不能与这些人共事,所以暗中推了他们一把,也算是配合陛下的心意,尽快解决这桩矛盾。”
他坦然到如此程度,李道彦反而无话可说。
虽然他的手段有些下作,但是这在权力争斗中不算什么,假如锦麟李氏遭遇危险,李道彦相信那些人会有更恶劣的表现。
沉默片刻之后,李道彦轻声道:“你如何看待现今的边疆战事?”
李适之沉吟道:“我虽不通军事,也知道景军这次来势汹汹,庆聿恭更是景廉人心目中的战神,我朝边军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其实父亲不必在意我的想法,以前我反对北伐,不代表我会在眼下这个关键时候拖后腿,再者我一个礼部侍郎也无权插手军国大事。如果父亲是想问我的看法,那我认为景军这一战不会倾尽全力,景国皇帝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物,他多半是想利用这一战谋求好处,等到将来再举国之力一鼓作气南下。”
李道彦花白的眉毛微微皱起:“你依然认为要限制边军的实力?”
李适之断然否定道:“不,我认为这个时候要给边军全方位的支持。父亲,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以后,我已经想清楚了,景国皇帝不会满足于划江而治,而父亲绝对不会改弦更张做亡国之臣。我身为您的长子,又肩负着锦麟李氏的数百年基业,怎会在大是大非上拎不清?我确实不希望看到边军太过强大,重蹈两百年前武人肆意制造杀孽的覆辙,然而事有轻重缓急,相较于咄咄逼人的景军,我朝中枢和边军的矛盾自然可以暂时放下。”
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
李道彦略显疲惫地说道:“你能这样想自然最好,大敌当前,朝廷不能陷入内乱。”李适之恭敬地应道:“是,父亲。”
他看出老父眼中的疲倦,便起身行礼道:“父亲还是歇个午觉吧,儿先告退了。”
李道彦摆了摆手。
良久过后,他看着前方的虚空说道:“去将稚鱼儿喊来。”
旁边阴影中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是,相爷。”
李道彦枯瘦的手指轻轻敲着扶手,脑海中回味着长子今日的言语。
从那些恳切的言辞来看,李适之似乎真的认识到以前固执的错误,渐渐有了大局为重的观念,只要他能够维持这样端正的心态,再加上他几乎无可挑剔的治政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倒也当得起锦麟李氏下任家主的重担。
然而李道彦微微垂首,目光晦涩难明,轻声自语道:“九分真一分假,伱究竟在隐藏什么呢?你说王晏等人去刺杀侯玉然后嫁祸给陛下,让你看清这些人的本质,那你为何要从中插一手?你为了瞒过我的耳目,不动用族中的人手,特意选择你在外面豢养的死士也去刺杀侯玉,却不曾想过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秘密。”
“适之啊,为父很想知道你心中的执念是什么,只是很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得到答案。”
老人面上浮现一抹苍凉之色。
“孙儿给祖父请安。”
十三岁的李公绪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锦麟堂,他的身量相比年初的时候蹿了一大截,如今已有几分翩翩贵公子的气度。
但他绝非李云义那样被宠坏的纨绔,他从小就跟着李道彦身边,由这位老相爷手把手地教导,肚子里不知灌输了多少才学,自然而然养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采。
“起来吧。”
李道彦面色如常,望着恭敬磕头的孙子,老怀甚慰地笑了笑。
李公绪长身而起,神态从容。
李道彦望着他清秀的眉眼,微笑道:“稚鱼儿,祖父给你找个厉害的先生,好不好?”
……
皇城,文和殿。
“臣厉天润启:现今北疆战局纠缠反复,敌军势大,遮天蔽日,我朝边军囿于边境漫长,处处受制……”
太子李宗本清越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他捧着那本来自靖州的密折,一丝不苟地念着。
李端斜倚在榻上,双眼平视前方,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浮现一抹复杂的情绪。
“……眼下强敌进犯一如当年,臣虽病体残缺,仍愿献策于御前,领军于阵前,以解边疆之危,以佑大齐河山。”
太子念到这儿不由得停了下来,神情颇为伤感。
其实他只见过厉天润两面,最近一次还是八年前,厉天润在江北取得蒙山大捷、打破景军不败神话然后回京受赏的时候,按理他对这位名将没有多深的感情,但是成为太子真正接触朝政之后,他才切实明白是哪些人在抗着大齐的江山艰难前行。
这里面有他的父皇,也有厉天润这样为大齐贡献所有的忠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