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9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相较于这些军容严整气势凌厉的骑兵,京军将士对那位新任大将军更感兴趣。
  当他们看向被三位都指挥使请上点将台的大将军陆沉,第一个感觉便是此人真的太年轻了。
  一个最简单的对比,枢密使郭从义时年五十三岁,上将军王晏四十六岁,上将军刘守光四十五岁,大将军侯玉四十二岁。
  台上这三位都指挥使,乐明鸿三十九岁,左玉山三十六岁,严秉三十七岁。
  简而言之,大齐军中能够升任都指挥使一级的武将至少也在三旬以上,更高一级的主帅基本都在四旬以上。
  陆沉的模样看起来最多才二十岁出头,实际上他确实才二十一岁。
  当亲眼看见大将军的模样后,好不容易才紧张起来的队列便有些松散。
  点将台上,乐明鸿注意到下方的动静,面上的表情显得很严肃,心中却冷笑不止。
  陆沉将这些变化尽收眼底,他不急不缓地走到高台边缘,望着校场上三万余名将士,中气十足地说道:“将士们,本侯便是陆沉,奉陛下之命接任南衙大将军一职,往后便是镇威、崇威、立威三军的主帅。”
  在上玄经内功的加持下,他的声音响彻校场每一寸土地,清晰地落入所有人的耳中。
  不得不说,这一手先声夺人很有效果,原本有些骚动的队伍忽然间安静下来。
  京军鱼龙混杂,既有出身破落户的贫苦子弟,也有来军中镀金的世家子弟,其中不乏习武之人,他们当然明白这位大将军露的这一手不简单。
  陆沉环视全场,目光沉稳淡定。
  两世为人,算上前世在军校的时光,他有将近二十年的从军履历,对于一支军队的本质有着清晰的认知。
  京军的状况并未超出他的预料,甚至他比乐明鸿等人的猜想了解得更深。
  这几天那几个衙门的刑狱高手在复查侯玉案的相关卷宗,陆沉看似在南衙悠闲度日,实则是在查看这三支京军的具体情况,毕竟他现在可以随意调取南衙的档案,还有织经司的全力相助。
  大抵而言,京军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人浮于事、军纪松弛、操练敷衍等等,至于军职私相授受、将官贪墨军饷之类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对于陆沉来说,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算困难,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今天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中,陆沉不疾不徐地说道:“你们或许听说过,本侯前几年一直在边疆带兵,对京军不甚熟悉。不过这不要紧,接下来你们很快便会熟悉本侯的练兵之法,本侯也会很快熟悉你们的能力。”
  练兵二字涌入京军将士的耳中,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并且生出抗拒的情绪。
  当今天子登基之初,谁都不能确定气焰滔天的景军会不会渡江南下,负责拱卫永嘉城的京军唯有日夜操练提升战力,但是随着靖淮两地的边军挡住景军,永嘉城的安全有了保障,时间一长京军的操练不可避免地有所松懈。
  十余年过去,如今京军只能维持四天一练的频率,而且操练的强度不算太大。
  此刻下方一位都尉壮着胆子问道:“敢问大将军,不知接下来会是几天一练?”
  站在陆沉侧后方的秦子龙皱起眉头,京军这些人委实没有规矩,换做锐士营站在台下,谁敢在陆沉训话的时候冒然插话?
  崇威军都指挥使左玉山察言观色,立刻训斥道:“大胆!大将军当面,岂有你随意开口的权利!”
  陆沉却抬手示意他冷静,旋即淡淡笑道:“本侯知道将士们以前是四天一练,所以不会让你们太为难,暂且定为两天一练,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一片哗然。
  对于这些京军将士而言,四天一练都会时常出现告假的情况,两天一练岂不是要他们的小命?
  校场上喧闹起来,很显然这三万多人不太服气陆沉的决定。
  陆沉静静地看着台下的乱象。
  这时先前那名都尉再度开口道:“大将军,卑职不是怕吃苦,下面的兄弟也不敢违抗大将军的命令,可是小的们实在是有苦衷啊!”
  “是啊,求大将军宽厚!”
  “大将军,小人家中还有妻儿老小要照顾,恳请大将军宽宥。”
  附和声此起彼伏,犹如一锅将要沸腾的滚水。
  陆沉的亲兵们神情冷肃,不约而同地探手摸向腰间的刀柄。
  陆沉依旧淡然,望着那名都尉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都尉看了一眼站在陆沉侧后方的乐明鸿,鼓起勇气答道:“回大将军,卑职乃是镇威军掌团都尉罗乐林。”
  陆沉颔首道:“罗都尉,方才你说将士们有苦衷,不妨对本侯说说究竟是何苦衷。本侯如今既然是管辖三军的大将军,肯定会为你们做主。”
  罗乐林愁眉苦脸地说道:“不敢欺瞒大将军,将士们的饷银已经三个月没发了。”
  此言一出,校场上稍稍安静下来,三万余人眼巴巴地望着点将台上的新任大将军。
  陆沉扭头望向三位都指挥使,迎着他冷峻的目光,乐明鸿心中一跳,连忙解释道:“大将军,末将岂敢克扣军饷,实则是朝廷没有下拨。末将先前找过侯大将军,又去枢密院找过郭枢密,后来又去户部找过乐尚书,可是乐尚书说国库艰难,存银大多拨给了边军,让末将暂缓两个月再去。”
  左玉山和严秉亦道:“大将军,实情便是如此,末将不敢撒谎。”
  陆沉逐一扫过三人,淡淡道:“在三位将军看来,本侯应该怎么做?”
  这句话似乎有示弱之嫌。
  乐明鸿不敢大意,垂首道:“大将军不妨去找一下乐尚书,或许能要来将士们的饷银,毕竟您在朝堂上的地位与我等不同,乐尚书肯定会给您这个面子。”
  陆沉不置可否,又看向其他两人问道:“尔等何意?”
  左玉山低头不语,严秉左右看看,鼓起勇气说道:“大将军,乐尚书应该不是有意推诿,毕竟边疆这两年不断用兵,朝廷确实入不敷出。依末将看来,大将军或许……或许暂时维持现状更加妥当。”
  陆沉定定地看了他一眼,又问道:“这种拖欠军饷的状况,是只有我们这三军还是整个南衙都是一样?”
  严秉支支吾吾地答道:“据末将所知,南衙十一军都有拖欠军饷的状况,不过有的军只拖欠一个月,有的是两个月,像我们三军这般拖欠三个月的不多。”
  陆沉微微颔首,旋即转头看着台下的将士们。
  三位都指挥使对视一眼,一齐望着这位年轻国侯的背影,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用意。
  所谓皇帝不差饿兵,军饷毫无疑问是一支军队军心稳固的基础。
  如果连最基本的饷银都拿不到手,跟这些基本不识字的大头兵讲家国大义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见陆沉和三位主将交流完毕,却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下方的骚动愈发明显,一些将官带头鼓噪起来。
  “恳请大将军为小人做主!”
  “大将军,小人家中的老小快要没米下锅了!”
  “求求大将军和朝廷的大人们商议一下,将小人的饷银发下来吧!”
  “只要大将军能发放饷银,小人什么都愿意做!”
  京军终究和边军不同,他们在天子脚下见过太多达官贵人,天然便不会有太浓的畏惧之心,更何况很多将官本就出自江南世族,自以为根脚很硬,未必会将陆沉这样来自边军的主帅放在心上。
  随着一些将官或有意或无心的带动,三万余人的队伍明显乱了起来,竟是朝着点将台的位置慢慢涌来。
  乐明鸿等人见状大怒,纷纷走到高台边缘怒斥,总算让局势暂时稳定一些,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骚乱。
  然而这种局面对于陆沉的威信会造成沉重的打击。
  假如今天他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将来无论他说什么,对于台下三万多人来说都形同放屁。
  乐明鸿一边大声呵斥,一边心里涌起几分得意。
  大将军?
  不过如此。
  第378章 【第一把火】
  拖欠军饷的问题自古皆有。
  其实不光是京军会出现这种状况,边军也很难做到足额和及时发放军饷,陆沉统率的锐士营终究只是一个特例。
  并非是说萧望之或者厉天润也有喝兵血的恶习,只是因为朝廷在拨付饷银这件事上没那么积极,去年若非薛南亭顶着极大的压力亲自筹措粮草军饷,左相李道彦没有过多的干涉并且给予一定支持,淮州都督府未必能做好北伐的准备。
  摆在陆沉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想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饱,如果他要将这三支京军握在手心,并且按照他的预想进行改造,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将士们被拖欠的饷银。
  这世上从来不存在王霸之气一放便有数万人拜服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二字。
  如果陆沉能够轻描淡写地解决将士们的困难,那么他们此刻涌上来就不是逼宫,而是发自肺腑地欢呼和崇拜。
  反之亦然。
  当然,局面忽然发展到这种激烈的地步,肯定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陆沉对此心知肚明。
  乐明鸿暗自得意之时,便撞上陆沉看过来的深邃眼神。
  他不由得连忙警醒自己,然后上前诚恳地说道:“大将军,要不您还是带着我们回一趟京城,先去找郭枢密再去找乐尚书,说不定就能将饷银要来,这样也能给将士们一个交代。”
  左玉山心中想笑,又有些好奇陆沉是否会相信这番话。
  饷银要是这么容易就能要来,京中那些老爷们岂不成了佛爷?
  这位年轻国侯要是真信了乐明鸿的话,毫无疑问会在枢密院和户部衙门吃瘪,难道他还有魄力血洗户部衙门?
  站在另一边的严秉有心提醒陆沉,只是方才他已经被乐明鸿用眼神严厉警告过,眼下只能讷讷不言。
  陆沉没有立即答复乐明鸿的提议,他只是泰然自若地望着这位都指挥使。
  这些人以为他是一个对官场茫然无知的雏儿,却不知他两世为人,纵然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对那些老官僚的推诿能力了如指掌。
  户部尚书乐钦义和眼前这个乐明鸿同样出自兴山乐家,连这层关系都没办法让乐钦义松口,可见拖欠京军军饷不是乐钦义一个人的决定。
  这里面牵扯到两个问题,其一是朝廷这两年入不敷出,国库渐渐干涸,确实拿不出足够的银子。
  其二便是有人暗中作祟,要用这个手段激起京军将士的不满,从而倒逼朝廷上层修改国策,适当减少对边军的支持力度,将一部分资源转移给京军,这本质上便是蛋糕的分配问题。
  朝廷的赋税收入相对固定,如果还像前两年那样加大对边军的支持,其他方面必然需要缩紧开支,比如京军的饷银,比如朝廷官员的俸禄,比如赈济灾民扶持民生。
  陆沉对这些问题考虑得很周全,故而对乐明鸿说道:“乐将军,不必这么麻烦了。”
  乐明鸿不解其意,左玉山和严秉同样面露茫然。
  片刻之后,一阵阵闷雷声在大地西方响起。
  下一刻,从乐明鸿等都指挥使到罗乐林等中级将官,再到校场上三万余名士卒,无不猛然色变。
  只见尘烟滚滚,两千骑兵毫无阻碍地纵马奔袭,径直冲入镇威军营地,然后一分为二,朝着校场两边疾驰而来。
  正是陆沉从边疆带回来的两千骑。
  这支骑兵出自锐士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追随陆沉在广陵城外和燕景联军厮杀过,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此刻他们全副披挂杀气冲天,胯下皆是不断嘶鸣的高头大马,光是这份近在眼前的恐怖冲击力就让京军将士胆寒。
  虽然只有两千骑兵,可是校场上三万余人压根生不出和他们对抗的勇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