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8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父亲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也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其他人是否也能做到秉公无私?是否愿意将全部家资奉献给朝廷?锦麟李氏能有今日之地位,首先离不开父亲的呕心沥血,其次则是因为那么多江南世族的鼎立支持。”
  说到这儿,李适之呼出一口浊气,摇头道:“他们能支持锦麟李氏,将我们李家捧到这个位置上,自然也能反手将李家拉下去。”
  李道彦双眼微闭,片刻后说道:“这世上的道路不止有一条。”
  “父亲所言极是。”
  李适之语调低沉,喟然道:“可是陛下选择了最激进的那条路。父亲,儿子一直明白您的苦衷,亦不反对陛下对边军的支持。去年北伐靡费甚巨,如果没有我以父亲的名义在暗中帮忙转圜,薛南亭真以为他的右相之位能压得满朝文武悄然无声,给边军供给那么多粮草军械和饷银?”
  李道彦此刻的神情很复杂。
  他当然知道长子没有说谎,这本就是他对李适之的嘱托。
  李适之道:“陛下想要北伐,想要壮大边军,想要让萧望之的心腹陈澜钰插手京军,还有这两年各种各样的安排,我们所有人都选择了退步。这是因为我们知道,陛下是大齐的天子,边军是边疆的屏障,支持他们同样是支持自己。我们不蠢,分得清轻重缓急。”
  “但是,陛下未免太心急了。”
  李适之用最开始那句话作为结尾。
  李道彦明白他的心思,也意识到天子的决定已经触及到江南世族的底线,这种沉默的反对更加危险。
  可是……他又能做什么呢?
  这是大势所迫,非一人一心可以改变。
  更何况李适之是他培养了二十几年的继承人,和他与锦麟李氏本就是一体,就算李适之的想法不合他的心意,他连大义灭亲都做不到,除非他愿意眼睁睁看着锦麟李氏毁于一旦。
  一念及此,老人转头看向乖巧站在旁边的幼孙,缓缓道:“无论如何,锦麟李氏不能与陛下为敌。倘若那些人觉得老朽不配这个位置,便让他们另择贤明罢。”
  李适之定定地看着地面,沉默很久之后起身行礼道:“谨遵父亲之命。”
  待他离去之后,李道彦朝李公绪招招手,然后抬起苍老如枯枝的手掌在他手背上轻轻拍着,笑道:“稚鱼儿,有没有听懂你大伯说的那些话?”
  少年望着老人慈祥的笑容,不知为何一时间竟然悲从中来,颤声道:“祖父……”
  “无妨。”
  李道彦笑着打断少年的话,转头看向堂外的一隅天地,幽幽道:“他们觉得陛下太着急了,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陛下终究是九五之尊,又非他们手里的傀儡。”
  “从古到今又有哪个有为君王,能够容忍自己睡在别人握着的刀剑之旁?”
  “陛下已经默默忍受十四年。”
  “陛下……才是真的不容易啊。”
  第360章 【来者不善】
  依照齐朝官制,枢密使为正一品,上将军和边军大都督为从一品,大将军为正二品。
  陆沉身上的侯爵已是超品,这个正二品的大将军看似不重要,却是他成为军中实权将帅至关重要的一步。
  简而言之,担任过南衙大将军之后,陆沉的履历便能添上扎实的一笔,将来或可外放为一路边军大都督。
  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陆沉不能在这个职位上出现问题,至少不能引起内部的动荡,也就是说他要能镇得住麾下三位都指挥使以及一大帮京军老油条。
  京军北衙官衙在皇宫之外东北角,南衙则在东南角上,和六部衙门相距不远。
  在原任大将军李景达把振威军带去北方定州之后,南衙如今还有十一军,郭从义和侯玉各领四军,交到陆沉手中的便只有三军。
  南衙明竹堂内,三位壮年武将略显随意地坐着,表情各异地打量着对方,他们就是陆沉名义上的部属。
  坐在左首第一位的武将年近四旬,他叫乐明鸿,现为南衙镇威军都指挥使。
  其人出身于江州兴山乐家,和户部尚书乐钦义乃是叔侄关系。
  江南九大家之中,锦麟李氏专注文臣之道,李道彦从不插手军权。
  德安郭氏和永新王氏则一心在京军发展人脉,如今两位掌舵者分别担任枢密使和上将军,在京军内部势力盘根错节,恐怕连织经司秦正都无法完全捋清楚这两个世族的底细。
  其他六家各有所长,在不同的领域掌握大量资源,再加上依附在九大家羽翼下的各种高门士族,由此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足以和元嘉之变以后孱弱的皇权抗衡。
  乐明鸿身材高大,面容棱角分明,颇有倨傲之姿。
  坐在他下首的是崇威军都指挥使左玉山,时年三十五岁,乃是湖州博越陈氏的乘龙佳婿。
  和情绪更加外露的乐明鸿相比,左玉山明显懂得收敛,此刻安静温和地坐在那儿,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
  再加上他英俊的面庞和从容的气质,更像是引经据典的文臣而非驰骋沙场的武将。
  乐明鸿斜睨了一眼左玉山,淡淡道:“左老弟倒是沉得住气。”
  左玉山微笑道:“乐兄此言何意?”
  乐明鸿冷笑一声道:“那位新任大将军摆明了要替陛下做点事情,你还能稳如大山,不得不佩服老弟你的心志坚定。”
  这话未免有些露骨。
  好在堂内这三人知根知底,外面又都是他们的心腹亲兵,倒也不担心这些谈话会传出去。
  左玉山闻言轻轻点头道:“这位大将军确实不是易于之辈,年方弱冠的国侯之爵,手握重兵的实权大将军。瞧瞧人家再看看我辈,这个差距怕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赶上。”
  这番话让乐明鸿的脸色略显阴沉。
  他本意是想挑起另外两人对陆沉的反感和抗拒,哪怕不跟陆沉直接闹翻,也得架空这位天子亲自任命的南衙第三位大将军。
  只不过左玉山生性滑不溜丢,明显不愿意接过这个话茬。
  乐明鸿便看向坐在对面的第三人、立威军都指挥使严秉,问道:“严指挥似乎一点都不担心?”
  严秉并非九大家出身,他是土生土长的永嘉人氏,严家在本地只能算小有名气。
  或许是因为身世背景的弱小,严秉在南衙一众骄兵悍将之中历来谨小慎微,此刻面对乐明鸿似乎不太爽利的问题,他连忙答道:“乐兄,陆大将军虽有陛下的宠信,可是他在京军毫无根基,连下面都尉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似乎也不需要太担心?”
  乐明鸿轻哼一声道:“叫不出来又有何妨,他可以换上自己的心腹。”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严秉瞬间脸色大变,就连旁边淡然的左玉山也皱起了眉头。
  依照齐国军制,一军辖四团,有四名掌团都尉,一团辖三至四营不等,由掌营校尉统领。
  乐明鸿点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陆沉或许不便直接对他们三人动手,但是只要将镇威、崇威、立威这三军的都尉和校尉换个遍,他便能把这将近四万人握在手心里。
  这个推断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很有可能变成现实。
  天子不惜请动荆国公韩灵符也要拆分南衙军权,陆沉此行总不会是来南衙当个泥偶塑像。
  严秉发愁道:“两位兄长,不至于此吧?”
  乐明鸿幽幽道:“你我皆知,山阳侯这次带了两千骑兵返回京城,或许这里面就藏着足够多的中级将官。先前那场朝会上,山阳侯主动提出京军和边军中下级武官调换的方案,陛下最终只批了十五人的员额,因此才没有引起京军内部大规模的动荡。可是谁知道这是不是陛下刻意的安排,只为襄助山阳侯彻底掌握这三军。”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左玉山收起先前略显悠闲的姿态,缓缓道:“其实我先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陛下缘何不将定威军调入山阳侯麾下?”
  另外两人不由得微微颔首。
  两年前定威军都指挥使徐温通敌叛国被查处,天子借着十二名边军武将入京的机会,将定威军交到资历最老的陈澜钰手中。
  在这两年里,陈澜钰凭借润物细无声的水磨工夫,逐渐掌控住定威军的权柄。
  如果这次他和定威军被调入陆沉麾下,相信对陆沉的掌权大计极有裨益,可是天子没有这样做,说明陆沉有可能采取更加直接的手段。
  三人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严秉当先问道:“两位兄长,若是陆大将军真要对各军部将动手,我等又该如何应对?”
  乐明鸿此刻反倒沉默不语。
  左玉山看了一眼他冷峻的面庞,沉声道:“山阳侯总不能一手遮天,这种大事必须要通过枢密院和中书的同意。”
  乐明鸿便问道:“倘若山阳侯用钝刀子割肉呢?今天换一人,明天换一人,过半个月再换一个人,又当如何?”
  “这……”
  左玉山微微一窒。
  这就是名正言顺的威力。
  天子在韩灵符的帮助下迈出最艰难的第一步,后续便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陆沉身为统管镇威等三军的大将军,难道连调查和撤换麾下一个小小都尉的权力都没有?
  他可不是幸进之辈,而是接连取得广陵之胜、涌泉之胜、宛亭之胜、雷泽大捷、河洛大捷并且协助萧望之收复定州全境的大功臣,这样的人入主南衙岂会那么容易被架空?
  更关键的是,这三位都指挥使知道下面的人经不起查。
  京城这等繁华之地,称一声纸醉金迷并不为过,更何况各军的都尉、校尉乃至最底层的拾长和伍长都说不定能与门阀世族扯上关系。
  一旦陆沉下定决心从上查到下,所有中下级将官全部拿下肯定有冤屈,但是隔一个抓一个必然有漏网之鱼。
  “二位,现在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眼见火候已至,乐明鸿直白地说道:“现在外面的人都在看着我们,想要在山阳侯面前站稳脚跟,唯有从一开始就摆明立场。他若想查京军将官,那我们就将事情闹大。光查这三军怎么行?南衙剩下八军和北衙六军,包括镇守皇宫的数千禁军都得查!”
  左玉山迟疑道:“这会不会太过火了?”
  乐明鸿冷笑道:“左老弟,现在不是我们愿不愿意低调行事的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你若想继续坐稳崇威军都指挥使的位置,就得照我说的去做。你们二人若不肯这样做,我也无法勉强,只盼你们到时候能给后面那些人一个交代。”
  严秉连忙赔笑道:“乐兄这是哪里话,愚弟当然会听从你的安排。”
  左玉山最终还是点头道:“便依世兄之言。”
  乐明鸿暗暗松了口气,这时一名属官快步走进明竹堂,禀道:“启禀三位将军,大将军已经出现在御街之北,很快便将抵达南衙。”
  乐明鸿问道:“他带了多少人?”
  属官回道:“只有二十余名亲兵。”
  三人的表情不由自主地放松些许,相继起身道:“走,我们去迎一迎大将军。”
  等他们带着一众属官来到衙门外面,乐明鸿双眼当即微微眯了起来。
  只见二十余匹高头大马缓缓行来,虽然他们没有刻意弄出肃杀的架势,但是这些骑兵跟着陆沉在江北打了两年丈,不知杀过多少燕景军卒,天然便有一股凌厉的气势。
  阳光略微有些刺眼。
  陆沉身着暗红色侯服,一手挽着缰绳,一手捻着马鞭,策马来到台阶旁边,微微仰头望着南衙的匾额。
  在他身后,二十余名亲兵同时勒马,动作整齐划一,杀气油然而生。
  短暂的沉默过后,乐明鸿、左玉山和严秉三人站成一排,其他属官规规矩矩地站在后面,朝着马上的年轻国侯行礼道:“末将参见大将军!”
  出乎他们的意料,陆沉没有给众人来一个下马威,甚至都不带半点新官上任的骄纵之气。
  他们只听到一个和煦的声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