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8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从怀中取出一迭银票,点出六千两放在桌上,说道:“洛姑娘,这是恒昌钱庄的六千两会票,见票付银,还请点验。”
  旁边有人查验银票,随即对红衣女子点了点头。
  片刻过后,三名男子带着木匣离开这座简朴的民居,红衣女子望着他们的背影,眼中飘起一抹冷色。
  被她称作十二叔的中年男子走到近前,低声道:“少主,已经安排人盯着了。”
  红衣女子微微颔首。
  中年男子略显不解地问道:“少主,我们为何要查买家的底细?”
  “三千两变成六千两,足足多了一倍,此人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实际上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见缠云草对于他们非常重要,再加上这些人藏头缩尾连个名字都不敢提,我们当然要小心一些。”
  红衣女子稍作解释,随即对众人说道:“这里已经暴露踪迹,我们马上搬走。”
  “是。”
  众人齐声应下。
  他们似乎对永嘉北城非常熟悉,一点都不像初来乍到,很快便悄然转移到另外一座不起眼的民居之中,这自然是那位十二叔的功劳。
  其实沙州七部并非普通齐人想象中的那般野蛮和落后。
  早在一百多年前,齐太祖李仲景重用沙州土兵的时候,七部便和中原腹心地区有着密切的交流,尤其是七部之首的雅隆部,即红衣女子和十二叔所属的部落,对齐朝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
  如果不知道雅隆部族人的身份,光看他们的外表、姓名和言辞,几与齐人无异。
  这位名叫洛严的十二叔更是常年生活在齐朝境内,暗中为沙州七部往来贩卖货物。
  来到另一处落脚点,红衣女子便问道:“十二叔,侯玉的行踪摸清楚了吗?”
  洛严答道:“已经大致弄清楚了。侯玉如今是齐国京军南衙大将军,暂时还住在南城皇宫附近,因为南衙的官衙就在那里。按说他应该很谨慎,但是我们的兄弟发现,这些天他出入皇宫、官衙和府邸之间,身边的护卫不算很多,有时候只有十几人。”
  红衣女子冷笑道:“他这是引诱我们上钩,暗处肯定藏着很多人手。这样吧,再等一段时间,你让盯梢的兄弟小心一些,不要被对方抓住行踪。”
  洛严点头道:“少主放心,我用的是永嘉这边的人手。他们在这边生活了很长时间,不会暴露痕迹。”
  红衣女子沉思片刻,缓缓道:“最好要等一个人多热闹且混乱的机会,趁侯玉防备不足的时候再动手。十二叔,那六千两银子尽快送回成州,换成族人需要的物资运回去。”
  洛严应下,稍稍迟疑道:“少主,侯玉毕竟是齐国的大将军,这件事是否——”
  不等他说完,红衣女子便打断道:“我们沙州人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侯玉这个畜生杀了我们那么多族人,之前他躲在军营里,我们拿他没有办法。如今他不可能永远身边都带着几百锐卒,早晚会露出破绽。”
  洛严不好再劝,垂首道:“好,便依少主之言。”
  红衣女子走到窗前,凝望着逼仄庭院中一抹初夏的景色,轻声道:“我不着急,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到那一天。”
  ……
  皇宫,文德殿偏殿。
  最近朝廷各项政务平稳推行,对边军将士的封赏、定州各级官府的组建、江南十三州的日常事务处置,在中书和枢密院的密切配合下,称得上井井有条。
  故此当天子决定召开一场仅有重臣参加的小朝会,所有人的心情都很平稳。
  只不过这场小朝会的规格一点都不低。
  两位宰执、枢密使、上将军、大将军、御史大夫和六部尚书等等皆至,连翰林学士和国子监祭酒这些清贵文臣都出现在偏殿内。
  各位重臣基本都是互相熟悉的面孔,只有两人初登大堂,进入朝廷大员的核心圈子。
  其一便是南安侯、执掌南衙六军的大将军侯玉。
  第二位则是前不久加封的山阳侯、目前尚无具体官职在身的陆沉。
  龙椅之上,李端环视群臣,对吕师周说道:“给左相赐座。”
  李道彦拱手道:“谢陛下厚爱,老臣不敢逾越礼制。”
  李端望着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眼中流露几分复杂的情绪,温和却又不容置疑地说道:“左相,朕还要仰仗你辅弼朝纲。对于朕来说,没有什么繁文缛节比你的身体更重要。”
  吕师周搬来一个圆凳走到近前,又搀扶着李道彦落座。
  李道彦颤颤巍巍又满面感动地坐下。
  群臣旁观这一幕,猛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左相确实已经年老体衰,脸上的老人斑越来越明显。
  李道彦虽已老迈,灵台依旧清明。
  方才简短的对答之间,他便能体会到天子的关切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心担忧他的身体状况。
  回首过往,老者心里亦不禁泛起几分唏嘘。
  元嘉之变过后,齐朝已经接近亡国的边缘,毕竟皇帝、太子和很多重臣都死在河洛城里,整个朝廷体系濒临崩溃。
  李端一路逃到永嘉,因为皇七子的身份得到李道彦和韩灵符这两位重臣的支持,匆匆登基即位延续大齐国祚。
  后来的十多年里,韩灵符因为身体原因退出朝堂,中枢便成为李道彦的独角戏。
  大体而言,李端和李道彦的合作还算默契,除了是否支持北伐这件事之外,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发生过很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君臣携手同行路,漫漫风雨十五载。
  如今李道彦明确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衰老无力,他已经不再顾及大部分政务,悉数交给右相薛南亭和六部尚书,只决定一些关键的问题。
  不过只要他还能神志清醒地出现在朝堂上,满朝公卿就必须尊重这位老人的意见。
  这便是李端特地为他赐座的原因。
  “众位卿家,朕今日召伱们入宫,是因为有件事在朕心里积郁良久,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言明。”
  向李道彦表示尊重之后,李端环视众人,不疾不徐地打开话匣子。
  这句话瞬间让所有重臣都打起精神来。
  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天子明确表达“积郁”二字,群臣怎敢无动于衷?
  若是放在李端刚登基的时候,他这句话或许还没有多少分量,但是如今朝中已经有不少大臣成为李端的亲信。尤其是今年边军收复定州袭取河洛,迫使强大的景朝签订盟约,这让李端的威信暴涨到空前的程度。
  在一群重臣表完忠心之后,李端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站在侯玉身后的陆沉,继而道:“这几年边军将士捷报频传,朕自然很欣慰,但是朕始终坚持认为,大齐重现当年盛景不能只依靠边军将士。”
  枢密使郭从义和上将军王晏眉头微动。
  对于这些站在权力巅峰的聪明人来说,听话听音几乎是必备的技能。
  大齐不能只依靠边军将士,这句话并非是要拔高京军的地位。
  下一刻,李端继续说道:“朕左思右想,百般斟酌,最终还是觉得京军目前的状况不符合朝廷的要求。故此,朕有一个想法,众位卿家今日共同参详。”
  “朕要改制京军。”
  一语出,满殿寂静。
  第356章 【精妙配合】
  京军改制。
  这个议题来得实在太突然,殿内除了陆沉之外,其他重臣似乎都没有心理准备。
  李道彦抬起头,老迈的双眼望向龙椅上的天子,看见的只有李端坚毅的神情,老人不由得暗暗轻叹一声。
  其实天子这个举动破坏了大齐朝廷中枢一直以来的潜规则。
  在今天之前,无论天子想要推行哪种国策,他都会提前与几位重臣商议,包括两位宰相和枢密使等人,只有他们初步达成共识,才会在朝会上向其他大臣公布。
  只不过这次天子没有选择提前磋商,而是以一种强硬的姿态直接将这件大事公之于众。
  问题在于这个议题牵连的范围实在太广,远远不是加封陆沉为山阳侯这么简单的事情,李端纵然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他也很难立刻取得所有人的支持。
  大齐京军最初是江南的厢军,以及一部分从江北撤下来的败兵,那个时候李端手中没人没钱,只能依靠江南世族的支持,组织起护卫京城的守备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京军的各级将官不可避免与江南士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端唯一能做的便是尽量提拔不同势力的武将,从而达到让他们相互制衡的效果。
  但是终究无法切实地握在自己手中。
  这些年李端一直尽力支持厉天润和萧望之,想方设法壮大边军,始终没有动过京军,这算是他和军方巨擘以及江南世族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大齐京军分为南北两衙,北衙六军驻扎在永嘉城内,南衙十二军镇守京畿之地。
  如果李端想要打破这种稳固的平衡,改制的确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前提他得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
  从古至今,任何一次改良变法都会面临极大的阻力,更何况京军关系到数十万人的前途,乃至背后盘根错节众多门阀世族的利益。
  这可不是天子轻飘飘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上将军王晏不动声色地用眼角余光看向身边那位枢密使大人。
  一片寂静之中,郭从义恭敬地问道:“敢问陛下,京军将要如何改制?”
  都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物,除了李景达那个异类之外,其他人至少沉得住气,不会因为天子一次突然袭击就变得方寸大乱。
  李端不急不缓地说道:“朕认为京军的建制需要做出调整,然后施行和边军轮转之策。长久以来,京军一直承担卫戍京畿的重任,朕不会忽视将士们的功劳,但是这也会催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京军将士长久不经战阵,实力难免会下滑。一柄刀不论有多锋利,倘若尘封十五年,必然也会蒙尘愚钝。”
  不得不说,天子这番话从道理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却很难让人接受,此刻殿内的沉默便足以说明一切。
  李端似乎早已料到这个情况,他平静地说道:“山阳侯,你在边疆久经战事,又有丰富的练兵履历,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霎时间,陆沉成为殿内所有重臣视线的焦点。
  王晏眉尖微皱,他对萧望之和厉天润颇为忌惮,因此当初坚决反对天子将这两人召回京城,避免出现被对方凌驾于上掌控军权的局面。
  至于陆沉这个年轻晚辈,王晏和郭从义私下闲谈,倒也不会过分轻视对方,只是终究不如对待萧、厉二人那般警惕。
  究其原因,无论文臣武将,越往上走越需要扎实且全面的本钱,功劳人脉资历缺一不可。
  陆沉不缺功劳,但是他的人脉基本都在边军,至于资历更不必赘述,且看看他的年纪和履历便能知晓。
  如今看来,天子似乎是受到这个年轻人的蛊惑,否则不会这般急迫地让他发言。
  王晏和郭从义对视一眼,两人瞬间便交换想法,无论如何不能让陆沉动摇京军的现状。
  当陆沉出班站定的时候,很多人才意识到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就军国大事发表看法,这个时候他们心里的好奇远远压过其他情绪。
  从建武十二年初夏,陆沉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朝堂上,往后这个频率直线上升,满朝公卿无论是否和陆沉有交情,对于这个名字都已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
  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的商贾之子,凭借在边疆战事中的卓越表现,从一个小小的检事校尉,到获封开国县男、被提拔为锐士营都尉,再到如今名动南北加封国侯,陆沉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对于这个崛起速度堪称惊人的年轻武勋,朝中重臣们的印象基本集中在能征善战和军事天赋出众,毕竟以前陆沉只来过京城一次。
  此刻见他渊渟岳峙,气定神闲地站在文臣武勋之间的空地上,左相李道彦不禁多看了几眼。
  “启奏陛下,臣支持京军和边军轮转换防的策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