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1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壮年男子笑声浑厚,满面豪迈之色。
  他便是当今景朝皇帝阿里合欢都,时年三十八岁,于十四年前登基为帝。
  景廉族内部有几大姓氏极为尊贵,实力非常强大,居首的自然是皇族阿里合氏,其次则是庆聿氏和另外三个大家族,如今的北院元帅撒改便属于其中一家。
  阿里合欢都乃是景朝开国皇帝阿里合乌古的次子,从小便聪慧过人,跟随几位大儒钻研齐国文化,在登基之后便开始不断进行改制。
  乌古在位时,景朝的朝堂依然保留着部族时期的习惯,他这位开国皇帝更像是部落首领,朝会时下面总是乱糟糟一片。
  这并非是说景朝勋贵对他不尊重,而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难以改变。
  至于军中乱象更是比比皆是,景军破城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光是十八年前突破泾河防线到十四年前攻破河洛,这四年当中有明确记载的屠城行为便有二十九次。
  十四年前,阿里合欢都击败其他兄弟继承皇位,第一项举措便是暂时停下景军扩张的步伐,一边暗中扶持燕国立国,一边对西边的赵国施以怀柔之策,将精力主要放在内部。
  这些年来,景帝通过各种分化、拉拢、打压和利诱的手段,解决了朝堂和军中大部分混乱的问题,让景廉族逐步完成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体制的转变。
  如果没有他这十多年的改革,景朝若是沿袭乌古在位时的扩张步伐,必然会因为无法维持内部的秩序,继而导致分崩离析。
  在休养生息很多年后,景帝终于向外亮出锋利的爪牙,一出手便是势若惊雷,仅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吞并西边的赵国。
  景军在庆聿恭的指挥下,已经于半个月前攻破赵国最后一座城池长水,赵国皇室被杀得一干二净,从此这个国号被彻底从人世间抹除。
  庆聿恭在完成后续所有布置后,返回大都面圣禀奏,然后景帝便邀请他来皇家猎场散心。
  君臣二人缓步而行,庆聿恭拖后半步,满怀歉意地说道:“雷泽平原一战,我军损失惨重,是臣没有安排妥当,而且怀瑾那孩子过于冲动,还请陛下降罪。”
  在景帝的坚持下,景朝如今在很多方面效仿南齐规制,大都城内便有很多同文馆,其中不乏一些当世大儒,大多是景帝从北方民间请来的文坛大家。
  若是从言谈举止判断,如今的景朝高层和南齐几无区别。
  景帝神色淡然,悠悠道:“一次败仗不足为惧,更何况这一次南齐精锐齐出,萧望之和厉天润并肩联手,便是你亲赴战场也要谨慎对待,更何况是那些经验有所欠缺的年轻人。朕知道你心有愧疚,但你莫要责怪永平那丫头。”
  说到这儿,他转头看了庆聿恭一眼,强调道:“此战是谋良虎等人所谋,永平只是参与其中,而且没有强行干涉几员大将的决策。”
  永平便是指永平郡主庆聿怀瑾。
  庆聿恭垂首道:“陛下宽仁,臣代怀瑾叩谢圣恩。”
  景帝摆摆手,微笑道:“话说回来,南齐那个陆沉倒是令朕眼前一亮。本以为萧望之年迈、厉天润身体欠佳,这两人总活不到几百岁,下面的将领可领一军难当全局。朕以为南齐边军将来后继无人,不成想突然之间会冒出来一个陆沉。”
  庆聿恭眼中并无轻视,沉吟道:“此子虽然年轻,用兵却不墨守成规,尤其擅长行险布局,与萧望之、厉天润二人的风格皆不相同。此番忠望领兵南下之前,臣特意叮嘱过他,要防备对方在迂回机动之中找到机会展开突袭。”
  “能够得到伱这番评价,想来那个陆沉确实算得上年轻有为。”
  景帝洒然一笑,并未在意庆聿恭后面那句话,缓缓道:“其实雷泽平原之战的失败也能给朕和朝中文臣武将提个醒,南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孱弱。这十多年来我朝与民生息,南齐也逐渐缓过劲来,李端比他的父皇要强出很多,再加上南齐边军那些善于领兵的将帅,将来景齐之战不见得易如反掌。”
  “陛下所言甚是,不过在臣看来,南齐继续反攻对于我朝而言,倒也不算一件坏事。”
  “哦?”
  “陛下,南齐内部矛盾重重,左右二相政见对立,皇帝和江南士族存在很大的分歧。眼下他们凭借边军的胜利可以压制住朝中反对的声浪,一旦边军失利必然会引起反噬。再者,南齐将战线拉得越长,其中就会有更多的漏洞。相反,如果南齐据江而守,依靠靖淮两地偏安一隅,我朝若想强攻反而会更困难。”
  庆聿恭对于南边的局势自然了如指掌,简明扼要地分析了一遍。
  景帝微微颔首,忽地驻足望着头顶辽阔而又澄澈的天幕,悠然道:“郡王何不将视线放得更远一些?”
  庆聿恭躬身道:“请陛下指点。”
  景帝道:“南齐的屏障无非是靖州和淮州,其中靖州更加重要,因为此处扼守衡江水道,但是我朝将来不一定要强攻靖州。”
  庆聿恭目光微凝,缓缓道:“陛下是指衡江上游的沙州七部?”
  “这便是朕要先取赵国的原因,燕国暂且不论,平定赵国之后我朝便可沿着西北群山南下,只要继续将沙州七部掌握在手里,然后便可打造战船顺流而下。”
  景帝转头望着他,眼中精光熠熠。
  庆聿恭赞道:“陛下圣明。”
  景帝便问道:“朕打算将谋取沙州七部的任务交给北院撒改,郡王意下如何?”
  庆聿恭垂首道:“此事理应陛下圣裁,臣认为十分妥当。”
  景帝笑了笑,继续前行道:“赵国虽已覆灭,后续还需要一段时间收服民心,这件事交给别人朕不放心。郡王继续坐镇吧,最多半年时间朕会让其他人来接手,届时你便可南下主导吞并燕国诸事。朕很早前便说过,将来河洛城会是你们庆聿氏的封地,朕不会食言。”
  庆聿恭大礼道:“臣谢过陛下隆恩!”
  “快快平身。”
  景帝抬手虚扶,又道:“过几日朕在宫中设宴为你庆功,然后你便回赵境罢。”
  “臣遵旨!”
  凛凛山风之中,庆聿恭垂首低眉,眼中并无波澜。
  离开皇家猎场之后,庆聿恭在十余名剽悍亲卫的簇拥中策马前行,走出数里地后,他忽地朝旁边招招手。
  一名亲卫凑到近前,问道:“王爷可有吩咐?”
  庆聿恭抬眼望着遥远的南方,轻声道:“你马上派人传信给忠望,让他小心防备南齐边军,对方的目标不一定只是东阳路,也有可能会指向河洛。”
  “是,王爷。”
  亲卫恭敬应下,然后立刻打马离开队伍,消失在街巷之间。
  第271章 【旧日之火】
  东阳路境内,高园城。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淮州都督府的临时驻地,自高园城往南,西起雷泽平原东至瀚海之滨,这部分疆域重归大齐治下,通过涌泉关和青田城相接,与淮州北部连成一片。
  高园城往北,东阳路还有接近一半的疆土处于燕军的控制。
  雷泽平原之战过后,东阳路的燕军可谓万马齐喑,惶惶不可终日。
  大将军李守振手握四万多兵马,勉强以汝阴城为核心打造一道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淮州军,他已经往河洛城送去十余封求援急报,然而庞师古的回复永远是让他固守待援。
  相较于前期的大范围迂回机动,萧望之的用兵更加严谨,在他的指挥下淮州各军徐徐推进,战线几近于严丝合缝,这更让李守振感到绝望。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肃清汝阴周遭,然后一步步完成合围。
  陆沉便是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局势下来到高园城。
  他将陆通送到来安城陆宅,与王初珑见了一面便匆匆北返,个中细节不必赘述。
  都督府内,萧望之坐在火盆旁边,伸出双手感受着温暖的气息,道:“我以前在京城的时候见过季锡明几面,总觉得这人身上带着一股阴寒之气,不过他没有招惹过我,因此也没有理由跟他较劲。这次你将他打成重伤,可见年轻人确实更有锐气。”
  “他拿我爹作筏子,只一拳算是便宜他了。”
  陆沉神色坦然,又道:“只不知陛下会怎么处置这件事。”
  萧望之问道:“你觉得呢?”
  陆沉想了想说道:“我给陛下写了一封密折,如果朝中那些官儿揪着不放,他又不好处理的话,我可以选择主动辞官,无非是回广陵养老。至于揍季锡明这件事,我不认为自己有罪,他无缘无故将我爹关起来折磨,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出手。”
  萧望之温和地笑着。
  片刻过后,他徐徐道:“陛下不会替季锡明处罚你,相反他会让秦正收拾季锡明,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季锡明身为织经司提点居然擅自行事,这背后说不准会牵扯到什么隐秘。至于伱的身世谣言……”
  他欲言又止,虽说他知道陆沉和杨光远没有血脉上的关联,但这件事关键在于京中的天子会怎么想。
  陆沉便问道:“陛下会召我回京么?”
  “不会。”
  萧望之摇摇头,又道:“至少目前不会。”
  陆沉登时明白了他话中的深意。
  北伐初见成效,他在军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这个时候天子如果强行将他召回京城,很难说会对边军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以为江南世族会利用这个谣言撺掇天子,利用我做棋子来挑动中枢和边军的矛盾,实际上他们也有这样做。这个谣言如果没人推波助澜,绝对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动静。”
  陆沉的神情并不轻松。
  无论他在厉冰雪还是陆通面前表现得如何成竹在胸,这终究是一个皇权时代,万一天子听信朝中那些人的谗言,非要他在这个时候返回京城,于他而言是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麻烦。
  因为天子那么做意味着他更倾向于相信陆沉是杨光远的遗腹子,陆沉回到京城就不是简单的述职,其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至少到目前为止,陆沉没有正面对抗朝廷中枢的实力。
  萧望之淡淡一笑,浓眉微挑:“天子可以下旨召你回去,我自然也可以封还这道圣旨。”
  陆沉不禁动容。
  望着年轻人脸上的感激之色,萧望之温声道:“我这样做不止是因为我和你爹的交情,更重要的是你如今在我麾下领兵。倘若你真的触犯朝廷王法,我可以为你上表求情,但是不一定会为你硬顶圣旨。但是你什么错都没有犯,在战事中尽心尽力舍生忘死,我若是不能保住你,将来如何统御这十万大军?”
  他的话合情合理,也是一方统帅该有的决断,但陆沉仍然诚恳地说道:“多谢萧叔照拂。”
  萧望之微微颔首,继而分析道:“不过以我对陛下的了解,他应该会将这件事暂时搁置,再加上有雷泽大捷的加持,他做到这一点不难。陛下从登基之初便在筹谋北伐,这十多年来给了边军足够的支持,可谓从一而终矢志不改,因此你的身世谣言或许会成为他心中的一根刺,可暂时不会动摇他的决心。既然如此,他就没有必要敲边鼓弄小手段,不如一心一意地支持边军继续向前。”
  陆沉总算放下心来,其实这段时间他并非被动等待,从泰兴府到来安城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局势的变化,并且和陆通商议过提前做好天子翻脸的准备。
  最坏最坏的打算,那就是陆家被迫迁北,去宝台山里投靠七星帮。
  当然这个可能性很低,至少萧望之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陆家被逼到这个程度。
  他抬眼望着对面的中年男人,轻呵一声道:“正如萧叔所言,这件事会在天子心中留下一根刺,将来他肯定会将我召回京城。”
  “此一时彼一时也,不可一概而论。”
  萧望之端起旁边的茶盏饮了一口,微笑道:“你在战场上表现得越好,你在军中的威望便越高,这不是文人之间相互吹捧出来的虚名,而是实打实的号召力。换句话说,只要这一战成功收官,我军完全收复东阳路,那么你在淮州军里永远有一席之地。值此大争乱世,你的价值不言而喻。你也不必太过忌惮中枢,他们如果有能力早就将我宰了。”
  陆沉不禁哑然失笑。
  萧望之继续说道:“你以为朝堂上那些文官对我看得顺眼?你和杨大帅之间的关系只是谣言,他们就上蹿下跳煽风点火,我可是杨大帅亲手带出来的武将。虽说当年杨大帅找了个理由将我撵到淮州,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陆沉感叹道:“这也是我另外一个担心的问题,江南世族反对北伐,不愿继续掏银子支持边军,他们肯定会利用这个机会在天子面前进谗言,说不定还会弄出很大的动静。”
  “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到是两码事,这之间隔着很遥远的距离。”
  萧望之神色淡然,却又隐隐透出几分霸气:“当年河洛失陷,淮州势危,只有我率领的镇北军可以在野外和景军一战,最终也是依靠我的镇北军守住来安防线。后来五六年的时间里,景军带着燕军反复侵袭淮州,是我组织军队将他们一次次打回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朝中再没有人提过我和杨大帅之间的关系。”
  陆沉信服地说道:“我明白了,终究还是要自身有足够的底气才行。”
  萧望之思忖片刻,缓缓道:“李道彦活着的时候,你回京城不会有什么危险。”
  陆沉心中微动,想不到对方和他在这方面的看法有着惊人的一致。
  他斟酌道:“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左相虽然反对北伐,但他应该更不愿意看到朝堂出现太大的动荡。”
  “没错。”萧望之点了点头,神情复杂地说道:“人心很复杂,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明白中枢和边军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人以为中枢可以对边军随意喊打喊杀,有人则天天担心边军势大难制最终外强中干,这两种想法都很片面。至少在景朝依然强势的时候,中枢和边军会处于偶尔对立、基本一体的状态。李道彦看得明白这一点,而且也只有他能镇住那些江南士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