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98节
陆沉并不担心落败会丢脸之类的问题,与厉冰雪这样的高手切磋对自己来说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那便试试?”他微笑着应道。
所谓试试就逝世,结果毫无悬念。
虽然厉冰雪赢得很轻松,但她脸上并无丝毫看轻之色,反而带着几分惊讶说道:“我记得当时林姑娘说过,伱大概半年前才参悟内劲的门槛?”
陆沉颔首应道:“是的。”
“难怪她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跑来教你武艺,你这样的悟性如果不学高深武功委实可惜。仅仅半年你就有这样的进步,再给你几年时间,江湖人排定的武榜肯定会有你的名字。这样也好,我能安心一些了。”
厉冰雪脸上的笑容颇为轻松。
这话听着似有几分深意。
陆沉便问道:“安心?厉姑娘此言何意?”
两人返回花厅饮茶,厉冰雪边走边说道:“过几天会有大朝会,届时会确定江北大捷的封赏诸事,我们的去向也会落实。等开完大朝会后,陛下按例会在宫中设宴,我们和朝中大臣以及一部分勋贵子弟都会参加。问题在于,这场宴会的时间刚好和每年的筵论重合。”
陆沉对朝廷的细务缺乏了解,便虚心地问道:“何为筵论?”
厉冰雪答道:“每年十一月初至腊月上旬,朝廷都会开启经筵与论武,前者是为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置讲官大多由翰林学士充任,后者则由京军各级将官比拼武艺和兵法,二者合称筵论。经筵肯定与我等无关,但是论武这件事,我觉得京军肯定会借着这个由头压下边军将官的风头。”
陆沉微微皱眉道:“边军将士的风头源自于江北大捷,难道一场所谓的论武就能让京军扬名?”
厉冰雪哂笑道:“所以我不喜欢待在京城,这里很多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的处事风格。”
陆沉这时忽然明白过来,厉冰雪主动与他切磋不是想要在他面前彰显武功境界,而是担心他的武艺太差,很有可能成为京军武将针对的目标。
厉冰雪望着他的神情,知道他已经了解自己的心意,嫣然一笑道:“放心,到时候对面下场的也只会是年轻将官,据我所知没有特别厉害的高手,你的武功足以应付。再者你这次名扬京城也不是靠战场搏杀,而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只要随便应对几下,陛下自然会叫停后面的挑战。”
“我其实不担心这个,只是觉得……”
陆沉微微停顿,神情复杂地说道:“陛下也挺不容易的,成日里要面对这群糊涂人。”
厉冰雪扬眉道:“糊涂?他们一点都不糊涂。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这些人个个都是精湛自如,有时候连我爹都忍不住感叹,要不是靖州掌握着大齐西北门户,将士们的饷银肯定要不到。即便如此,这么多年也没有实额发放的时候,每次都会克扣几分,要是我爹从中再捞一笔或者对下面监管得不严格,将士们顶多能拿到三成的饷银,这连养家糊口都不够,还谈什么保家卫国?”
陆沉轻叹一声,道:“如果不是令尊和萧大都督在边疆支撑大局,无法想象局势会糜烂到怎样的地步。陛下纵然有心改变这一切,朝中的症结却过于深重,很多时候他也只能无奈以对。说到底,左相在朝中的实力太庞大,即便他通过种种方式表明自己不是权臣,可这两个字早已成为现实。想要捅破这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恐怕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
说到这儿,他脑海中猛然蹦出一件半年前的往事,继而陷入沉思之中。
厉冰雪望着他眉头微皱思索的模样,并未出言打扰,只是安静地看着。
……
南城八平坊,右相府邸。
散朝归府的右相薛南亭来到正堂,抬眼看向毕恭毕敬站着的长子薛若谷,淡淡问道:“今日可有陆家的拜帖?”
薛若谷答道:“回父亲,并无。”
薛南亭目光微凝,悠悠道:“陆沉虽然年轻,却足够沉得住气,你要多学学这等气度。”
薛若谷时年二十三岁,去岁中了进士,如今在翰林院修史。
他性子本就沉稳,又在翰林院这种清贵衙门修身养性,听闻这话不禁略有些感慨,暗道那位名叫陆沉的校尉属实命好,竟然可以凭借武将身份得到父亲这般郑重的认可。
虽然稍稍不服气,薛若谷还是恭敬地答应下来,又道:“父亲,叔爷不是在家书中说过,陆校尉肯定会登门拜访?”
薛南亭不疾不徐地说道:“叔父自是一片好心,唯恐陆沉在京城受了委屈,所以提点过那孩子进京之后马上来我这边拜会,也算是告诉京中那些无事生非的纨绔们,陆沉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欺辱的边军武将。只是我也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小心谨慎,难怪两位大都督对其赞赏有加。”
“小心谨慎……”薛若谷终于忍不住,垂首说道:“父亲,他在矾楼中险些与李三郎发生直接冲突,现在京中很多人都在笑话李三郎,又说陆沉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这似乎谈不上小心谨慎。”
薛南亭抬头看了他一眼,轻笑道:“这就是为父让你待在翰林院修史的原因。”
薛若谷微露不解。
薛南亭没有故作玄虚,温言解释道:“李三郎主动结交陆沉,一方面是希望在陛下心中扎根刺,另一方面则是要拉拢陆沉进而通过他来改变其他边军武将的想法。在当时的局面下,陆沉如果稍稍软弱,他的处境就会变得极其尴尬,岂不闻人言可杀人乎?正因为他足够小心足够敏锐,才能当机立断地斥责李三郎,从容立于不败之地。”
薛若谷认真地听着,心中渐渐回过味来。
薛南亭又道:“也是因为这样的考虑,陆沉明白自己身为边军武将,必须要远离朝中各方势力,如此才能让陛下放心,所以他没有来拜会我。这几天陛下的心情明显不错,与陆沉之前的面圣应该脱不开关系。”
薛若谷应道:“原来如此,儿子受教了。”
便在这时,府中老管家进来禀道:“相爷,许大人来了。”
薛南亭眼中精光一闪而逝,颔首道:“请他到外书房相见。”
片刻过后,薛南亭独自来到外书房,一位年过四旬面容清癯的文官起身行礼道:“见过薛相。”
薛南亭平静地说道:“许大人不必多礼,请坐。”
这位姓许的文官落座之后,直截了当地说道:“薛相,四天后便是大朝会。近来那些人私下串联,就等着在大朝会上鼓噪生事。依下官猜测,无论是陛下要在江北另设新军,还是将边军几位都指挥使调入京军,他们肯定都会不遗余力地反对。”
薛南亭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知道。”
许姓文官凝望着他沉稳的面庞,压低声音道:“敢问薛相,我等是否要趁势出手?”
薛南亭没有立刻回答,冷静地思考着。
良久之后,他缓缓道:“有些事陛下不好开口,我等身为臣子自然要体恤圣意,再者如果不能修正一些人错误的想法,北伐将会变得遥遥无期,最终成为一场空谈。”
“下官明白了。”
许姓文官神情肃穆,语调无比坚定。
第126章 【一日两郡公】
齐建武十二年,十月二十八。
历书曰,鹖鴠不鸣。
寅时三刻,拂晓之前,宫前广场上已然人头攒动重臣齐聚,除了极个别不在京城的高官之外,七品以上京官皆已在此等候。
文臣武将各有群属,虽然谈不上绝对的泾渭分明,但也大抵能看出一个又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
广场周遭有宫人举着火把,借着摇曳不定的火光,人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东侧那个角落,那里站着十二位边军武将,也是今天这场大朝会绝对的主角。
三位都指挥使陈澜钰、贺瑰与霍真站在最前,后面按照军职依次排列,每个人都身体挺直姿容肃立,将凛冽锐利的气势显露无疑。
七名都尉之后,便是一对目前来说军职最低的年轻男女。
哪怕是在这种略显昏暗的光线下,陆沉和厉冰雪依然好似一对璧人,格外吸引众人的视线。
“我怎么觉得,那些大人们好像是在看猴儿。”
陆沉轻声自嘲着。
厉冰雪莞尔道:“这就是我讨厌京城的原因。对了,你出门之前有没有多吃点东西?”
陆沉应道:“吃了很多,现在还有些撑。”
厉冰雪悠然道:“那就好,今天的朝会肯定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话音未落,前方宫门徐徐打开。
随着纠仪御史一声唱和,百官鱼贯而入。
齐国皇宫经过几次扩建,如今前朝以端诚殿、垂拱殿、崇政殿和文德殿组成,其中文德殿是天子日常办公和私下召见重臣的场所,崇政殿为天子讲学之所,垂拱殿则是常朝之地,端诚殿便是大朝会举行的地方。
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百官按文东武西,分别从左右掖门进入皇宫,上品级桥、过奉天门,来到端诚殿前方的广场,按照品阶列定位置进入端诚殿。
陆沉和厉冰雪站在武官这一列的中后部,距离御阶之上的龙椅大概有七八丈之远。
旋即鼓声棰响。
待第三遍鼓声止歇,又听得恢弘中和的韶乐响起,天子在前导后扈下御临端诚殿。
丹陛大乐奏响,礼部官员呼号,百官对天子行四拜礼。
至此,礼仪方成。
群臣对这套程序了如指掌,并未出现任何差错,陆沉因为昨日便得到宫中太监的面授机宜,因此也能像模像样地跟着做完。
他知道这还只是普通的大朝会,而非正旦或者大庆之类的大朝,相对而言礼仪较为简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天家的威严。
殿中气氛沉凝,百官尽皆肃然。
龙椅之上,李端环视下面的大臣,在经过某个角落时稍稍停顿,然后继续往旁边移动,平静地说道:“众位卿家,今日之大朝会来得稍微迟了些,朕本想在月中时举行,考虑到北边还没有送来详细确切的战报,便往后推了半个月。”
他的语调一如往常,既无明显的热切之意,也没有任何夸大之辞。
群臣心知肚明,北边的战报究竟意味着什么。
李端看向文臣班列当中一人,温和地说道:“丁尚书。”
兵部尚书丁会立刻出班道:“臣在。”
李端道:“就由爱卿来说一说北边的战报。”
“臣遵旨。”
丁会面上微带喜色,仿佛他是真心为边军将士取得的胜果骄傲自豪,不疾不徐地说道:“北疆战事起于四月二十五日,伪燕东阳路军队悍然进犯我朝淮州北境。终于八月十二日,伪燕沫阳路江华城守将孟智祥举城归顺。”
“此战持续三个半月,我朝将士奋勇果敢万众一心,先后取得广陵大捷、青峡大捷和江北大捷。歼灭、俘虏伪燕和景朝士卒八万二千余人,收复盈泽、永春、阳翟、江华、将乐、尤溪和旬阳七城,靖州和淮州就此连成一片,不再被伪燕军队隔开。”
“百万北地子民重回大齐治下,伪燕的阴谋被直接挫败,此乃十二载以来普天同庆的大胜,臣为大齐贺!为陛下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丁会的语调逐渐抬高,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群臣山呼万岁,无论他们内心作何想法,此刻脸上的神情都大致相同,无不洋溢着激动与慷慨之色。尤其是一些年过五旬的老臣,在听完这个简略却详细的战报后,更是老眼之中泪花闪动,情不自禁地朝着龙椅上的天子叩拜。
“众卿平身。”李端望着这一幕颇为动容,或许这一刻他想起十三年前旧都失陷,自己在茫然与恐惧中担起延续国祚的重任,那时候他整晚都睡不好,唯恐睁开眼便听到景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
彼时彼刻,他怎能想到这十二年来自己不仅守住衡江以南半壁江山,还能转守为攻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群臣渐渐平息下来,李端动情地说道:“若非有朝中众卿忠心耿耿,边军将士舍命为国,焉能有此大胜?朕这些年每每想到旧都沦陷,天家宗庙被毁于一旦,便常有万般愧疚之心,若干年后将要如何面对列祖列宗。朕……朕实在是不孝子孙啊。”
天子声音发颤,登时引来下方更大的声浪。
“陛下,是臣等无能,不能为君上分忧,臣罪该万死!”
“陛下,阴霾渐去,光明复现,我朝定然能收复江北故土!”
“还请陛下宽心,万万以保重龙体为念!”
群情汹涌,好一派纷繁喧杂场景。
陆沉微微垂首,一言不发,静静地旁观着这等景象。
李端喟叹一声,抬手擦了擦眼角,又颇为欣慰地说道:“如今江北大捷收复七城,百万百姓重归大齐治下,朕这些天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今年岁末大祭,朕要将此战的战俘和胜果献于太庙,告慰天家历代君王之灵。”
“那便试试?”他微笑着应道。
所谓试试就逝世,结果毫无悬念。
虽然厉冰雪赢得很轻松,但她脸上并无丝毫看轻之色,反而带着几分惊讶说道:“我记得当时林姑娘说过,伱大概半年前才参悟内劲的门槛?”
陆沉颔首应道:“是的。”
“难怪她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跑来教你武艺,你这样的悟性如果不学高深武功委实可惜。仅仅半年你就有这样的进步,再给你几年时间,江湖人排定的武榜肯定会有你的名字。这样也好,我能安心一些了。”
厉冰雪脸上的笑容颇为轻松。
这话听着似有几分深意。
陆沉便问道:“安心?厉姑娘此言何意?”
两人返回花厅饮茶,厉冰雪边走边说道:“过几天会有大朝会,届时会确定江北大捷的封赏诸事,我们的去向也会落实。等开完大朝会后,陛下按例会在宫中设宴,我们和朝中大臣以及一部分勋贵子弟都会参加。问题在于,这场宴会的时间刚好和每年的筵论重合。”
陆沉对朝廷的细务缺乏了解,便虚心地问道:“何为筵论?”
厉冰雪答道:“每年十一月初至腊月上旬,朝廷都会开启经筵与论武,前者是为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置讲官大多由翰林学士充任,后者则由京军各级将官比拼武艺和兵法,二者合称筵论。经筵肯定与我等无关,但是论武这件事,我觉得京军肯定会借着这个由头压下边军将官的风头。”
陆沉微微皱眉道:“边军将士的风头源自于江北大捷,难道一场所谓的论武就能让京军扬名?”
厉冰雪哂笑道:“所以我不喜欢待在京城,这里很多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的处事风格。”
陆沉这时忽然明白过来,厉冰雪主动与他切磋不是想要在他面前彰显武功境界,而是担心他的武艺太差,很有可能成为京军武将针对的目标。
厉冰雪望着他的神情,知道他已经了解自己的心意,嫣然一笑道:“放心,到时候对面下场的也只会是年轻将官,据我所知没有特别厉害的高手,你的武功足以应付。再者你这次名扬京城也不是靠战场搏杀,而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只要随便应对几下,陛下自然会叫停后面的挑战。”
“我其实不担心这个,只是觉得……”
陆沉微微停顿,神情复杂地说道:“陛下也挺不容易的,成日里要面对这群糊涂人。”
厉冰雪扬眉道:“糊涂?他们一点都不糊涂。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这些人个个都是精湛自如,有时候连我爹都忍不住感叹,要不是靖州掌握着大齐西北门户,将士们的饷银肯定要不到。即便如此,这么多年也没有实额发放的时候,每次都会克扣几分,要是我爹从中再捞一笔或者对下面监管得不严格,将士们顶多能拿到三成的饷银,这连养家糊口都不够,还谈什么保家卫国?”
陆沉轻叹一声,道:“如果不是令尊和萧大都督在边疆支撑大局,无法想象局势会糜烂到怎样的地步。陛下纵然有心改变这一切,朝中的症结却过于深重,很多时候他也只能无奈以对。说到底,左相在朝中的实力太庞大,即便他通过种种方式表明自己不是权臣,可这两个字早已成为现实。想要捅破这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恐怕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
说到这儿,他脑海中猛然蹦出一件半年前的往事,继而陷入沉思之中。
厉冰雪望着他眉头微皱思索的模样,并未出言打扰,只是安静地看着。
……
南城八平坊,右相府邸。
散朝归府的右相薛南亭来到正堂,抬眼看向毕恭毕敬站着的长子薛若谷,淡淡问道:“今日可有陆家的拜帖?”
薛若谷答道:“回父亲,并无。”
薛南亭目光微凝,悠悠道:“陆沉虽然年轻,却足够沉得住气,你要多学学这等气度。”
薛若谷时年二十三岁,去岁中了进士,如今在翰林院修史。
他性子本就沉稳,又在翰林院这种清贵衙门修身养性,听闻这话不禁略有些感慨,暗道那位名叫陆沉的校尉属实命好,竟然可以凭借武将身份得到父亲这般郑重的认可。
虽然稍稍不服气,薛若谷还是恭敬地答应下来,又道:“父亲,叔爷不是在家书中说过,陆校尉肯定会登门拜访?”
薛南亭不疾不徐地说道:“叔父自是一片好心,唯恐陆沉在京城受了委屈,所以提点过那孩子进京之后马上来我这边拜会,也算是告诉京中那些无事生非的纨绔们,陆沉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欺辱的边军武将。只是我也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小心谨慎,难怪两位大都督对其赞赏有加。”
“小心谨慎……”薛若谷终于忍不住,垂首说道:“父亲,他在矾楼中险些与李三郎发生直接冲突,现在京中很多人都在笑话李三郎,又说陆沉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这似乎谈不上小心谨慎。”
薛南亭抬头看了他一眼,轻笑道:“这就是为父让你待在翰林院修史的原因。”
薛若谷微露不解。
薛南亭没有故作玄虚,温言解释道:“李三郎主动结交陆沉,一方面是希望在陛下心中扎根刺,另一方面则是要拉拢陆沉进而通过他来改变其他边军武将的想法。在当时的局面下,陆沉如果稍稍软弱,他的处境就会变得极其尴尬,岂不闻人言可杀人乎?正因为他足够小心足够敏锐,才能当机立断地斥责李三郎,从容立于不败之地。”
薛若谷认真地听着,心中渐渐回过味来。
薛南亭又道:“也是因为这样的考虑,陆沉明白自己身为边军武将,必须要远离朝中各方势力,如此才能让陛下放心,所以他没有来拜会我。这几天陛下的心情明显不错,与陆沉之前的面圣应该脱不开关系。”
薛若谷应道:“原来如此,儿子受教了。”
便在这时,府中老管家进来禀道:“相爷,许大人来了。”
薛南亭眼中精光一闪而逝,颔首道:“请他到外书房相见。”
片刻过后,薛南亭独自来到外书房,一位年过四旬面容清癯的文官起身行礼道:“见过薛相。”
薛南亭平静地说道:“许大人不必多礼,请坐。”
这位姓许的文官落座之后,直截了当地说道:“薛相,四天后便是大朝会。近来那些人私下串联,就等着在大朝会上鼓噪生事。依下官猜测,无论是陛下要在江北另设新军,还是将边军几位都指挥使调入京军,他们肯定都会不遗余力地反对。”
薛南亭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知道。”
许姓文官凝望着他沉稳的面庞,压低声音道:“敢问薛相,我等是否要趁势出手?”
薛南亭没有立刻回答,冷静地思考着。
良久之后,他缓缓道:“有些事陛下不好开口,我等身为臣子自然要体恤圣意,再者如果不能修正一些人错误的想法,北伐将会变得遥遥无期,最终成为一场空谈。”
“下官明白了。”
许姓文官神情肃穆,语调无比坚定。
第126章 【一日两郡公】
齐建武十二年,十月二十八。
历书曰,鹖鴠不鸣。
寅时三刻,拂晓之前,宫前广场上已然人头攒动重臣齐聚,除了极个别不在京城的高官之外,七品以上京官皆已在此等候。
文臣武将各有群属,虽然谈不上绝对的泾渭分明,但也大抵能看出一个又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
广场周遭有宫人举着火把,借着摇曳不定的火光,人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东侧那个角落,那里站着十二位边军武将,也是今天这场大朝会绝对的主角。
三位都指挥使陈澜钰、贺瑰与霍真站在最前,后面按照军职依次排列,每个人都身体挺直姿容肃立,将凛冽锐利的气势显露无疑。
七名都尉之后,便是一对目前来说军职最低的年轻男女。
哪怕是在这种略显昏暗的光线下,陆沉和厉冰雪依然好似一对璧人,格外吸引众人的视线。
“我怎么觉得,那些大人们好像是在看猴儿。”
陆沉轻声自嘲着。
厉冰雪莞尔道:“这就是我讨厌京城的原因。对了,你出门之前有没有多吃点东西?”
陆沉应道:“吃了很多,现在还有些撑。”
厉冰雪悠然道:“那就好,今天的朝会肯定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话音未落,前方宫门徐徐打开。
随着纠仪御史一声唱和,百官鱼贯而入。
齐国皇宫经过几次扩建,如今前朝以端诚殿、垂拱殿、崇政殿和文德殿组成,其中文德殿是天子日常办公和私下召见重臣的场所,崇政殿为天子讲学之所,垂拱殿则是常朝之地,端诚殿便是大朝会举行的地方。
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百官按文东武西,分别从左右掖门进入皇宫,上品级桥、过奉天门,来到端诚殿前方的广场,按照品阶列定位置进入端诚殿。
陆沉和厉冰雪站在武官这一列的中后部,距离御阶之上的龙椅大概有七八丈之远。
旋即鼓声棰响。
待第三遍鼓声止歇,又听得恢弘中和的韶乐响起,天子在前导后扈下御临端诚殿。
丹陛大乐奏响,礼部官员呼号,百官对天子行四拜礼。
至此,礼仪方成。
群臣对这套程序了如指掌,并未出现任何差错,陆沉因为昨日便得到宫中太监的面授机宜,因此也能像模像样地跟着做完。
他知道这还只是普通的大朝会,而非正旦或者大庆之类的大朝,相对而言礼仪较为简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天家的威严。
殿中气氛沉凝,百官尽皆肃然。
龙椅之上,李端环视下面的大臣,在经过某个角落时稍稍停顿,然后继续往旁边移动,平静地说道:“众位卿家,今日之大朝会来得稍微迟了些,朕本想在月中时举行,考虑到北边还没有送来详细确切的战报,便往后推了半个月。”
他的语调一如往常,既无明显的热切之意,也没有任何夸大之辞。
群臣心知肚明,北边的战报究竟意味着什么。
李端看向文臣班列当中一人,温和地说道:“丁尚书。”
兵部尚书丁会立刻出班道:“臣在。”
李端道:“就由爱卿来说一说北边的战报。”
“臣遵旨。”
丁会面上微带喜色,仿佛他是真心为边军将士取得的胜果骄傲自豪,不疾不徐地说道:“北疆战事起于四月二十五日,伪燕东阳路军队悍然进犯我朝淮州北境。终于八月十二日,伪燕沫阳路江华城守将孟智祥举城归顺。”
“此战持续三个半月,我朝将士奋勇果敢万众一心,先后取得广陵大捷、青峡大捷和江北大捷。歼灭、俘虏伪燕和景朝士卒八万二千余人,收复盈泽、永春、阳翟、江华、将乐、尤溪和旬阳七城,靖州和淮州就此连成一片,不再被伪燕军队隔开。”
“百万北地子民重回大齐治下,伪燕的阴谋被直接挫败,此乃十二载以来普天同庆的大胜,臣为大齐贺!为陛下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丁会的语调逐渐抬高,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群臣山呼万岁,无论他们内心作何想法,此刻脸上的神情都大致相同,无不洋溢着激动与慷慨之色。尤其是一些年过五旬的老臣,在听完这个简略却详细的战报后,更是老眼之中泪花闪动,情不自禁地朝着龙椅上的天子叩拜。
“众卿平身。”李端望着这一幕颇为动容,或许这一刻他想起十三年前旧都失陷,自己在茫然与恐惧中担起延续国祚的重任,那时候他整晚都睡不好,唯恐睁开眼便听到景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
彼时彼刻,他怎能想到这十二年来自己不仅守住衡江以南半壁江山,还能转守为攻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群臣渐渐平息下来,李端动情地说道:“若非有朝中众卿忠心耿耿,边军将士舍命为国,焉能有此大胜?朕这些年每每想到旧都沦陷,天家宗庙被毁于一旦,便常有万般愧疚之心,若干年后将要如何面对列祖列宗。朕……朕实在是不孝子孙啊。”
天子声音发颤,登时引来下方更大的声浪。
“陛下,是臣等无能,不能为君上分忧,臣罪该万死!”
“陛下,阴霾渐去,光明复现,我朝定然能收复江北故土!”
“还请陛下宽心,万万以保重龙体为念!”
群情汹涌,好一派纷繁喧杂场景。
陆沉微微垂首,一言不发,静静地旁观着这等景象。
李端喟叹一声,抬手擦了擦眼角,又颇为欣慰地说道:“如今江北大捷收复七城,百万百姓重归大齐治下,朕这些天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今年岁末大祭,朕要将此战的战俘和胜果献于太庙,告慰天家历代君王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