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95节
但是从萧望之和厉天润对天子的态度来看,这位御宇十二载的皇帝应该不会如此孱弱。
沿着广阔平整的御街前行,陆沉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十二年前天子登基定都永嘉的时候,没人相信厉天润和萧望之以及广大边军将士可以挡住北方的强敌,所以难免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如此倒也能解释皇城的独特格局。
御街两旁有很多官衙,随着离皇城越来越近,旁边的官衙也愈发重要。
来到宫前广场驻马之地,陆沉跃下坐骑,把缰绳交给一名亲卫,然后抬眼看向前方。
广场那头宫墙高耸,和宁门赫然在望,穿过这道门便会进入皇城。
他步伐从容地朝那边走去,宽阔的广场上秋风习习,吹动着他的衣摆。
值守宫门的禁军查验过他的公文堪合,颇有礼貌地请他稍等,约莫一炷香后便有几名太监来到和宁门,然后带着陆沉走进皇城。
太监们尽皆默不作声,沉默前行。
陆沉跟在他们身后,平静地打量着皇宫内的格局。
一路来到天子日常生活的文德殿,太监的首领驻足转身说道:“还请陆校尉在此稍待,奴婢现在去向陛下复旨。”
陆沉微微颔首道:“有劳了。”
又过了小半炷香的时间,那名太监首领去而复返,对陆沉说道:“陆校尉,陛下召见,请随奴婢来。”
两人进入殿中,经由一条回廊来到偏殿,太监首领在一扇大门前停步,转身对陆沉说道:“陆校尉,请。”
陆沉暗暗吸了口气,迈步走进殿中。
其内光线明亮,陈设质朴,空间较为宽阔。
刚刚进来,陆沉便感觉到一道目光停留在自己脸上,于是他迈着平稳的步伐上前,稍稍躬身行礼道:“微臣陆沉,拜见陛下!”
齐国礼制较为宽松,除去一些极其重要的场合比如开年大典之外,朝臣陛见并不需要三叩九拜,甚至连下跪都不用,一般都是躬身行礼即可。
前方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平身。”
陆沉腰背挺直,目不斜视,静静地望着身前的金砖地面。
偏殿之中气氛沉静又肃穆。
龙椅之上,李端打量着这个终于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年轻武将,陆沉的外形让他很满意。
身材虽不是那种魁梧的类型,但行动时如龙行虎步,精光内蕴的双眼显示出他已经迈入武人的门槛,难怪他能在战场上斩获不断,甚至亲手砍下景朝大将秦淳的首级。
更让他欣赏的是陆沉从容内敛的气度,并无普通年轻人一朝得志的嚣张和狂妄,反而非常沉稳厚重。
于是他淡然说道:“近前来。”
“臣遵旨。”
陆沉应下,然后又往前数步,在距离天子约有一丈时停下。
在召见陆沉之前,李端想过一些笼络的手段,比如赏赐他一些有用的宝物,亦或者从广陵陆家入手,总之是希望这个同时得到厉天润和萧望之赞赏的年轻人可以明白,天家对他同样很看重。
但是此时此刻,望着渊渟岳峙远超同龄人的陆沉,李端忽然决定放弃那些手段。
他平静地问道:“你如何看待江北的局势?”
这句话落入耳中,陆沉明显有些意外。
对于今天这次面圣,很久前陆通就帮他分析过,天子必然是要提拔这批年轻武将,以此来坚定萧望之和厉天润这两位大都督的信心,同时向朝野上下释放一个信号:在喊了十二年口号之后,北伐这件事将逐渐提上日程。
在这个过程中,朝堂必然会出现很多纷争,李三郎的出现就是水流之下暗涌的初次显现。
陆沉等人作为这次事件的核心焦点,想要完全置身事外不太可能,但是只要站稳脚跟,不胡乱做别人手中的刀,便不会有什么危险。
无论是想要推动北伐的天子,还是反对劳民伤财的江南世族朝中大臣,他们都不会刻意针对边军,因为二者至少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便是淮州和靖州不能失陷。
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些大人物还不至于漠视。
陆沉想过初次面圣的很多种可能,比如天子从广陵陆家说起,或者以他在江北之战当中的表现打开话题,这些都是上位者拉拢下属的常用手段。
万万没想到,在见礼过后天子直接抛出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
这应该算是考校?
总不可能是皇帝真的想要问计于区区一个检事校尉。
心念电转之间,陆沉已经平静下来,回道:“臣愚钝,不知陛下指的是哪个方面。”
李端不以为意,悠然道:“那么朕就说得更清楚一些,你认为大齐北伐有几分胜算?”
然而这个问题更加宏大。
正常而言,这不该是你和宰相枢密讨论的事情吗?
再不济,也得是两位边军大都督才有资格进言。
陆沉抬眼看过去,只见皇帝面带笑意地望着自己,白净的面庞上有一双深邃的眼眸,犹如深不可测的寒潭。
他在陈舒等人面前的表现并非伪装,确实是不太紧张,更多的其实是好奇。
前世偶尔看到一些资料,大抵将古代有为的皇帝描绘成人性逐渐泯灭的权力机器,仿佛他们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暗藏着深意。
如今当面一见,除了身体瞧着不太健康之外,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出奇之处。
李端心中略感新奇,在朝堂上见识过太多城府深沉之辈,亦或是权欲熏心的贪婪之人,无论他们私下里怎么看待天子,在御前都会表现的极其谦卑,极少会有人像陆沉这般敢于平视,而且目光中并无太多的惶恐。
很像当年他与秦正刚刚认识的时候,但问题在于那时他还只是一个不受宠的普通皇子,并非今日逐渐掌握大权的天子。
想到这儿,李端带着几分鼓励的语气说道:“大胆直言,朕很想听听边军将士最真实的想法。”
陆沉对这句话半信半疑,但是基于进京前那些长辈的分析和叮嘱,他在沉思之后还是选择坦诚地回答:“禀陛下,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我朝北伐没有任何胜算。”
李端脸上没有半点怒意,他只是细细品味着“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这几个字,然后问道:“当真?”
陆沉谨慎地答道:“陛下,这是臣粗浅的想法,肯定比不上大都督等人的真知灼见。只是陛下相询,臣不能刻意隐瞒。综合边军的实力、敌人的根基以及后方的支持来看,如果贸然发动北伐,纵然我军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最后也必然会以失败告终。当然,只要萧、厉两位大都督可以主持大局,即便我军最后不得不后撤,也可以保住淮、靖二地安稳无忧。”
李端眼中浮现几分欣慰的神色,他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般直接且恳切的回答。
这不禁让他想起前几天听到矾楼内冲突的时候,那种极为快意的心情,于是没有点评陆沉的答复,话锋一转道:“朕听说当日在矾楼之内,李三郎险些与你发生冲突。朕想问你,如果当时李三郎决意和你撕破脸,你是否真的会选择动手?”
陆沉微微扬眉,坦然道:“陛下,臣肯定会揍他。”
李端好奇地问道:“为何?你要知道他的祖父是当朝左相,朕的臂膀之一,满朝公卿有一小半出自他的门下。左相公忠体国世人皆知,你要是打伤了他最疼爱的孙子,就不担心给自己引来弥天大祸?”
对于这个问题,陆沉其实已经仔细地考虑过。
此刻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十分平静且理直气壮地说道:“李三郎无一官半职,臣是从五品的淮州都督府检事校尉,他若是对臣动手,难道臣就得平白受着?当日臣便对他说过,陆某是来自边疆的粗人,不懂那些规矩和礼数,因此莫要欺人太甚。”
他微微一顿,从容地说道:“臣是陛下的臣子,又非相府的门子。”
李端望着这张年轻俊逸的面庞,忽地轻声笑了起来。
第122章 【千金买马骨】
“臣是陛下的臣子,又非相府的门子。”
如果这句话出自朝堂老官之口,李端只会觉得令人作呕,但是眼前的年轻武将不会给他这种感觉,反而格外符合他的身份与展现出来的耿直性情。
他微笑提醒道:“在朕面前说说无妨,出了宫还是要谨慎一些。”
陆沉心中稍稍觉着意外。
他这句话不止是拍马屁,其实还有一层试探的用意。
几位长辈对这位天子的看法不尽相同。
厉天润只同他聊过两次,但也算得上交浅言深,对于天子的信任和期许溢于言表,坚信登基已经十二年的皇帝可以解决边军将士的后顾之忧,顺利推动北伐的进行。
萧望之则持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天子值得信任,但是后方的掣肘太多,北伐多半还是会陷于永无休止的扯皮和内耗之中。简而言之,他相信天子的人品,但是怀疑天子并不具备干纲独断的能力。
至于父亲陆通,毫无疑问他对天家没有半点好感,若非阴差阳错陆沉走上台面,他绝对不会让陆沉南下永嘉,唯一的念想或者说责任就是帮萧望之打造一个稳固且富饶的淮州,算是成全当年杨大帅的遗愿。
临行前,他特地叮嘱过陆沉,不要过深地涉足朝堂的纷争,更不能成为别人手里的刀。
哪怕这个人是皇帝。
陆沉当然不会有逆反心理,只是他想低调麻烦却找上门来,通过对宋云和李云义的套话,再加上他自己掌握的消息,已经能够大抵判断出京城的势力格局。
天家高高在上不假,但以锦麟李氏为首的江南世家却是李姓皇族维持统治的根基,两边处于合作又有斗争的复杂状态中。
如今天子想要推动北伐,必然要借助边军体系的力量来对抗保守派的主张,所以陆沉才会抛出那句话,只想看看皇帝会怎样做,是否会趁势将他和李云义的矛盾公开化。
不成想会是这样的回答。
“臣谢过陛下的教导,不过——”
陆沉稍稍迟疑,见李端仍然是面带微笑,便鼓起勇气问道:“陛下,臣确实不太懂京中的规矩和礼仪,倘若那位李三郎咽不下这口气,将来还是想找臣的麻烦,臣究竟能不能还手?”
先前李端询问的时候,陆沉的回答斩钉截铁,此刻却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李端立刻明白过来,这个年轻的武将是在向自己讨要一份免除后顾之忧的旨意。
他并无恼怒之意,反而觉得很有趣也很新奇。
其实这样才对,一味喊打喊杀的莽夫没有太远大的前途,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借势的条件才配得上厉天润和萧望之对他的看重。
故此,李端悠悠道:“其一要占理,其二不能做得太过火。”
陆沉登时笑了起来,心领神会地说道:“就像两年前那一次,靖州厉校尉将李三郎揍了一顿,让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
李端忍俊不禁道:“你们真与这朝中的臣子不太一样。朕并非是偏帮李三郎,但李家在京城的根基很深,护院中的高手不计其数,若非无法忍受的地步,你最好还是忍一忍,免得吃了大亏。朕忽然想起,你如今尚未定亲?”
这句话让陆沉心里警铃大作,虽说眼前的皇帝瞧着确实不赖,但万一对方有做月老的爱好,一旦开口就有些麻烦了,毕竟天子金口玉言,于是连忙说道:“陛下,臣还年轻,暂时不想成家娶亲之事。”
李端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继续说下去。
闲话片刻之后,李端终于转入正题,温和地说道:“江北大捷鼓舞人心,朝廷必然要封赏有功之臣。伱这次为边军出谋划策,又亲冒矢石不惧生死,再加上先前在广陵城立下的那么多功劳,朕必然要重重嘉赏。”
陆沉此前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沉稳地应道:“臣谢过陛下厚爱。”
李端凝望着他的双眼,问道:“你想留在京城还是回边疆?”
陆沉毫不犹豫地说道:“臣想回边疆。”
这个回答在李端的意料之中。
在今天的召见前,他也持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没有直接应允秦正的提议。
无论是朝堂还是京军,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一潭浑水,几个年轻校尉和都尉丢进去很难掀起波澜。除非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而且李端一直给予关注和提拔,才有可能让他们逐步掌握京军的部分权力。
但是这个时间必然很长。
沿着广阔平整的御街前行,陆沉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十二年前天子登基定都永嘉的时候,没人相信厉天润和萧望之以及广大边军将士可以挡住北方的强敌,所以难免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如此倒也能解释皇城的独特格局。
御街两旁有很多官衙,随着离皇城越来越近,旁边的官衙也愈发重要。
来到宫前广场驻马之地,陆沉跃下坐骑,把缰绳交给一名亲卫,然后抬眼看向前方。
广场那头宫墙高耸,和宁门赫然在望,穿过这道门便会进入皇城。
他步伐从容地朝那边走去,宽阔的广场上秋风习习,吹动着他的衣摆。
值守宫门的禁军查验过他的公文堪合,颇有礼貌地请他稍等,约莫一炷香后便有几名太监来到和宁门,然后带着陆沉走进皇城。
太监们尽皆默不作声,沉默前行。
陆沉跟在他们身后,平静地打量着皇宫内的格局。
一路来到天子日常生活的文德殿,太监的首领驻足转身说道:“还请陆校尉在此稍待,奴婢现在去向陛下复旨。”
陆沉微微颔首道:“有劳了。”
又过了小半炷香的时间,那名太监首领去而复返,对陆沉说道:“陆校尉,陛下召见,请随奴婢来。”
两人进入殿中,经由一条回廊来到偏殿,太监首领在一扇大门前停步,转身对陆沉说道:“陆校尉,请。”
陆沉暗暗吸了口气,迈步走进殿中。
其内光线明亮,陈设质朴,空间较为宽阔。
刚刚进来,陆沉便感觉到一道目光停留在自己脸上,于是他迈着平稳的步伐上前,稍稍躬身行礼道:“微臣陆沉,拜见陛下!”
齐国礼制较为宽松,除去一些极其重要的场合比如开年大典之外,朝臣陛见并不需要三叩九拜,甚至连下跪都不用,一般都是躬身行礼即可。
前方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平身。”
陆沉腰背挺直,目不斜视,静静地望着身前的金砖地面。
偏殿之中气氛沉静又肃穆。
龙椅之上,李端打量着这个终于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年轻武将,陆沉的外形让他很满意。
身材虽不是那种魁梧的类型,但行动时如龙行虎步,精光内蕴的双眼显示出他已经迈入武人的门槛,难怪他能在战场上斩获不断,甚至亲手砍下景朝大将秦淳的首级。
更让他欣赏的是陆沉从容内敛的气度,并无普通年轻人一朝得志的嚣张和狂妄,反而非常沉稳厚重。
于是他淡然说道:“近前来。”
“臣遵旨。”
陆沉应下,然后又往前数步,在距离天子约有一丈时停下。
在召见陆沉之前,李端想过一些笼络的手段,比如赏赐他一些有用的宝物,亦或者从广陵陆家入手,总之是希望这个同时得到厉天润和萧望之赞赏的年轻人可以明白,天家对他同样很看重。
但是此时此刻,望着渊渟岳峙远超同龄人的陆沉,李端忽然决定放弃那些手段。
他平静地问道:“你如何看待江北的局势?”
这句话落入耳中,陆沉明显有些意外。
对于今天这次面圣,很久前陆通就帮他分析过,天子必然是要提拔这批年轻武将,以此来坚定萧望之和厉天润这两位大都督的信心,同时向朝野上下释放一个信号:在喊了十二年口号之后,北伐这件事将逐渐提上日程。
在这个过程中,朝堂必然会出现很多纷争,李三郎的出现就是水流之下暗涌的初次显现。
陆沉等人作为这次事件的核心焦点,想要完全置身事外不太可能,但是只要站稳脚跟,不胡乱做别人手中的刀,便不会有什么危险。
无论是想要推动北伐的天子,还是反对劳民伤财的江南世族朝中大臣,他们都不会刻意针对边军,因为二者至少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便是淮州和靖州不能失陷。
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些大人物还不至于漠视。
陆沉想过初次面圣的很多种可能,比如天子从广陵陆家说起,或者以他在江北之战当中的表现打开话题,这些都是上位者拉拢下属的常用手段。
万万没想到,在见礼过后天子直接抛出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
这应该算是考校?
总不可能是皇帝真的想要问计于区区一个检事校尉。
心念电转之间,陆沉已经平静下来,回道:“臣愚钝,不知陛下指的是哪个方面。”
李端不以为意,悠然道:“那么朕就说得更清楚一些,你认为大齐北伐有几分胜算?”
然而这个问题更加宏大。
正常而言,这不该是你和宰相枢密讨论的事情吗?
再不济,也得是两位边军大都督才有资格进言。
陆沉抬眼看过去,只见皇帝面带笑意地望着自己,白净的面庞上有一双深邃的眼眸,犹如深不可测的寒潭。
他在陈舒等人面前的表现并非伪装,确实是不太紧张,更多的其实是好奇。
前世偶尔看到一些资料,大抵将古代有为的皇帝描绘成人性逐渐泯灭的权力机器,仿佛他们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暗藏着深意。
如今当面一见,除了身体瞧着不太健康之外,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出奇之处。
李端心中略感新奇,在朝堂上见识过太多城府深沉之辈,亦或是权欲熏心的贪婪之人,无论他们私下里怎么看待天子,在御前都会表现的极其谦卑,极少会有人像陆沉这般敢于平视,而且目光中并无太多的惶恐。
很像当年他与秦正刚刚认识的时候,但问题在于那时他还只是一个不受宠的普通皇子,并非今日逐渐掌握大权的天子。
想到这儿,李端带着几分鼓励的语气说道:“大胆直言,朕很想听听边军将士最真实的想法。”
陆沉对这句话半信半疑,但是基于进京前那些长辈的分析和叮嘱,他在沉思之后还是选择坦诚地回答:“禀陛下,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我朝北伐没有任何胜算。”
李端脸上没有半点怒意,他只是细细品味着“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这几个字,然后问道:“当真?”
陆沉谨慎地答道:“陛下,这是臣粗浅的想法,肯定比不上大都督等人的真知灼见。只是陛下相询,臣不能刻意隐瞒。综合边军的实力、敌人的根基以及后方的支持来看,如果贸然发动北伐,纵然我军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最后也必然会以失败告终。当然,只要萧、厉两位大都督可以主持大局,即便我军最后不得不后撤,也可以保住淮、靖二地安稳无忧。”
李端眼中浮现几分欣慰的神色,他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般直接且恳切的回答。
这不禁让他想起前几天听到矾楼内冲突的时候,那种极为快意的心情,于是没有点评陆沉的答复,话锋一转道:“朕听说当日在矾楼之内,李三郎险些与你发生冲突。朕想问你,如果当时李三郎决意和你撕破脸,你是否真的会选择动手?”
陆沉微微扬眉,坦然道:“陛下,臣肯定会揍他。”
李端好奇地问道:“为何?你要知道他的祖父是当朝左相,朕的臂膀之一,满朝公卿有一小半出自他的门下。左相公忠体国世人皆知,你要是打伤了他最疼爱的孙子,就不担心给自己引来弥天大祸?”
对于这个问题,陆沉其实已经仔细地考虑过。
此刻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十分平静且理直气壮地说道:“李三郎无一官半职,臣是从五品的淮州都督府检事校尉,他若是对臣动手,难道臣就得平白受着?当日臣便对他说过,陆某是来自边疆的粗人,不懂那些规矩和礼数,因此莫要欺人太甚。”
他微微一顿,从容地说道:“臣是陛下的臣子,又非相府的门子。”
李端望着这张年轻俊逸的面庞,忽地轻声笑了起来。
第122章 【千金买马骨】
“臣是陛下的臣子,又非相府的门子。”
如果这句话出自朝堂老官之口,李端只会觉得令人作呕,但是眼前的年轻武将不会给他这种感觉,反而格外符合他的身份与展现出来的耿直性情。
他微笑提醒道:“在朕面前说说无妨,出了宫还是要谨慎一些。”
陆沉心中稍稍觉着意外。
他这句话不止是拍马屁,其实还有一层试探的用意。
几位长辈对这位天子的看法不尽相同。
厉天润只同他聊过两次,但也算得上交浅言深,对于天子的信任和期许溢于言表,坚信登基已经十二年的皇帝可以解决边军将士的后顾之忧,顺利推动北伐的进行。
萧望之则持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天子值得信任,但是后方的掣肘太多,北伐多半还是会陷于永无休止的扯皮和内耗之中。简而言之,他相信天子的人品,但是怀疑天子并不具备干纲独断的能力。
至于父亲陆通,毫无疑问他对天家没有半点好感,若非阴差阳错陆沉走上台面,他绝对不会让陆沉南下永嘉,唯一的念想或者说责任就是帮萧望之打造一个稳固且富饶的淮州,算是成全当年杨大帅的遗愿。
临行前,他特地叮嘱过陆沉,不要过深地涉足朝堂的纷争,更不能成为别人手里的刀。
哪怕这个人是皇帝。
陆沉当然不会有逆反心理,只是他想低调麻烦却找上门来,通过对宋云和李云义的套话,再加上他自己掌握的消息,已经能够大抵判断出京城的势力格局。
天家高高在上不假,但以锦麟李氏为首的江南世家却是李姓皇族维持统治的根基,两边处于合作又有斗争的复杂状态中。
如今天子想要推动北伐,必然要借助边军体系的力量来对抗保守派的主张,所以陆沉才会抛出那句话,只想看看皇帝会怎样做,是否会趁势将他和李云义的矛盾公开化。
不成想会是这样的回答。
“臣谢过陛下的教导,不过——”
陆沉稍稍迟疑,见李端仍然是面带微笑,便鼓起勇气问道:“陛下,臣确实不太懂京中的规矩和礼仪,倘若那位李三郎咽不下这口气,将来还是想找臣的麻烦,臣究竟能不能还手?”
先前李端询问的时候,陆沉的回答斩钉截铁,此刻却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李端立刻明白过来,这个年轻的武将是在向自己讨要一份免除后顾之忧的旨意。
他并无恼怒之意,反而觉得很有趣也很新奇。
其实这样才对,一味喊打喊杀的莽夫没有太远大的前途,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借势的条件才配得上厉天润和萧望之对他的看重。
故此,李端悠悠道:“其一要占理,其二不能做得太过火。”
陆沉登时笑了起来,心领神会地说道:“就像两年前那一次,靖州厉校尉将李三郎揍了一顿,让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
李端忍俊不禁道:“你们真与这朝中的臣子不太一样。朕并非是偏帮李三郎,但李家在京城的根基很深,护院中的高手不计其数,若非无法忍受的地步,你最好还是忍一忍,免得吃了大亏。朕忽然想起,你如今尚未定亲?”
这句话让陆沉心里警铃大作,虽说眼前的皇帝瞧着确实不赖,但万一对方有做月老的爱好,一旦开口就有些麻烦了,毕竟天子金口玉言,于是连忙说道:“陛下,臣还年轻,暂时不想成家娶亲之事。”
李端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继续说下去。
闲话片刻之后,李端终于转入正题,温和地说道:“江北大捷鼓舞人心,朝廷必然要封赏有功之臣。伱这次为边军出谋划策,又亲冒矢石不惧生死,再加上先前在广陵城立下的那么多功劳,朕必然要重重嘉赏。”
陆沉此前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沉稳地应道:“臣谢过陛下厚爱。”
李端凝望着他的双眼,问道:“你想留在京城还是回边疆?”
陆沉毫不犹豫地说道:“臣想回边疆。”
这个回答在李端的意料之中。
在今天的召见前,他也持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没有直接应允秦正的提议。
无论是朝堂还是京军,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一潭浑水,几个年轻校尉和都尉丢进去很难掀起波澜。除非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而且李端一直给予关注和提拔,才有可能让他们逐步掌握京军的部分权力。
但是这个时间必然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