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4节
如果要继续给淮州增兵,接下来只会从刘守光分管的南衙六军中抽调人马,这家伙总不能冷眼旁观。
然而比李景达年长几岁的刘守光双眼盯着身前的地面,仿佛光秃秃的金砖上有一个绝世美人。
殿内一片寂然。
片刻过后,众人耳畔传来天子平静的声音:“此事暂且放下,众卿家先议一下对边军将士的嘉赏。”
其实对于这场发生在淮州境内的战事,不光萧望之早有预料,满朝公卿也不觉得意外。
北燕身后的景朝终究不会一直坐视淮州由齐朝掌握,从这场战事的规模来看,对方显然不是简单的试探,而是真有攻取淮州的打算。
不过广陵和青峡两场大胜来得恰到好处,至少可以暂时打消北边的野心,让承平岁月延续几年。
枢密使郭从义年过五旬,淡淡道:“启奏陛下,依臣拙见,边军将士的封赏和抚恤可参照往年旧例,有功将帅或可赐爵嘉赏。”
“那在郭枢密看来,萧望之该赐何等爵位?”天子又问道。
郭从义鬓发微白,然而身体依旧硬朗,那双老眼里精光熠熠,不慌不忙地道:“青峡之战,敌军折损近四万兵力,可谓振奋朝野的大胜。如此大功,理当以郡公之爵相赠。”
齐朝的军功爵位分为八等,即亲王、郡王、开国公、开国郡公、侯、伯、子、男。
从当年李仲景立国大齐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宗室以外的臣子在生前被封为亲王,郡王便已是终点。
齐朝皇室对于军功爵位的封赏非常谨慎,当今天子即位之后,仅敕封两位国公,一人已经离世,另一人也已致仕。
郭从义自己也只是侯爵,而萧望之和厉天润仅是伯爵,这和齐朝奉行的守御国策有关,没有开疆拓土的战功自然难以提升爵位。
龙椅上的天子沉吟不语。
左边一位文臣平静地反驳道:“枢密大人,请恕下官看法不同。萧都督确有功劳,然而若非靖州厉都督提前洞悉伪燕的阴谋,命麾下最精锐的飞羽营渡江而下驰援广陵,恐怕这座后方重镇已经落入敌人之手。萧都督本意应是赌敌人拿不下广陵,然后在青峡一带与敌军主力决战,倘若广陵陷落又该如何?”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是兵部尚书丁会。
其人肤色白净,语调抑扬顿挫,继续说道:“萧都督这是行险之举,全靠靖州都督府为其托底。当然,青峡之战大胜理应嘉赏,但郡公之位显然不妥。”
郭从义面色淡淡,似乎毫不介意对方的反驳,悠然道:“那依丁尚书之见又该如何封赏?”
丁会看了一眼龙椅上的男子,拱手道:“兹事体大,理应圣裁。”
郭从义颔首称是。
殿内再度陷入沉寂。
“陛下,臣认为郭枢密和丁尚书所言皆有道理,不如取折中之法,加封淮州都督萧望之为侯爵,其他将帅循例封赏。”
一道中正平和的声音打破这略显诡异的沉默。
这声音的主人面容清癯,身躯昂然,正是当朝右相薛南亭。
天子思忖片刻后说道:“准。”
薛南亭又道:“关于先前萧望之奏请之事,臣认为并无不妥。如今伪燕新败军中士气低迷,景朝又有坐山观虎斗之意,我军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尝试反攻。臣相信萧望之和厉天润两位都督的能力与眼光,若事不可为他们定会及时收手。”
他微微一顿,环视众人道:“可若错过这个机会,等伪燕重整军备,我军再想反攻会有很大的风险。”
枢密使郭从义、执掌北衙六军的上将军王晏和南衙大将军刘守光尽皆闭口不言,李景达稍稍迟疑,最终还是不轻不重地说道:“右相言之有理,然而淮州孤悬江北,一旦战局危险将会难以救援。在末将看来,稳守淮州更加重要。”
薛南亭微微皱眉道:“大将军之意,我朝将士远不如伪燕军卒?”
李景达断然道:“末将并无此意。”
薛南亭步步紧逼:“广陵一战,守军四千人和飞羽营援军四千兵马力战两倍于己的敌人,最终击溃敌军枭首敌将,阵斩俘虏近万人,这其中大半都是所谓的景朝老卒。青峡一战,萧望之麾下兵力满打满算才六万,面对伪燕东阳路调集的八万大军,最终的战果是杀敌两万俘虏近两万。”
“这两场战役发生在淮州一南一北,皆以我军处于劣势为开端,却以敌军惨败为结束,难道还不能说明淮州七军的战力?如今敌人惨败如丧家之犬,这种情况下都不敢反攻北上,大将军此言置我边军男儿于何地?”
李景达忽然有些后悔自己要跳出来。
虽说这位右相平素不显山露水,可他毕竟是文臣出身,自己如何能跟对方较量嘴皮子?
他悻悻地垂下头,心中却并无畏怯之意。
“咳咳……”
薛南亭前方一位老者轻咳两声,随即对龙椅上的男子说道:“老臣殿前失仪,还望陛下恕罪。”
天子的声音里多出几分关切:“左相何罪之有?要不要朕传太医来诊断一番?”
老者拱手一礼,情真意切地说道:“陛下隆恩,老臣铭感五内。太医倒不必了,老臣这是宿疾,每年夏天都会如此,陛下不必挂怀。”
天子道:“那就好,左相还是要多多保重身体,朕和朝廷都离不开你。”
老者便是当朝左相李道彦,在元嘉之变以前官居大齐朝吏部尚书,其宗族在江南多地皆有分支,文华鼎盛耕读传家,本人亦是履历丰富名满天下。
当今天子能登帝位,首功便在这位左相。
李道彦又咳了两声,然后缓缓道:“萧望之想北伐反攻,伪燕和景朝当然也会想到这一点。淮州两战皆败,并不代表北边就失去了还手之力。故此,即便反攻也要谨慎为之,再者粮草军械的供给也很困难。”
他抬头看向龙椅上的男子,诚恳地说道:“陛下,依老臣浅见,不妨让衡江南岸的南衙三军继续渡江北上,协同淮州七军推行下一步战略,可由萧望之统一指挥。不过,也要告诉那位萧大都督,朝廷并未做好大举北伐的准备,因此不会继续增兵。他若能从伪燕身上再咬下一口肉当然是好事,可若事不可为,也不许好大喜功强行反推战线。”
天子道:“左相此乃真知灼见,便依左相之言。”
李道彦躬身谢恩。
薛南亭剑眉微皱,正要开口时却感觉到一道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
他状若无意地扭头望去,只见站在远处的秦正望着他,微不可察地摇摇头。
薛南亭心中一叹,只得作罢。
这场小朝会就此结束,殿外依旧雨声潇潇,宫人们则早已为诸位重臣准备好雨具,站在殿外廊下恭候。
薛南亭缓步而出,看着外面阴沉的天幕,平静的目光中暗藏着几分萧瑟之意。
第85章 【前奏】
淮州,来安府城。
虽然来之前已经从李承恩那里了解过都督府的概况,但在身临其境之后,陆沉依然感觉到讶异。
这座掌控将近十万兵马的中枢核心实在有些逼仄。
难怪老爹时不时就要损几句,指责萧大都督是一个极其抠门的人。
走在旁边的都督府行军司马黄显峰微笑道:“陆干办应该未满二十吧?”
陆沉应道:“下官今年十九。”
黄显峰脸上的笑容愈发温厚,赞道:“年轻有为,令人惊叹。”
陆沉虽然知道陆通和萧望之的关系,自己在这座都督府里绝对可以从容自在,但他并未在面上表露分毫,反而很谦逊地说道:“大人谬赞,下官也只是适逢其会,不得已而为之。”
黄显峰感慨道:“不得已而为之,这句话说的很好。大都督时常教导我等,战场之上就得需要这种敢于搏命的勇气。”
陆沉淡淡一笑,没有接过这个话头。
黄显峰就此打住,带着陆沉走进节堂之后的偏厅,对那位负手站在地图前的中年男人行礼道:“禀大都督,陆干办来了。”
中年男人转过头,虎目之中锐利的眼神望过来,精光一闪而过,用一种很平常的语气说道:“陆沉?”
陆沉当即行礼道:“下官织经司干办陆沉,参见萧大都督。”
“苏云青倒是舍不得你离开织经司。”
萧望之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走到桌边坐下,指着旁边说道:“坐下说话。”
陆沉依言落座,同时悄然打量这座偏厅内的陈设。
面积很宽敞,与都督府整体逼仄的布局相映成趣。
西面墙上悬挂着几张地形图,分别是沿江布防图、淮州地形图、盘龙关至来安防线东端边境局势图和北燕东阳路概貌图。
这些地图自然无法和陆沉前世见过的精准地图相比,但在这个时代依旧能算得上非常不易的成果,至少比他在织经司广陵衙门见过的地图详细。
萧望之身前的桌子是一张大案,上面摆放着层层迭迭的卷宗。
案前有一副简易沙盘,陆沉一眼便瞧见其中一个特别标识出来的地名:涌泉关。
再往前则是几排长桌,一干人等尽皆长衫在身,年纪相差很大,但最年轻的也至少在三十岁以上。
从这些人的形容和神情来看,他们应该都是萧望之自己养着的幕僚,有人在皱眉沉思,有人在运笔如飞,但是没人刻意观察陆沉这个不速之客。
“你们都下去罢。”萧望之平和地说道。
“是,大都督。”
众人行礼告退,包括黄显峰也是如此。
偌大的偏厅忽地安静下来。
萧望之望着陆沉,神情颇为复杂地说道:“早在四五年前我就对你爹提过,让伱入都督府学习做事,可他怎么都不同意。若他真的只想你做个富家子弟倒也罢了,偏偏又同意林颉教你武功,偷偷摸摸地教你兵法,甚至还刻意培养家中的护院,也不知道他到底在矫情什么。”
通过那场与陆通敞开心扉的长谈,陆沉已经知道这些长辈们的关系,那是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情义,有时候互相贬损反倒是亲近的体现。
他不好顺着萧望之的话锋调侃陆通,便岔开话题道:“大都督认识林帮主?”
萧望之道:“往后私下里不必称呼官职,喊我一声叔就行,不然可就真的生分了。至于林颉,我和他没打过交道,只从你爹那里听说过这位北地绿林大豪的事迹。若非如此,我又怎会不知菩萨蛮就是你的师姐。”
望着中年男人浅淡的笑意,陆沉颔首道:“原来如此。方才萧叔说家父矫情,其实小侄不这么认为,或许家父只是希望在小侄身上看一看当年的峥嵘岁月。武功也好兵书也罢,乃至于操练家中那些护院,都只是家父在追忆往昔。”
萧望之的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
他忽地长吁一口浊气,轻叹道:“你说得对。”
当年为大局考虑,陆通卸甲从商,焉知他心中没有遗憾?
可笑自己与他知交数十年,同生共死都不在话下,竟然没有一个小家伙看得透彻。
陆沉见状垂首道:“小侄胡乱猜测,萧叔莫要见怪。”
萧望之摇头道:“以后在我这儿不必这般小意。”
陆沉应道:“是。”
萧望之起身亲自斟茶,然后将杯盏递给连忙站起来的陆沉,温和地道:“广陵之战的细节我已知晓,有件事想当面问问你。”
陆沉道:“萧叔请说。”
“那晚夜袭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回不来?”
“想过,但小侄当时认为值得冒险。”
“为何?”
然而比李景达年长几岁的刘守光双眼盯着身前的地面,仿佛光秃秃的金砖上有一个绝世美人。
殿内一片寂然。
片刻过后,众人耳畔传来天子平静的声音:“此事暂且放下,众卿家先议一下对边军将士的嘉赏。”
其实对于这场发生在淮州境内的战事,不光萧望之早有预料,满朝公卿也不觉得意外。
北燕身后的景朝终究不会一直坐视淮州由齐朝掌握,从这场战事的规模来看,对方显然不是简单的试探,而是真有攻取淮州的打算。
不过广陵和青峡两场大胜来得恰到好处,至少可以暂时打消北边的野心,让承平岁月延续几年。
枢密使郭从义年过五旬,淡淡道:“启奏陛下,依臣拙见,边军将士的封赏和抚恤可参照往年旧例,有功将帅或可赐爵嘉赏。”
“那在郭枢密看来,萧望之该赐何等爵位?”天子又问道。
郭从义鬓发微白,然而身体依旧硬朗,那双老眼里精光熠熠,不慌不忙地道:“青峡之战,敌军折损近四万兵力,可谓振奋朝野的大胜。如此大功,理当以郡公之爵相赠。”
齐朝的军功爵位分为八等,即亲王、郡王、开国公、开国郡公、侯、伯、子、男。
从当年李仲景立国大齐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宗室以外的臣子在生前被封为亲王,郡王便已是终点。
齐朝皇室对于军功爵位的封赏非常谨慎,当今天子即位之后,仅敕封两位国公,一人已经离世,另一人也已致仕。
郭从义自己也只是侯爵,而萧望之和厉天润仅是伯爵,这和齐朝奉行的守御国策有关,没有开疆拓土的战功自然难以提升爵位。
龙椅上的天子沉吟不语。
左边一位文臣平静地反驳道:“枢密大人,请恕下官看法不同。萧都督确有功劳,然而若非靖州厉都督提前洞悉伪燕的阴谋,命麾下最精锐的飞羽营渡江而下驰援广陵,恐怕这座后方重镇已经落入敌人之手。萧都督本意应是赌敌人拿不下广陵,然后在青峡一带与敌军主力决战,倘若广陵陷落又该如何?”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是兵部尚书丁会。
其人肤色白净,语调抑扬顿挫,继续说道:“萧都督这是行险之举,全靠靖州都督府为其托底。当然,青峡之战大胜理应嘉赏,但郡公之位显然不妥。”
郭从义面色淡淡,似乎毫不介意对方的反驳,悠然道:“那依丁尚书之见又该如何封赏?”
丁会看了一眼龙椅上的男子,拱手道:“兹事体大,理应圣裁。”
郭从义颔首称是。
殿内再度陷入沉寂。
“陛下,臣认为郭枢密和丁尚书所言皆有道理,不如取折中之法,加封淮州都督萧望之为侯爵,其他将帅循例封赏。”
一道中正平和的声音打破这略显诡异的沉默。
这声音的主人面容清癯,身躯昂然,正是当朝右相薛南亭。
天子思忖片刻后说道:“准。”
薛南亭又道:“关于先前萧望之奏请之事,臣认为并无不妥。如今伪燕新败军中士气低迷,景朝又有坐山观虎斗之意,我军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尝试反攻。臣相信萧望之和厉天润两位都督的能力与眼光,若事不可为他们定会及时收手。”
他微微一顿,环视众人道:“可若错过这个机会,等伪燕重整军备,我军再想反攻会有很大的风险。”
枢密使郭从义、执掌北衙六军的上将军王晏和南衙大将军刘守光尽皆闭口不言,李景达稍稍迟疑,最终还是不轻不重地说道:“右相言之有理,然而淮州孤悬江北,一旦战局危险将会难以救援。在末将看来,稳守淮州更加重要。”
薛南亭微微皱眉道:“大将军之意,我朝将士远不如伪燕军卒?”
李景达断然道:“末将并无此意。”
薛南亭步步紧逼:“广陵一战,守军四千人和飞羽营援军四千兵马力战两倍于己的敌人,最终击溃敌军枭首敌将,阵斩俘虏近万人,这其中大半都是所谓的景朝老卒。青峡一战,萧望之麾下兵力满打满算才六万,面对伪燕东阳路调集的八万大军,最终的战果是杀敌两万俘虏近两万。”
“这两场战役发生在淮州一南一北,皆以我军处于劣势为开端,却以敌军惨败为结束,难道还不能说明淮州七军的战力?如今敌人惨败如丧家之犬,这种情况下都不敢反攻北上,大将军此言置我边军男儿于何地?”
李景达忽然有些后悔自己要跳出来。
虽说这位右相平素不显山露水,可他毕竟是文臣出身,自己如何能跟对方较量嘴皮子?
他悻悻地垂下头,心中却并无畏怯之意。
“咳咳……”
薛南亭前方一位老者轻咳两声,随即对龙椅上的男子说道:“老臣殿前失仪,还望陛下恕罪。”
天子的声音里多出几分关切:“左相何罪之有?要不要朕传太医来诊断一番?”
老者拱手一礼,情真意切地说道:“陛下隆恩,老臣铭感五内。太医倒不必了,老臣这是宿疾,每年夏天都会如此,陛下不必挂怀。”
天子道:“那就好,左相还是要多多保重身体,朕和朝廷都离不开你。”
老者便是当朝左相李道彦,在元嘉之变以前官居大齐朝吏部尚书,其宗族在江南多地皆有分支,文华鼎盛耕读传家,本人亦是履历丰富名满天下。
当今天子能登帝位,首功便在这位左相。
李道彦又咳了两声,然后缓缓道:“萧望之想北伐反攻,伪燕和景朝当然也会想到这一点。淮州两战皆败,并不代表北边就失去了还手之力。故此,即便反攻也要谨慎为之,再者粮草军械的供给也很困难。”
他抬头看向龙椅上的男子,诚恳地说道:“陛下,依老臣浅见,不妨让衡江南岸的南衙三军继续渡江北上,协同淮州七军推行下一步战略,可由萧望之统一指挥。不过,也要告诉那位萧大都督,朝廷并未做好大举北伐的准备,因此不会继续增兵。他若能从伪燕身上再咬下一口肉当然是好事,可若事不可为,也不许好大喜功强行反推战线。”
天子道:“左相此乃真知灼见,便依左相之言。”
李道彦躬身谢恩。
薛南亭剑眉微皱,正要开口时却感觉到一道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
他状若无意地扭头望去,只见站在远处的秦正望着他,微不可察地摇摇头。
薛南亭心中一叹,只得作罢。
这场小朝会就此结束,殿外依旧雨声潇潇,宫人们则早已为诸位重臣准备好雨具,站在殿外廊下恭候。
薛南亭缓步而出,看着外面阴沉的天幕,平静的目光中暗藏着几分萧瑟之意。
第85章 【前奏】
淮州,来安府城。
虽然来之前已经从李承恩那里了解过都督府的概况,但在身临其境之后,陆沉依然感觉到讶异。
这座掌控将近十万兵马的中枢核心实在有些逼仄。
难怪老爹时不时就要损几句,指责萧大都督是一个极其抠门的人。
走在旁边的都督府行军司马黄显峰微笑道:“陆干办应该未满二十吧?”
陆沉应道:“下官今年十九。”
黄显峰脸上的笑容愈发温厚,赞道:“年轻有为,令人惊叹。”
陆沉虽然知道陆通和萧望之的关系,自己在这座都督府里绝对可以从容自在,但他并未在面上表露分毫,反而很谦逊地说道:“大人谬赞,下官也只是适逢其会,不得已而为之。”
黄显峰感慨道:“不得已而为之,这句话说的很好。大都督时常教导我等,战场之上就得需要这种敢于搏命的勇气。”
陆沉淡淡一笑,没有接过这个话头。
黄显峰就此打住,带着陆沉走进节堂之后的偏厅,对那位负手站在地图前的中年男人行礼道:“禀大都督,陆干办来了。”
中年男人转过头,虎目之中锐利的眼神望过来,精光一闪而过,用一种很平常的语气说道:“陆沉?”
陆沉当即行礼道:“下官织经司干办陆沉,参见萧大都督。”
“苏云青倒是舍不得你离开织经司。”
萧望之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走到桌边坐下,指着旁边说道:“坐下说话。”
陆沉依言落座,同时悄然打量这座偏厅内的陈设。
面积很宽敞,与都督府整体逼仄的布局相映成趣。
西面墙上悬挂着几张地形图,分别是沿江布防图、淮州地形图、盘龙关至来安防线东端边境局势图和北燕东阳路概貌图。
这些地图自然无法和陆沉前世见过的精准地图相比,但在这个时代依旧能算得上非常不易的成果,至少比他在织经司广陵衙门见过的地图详细。
萧望之身前的桌子是一张大案,上面摆放着层层迭迭的卷宗。
案前有一副简易沙盘,陆沉一眼便瞧见其中一个特别标识出来的地名:涌泉关。
再往前则是几排长桌,一干人等尽皆长衫在身,年纪相差很大,但最年轻的也至少在三十岁以上。
从这些人的形容和神情来看,他们应该都是萧望之自己养着的幕僚,有人在皱眉沉思,有人在运笔如飞,但是没人刻意观察陆沉这个不速之客。
“你们都下去罢。”萧望之平和地说道。
“是,大都督。”
众人行礼告退,包括黄显峰也是如此。
偌大的偏厅忽地安静下来。
萧望之望着陆沉,神情颇为复杂地说道:“早在四五年前我就对你爹提过,让伱入都督府学习做事,可他怎么都不同意。若他真的只想你做个富家子弟倒也罢了,偏偏又同意林颉教你武功,偷偷摸摸地教你兵法,甚至还刻意培养家中的护院,也不知道他到底在矫情什么。”
通过那场与陆通敞开心扉的长谈,陆沉已经知道这些长辈们的关系,那是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情义,有时候互相贬损反倒是亲近的体现。
他不好顺着萧望之的话锋调侃陆通,便岔开话题道:“大都督认识林帮主?”
萧望之道:“往后私下里不必称呼官职,喊我一声叔就行,不然可就真的生分了。至于林颉,我和他没打过交道,只从你爹那里听说过这位北地绿林大豪的事迹。若非如此,我又怎会不知菩萨蛮就是你的师姐。”
望着中年男人浅淡的笑意,陆沉颔首道:“原来如此。方才萧叔说家父矫情,其实小侄不这么认为,或许家父只是希望在小侄身上看一看当年的峥嵘岁月。武功也好兵书也罢,乃至于操练家中那些护院,都只是家父在追忆往昔。”
萧望之的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
他忽地长吁一口浊气,轻叹道:“你说得对。”
当年为大局考虑,陆通卸甲从商,焉知他心中没有遗憾?
可笑自己与他知交数十年,同生共死都不在话下,竟然没有一个小家伙看得透彻。
陆沉见状垂首道:“小侄胡乱猜测,萧叔莫要见怪。”
萧望之摇头道:“以后在我这儿不必这般小意。”
陆沉应道:“是。”
萧望之起身亲自斟茶,然后将杯盏递给连忙站起来的陆沉,温和地道:“广陵之战的细节我已知晓,有件事想当面问问你。”
陆沉道:“萧叔请说。”
“那晚夜袭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回不来?”
“想过,但小侄当时认为值得冒险。”
“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