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原以为自己生母早逝,是棵爹不疼娘不爱的小草,随随便便就能被父亲因为赌债而打发了。现在回想起来,大嫂子、珠大哥为她奔走,老太太为她父亲还了赌债。如今,她们又为了她的婚事,一直在操持。
  大嫂子说过,迎春花,是春季开放的最早的花儿,是春的使者,代表着希望。
  迎春这会儿是真真儿地感受到,自己是有人疼有人爱的迎春花儿,是春使,是希望。
  第85章 探春不和亲
  迎春的婚事便由贾老太太做主,给定了下来。迎春的嫁妆,由老太太私库出,旁人不容置喙。
  贾赦原来还想将迎春说个富家子,再敲一笔聘礼。没想到老太太的动作更快。贾赦原本背了理,五千的赌债还是老太太还的。此时,对跟满家的婚事也不好多说。老太太说什么,便是什么。
  邢夫人原本在这个家都说不上话。问了一下二姑娘说亲的人家的家境,就给唬了一跳。她未来的女婿不是别人,正是昔日来家中收缴了甄家赃款的刑部侍郎大人。邢夫人想着,往后在王夫人面前可有得说了,比方,她可以说但凡有人想背后弄点见不得光的东西,当心她女婿。
  王夫人还真被邢夫人猜中了,就怵大房的准女婿。前儿邢夫人说底下人捡到一块上面绣了见不得人东西的绣帕。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说要四处再找找,看还有没有人藏着这般有伤风化的物件。王夫人当即便没有同意。大房得了个好准女婿,就跟上了天似的。二房这边若真寻出点什么来,大房还不把天翻过来。那绣帕,烧了也好,埋了也罢,这家是不许让抄的。
  迎春的婚事,就这么定在了来年。
  薛姨妈听说贾家的二姑娘都许了人家,又来王夫人处说道。无外乎就是宝钗大了,等不得了,林姑娘、二姑娘都许了人家。薛姨妈想探探王夫人的口风。奈何宝玉的婚事,王夫人一个人做不了主。贾母、贾政不点头,宝钗就嫁不进来。
  就在林家李家,贾家满家正在忙婚礼筹办,薛家忙着削尖脑壳想挤进贾家时,京都又收到一则爆炸性的新闻。
  南安郡王反攻南越,全线溃败,竟只乘一艘小船漂移回了。
  街头巷尾是各种谈资,有的说我朝是平了西北的王朝,哪里会怕南越那种未开化的弹丸小国;有的又说我朝刚刚平水患,修河道,定北疆,南安郡王又大败,哪里有钱再去南边折腾。
  贾珠目前是皇上的侍读,对朝中的事情再了解不过了。
  房内无旁人时,李莞问贾珠:“南边到底情况怎么样了?”
  贾珠道:“南越其实折腾不起来,毕竟国家小,地方穷。南安郡王输了,完全是他自己治军的问题。如今南越占了我朝几个郡县,离他们国土隔了水,他们管也管不来,将来定会退军还给我们的,就看出什么条件了。”
  李莞想到了探春被南安郡王太妃认了干孙女儿,后边不送去和亲的情节,虽然出现在后八十回;虽然后八十回不是原作者著,但是探春的判词却是“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那是什么条件呢?”李莞忙问。
  “无非是银子,绢布之类的。”贾珠道。
  李莞听后,心觉稍安。心想,她经历过的很多事情,都和原著不一样了,没准这事儿跟探春无关。
  岁末,家家户户办年货,李莞的铺子忙了起来。贾家也在忙过年,李莞少不了出出进进。这一不留神,就遭了场风寒,自个儿养着去了。
  所幸如今的家中,要紧的各处都是李莞的人,管事的婆子每日到她这里汇报就好。探春帮着管家,也出不了大问题。
  谁知没几日,李莞就听说,本朝要跟南越和亲的消息。南越退军的前提便是赔款的银两、绢布,加上和亲公主。
  皇上当然不会让自己的姐妹或者女儿去和亲。这祸是南安郡王治军不利引起的。和亲的公主,要挑也在南安郡王的几个及笄的女儿中挑选。然而,南安郡王太妃会走原来的剧情,找贾家的姑娘顶替吗?
  李莞心中一惊,迎春已经定了亲,惜春还年幼,湘云、邢岫烟也说了人家。李家的两个姑娘,南安郡王太妃是不敢动的。家中马上及笄,且待字闺中的姑娘只有探春了。
  正想着,李莞就听说南安太妃造访贾府了。
  贾母率邢夫人、王夫人、尤氏、凤姐儿等媳妇相迎。李莞因染风寒,贾母担心她再受凉,便让她在家歇着。
  李莞便派素云跟银蝶去看看南安太妃来贾家究竟意欲何为。
  谁知,那南安老太妃就是来认探春做义孙女,让探春替她自己的孙女去和亲的。
  一向稳重的素云,回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着。“大奶奶,老太太都要气背过去了,二太太都哭了呢。”
  素云回来后不久,找上李莞的是赵姨娘。“大奶奶,这屋里我谁都求不了,只能求您了。我就探春和环儿两个孩儿。探春认我也好,不认我也罢。她总是我亲生的。大奶奶,探春去不得啊。”
  李莞算着手中的筹码。元春放弃了争宠,跟皇上和解了,但是元春跟探春隔了一个生母,她不一定会帮赵姨娘求情。贾兰是太子伴读,但是太子现在也只是几岁的孩子,太子说的话很可能会被当童言无忌。李莞见过皇后和越贵妃几次,二人虽对贾兰这个伴读赞不绝口,但是不一定会为此而卖贾家一个人情,而得罪南安郡王。
  探春的父亲贾政更是指不上,且不说他目前已经远离了朝政中心。贾政对庶出女儿的关心,其实也只有那样。
  贾家能靠得住的,只有贾珠了。贾珠目前是当今皇上的侍读,属于皇上核心参谋。贾珠待其弟弟妹妹算是很不错的。迎春隔了房,贾珠都一直在给迎春的婚事而奔走。
  李莞安慰了赵姨娘几句,差素云将她好生送回去。
  贾珠戴月而归,听闻今日南安郡王太妃来贾家认探春为干孙女儿,可是气坏了。“南安太妃自家的孙女宝贝着,竟惦记起别人家的孙女儿了。”
  “皇上是真打算和亲吗?”李莞问。
  贾珠攒了攒李莞裹着的坎肩,道:“皇上本想着用些银子和绢帛把南越打发了。谁知,他们竟然人心不足蛇吞象,要公主和亲。”
  贾珠顿了顿,接着道:“我朝若是因战败而开和亲的先河,西北刚刚开展的大好局面定是要受影响。皇上其实是不想送公主和亲的,哪怕是宗室或者世家的女儿。
  但是近年治水患、修河堤、平西北,近乎举国库之资。南越也是瞅着这个机会造次。皇上就是有心再战南越,也需要考虑国库的情况。”
  李莞想着原剧中,朝廷是跟南边不打了,把探春送去和亲了,道了声:“南安太妃,也有好几个孙女。能跟皇上说说,让南安太妃自己的孙女去和亲吗?锅是她家惹的,凭什么让贾家背。”
  贾珠也道:“娘子,我定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贾家不当冤大头。”
  “对,不当冤大头。”李莞听罢,心便安了些,便早早歇下了。
  次日起来,李莞只觉得头不晕,鼻子也不堵了,风寒的症状竟是好转了,便去给贾母请安。
  贾母歪在榻上,边上放着的一碗粥,还剩了大半碗。
  “祖母。”李莞端起粥,那粥还是热的。“祖母可不能把自个儿的身子给拖坏了。”
  “想到探丫头替人家和亲,我就吃不下。”贾母道。
  “祖母,去和亲还要册封公主,得皇上下圣旨。要是皇上不松口,南安太妃就是认了三妹妹当孙女儿,也没有用。”李莞道。
  贾母听了这话,才打起了精气神。片刻之后,她又叹了一口气:“皇上若是依了南安太妃呢?”
  李莞哄着贾母吃饭,笑着道:“皇上若是依了南安太妃。那孙媳就学穆桂英挂帅。孙媳去南越,把那南越王哪儿来的就揍那儿去。”
  贾母被怄笑了,道了声:“你也跟着凤丫头学。”
  贾母终是被逗笑了,把剩下的半碗粥也吃了。
  *
  且说朝堂上,贾珠还未开口,刑部的老尚书就为贾家愤愤不平。他老人家道:“皇上,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公主和亲,以换边境百姓安宁。但此番是南安郡王战败,岂有让贾家的女儿为其善后的?”
  因为刑部尚书的得力干将刑部侍郎满宠,跟贾家二妹妹有婚约。刑部尚书站在贾家立场上说话,不管是出于护犊子,还是看不惯南安郡王的作风,此话一出,朝中不少官员面上皆有愤色,纷纷为贾家说话。
  “皇上,老臣附议,战败南越本就不关贾家的事。”
  “老臣附议。”
  这些附议的官员,有的是刑部侍郎的友人,有的是贾珠的同窗。
  南安郡王的脸顿时涨得像块腊猪肝一般。他原想着,吃柿子往软的捏。四王八公中,就贾家不敛财,贾家那珠大公子,竟然口口声声说当纯臣。却不曾想到,就这么个“软柿子”竟然赢得了朝中大多数官员的支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