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在姜云冉意料之中,她去寿康宫拜见太后,太后也很慈爱地让她一起议论,务必把此番差事都布置顺畅。
一起处置采买宫事的,除了几位贵人,还有三位尚宫及小柳公公,另外还有宗人府和户部两名官员。
这两名官员姜云冉都曾见过。
一位是白鹤书院的得意门生江清鸣,另一位则是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丰鸿轻。
不过数月未见,两人皆已高升。
丰鸿轻任户部郎中,升为正五品,而江清鸣则任户部员外郎,是为从五品。
两人都是景华琰新提拔上来的青年才俊,之前主要负责岁银改税之事,恰逢宫中改制采买,两人临时调任,协助仁慧太后等一起拟定新法。
因都见过,姜云冉倒是并不显得局促生疏,一到寿康宫便开始忙碌,接连提出好几点需要改进之处。
仁慧太后同皇贵太妃对视一眼,两人相视一笑。
仁慧太后颇为满意:“你这孩子别看非世家大族出身,却通透得很,有时候能别出心裁,跳出囹圄。”
“倒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姜云冉腼腆一笑:“多谢太后娘娘夸奖。”
皇贵太妃也跟着笑了,她显得有些疲惫,说话自然边有些随意。
“你这样子,可真像我们以前认识的一个故人……”
说到这里,贵太妃碰了一下她的手,皇贵太妃才回过神来,笑道:“聪明的人,总是一般无二。”
还有一日就是小年,仁慧太后倒是体恤,只让姜云冉忙了一个上午,就放她回去了。
“如今你倒是成了大忙人。”
另一边,临芳宫中,大公主正在园子里跑。
她生于元徽四年六月,至今已有一岁半,生得粉雕玉琢,尤其像景华琰。
她生得好,养得也好,从小健健康康,少有病痛。
只一岁多的年纪,却已经很是强健,这会儿在院子里疯跑,小宫女们都追不上她。
姚贵妃坐在庭院中,身边放着暖炉,手里有一搭没一搭做着针线。
她从小就没怎么学过女红。
姚家人一门心思让她入宫,所教皆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以后务必要成为她姑母那般能匡扶国祚的贤后。
姚贵妃就一直学,一直努力,终于入宫为妃。
入宫之后,日子真是无趣。
她便寻了两个织绣宫女,让她们教自己做针线,如今虽然依旧不会刺绣,却能给女儿做个简单的小肚兜,闲来无事,多是这样打发时间。
读书习字,她早就厌倦了。
忽然间,红着脸颊笑呵呵的小公主脚下一绊,啪叽一下摔倒在地。
临芳宫安静一瞬,秋意姑姑满脸惊慌,奶嬷嬷也手足无措,立即就要跑过去搀扶起小公主。
但姚贵妃却开口:“让她自己起来。”
奶嬷嬷和小宫女急得脸都红了,却还是不敢上前。
倒是小公主自己在地上趴了一会儿,然后才撑着小手爬起来。
她身上穿着厚厚的红棉袄,手上戴着姚贵妃给她做的棉手套,虽然忽然摔倒,却跟跌在棉花上也没什么区别。
小家伙儿撑着手坐起身来,坐在那发了会儿,摇头晃脑,好不可爱。
她自顾自坐了一会儿,抬头就看到母亲正在盯着她看。
下一刻,她就咧着嘴笑起来。
“嘿嘿,母妃,好玩!”
这孩子,心真大。
满宫宫人都松了口气。
姚贵妃面容柔和下来,她对奶嬷嬷招手,让她查看一下小公主的身体,然后才对孩子开口。
“明舒,你要记得,以后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
小公主坐在地上不肯起来,只让奶嬷嬷检查身体。
她傻笑着点点头,根本没听明白,却还是很听话:“是是是。”
“母妃说得,都对!”
真是个小棉袄。
秋意姑姑松了口气,也跟着笑起来。
“咱们这小公主,性子真好。”
景明舒并不是过分聪明早慧的孩子,她同寻常的孩子们一般无二,十一个月的时候,才开口喊娘,一岁左右才学会走路。
但她性子特别好,摔跤生病,从来不哭喊,总是笑嘻嘻的,那笑脸比苹果还要惹人喜欢。
每次她对自己笑,姚贵妃的心都会快活起来。
她是姚贵妃的珍宝。
“性子好就好,”姚贵妃温柔地说,“她能自己跌倒爬起来,就是个坚强的好孩子。”
正说着话,外面忽然传来嘈杂声,姚贵妃一愣,立即蹙眉问:“谁来了?”
她其实已经被“禁足”,非有宣召不得随意进出,不知是为了避嫌还是不想触景华琰霉头,仁慧太后都没有来临芳宫过问此事。
此刻会来临芳宫的,又是谁呢?
姚贵妃放下针线,起身就要让奶嬷嬷带走景明舒。
就在此刻,一道玄色的身影大步流星踏入月亮门。
景华琰那张严肃的面容,在同景明舒视线交汇的一刹那,立即春暖花开。
“明舒。”
景华琰的声音难得带着温柔。
景明舒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咧嘴大笑:“父皇!”
小姑娘声音清脆,在临芳宫回荡。
她迈着小短腿,啪嗒嗒跑到景华琰面前,仰着头看他。
“父皇,你长高了!”
景华琰笑了一声,他弯下腰把景明舒抱起来,在怀里掂了掂:“明舒,你长胖了。”
“小胖墩。”
景明舒咯咯笑了起来。
父慈子孝的画面没有让姚贵妃放松,她扶着秋意的手起身,淡然来到景华琰面前。
“见过陛下。”
景华琰这才看向她,直接开门见山。
“贵妃,朕来问你一个答案。”
————
小年宫宴,宫中依旧张灯结彩,繁华鼎盛。
所有的丧事和琐事,都冲淡不了新岁的喜庆,尤其在长信宫这样的地方,欢庆新年、祭祀天地格外重要。
除姚贵妃及徐德妃,其余诸妃皆到场欢庆。
南音馆一年四季都有排曲,姜云冉看了看曲目单,特地选了一折节奏欢快的喜剧,安排在宫宴上唱奏。
今日的宫宴也多是热汤锅和最近玉京颇为流行的红糖麻酱火烧,四四方方摆在盘子里,瞧着还挺漂亮。
以往宫宴都是冷食,便是热菜端上来,从御膳房至太极殿,餐食多已经冷了。
尤其是荤菜,上面厚厚飘一层油,更是油腻腻的倒人胃口。
夏日还好,冬日吃起来真是折磨。
姜云冉直接把单子改成了热锅子,不仅御膳房备菜方便,也不用大厨一宿不歇,灶火不停,做出各色菜品,两个热锅配几个冷盘,再加点心和果酒,看似并不丰盛,可若吃起来却是相当宜人。
最起码都是热乎而新鲜的菜肴。
这位姜贵嫔办事,还真是以实惠得用为主。
梅贤妃这几日似乎真的不太舒适,此刻面色还有些苍白,她看着眼前的酸菜锅子,难得多吃了几口菜。
她身边的澄江姑姑不由激动地红了眼眶,忙同姜云冉道谢。
“这几日贤妃娘娘茶饭不思,害喜严重,多亏贵嫔娘娘细心,难得贤妃娘娘用进去了。”
说到这里,其余几位宫妃也跟着奉承。
韩才人忙端起酒杯,同姜云冉敬酒。
“还得是贵嫔娘娘,办事周到,今日宫宴当真是难得。”
不仅省了宫宴的花销,朝臣们吃得都还很舒心,甚至有人对仁慧太后夸奖。
仁慧太后也不藏私,直接说是姜云冉操办的小年宫宴,这一下,往姜云冉身上投来的目光更多了。
恩宠和权柄都握在手中,这名民女出身的宠妃当真是不简单。
最重要的是她办事老道利落,同景华琰几乎如出一辙,这又让朝臣们多了几分思量。
姜云冉倒是不在乎那些目光,她自顾自吃着热气腾腾的菜肴,浅浅笑了一下。
“宫宴总是要给人吃的,以往都是体面菜,我吃过许多次,味道其实很好,无论是菜品还是御厨,都是尽心尽力,然而奈何不了路途遥远,这是无法改变的根由。”
韩才人愣了一下,才忙到:“是,贵嫔娘娘说的是。”
以前的宫宴都是贵妃贤妃等操办,难道要说她们不够仔细,处事不精?
姜云冉浅笑一下,也端起酒杯,回敬韩才人。
“我出身贫寒,年少时最贪冬日里的一锅热汤,才有了这等心思,也全赖太后娘娘不弃,愿我以此行事,如今要感谢的,是太后娘娘的慈爱之心。”
仁慧太后也愣了一下,随即便端起酒盏,同众人一起推杯换盏。
“同乐,同乐。”
小年宫宴就在热气腾腾的热锅子里落下帷幕。
一晃神,就到了年关。
景华琰提前正旦三日,要至斋宫斋戒,感沐天恩。